问题

请说说你对《三国演义》哪个桥段/哪句话/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峦,总有那么几处风景让你驻足,几句呐喊让你热血沸腾,几个身影在你脑海里挥之不去。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我想我心中的那个位置,属于一个人,也属于他一生中最最惨烈的一幕——那就是诸葛亮,以及他那场注定失败,却又惊天地泣鬼神的五丈原之战。

很多人可能会说,诸葛亮的故事太多了,赤壁火烧连环船,七擒孟获,空城计……但对我而言,最能触动灵魂的,恰恰是他最后的绝唱。

那时候的诸葛亮,已经不是那个神机妙算的孔明,他是一位风烛残年、心力交瘁的丞相。病魔像一张无情的大网,一点点收紧,缠住了他的身体,也缠住了他那颗为蜀汉操碎了的心。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知道北伐大业,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可能就要在他手中戛然而止,甚至,他还在担心他所托付的后主刘禅,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这种心情,我试着去想象过,一个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事业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放不下那未竟的事业,担心着继任者能否扛起重担,担心着整个国家的未来。他身体的衰弱,与他精神上的坚韧形成了如此鲜明而又令人心碎的对比。

五丈原的战场,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智谋较量,也不是什么宏大的战役场面。它更像是一场英雄的临终告别。他坐在病榻上,目光穿透帐篷,望向那片孕育了他无数传奇,也即将埋葬他英雄遗体的土地。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站起来,去指挥千军万马,他只能通过他的智慧和最后的安排,来为蜀汉争取一丝生机。

我尤其记得,他派人去见司马懿的那一段。司马懿,那个与他一生最旗鼓相当的对手,那个同样聪明绝顶却又步步为营的军事家。当司马懿派人来探问诸葛亮病情时,当得知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几乎奄奄一息的时候,司马懿长舒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人去也,此吾生平之大敌也。”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对手的解脱,但细细品味,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如释重负,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惋惜,一种对英雄惺惺相惜的无奈。司马懿知道,失去了诸葛亮,他也失去了那个能让他时刻保持警惕,能让他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对手。没有了诸葛亮,他所面对的战争,也失去了那种巅峰对决的酣畅淋漓。

而诸葛亮自己呢?他最后的托孤,将一切都托付给了姜维,叮嘱他要好好辅佐刘禅,并且提出了著名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计策。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明知自己身后,蜀汉兵力不足,无法再与魏国抗衡,但他依然要用自己的名号,用自己的威慑力,为蜀汉争取喘息的机会,为姜维的出川争取宝贵的时间。

想象一下,在诸葛亮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魏延突然发动叛乱,而蜀军却士气大振,举着诸葛亮的画像冲杀出来,司马懿看到后,以为诸葛亮诈死复活,竟然真的被吓退了。那一刻,死去的诸葛亮,比活着的许多人都更加强大。他用生命最后的余温,为他的事业,为他的国家,又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传奇。

在五丈原,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而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一个将生命燃尽,只为心中那份不屈的信念的男人。他的每一次调兵遣将,他的每一次对症下药,都带着一种临终前的悲壮和执着。他知道自己无法再看到北伐的成功,但他依然尽力地铺好脚下的路,希望后人能够继续前行。

这句话,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话,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它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关于奉献和忠诚的极致诠释。诸葛亮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而在五丈原,他用生命最后的燃烧,将这句话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每次读到五丈原,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敬意。敬意他那鞠躬尽瘁的品质,敬意他那至死不渝的忠诚,敬意他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动容,也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角色。他的落幕,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我对这部小说最深刻的记忆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顾茅庐时:

刘备:我是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指定取西经特派使者梁山泊呼保义通灵宝玉转世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

童子:名字太长记不住

三顾茅庐后:

刘备: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张飞:……

曹军来犯,刘备:三弟,军情如火

张飞:哥哥何不使那“水”去?

user avatar

如果只限定在《三国演义》的话,民间诸多茶余饭后之谈资早已描绘了百姓心中最喜爱的演义桥段。曹操献刀,王允的美人计和连环计,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白门楼上刘备的阴险与腹黑,赤壁战场上周瑜和孔明的斗智斗勇,种种桥段不一而足,都让人喜闻乐见,回味无穷。

因此,作为一个喜好答题且有答必专的好青年,我先列一个我心中的演义桥段top1、2、3。

top1:五丈原。

孔明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在帐中作法,点燃七星灯为自己续命。

诸葛亮祈祷说:“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蒙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

在此之前,罗贯中为诸葛亮设计的形象,是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的从容,是七擒孟获,空城抚琴的潇洒。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神一样的存在。而五丈原点燃的七星灯,是诸葛亮表现出的软弱。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没有人能逃得过天命,但壮志未酬,只得祈求上苍。非是没有直面死亡的勇气,而是大业未成,不敢有愧于先帝。

这也是唯一一次,诸葛亮从神坛跌落为人——虽然点灯续命这事还是有点像妖怪所为。

top2:挑灯夜战。

马超来到霞萌关下,张飞出战,大吼:“认得燕人张翼德吗?”马超回:“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于是张飞大怒,两马齐出,二枪并举。

也许是正史中的马超在蜀汉太过隐忍和沉默,《三国演义》里的马超,反而深得我喜欢。“吾家屡世公侯”,一言便点明了曾作为一方诸侯的马超,所拥有的骄傲和自尊。而“狮盔兽带,银甲白袍”,又让一个非凡出众的“锦马超”形象跃然纸上。

至于张飞,仍旧保持了一贯的恃勇酣强,世之虎将形象。

两位英雄在葭萌关下大战多次,竟未得酣畅,以至于大晚上的马超又跑来城下,说:“张飞,敢夜战么?”

即使在架空类小说《三国演义》里,两位英雄人物的交手也是不多的。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一段,甚至太史慈和孙策在小道上的亲亲我我浓情蜜意都没有激起我的兴趣。因为,这是两个真正的男人,在进行一场真正的男人之间的斗争。其画面之美,不亚于阿基里斯与赫克托耳在特洛伊城下的交锋。

top3:煮酒论英雄。


最后,作为经常跑题的三好青年,我再说一个正史中我最喜欢的情节。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如果我们现在攻打刘琮,那么荆州就是我们的了。

刘备回:我不忍也。

他勒住胯下坐骑,站在襄阳城下,望着这座刘景升曾经居住过的城市。这里曾经有过的和平与宁静,很快就会随风消逝。

风萧萧兮,刘备肃然而立。良久,他忽然大喊起来。

刘琮!刘琮!刘琮!

刘琮龟缩在城里,惊惧,不敢回应。

于是刘备不再理他。他骑马来到刘表墓前,向这位收留自己七年之久的老头告别。

“世道变啦,你儿子容不下我们啦!我要走啦,老伙计!”

刘备走了,他最终流着泪离开了荆州。


这一细节颠覆了以往《三国演义》带给我的刘备形象。在小说里,刘备宅心仁厚,善良到甚至有些可欺。而在这个事件里,刘备的样子完全是一位英雄。

刘备善良吗?是的。刘琮曾派宋忠(这名字起的,送终)去告诉刘备自己已经向曹操投降。刘备听闻非常气愤,他拔出长剑架在宋忠脖子上,却最终因“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而作罢。有人向他建议趁机攻取刘琮,甚至诸葛亮都说过,但刘备却最终没有下得去手。

但是,刘备善良,却并不软弱。襄阳城下驻马呼琮,一股豪气油然而生。刚强,坚韧,果敢,都可以套用在他身上。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必有这样的气概和胆略。

换句话说,能被曹操称之为英雄的人,当然不会差。我是说,那家伙可是击败了河北袁绍的男人。

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们回到建安四年的那个春天。刘备与曹操端坐凉亭里,青梅一盘,浊酒一壶,天色阴沉似在酝酿一场大雨。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如是说。

刘备一惊,匕筷掉在地上。

天空一道惊雷滚过,声震寰宇。

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大气磅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