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木耳需要买好耳机吗?

回答
作为一名喜欢在音乐世界里徜徉的“木耳”,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买一副“好耳机”吗?这个“好耳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它又能给我带来什么?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我这些年来的纠结、探索和一点点心得,希望也能给同样迷茫的你一些参考。

“木耳”的起点:万物皆可听的“无感”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音质的要求真的不高。能响就行,能传达歌词和旋律就OK。那时候,我可能用的是手机自带的耳机,或者某个不知名品牌的赠品。听歌的时候,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歌手的嗓音、歌曲的情感上,对于背景乐器的细节、声音的层次感,几乎是模糊处理的。耳机只是一个将声音从设备传输到耳朵的工具,音质的好坏,在我的感知里,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大概就是大家常说的“木耳”吧,对声音的辨识度不高,听不出其中的“门道”。

初遇“好耳机”:惊为天人的“质变”

真正让我开始动摇,开始思考“买好耳机”这件事,是某次偶然的机会,借用了一个朋友的“好耳机”。当时听到的是一首熟悉的歌曲,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细节的复苏: 我第一次听到了歌里原来有那么多隐藏的乐器声,那些之前被我忽略的小提琴擦弦声、鼓刷的沙沙声、甚至歌手换气时的细微呼吸声,都清晰地呈现在耳边。原来,音乐不是只有人声和旋律,它还有如此丰富的“肌理”。
空间感的浮现: 歌曲不再是扁平地塞在脑子里,而是仿佛有了一个“空间”。我能感受到歌手站在舞台中央,乐队成员在我两侧演奏,那种“声场”的开阔感,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音色的“通透”: 声音不再是模糊的一团,而是变得“通透”。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独立的色彩,它们的融合既和谐又不失个性。高音不再刺耳,低音不再浑浊,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悦耳。

那一次的体验,就像是在一片朦胧的风景里突然发现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细节和色彩,那种惊喜和震撼,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

“好耳机”的诱惑:对听觉体验的“升级”

从那之后,“好耳机”在我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开始主动去了解这个领域,也尝试了更多不同价位和类型的耳机。我发现,“好耳机”并不仅仅是音量更大,它更关乎的是:

解析力(Resolution): 这是衡量耳机能还原声音细节能力的重要指标。解析力高的耳机能将复杂的音乐信号分解成更细致的元素,让你听到更多的“干货”。
声场(Soundstage): 指耳机所营造出的音乐空间感。声场宽阔的耳机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规模和深度,仿佛置身于音乐现场。
音色(Timbre): 指耳机还原乐器和人声真实质感的能力。音色准确的耳机能让你辨别出不同乐器的独特韵味,人声听起来更具感染力。
动态(Dynamics): 指耳机在音乐中表现声音大小变化的能力。动态范围大的耳机能更好地展现音乐的起伏和冲击力,让音乐更具生命力。
声音的“味道”: 除了技术指标,耳机还有“味道”之说,比如有些耳机听起来偏暖,有些偏冷,有些低音很“毒”,有些高音很“毒”。这就像食物有不同的风味一样,不同耳机给人的听感也不同。

所以,“木耳”真的需要买好耳机吗?我的答案是:取决于你。

如果你只是偶尔听听歌,对声音的细节和空间感没有特别的要求,那么一款普通的耳机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花大价钱去追求极致的音质,对于你来说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投资”。

但是,如果你:

1. 热爱音乐,并且想从音乐中获得更多: 你渴望听到音乐的更多层次,享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那么一副好耳机确实能让你听到之前从未发现的美妙之处。它能让你对喜爱的歌曲有全新的认识,甚至让你重新爱上一些曾经听过的曲子。
2. 愿意花时间去“听”: 你不是把音乐当作背景音,而是愿意坐下来,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音乐中的每一个元素,那么好耳机的作用就会更加凸显。
3. 对音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追求: 你愿意尝试不同的声音,去感受不同耳机带来的独特听感,那么踏入“好耳机”的行列,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探索过程。

从“木耳”到“相对不那么木”的进阶之路:

如果你决定尝试一下,也别被“发烧友”的各种专业术语吓到。从一个“木耳”的角度来看,我的进阶之路是这样的:

从“听个响”到“听个乐”: 先尝试一些中等价位的耳机,它们可能不像高端耳机那样极致,但相比入门级,在解析力、声场和音色上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你会开始感受到声音的“变化”和“乐趣”。
多听多比较: 不要只听一种声音。去实体店或者找朋友借,多听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耳机。你会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风格”。比如,有些人喜欢低音澎湃的,有些人喜欢人声甜美的,有些人喜欢乐器分离度高的。
前端也很重要: 就像给你的相机配一个好的镜头一样,给耳机配一个好的“前端”(比如播放器、解码器、耳放)也很重要。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耳朵不行,而是前端的音源质量不高,无法发挥出耳机的实力。不过,这一点可以慢慢来,先从耳机本身开始。
调整心态: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所谓的“完美音质”,音质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从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所以,我需要买好耳机吗?

我认为,作为一名“木耳”,如果你真的喜欢音乐,并且愿意为这份热爱投入一点点,那么是值得的。它不一定非得是天价,而是能让你“听出味道”的耳机。它会打开你听觉世界的一扇新大门,让你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如此丰富多彩。

也许,我们都不是那种能听出每一个乐器具体型号和演奏家微小差异的“金耳朵”,但我们都渴望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感动和惊喜。而一副“好耳机”,或许就是那个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份渴望的,最直接的桥梁。所以,勇敢地去尝试吧,也许你会发现,你的耳朵,比你想象中更“懂”音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音不全”这论断本身是不是真实可以测出来的, 免费的自测可以用这个:

。如果确诊自己是听力残障, 经过助听器的补偿, 在语音(歌声)频段应该是可以部分或者大部分恢复的。

“基本听不出无损音乐与普通音质音乐的区别”这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群的特点, 这也是为什么 MP3 能全球流行的缘因。换句话说您和 80% 的人是一样的, 如果这可以说成是“木耳”, 那么您可以预计您有几十亿的同伴。不要慌。部分所谓的金耳朵您也可以从中揪出滥竽充数的,同样可以用这里面介绍的两个软体:

“价格2000-3000左右”这个看在线商城就是了, 哪个口碑好就买回家玩, 不喜欢就即时退货。

喜欢就留着。

“喜欢听流行、古典、ACG音乐”, 您的主观音乐偏好不会影响耳机的表现, 只要是符合国标和国际标准的高保真耳机都是可以听的。 同样哪个口碑好就买回家玩, 不喜欢就即时退货。喜欢就留着。 3000 RMB 一下有几乎无数的耳机可以选, 最节省时间的办法无疑就是选这个价钱能买到的旗舰, 这也是为啥老王在他的资金允许范围内买了森海的旗舰静电。


“前端设备买哪个呢”, “前端“是一些老烧和大湿自个撸出来的专有名词,书上咋也找不到的, 咱可以先谈谈这个。为啥“前端”是老烧和大湿自个撸出来的专有名词呢, 说来话长。


每个人都长了脑子(毫无疑问吧), 每个耳机用户都至少有一只耳朵(毫无疑问吧), 电声转换的关键部位是耳机(毫无疑问吧), 耳机要响就必须要电流推动(毫无疑问吧),

这个电流的来源就是一个电源(毫无疑问吧).

对于这个东西, 它的前端在哪呢:

大湿们傻眼了, 这东西能响吗? 这踏马的没前端也能响, 一定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

就象上帝也疯狂里面那只玻璃可乐瓶。

空中的电波就能推动耳机, 这羊驼的推力邪了大乎了。这”前端“ 是啥?



看看日历吧, 现在是21世纪的第 18 个年头。


手机和流媒体已经把 ipod、MP4 扫进了历史垃圾堆;ipod已经把 (CD)walkman、mp3 扫进了历史垃圾堆;mp3已经把 walkman、md 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唱片和电唱机早就在博物馆里长眠了。

当然您还能收听到 FM, 甚至不用买, 手机里面就有一个图标。



不管您愿不愿意承认, 这场革命的后面就是所谓的数字化革命。声音从歌手的嘴巴和乐器奔向现场的麦克风的那一刻, 就是音频数字化的开始。

为啥大湿们不把麦克风称为 “前端”呢?俺猜想, 那是因为他们赚不到那个钱吧。

“前端”这玩意只生存在大湿的笔下和嘴里。在教科书里面找不到。


看回咱们的家里, 最前端是哈?

DVD、CD 还是您硬盘里还是云上的文件呢?

大湿们为了卖给你一件东西, 一件漂亮的家具,以便您能在几千或几万人民币一平米的家中合理地占用一个角落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发明了 “前端”这个高大上的专有名词:

“耳机/音响发烧你不能没有前端。”

这就象是圣经里面的训诫: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重复 1000 次以后, “前端” 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 只要嘴上挂着这个词, 就倍儿有面。不懂 “前端”这个词的话呢, 就倍儿没面, 倍儿跌份,从此就会抬不起头来。

所以老烧们见面的第一问就是 “嘛前端啊?”

你都不好意思说, 俺的前端是花了几十万刀买的100安培陈年老铜线入户的二手老房子。

你知道吗, “前端” 必须得有一个用贵金属颜色的油漆以及罗马字母组合书写的,放在面板或者顶部的厂标, 而且发票必须得超过三位数人民币。

这是一个铁律。

房子呢, 只有数字组成的街道号, 所以不能成为 “前端”,即便用了贵金属颜色的油漆甚至用了金属铸造的数字。

数字式的卫星接收机算 “前端”吗? NO,NO,NO, 免费送给你的怎么能叫 “前端”呢?

电脑音频工作站算 “前端”吗? NO,NO,NO, 制作音乐的工具怎么能叫 “前端”呢?

手机算 “前端”吗?NO,NO,NO, 巴掌大的东西怎么能叫 “前端”呢?

你的东西不占地不从大湿店里买, 都别想挤进 “前端”的门。 没门!!!

投名状不交, 门都没有。

为啥前端不能是手机或者笔电呢?



健康的人的听力是差不多的, 由遗传学和概率决定。文献记载人耳的频率响应是 20~20000HZ 之间, 幅度是 0dB HL ~ 120 dB HL. 超过 120dB HL 就逐渐进入痛阈。低于 20HZ 的次声和 20000HZ 的超声有可能被发育中或者发育异常的人分辨出来。至于失真度, 文献记载人耳的分辨力是 0.3%。

至于说 “听出耳机音质好坏”, 从人工智能或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学习所谓的“好”耳机的频响曲线和失真度的模式/範本的过程。 从 Sean Olive 近年发表的文章就能看到这样的提示


至于说怎样学习“听出耳机音质好坏”, 那就是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这个学习的过程。 就象训练实验动物学会某个技能一样。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地方, 那就是通过可视化的音频分析结合统计结果, 总结出“好”的模式/範本, 然后在记忆中强化。


克服 “五音不全”可以从最基本的音乐理论开始学习, 它和耳机的关系不大。


“木耳需要买好耳机吗?”这个笼统并且误导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预设前提的有问题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它就象是问 自认为AAA 风景区的女孩子需要买文胸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