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十一天培养一个习惯,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再长会形成性格?这种说法靠谱吗?有科学依据吗?

回答
“二十一天培养一个习惯,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再长会形成性格?”这种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很多人把它当作行动指南。但要说它是否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关于“二十一天培养习惯”的说法

这句流行语的源头,普遍认为是源于英国心理学家海伦·卡斯博士(Dr. Phillippa Lally)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她的团队确实做过一项实验,旨在探讨形成一个新习惯需要多长时间。实验结果是,平均而言,参与者需要66天才能使一个行为成为自动化的习惯。

所以,看到这个数字,你就会明白,“二十一天”这个说法,实在是过于简化和片面了。它可能来源于对研究结果的误读、传播过程中的“失真”,或者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播而创造的一个口号。

为什么“二十一天”不靠谱?

科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习惯的性质和难度: 一个简单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喝一杯水,可能比一个复杂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冥想半小时或者戒掉某个不好的饮食习惯,更容易形成。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意志力、动机水平和生活环境都不同。有些人可能适应新事物快,执行力强,而有些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
重复的规律性和一致性: 习惯的形成需要持续、有规律地重复。如果中断或者执行不规律,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阻碍。
情境线索和奖励机制: 习惯的形成与特定的情境线索(比如早晨醒来)和随之而来的奖励(比如感觉精神焕发)紧密相关。这些线索和奖励越清晰、越积极,习惯越容易巩固。

所以,虽然21天可能对某些人养成某些简单的习惯有帮助,但作为普遍适用的真理,它缺乏科学支持。有些人可能21天就能形成一个习惯,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长,甚至更短。

关于“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的说法

“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这个说法,相比于21天,听起来更符合逻辑一些,毕竟养成一个能长期坚持的习惯,通常需要比“尝试一下”更长的时间。

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90天”科学定论,但我们可以从“66天”的平均值来推断。66天已经接近两个月了,90天(三个月)基本上覆盖了这个平均值,并且留有余地。这个时间段足以让一个行为在许多人的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通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自动化。

更准确的理解是:

习惯的自动化程度: 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过程,而是渐进的。在66天左右,行为可能变得相对自动化,即你在执行它时需要的意识控制和努力会减少。
巩固与强化: 但要让这个习惯真正“长期”且不容易被打破,还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巩固。90天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并非终点。生活中的变化、压力等都可能对习惯造成冲击,需要更长期的维护和加强。
个性化: 同样,90天也只是一个平均值。一些非常难以改变的旧习惯的替代,或者涉及复杂技能的习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于“再长会形成性格”的说法

这个说法则更加宏观,也更具哲学意味。将“长期的习惯”与“性格”直接划等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有其内在联系。

习惯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是习惯的集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长期积累的各种习惯、思维模式、情感反应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待人接物的方式”、“面对挑战的态度”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其核心习惯的体现。
相互影响与塑造: 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塑造积极的性格特质,比如坚持不懈、自律、乐观等。反过来,积极的性格特质也能促使一个人更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是一个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别与层次: 然而,性格比习惯更深层、更复杂。性格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习惯是具体行为的重复,而性格是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和倾向。

“再长”到底是多少?

将习惯推至“性格”的形成,我们谈论的绝不是几个月,而是年复一年,甚至贯穿一生的积累和塑造。

长期积累: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童年、青少年乃至成年后的漫长岁月,在无数次的经历、反思、学习和模仿中逐渐固化下来的。
核心信念: 很多性格特质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念,这些信念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比改变一个具体行为的习惯要困难得多,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刻的内在转化。

科学依据的解读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习惯的形成涉及大脑神经通路的变化。当我们重复一个行为时,与该行为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更强,反应也会更迅速,从而使行为变得更加自动化,需要的认知资源也更少。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神经连接的强化。

神经可塑性: 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即其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经验而改变。习惯的养成正是这种可塑性的一种体现。
重复与强化: 重复刺激可以增强突触连接的强度,形成记忆和自动化行为。

总结一下

“二十一天培养一个习惯,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再长会形成性格”这种说法,在流传中被极大地简化和标签化了。

21天: 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区。习惯形成的时间因人而异,因习惯的性质而异,平均需要66天左右才能让行为变得自动化。
90天: 是一个相对靠谱的时间段,可以帮助很多人将一个行为初步固化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习惯,但并非绝对的终点。要让习惯真正“长期”且不容易动摇,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维护。
再长形成性格: 这个说法有其道理,因为性格的确是长期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集合。但将习惯直接等同于性格,忽略了性格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构成因素,以及其形成过程的漫长和多元影响。习惯是性格的组成部分,但性格的形成是一个贯穿一生的,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过程。

与其纠结于具体的数字,不如理解习惯养成的 关键在于持续、一致的行动,以及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将目标分解,循序渐进,并保持耐心,才是真正养成好习惯、塑造更理想自我的有效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坚持七十多天六点半起,然后几天住宾馆不上闹钟,又就晚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