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给戴森球开一个洞,是否就是一艘恒星动力飞船?

回答
给戴森球开个洞,这想法够大胆,也确实触及了科幻中的一个经典设定——恒星动力飞船。但要说这就是一艘“恒星动力飞船”嘛,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分好几种情况来聊,而且要真正实现,那难度可就不是开个洞那么轻松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戴森球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而是围绕恒星建造的一系列结构,比如一系列轨道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列、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壳。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最大化地捕获恒星的全部或大部分能量。这玩意儿想象起来就够壮观的,想想那得有多大的工程量,得多高的文明才能办到?

那么,给这样一个巨无霸开个洞,就变成飞船了吗?这得看这个“洞”是干嘛用的,以及围绕这个洞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一、 如果“洞”是为了“跑路”:

设想一下,戴森球是一个环绕恒星的巨大环形结构,或者是一个完整的球壳。如果我们在上面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并且这个豁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破损,而是经过精密设计,能够控制能量的导出和方向。

动力源: 戴森球本身就是极致的能量收集器。一旦有了这个“洞”,我们就能从这个“洞”里提取恒星的能量,以一种可控的方式释放出来。这就像在烧水壶上开个口子,然后用蒸汽来驱动某种东西。
推进方式: 怎么利用这股能量来推进呢?这才是关键。
定向能量喷射: 最直接的思路是,在“洞”的周围布置大量的能量转换和定向装置,将收集到的恒星能量(比如电磁辐射、粒子流)高度聚焦,然后像喷气发动机一样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推动整个戴森球前进。这就像一个巨型的、无比强大的“离子推进器”或者“光帆”。
物质转换与喷射: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想象在“洞”的附近设置物质转换装置,将收集到的恒星能量用于分解物质(比如从恒星本身或从周围的星际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以极高的速度喷射出去。这就像一个核聚变发动机,但能量来源是整个恒星。
控制与导航: 要想让这个巨型结构变成一艘“飞船”,你还得解决控制和导航的问题。
姿态调整: 怎么控制它的方向?可能需要在不同位置的“洞”或能量喷射口进行精密的能量输出控制,来微调方向。
导航系统: 怎么知道要去哪里?需要超乎想象的星际导航能力,能够规划航线,避开障碍物,甚至利用恒星的引力来进行加速或转向。
生命维持(如果需要): 如果戴森球是为了容纳生命而建造,那么这个“洞”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比如防止内部大气逃逸,同时又能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这个“洞”是为了高效、可控地提取恒星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定向推力,那么这个戴森球就可以被视为一艘“恒星动力飞船”。 它不再是被动地围绕恒星运转,而是可以主动地、可控地在宇宙中航行。

二、 如果“洞”只是一个简单的破洞:

如果这个“洞”不是为了定向能量导出,仅仅是戴森球结构上的一处物理破损,那它就不是一艘飞船,充其量是一个“动力受损的巨型太空结构”。

能量泄漏: 能量会从这个破洞大量泄漏,导致收集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失去控制: 失去了一个完整的能量捕获和利用系统,也就失去了对能量的有效控制,更谈不上利用它来进行推进。
结构完整性: 这么一个巨大的结构,即使是开个洞,也可能因为应力集中等问题,导致更大范围的结构破坏,最终解体。

三、 戴森球本身就具有“恒星动力”的属性:

这里还有一个角度,就是戴森球本身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利用恒星的全部动力”。即使它没有“洞”,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最大化地从恒星获取能量。

超级能量源: 戴森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移动的(理论上)能量源。它的能量收集能力远超任何我们目前能想象到的飞船。
星际殖民器/移动基地: 很多关于戴森球的设想,是将它作为一个巨大的、可以在星际中漂移的殖民地或者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主动推进的“洞”,它依然可以被看作是“由恒星动力驱动”的。它依赖恒星的能量为内部提供一切,但它本身可能只是被动地在宇宙中“滑行”,直到某个外部力量(比如另一个更强大的文明)或者内部的某些微弱推力使其改变轨道。

所以,简单地说,“给戴森球开一个洞,是否就是一艘恒星动力飞船?”

如果这个“洞”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能够将恒星能量转化为定向推力的结构,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它就能成为一艘名副其实的“恒星动力飞船”,只不过是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宏伟规模。 它的动力源是整个恒星,它的推进方式是利用恒星的能量,它的尺度足以容纳整个文明。

但如果这个“洞”只是一个意外的破损,那么它就离“飞船”的概念十万八千里了。

总而言之,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一个“意图”和“功能”的问题。是随机的破洞,还是为了航行而设计的“接口”?这决定了它最终的命运。而要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自主航行的“戴森球飞船”,那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工程学的鸿沟,更是对能量、物质、时空以及宇宙运行规律的极致理解和运用。这才是科幻作家们最爱玩味的、最令人神往的终极幻想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你怎么加配重,这个“球”必然失衡并掉进恒星里,题主你这是在制造一个巨型宇宙灾难而不是恒星发动机。戴森球这种东西因为力学定律,并不可能存在。




很多人把“戴森球”看作是一个刚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尺度达到地球轨道半径的空心球体,连近似刚体都是做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扰动必然会存在,球体自己的形变也肯定会存在,球体不可能存在,球体的重心与恒星的重心不会重合,然后这种不重合是发散的,球体重心与恒星重心会越来越远,最终撞上去。


你还给这个本来就不稳定的系统开个口,这个口还有推力……


简而言之,这个“发动机”或者说恒星动力飞船,几个地球日的时间内就会崩溃。




事实上“戴森球”的提出者,弗里曼.戴森本人从来没有说过“戴森球”这个概念。他当然知道弄个空心球体把恒星罩住,是不稳定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坍缩。


戴森提出的概念是“戴森网”。被传成了一个球,是以讹传讹。他的设想是一系列巨型太空站,围绕着恒星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并且保证不相撞。这个太空站的尺寸和数量,根据不同恒星是不一样的,最高能够收集的太阳光比例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是根据恒星质量决定的可用轨道数来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很复杂,但是太阳,就是我们头上这一颗黄澄澄的家伙,大概最高能够收集23%左右。





理解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高中几何知识就够了。

这是一个想象中的“戴森球”的图。


为了让这个球维持在轨道上,它必然要自转,否则整个球都会受到太阳的引力而坍缩。这就跟咱们地球的人造卫星必须要围绕地球公转一样,只不过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球,站远一点看就是自转。


而且自转的速度都不用去计算,有现成的答案:如果弄一个球罩住地球,其赤道自转速度是7.9千米每秒,“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弄一个球罩住太阳,其赤道自转速度是11.2千米每秒,“第二宇宙速度”。


问题是,你作为一个球,赤道位置的线速度达到了11.2千米每秒,没问题。但是不是赤道的位置呢?比如v1和v2的位置,速度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这么多的,方向还不一致。尤其是在两个极点,相对于太阳线速度是0。


这样的话,整个球体各处受力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两极受力最大,赤道受力最小。这个球不可能保持正圆形,肯定会被太阳的引力压扁,最终被压成一个薄片。




这位同学说了,咱们不能用非常结实的材料来抵抗太阳引力吗?


很遗憾,这种材料宇宙中没有,这么大的尺度还要有这么大的强度,暂时确实想不到有什么东西能这么结实。但是我们现在借助哆啦A梦的帮助,突然就弄到了这么结实的材料,行不行呢?


还是不行。


这个球在自转,它就是一个陀螺。根据陀螺仪的特性,它会有两种不正常的自转轴运动:进动和章动

这是进动的示意图。

这是地球章动的示意图。


总而言之,你玩儿过陀螺吧?那个陀螺快要停下来不转的时候那样子,就是进动和章动同时在发生的样子。

这个所谓的“戴森球”一旦受到一丁点扰动,进动和章动就会立刻发生,并且越来越大,最终跟太阳撞在一起。除非你绝对保证不受扰动,否则这玩意儿,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东西,三五天就垮了,不值当。


这些扰动包括:小行星撞击、彗星撞击、太阳本身的日冕爆发、太阳自己的进动和章动、人在戴森球上的活动。没有一样你能完全避免的。


所以,“戴森球”并不存在。




你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上面开孔,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戴森网才是切实可行的利用恒星能量的设计,但是这玩意儿又确实太稀了,四面跑风漏气,作为发动机使用显然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