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偶然发现儒家核心主张里好像没有平等观等理念主张,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深入。很多人在了解儒家思想时,也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古老的儒家思想里,好像找不到现代社会强调的“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很值得细说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来捋一捋。

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思想是在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是等级森严的,父子、君臣、长幼之间都有明确的尊卑之分。孔子和他的追随者们,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通过恢复和推广一套道德和礼仪规范,来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让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有德。

所以,儒家关注的核心,更多的是“秩序”和“责任”。它强调的是每个人在社会大体系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慈),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孝);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仁),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忠)。这种“各司其职”的理念,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不是为了打破固有的等级。

更具体地说,儒家推崇的是一种“等级制的和谐”。它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它看来是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比如,父子关系,它强调的是长幼有序,这是它认为的“道”,是天经地义的。而这种“有序”就意味着一种天然的等级,父亲aturally要比儿子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权威和责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就完全没有“公平”或者“尊重”的影子。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但儒家非常强调“仁”和“恕”。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爱人。但这个“爱人”并不是说我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同理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一种道德上的关怀。
恕,更是“仁”的体现。它是一种体谅、宽容。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种“恕”虽然不是要求我平等对待所有人,但它要求我在行事时,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能任意妄为。

另外,儒家也重视“德治”和“教化”。它相信通过教育和道德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品德,改变人的行为。虽然它承认人与人之间有“才”,有“德”的差异,但它也相信,通过学习,一个人是有可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一种基于能力和品德的“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这和完全僵化的等级制度是有区别的。

再者,儒家思想中也有“贵贱有序,长幼有别”的说法,这直接说明了它并未倡导绝对的平等。它更关注的是“各安其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就能井然有序。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关系,是儒家社会秩序的骨架,而这些关系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等级属性。

所以,总结来说,儒家核心主张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历史背景的局限性:儒家思想诞生于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其核心目标是稳定和秩序,而不是颠覆现有社会结构。
2. 强调“秩序”与“责任”:儒家更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维持社会的和谐运转。
3. 等级制的和谐观:它接受并巩固了社会固有的等级,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有益于秩序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
4. “仁”和“恕”的道德关怀:虽然没有平等,但儒家通过“仁”和“恕”提倡尊重、同理心和推己及人,提供了道德上的约束和关怀。
5. “德治”与“教化”的向上流动:通过教育和品德提升,个体有机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完全的血缘或出身决定论。

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儒家思想的价值。相反,认识到它的时代局限性,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它在道德建设、社会责任、人际关系等方面依然闪耀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人思想的理解,也需要放在当时的语境下,才能看得更明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核心观点,在不同的人口中,有不同的解释,一千个人看论语,就有一千种核心观点解释。

说没平等的,甩手一记《礼记》礼运大同篇,什么是小康社会,什么是大同社会,关于大同的描述,非常趋近于我们今天讲的共产,这是孔子期望的百姓生活愿景。

只要想解释这篇,也可以这么说,孔子对帝王要求实施仁政的目的是想实现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百姓不必为衣食住行发愁,都能克己复礼,文明生活,接受儒家的礼。

因为孔子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想要天下所有人接受儒家的礼,势必要想办法让百姓生活过得好。

但孔子受限于时代和思想,以及现实,想要实现天下大同,守礼讲德,势必要帝王的支持,然而周游列国没人鸟他。至于为什么没人鸟?因为就是现代,都很难实现孔子所描述的小康,你说古代帝王听到这,有什么想法?

反正儒家著作很多,如果选择性的读一点,拿一两句,或者一小段话,就以为能代表整个儒家或者孔子,那未免太小看“万世师表”这一称号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在3000年前就总结出来“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

这里的“群而不分”就是平等观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就能吃好的住好的?我就得996,吃10元盒饭,睡八人宿舍?

所以才会有争端。才会仇富。这就是争。

大家争起来,抢劫,盗窃就会开始,社会就会混乱。

混乱之后,富人为了保护自己,就会想尽办法与穷人分开。这就是离。

离就是分裂,一个分裂的国家就会衰落。

你弱了,自然不能战胜一切。

以上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人世界观

就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世界观。

才最终让中国在东亚怪物房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台湾倒是想和中国大陆搞平等,你愿意吗?我是不愿意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愿意。

所以平等之存在于社会阶层相近的人之间,比如:同学,同事,同居室友。

你不可能要求老师与学生平等

你也不可能要求股东与员工平等

更不可能要求你和父母平等。

甚至你在公路上服从交警。

在公园服从工作人员。

在广场服从志愿者。

除了你的生命权大家是一样的之外,社会处处不平等。

甚至你的生命的价格和别人都不同,同样患病别人愿意拿出所有财产救他。而你家人却以没钱仅仅保守治疗让你等死。

既然没有平等,你提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意义何在?

user avatar

(我不判断对不对,只是解释思路)希望通过遵从权威,来解决纷争。儒家认为,诸侯打来打去,就是因为没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兄弟争来争去,是因为没把父母放眼里。父母去世了,应该老大作主。这就像一个少尉带着三个一等兵去侦擦。他要讲清楚,万一我死了,张三就是头,张三死了,是李四。

user avatar

没有不要说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里也没有。

中国发展到如今已经几千年了,没必要非要拿着古人思维当宝贝。

比如晋国六卿,够平等了他们保证晋楚争霸一百多年,最后取得胜利。

同样的鲁国三桓也够平等了,他们保证了鲁国可以虚君,可以搞什么君主立宪。三桓自己定法律要求君主接受。早年鲁国国君说都能去见他比如曹刿,够平等吧!

反正就怎么吵吵闹闹二百多年,平等观念保证了,各诸侯国从诸侯变成了王,大家都是平等了,谁也不会成了诸侯长来号令天下。连周天子也不行。他被边缘化了。

同样六国也很自由,商鞅是卫国公孙。他跑到魏国去打工,不顺利,又去秦国打工,这不自由吗?不自由秦国的名臣大部分怎么都是六国之士?

天下只有六国往秦国跑,谁见秦国名臣往六国跑,所以秦国不自由,他很专制,同样也不平等。商鞅搞出来的军侯等级,就是具有等级性

然后呢,平等自由,民主的六国结果是什么?

然后西方说我们平等自由。

可是为什么在一个儒家传统的中国,韩,日都可以快速崛起,成为一方经济强国。而中国更是一个敢于和美国叫板的经济军事大国。

甚至越南也能把着中国尾巴强势出头。

而那些自由平等的国家呢,你们倒是振作起来呀!

所以古人的思想,就是古人的,能流传到如今的,那都是经受过千锤百炼的,经受过时间考验的。

不要说自由平等这种古人称之为“哀”的东西。“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出自《谥法》

就连丁克,古人称之为“独”难道就是先进的吗?根本不是,这就是太平时期的副产品。是一种堕落的表现。“鳏寡孤独”出自《礼记》

user avatar

人只有人格平等,没有办法权利平等。

所以只有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一生扮演的角色。

你是帝王,要爱民如子,要平天下。

你是臣子,要做好父母官,要治国。

如果你是有家族的,要齐家。

你是百姓做好自己,要修身。

这些自古以来,都是固定不变的。

做百姓,自己修好了自己德行,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家之主,做为齐家的族长,否则在一个大家族,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服众。

百姓的家族,需要更迭家族族长,人寿百年,不可能超过自己寿命的期限。

如果是臣子,也不可能做一辈子臣子,期间如果犯了错误,换掉是很频繁的,如果是小的,得过且过,如果是大的,就是入监狱,人头落地。

可不是一个家族,惩罚关小屋,最不济驱出家族,如果一个臣子,无法做到修身、齐家,又如何辅助君王治理国家,中层若是无能之辈,自古的江山社稷,怎的会更迭的如此频繁。

所以,一个国家中层力量,是一个国家优劣的体现,要知道,山高皇帝远,百姓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能近距离接触帝王的,只有臣子,所以臣子的优劣,直接觉得一个国家,是非繁荣稳健。

臣子就相当于,君王和民众中间的传话筒,好的坏的,都是人心在变动和决定,所以臣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昌盛繁荣,这就是治国的核心所在。

至于平天下,只有帝王可以去做,如果没有帝王的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妄做,好的话,有奖励,如果做错了事,需要代替羊,这是一个要熄火的,轻则贬为民,重着死在断头台上,古代这事可不少,要不然,也不会有伴君如伴虎的话了。

所以,君王必须具备,修身,就是德行好,齐家,要让自己家庭和睦,治国,要能协调各各官员,平天下,就是内能安抚化解矛盾,外能震慑诸侯,不敢来犯。

这样的魄力,除了开国的那一代,后代很少能出,因为从战乱中活下来,并站在巅峰的人,无一不是惊才绝艳之辈。

后代人没有那机会,也不用给无可奈何,并已经去世的人去争,这样的荣耀。

但还是要做的,不然上下不齐心,便是德的滑坡,需要警惕。

而德是需要道理来扶持的,就是各司其位,做好自己的职责任务的事。

而不越桔,意思是,手别伸这么长,一个人做不了一切,纵然能做,也能累死。

所以百姓是发表意见,提出意见,臣子就是收集信息,并提供意见和改正的方法,而君王就是思考,并下达最终决策的人。

三者各在其职位,并没有高低,所以,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道德急速下滑,所以孔子想以君君臣臣,把各方势力,稳固自己的位置上,并顺利下达上听,说白了,就是套个道德的枷锁。

你是君王,你要做君王事,要不然对不起百姓。

你是臣子,要做臣子该做的事情,要不然对不起君王和百姓。

在现在人,或许难以理解,儒家真正的含义,因为除了孔子外,基本上没有人知道,他说的啥意思。

要不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不会到现在,还存在。

还有,你是父亲,要做身为父亲,该做的担当事情。

你是儿子,要做儿子,该尽的义务。

父慈子孝,用强行的道德捆绑,要不然就是不忠不义,不慈不孝,这一套体系下来,纵然心里在想做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都要想想天下人的口伐。

你为君不仁,你为臣不义,你为父不慈,你为子不孝。

这一套下来,谁受的住啊。

所以,华夏人,比任何人,在意别人的评价。

孔子虽然以强行的道德谴责,硬生生把大家绑在一起,但却滋生一个问题,就是讨价还价,所以君王对臣子有了赏赐,证明对臣子的器重,父母对子女的偏爱,证明了家庭地位。

人表面虽然看起来和谐,实际上,人把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一句话给忘了,就是修身,不如说,修心。

如果一个人言语、行为,都无法控制,和谈修身养性,人总是避而不见,最重要的一环,选择有利自己的一环,结果造成大家不不合,成了贪小便宜的人。

过界就是越桔,而越桔,就是侵犯对方私人领地,不互相干,也不可能啊。

所以,各本其位,只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是所有环节中,重中之重,却被人华丽丽的忽视,不得不说,人永远无法修圣人一样,修炼养性,自我约束。

如果自己都约束不了自己,伤害在所难免。

所以,只有每一个懂得了界限,约束了自己,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地,才能皆大欢喜。

而在一切,都是心念转动的作用,你想要好,就是好,想要恶,就是恶。

平衡法则,从来都是公平的。

愿每一个人,修炼成自己的不灭金身,和不亡之心。

希望孔老夫子,对世人的爱,能真正的传承好,而不是被断章取义。

祝愿大家,修身、修性、修心。

user avatar

不是,现实就是等级制。儒家只是很现实的承认这一点而已。

承认是需要勇气的,才能面对。才能心安,我才能坦然的踏出第一步。

user avatar

因为儒家是最现实的学说,因为它赤裸裸的照耀了人心,人心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都一清二楚。

人咋可能平等?打王者荣耀还有优先级和鄙视链呢。

平等的问题在于谁都有机会打王者,而不是打王者的人平等。

儒家的根本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有错?特朗普去种地,流浪汉去发号施令,你爹在你五岁的时候跟你说我不养你了,你天天骂你爹没出息。这样就舒服了?

大概一年前看华为的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少年意气,刚进公司洋洋洒洒写了个建议书,然后被开除了。任正非解释人各司其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自由民主平等和平都是好词。

不用儒家治国的美利坚貌似和这四个词也不沾边。

近代落后和儒家没关系,你偏科数学不好难道怪语文太好了?

清政府用的儒家哪一点?民国政府用的儒家哪一点?吃人的礼教用的儒家哪一点?

记得初中时候有个女孩遭受校园暴力,我几个朋友常常打她。我很难受,很同情,但我和几个朋友感情更近一点,我只能做到自己不参与。当她被推的跟另一个受欺负的男孩亲在一起的时候,全班发出了嘲笑声。他俩大概就是新时代的祥林嫂吧,我也是个吃人血馒头的人。这是人性的劣根,是文化水平低,而不是儒家。清末如果人人都读过四书,甚至只读一本,祥林嫂孔乙己啊Q可能都会好一点吧。

还有先说明一点,我眼中的儒家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末三位思想家的自我反思以及所有认可这些理论并付诸实践的人。一切觉得贪官污吏走狗汉奸封建官僚愚昧平民属于儒家范畴的,咱们大概不在统一频道。

儒家有局限性而不是错误。忠孝节义在什么时候也是需要坚守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