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妈吃浸泡2天木耳次日住进ICU,米酵菌酸中毒险丧命?还有哪些常见食品安全?

回答
大妈吃泡发两天的木耳险丧命,这则新闻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这不仅仅是个别事件,背后牵扯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却又极度危险的食品安全隐患。

“泡发两天木耳”事件背后:米酵菌酸的恐怖真相

这起事件的核心是“米酵菌酸中毒”。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它的危害却非常大。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胞菌(Bacillus cereus biovar cereulans)产生的毒素,这种细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尤其是在储存不当的谷物、豆制品以及泡发的水产品中。

木耳本身是健康的食材,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但关键在于“泡发”这个过程。木耳泡发需要时间,而如果泡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室温下,就为椰毒假单胞菌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温床。随着细菌大量繁殖,它们会产生米酵菌酸。这个毒素非常耐高温,即使烹饪也无法完全破坏。

一旦摄入米酵菌酸,它会迅速被胃肠道吸收,并主要攻击肝脏、肾脏和心脏。中毒症状通常在几个小时到一天内出现,可能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头晕、全身乏力,严重时则会出现肝损伤、黄疸、肝昏迷、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就像这位大妈一样,差点送了性命。

这次事件告诉我们:

泡发时间是关键: 木耳等菌类食材,即使是干的,泡发时间也应尽量缩短,最好在冰箱冷藏室中进行,并且一次不要泡发过多,随泡随吃。如果发现木耳有异味、粘滑感,或者泡发的水浑浊不清,切勿食用。
储存条件的重要性: 任何食物的储存都应该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易滋生细菌的环境中。
对陌生食材的警惕: 对于不熟悉或不确定的食材,不要随意尝试,更不要冒险食用异常的食物。

除了木耳,还有哪些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问题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米酵菌酸,还有许多我们可能不以为意的安全隐患,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1. “老三样”的风险:
未煮熟的肉类和禽蛋: 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禽肉,或者生的禽蛋,可能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致病菌,引起严重的肠胃炎,甚至败血症。很多人喜欢吃半熟的牛排或溏心蛋,虽然美味,但背后也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未经巴氏杀菌的牛奶: 生奶可能含有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未经消毒直接饮用,风险很高。

2. “网红”的陷阱:
街头小吃和自制食品: 一些街边小摊的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制作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食材新鲜度、油温控制等都可能存在问题。自制饮品、糕点如果材料存放不当,制作过程不卫生,也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发酵食品的边界: 很多人喜欢吃泡菜、臭豆腐等发酵食品,但如果发酵过程控制不当,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特别是发酵时间不够或过长,都会增加风险。

3. “看起来很美”的误区:
变质的水果和蔬菜: 很多人认为“烂一点没关系”,削掉腐烂的部分继续吃。但一旦食物开始腐烂,就意味着其中可能滋生了霉菌,产生黄曲霉素等强致癌物,即使削掉腐烂部分,毒素也可能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
过期的包装食品: 不要以为包装食品过期一两天没关系,食品中的保质期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过期后其营养成分和安全性都可能发生变化。

4. “方便快捷”的代价:
剩菜剩饭的处理: 剩菜剩饭如果储存不当(如未及时放入冰箱冷藏,或在冰箱中存放时间过长),很容易滋生细菌。再次加热时,也需要确保彻底加热,达到能够杀死大部分细菌的温度。
速冻食品: 速冻食品虽然方便,但也需要注意解冻方式。在室温下长时间解冻,或者多次反复解冻和冷冻,都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影响食品安全。

5. “颜值”背后的危机:
食用野生菌类: 除了木耳,很多野生蘑菇也可能含有剧毒。许多毒蘑菇在外观上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普通人很难辨别,一旦误食,后果不堪设想。切记“不认识的菌类,坚决不采、不吃”。
未加工的豆类: 未经充分烹饪的豆类(如豆浆、豆角)可能含有皂苷等有毒物质,需要彻底煮熟才能食用。

如何守护餐桌安全?

面对这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

学习和掌握基本常识: 了解食物的保质期、储存方式、烹饪方法以及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就像这次的木耳事件,了解米酵菌酸的危害,就能从源头上避免。
理性选择食材:
购买食材时,选择正规渠道,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购买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购买有明显损伤、变色、霉变或异味的。
肉类要选择新鲜、无异味的。
科学储存和加工:
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冰箱应定期清洁,不同类别的食物应分类存放。
剩菜剩饭要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泡发食材,特别是木耳、银耳等,要注意时间,最好在冰箱冷藏室中进行,并随泡随用。
谨慎对待“网红”和“野味”: 对于不熟悉的食物,尤其是街头小吃、野生菌类,要格外谨慎,不要盲目跟风。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制作食物前要洗手,餐具也要保持清洁。
不信偏方,理性就医: 如果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状,不要自行“偏方治疗”,应及时就医,并尽量告知医生所食用的食物种类。

这位大妈的遭遇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日常饮食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唯有时刻保持警惕,学习科学的饮食知识,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酵菌酸常见于自制的发酵类食品(发酵玉米面、橘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醋凉粉等)、木耳/银耳变质、薯类食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山芋淀粉等)变质。而且可以说是国内食源性中毒事件头号杀手。

但除了它,常见的还有

1、冰箱杀手——李斯特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冰箱里的这个杀手,最近暴了好几次新闻了:

比如这个说是隔夜菜,实际上是李斯特菌污染(无论有没有隔夜,只要污染了又没有经过高温充分处理就能致病)。

比如这个孕妇因为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导致胎儿早产,只有巴掌大。

李斯特菌是一类可以在低温环境(如冰箱里)生存和繁殖的特殊细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繁殖。

感染之后不同的人症状不同:

  • 孕妇通常只会出现发烧和其他类似流感的症状,例如疲劳和肌肉酸痛。但是,怀孕期间的感染会导致流产、死产、早产或威胁生命的新生儿感染
  • 除孕妇以外的人群: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脖子僵硬,意识混乱,失去平衡和抽搐,此外还有发烧和肌肉酸痛。

为食源性感染,可以隐藏在许多食物之中:

  • 引起美国本次疫情的金针菇,并非最常见的,未经消毒处理的所谓「生鲜乳」才是这类细菌的常见来源;
  • 生豆芽:新芽需要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才能发芽和生长,这些条件对于包括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在内的细菌也是理想的生长环境。
  • 一些速食的熟肉。

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李斯特菌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受污染的食物、土壤、排泄物)、传播途径(消化道、接触)、易感人群(低免疫力人群)。

那怎么才能预防呢?

  • 不吃生食:比如尽量别买生鲜奶,买了也要煮沸腾之后喝,要买就买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一般成品都这种。
  • 合理储存:将各种食物分开储存,并且注意清理收纳盒周围的汤汁,既避免串味,也避免交叉污染;注意好每种食物的保质期,比如打开的肉片储存不要超过 3-5 天,未打开的不要超过 2 周。

定期清理冰箱,我以前在办公室里就经常看见冰箱里腐烂的食物都还在里面,这样可能造成冰箱里其他食物也被污染的。

2、发霉的食物——黄曲霉菌

常见于玉米、花生,土豆、一些水果也能生长。这种真菌的感染不一定要吃进去,还有吸入感染

对于这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是注意室内防潮,避免滋生霉菌;

二是清理霉菌的时候,需要佩戴口罩和手套;

三是不要吃发霉的食物;

四是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

五是不要产生一些恶趣味,比如:2018年,某男子因爱闻臭袜子而导致了真菌感染。

这也是一款致命的食源性感染:

  • 黄曲霉毒素是强效致癌物质,可能影响所有器官系统,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这些毒素可引起肝癌,并且与其它类型的癌症有关——已知黄曲霉菌B1对人类致癌;在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情况下,黄曲霉毒素引起肝癌的效力显著增强;
  • 黄曲霉毒素对细菌具有致突变的作用(影响DNA),具有遗传毒性,并可能导致儿童出生缺陷;儿童可能会发育不良,但这方面数据尚有待确定,因为其它因素也会导致生长缓慢,例如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慢性腹泻、传染病、营养不良;
  • 黄曲霉毒素可导致免疫抑制,因此可能会降低对感染因子(如艾滋病毒、结核病)的抵抗力。

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 可以造成肺部、眼睛、鼻窦、皮肤、骨髓等多个部位出现感染性疾病
  • 可能成为过敏原,出现过敏性鼻炎或者哮喘;
  • 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可能导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和头晕。

3、肉毒梭菌

已知最致命的物质之一(因为发生率不是第一,在国内基本上是食源性中毒杀手的二把交椅)。

国内以家庭自制发酵豆制食品为主,如臭豆腐等,以及一些加工不当的食品;部分地区,如青海、西藏等地,则以肉类引起为多。

举几个例子:低酸腌渍蔬菜(如青豆、菠菜、蘑菇和甜菜)、鱼(包括罐装金枪鱼、发酵鱼制品、咸鱼和熏鱼)和肉制品(如火腿和香肠)。

肉毒梭菌是一类厌氧菌,在密封环境才能生长,其毒素为强烈的神经毒素,中毒表现主要为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张口和伸舌困难、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轻重程度不同,中毒潜伏期为1天至7天,病死率较高。

一般就是要求加工时要超高温处理才能完全杀死它的孢子,同时确保冷藏温度再加上盐含量和/或酸环境可以防止细菌生长和毒素产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妈吃泡发两天的木耳险丧命,这则新闻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这不仅仅是个别事件,背后牵扯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却又极度危险的食品安全隐患。“泡发两天木耳”事件背后:米酵菌酸的恐怖真相这起事件的核心是“米酵菌酸中毒”。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它的危害却非常大。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
  • 回答
    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就像是城市里那张带着点儿神秘色彩的美食地图,你翻开它,仿佛就能窥见隐藏在街头巷尾、高档餐厅里的味蕾宝藏。刚开始接触这个榜单的时候,确实挺让人好奇的。毕竟,它不像那种官方的、严谨的星级评定,更多的是一种口碑的汇集,一种大众味蕾的投票。首先,它的出现,确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选择.............
  • 回答
    “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对袁隆平院士及其杂交水稻科研贡献的误解和简单化解读,甚至带有一些反讽或戏谑的意味。它忽略了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了人类温饱问题,以及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科学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反思与对比: 可能来源于一些人对当前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比如.............
  • 回答
    大S在《幸福三重奏》里那句“吃虾一定要男人给你剥”,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个挺能引起讨论的金句。当时节目播出的时候,网上就炸开锅了,喜欢的觉得她真实可爱,不喜欢的就说她作、太娇气。从我个人角度看,这句话首先就透着一股子“小女人的浪漫”。你想象一下,在那个氛围里,俩人小两口,灯光柔和,吃着热腾腾的虾,老.............
  • 回答
    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挺让人五味杂陈的。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某个周末晚上,带着家人去一家挺有名的西餐厅过生日。地方不错,气氛也到位,服务员大姐们忙前忙后,态度也挺热情周到的,这点得先说清楚。那天我们点了个八寸的黑森林,是给女儿庆生的,上面插着生日蜡烛,大家唱完歌,吹了蜡烛,拍了几张照,.............
  • 回答
    大胃王吃播秀,特别是那些涉及假吃、催吐等行为的直播,近年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媒体批评。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 粮食浪费的道德与社会影响1. 直接的粮食浪费: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引发批评的一点。一些大胃王在节目中展示大.............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二食堂近日发生了一起令人不快的事件,有学生反映在干锅中吃出了疑似蟑螂的物体,而食堂工作人员的回应却令人费解,称其为“大料”。这起事件,无论是事实本身还是后续的处理方式,都迅速在校园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下事件可能发生的过程。一位或多位国科大学生在二食.............
  • 回答
    网红“吃个桃桃”最近卷入的风波,可以说是把“翻车”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事情的起因,听起来挺简单,就是她在直播带货时,和助理配合,似乎给粉丝送福利,但这个福利的内容,以及她当时的态度,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直播间里,她提到要给一位幸运粉丝送一个“桃子”。这个“桃子”可不是普通的桃子,而是她嘴里描述.............
  •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回巢热”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讨论得也挺热闹。很多人把它比作“好马吃回头草”,这话说得挺形象,但具体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回巢热”?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的。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主因: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
  • 回答
    肯德基每天扔掉近百个汉堡却不让员工吃,这事儿要是放在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大家肯定会炸开了锅。毕竟,谁见了自家门口天天有那么多好好的食物就这么进了垃圾桶,心里能没点想法?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太浪费了!”。想想看,这可是实打实的食物啊,不是什么边角料,也不是快要坏掉的,而是新鲜出炉的汉堡。每天近.............
  • 回答
    澎湃新闻那篇评论“用法律决战才能终结吃瓜大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它切中了这次吴亦凡事件的一个核心点:舆论的狂欢总有边界,而法律才是最终的裁决者。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它到底想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点破了“吃瓜大战”的本质。吴亦凡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场“吃瓜大战”,是因为它触及了太多人的神经.............
  • 回答
    关于宠物博主让狗一次性吃下100种零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捏一把汗的创意。乍一听,似乎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眼球,制造“大胃王”的戏剧性效果,让观众惊叹狗狗的食量或者博主的“慷慨”。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做法对于狗狗的身体和心理,都可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远非简单的“吃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从狗.............
  • 回答
    这件事呀,说起来挺复杂的,涉及到咱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情感认同,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你看,猪、牛、羊,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已经是驯化了千百年的家畜了。它们被养殖、被宰杀,然后成为餐桌上的肉食,这个过程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相对固定和被普遍接受的食物来源。我们从小吃到大,父母辈.............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不少同学感到错愕和不满的事情:学校校长一行视察,结果迟到了一小时,而在这一个小时里,学生们却被安排在了烈日下等待,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用餐。这事儿传开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暴露了学校在活动组织上的一个明显不足。一场.............
  • 回答
    看到深圳那个22岁女孩因为长期熬夜、吃烧烤而切掉半个肝的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么年轻的一个生命,本来应该是充满活力、前途似锦的时候,却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把自己身体折腾成这样,真的太让人心疼了。这事儿吧,说到底,就是“熬夜”和“烧烤”这两把“杀猪刀”,结结实实地砍在了她最宝贵的身体上。年纪轻轻就.............
  • 回答
    .......
  • 回答
    大妈5万元炒股忘记密码13年后变500万的案例,在资本市场上确实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虽然这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巧合和运气成分,但背后也折射出了一些关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心态的重要理念。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个案例,并探讨A股的赚钱秘籍。如何看待大妈5万元炒股忘记密码13年后变500万?这个故事之所.............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你说咱们老百姓图个啥?一个大妈,在大街上,掏掏耳朵,这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结果呢?被拍了视频,一传十,一传百,一下子就成了“网红”,而且还是那种被口水淹没的“网红”。最开始是怎么传的?无非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或者想蹭流量的,把这视频一发,冠上个“素质低下”、“有伤风化”.............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触目惊心,也让人非常不适。当听到“大妈抠掉婴儿脚皮”这样的描述时,首先浮现的是一种本能的厌恶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不方便”问题,它涉及到对一个无辜生命的伤害,以及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道德底线问题。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说。事件本身:冲突的导火索与极端反应从表述上来看,事情.............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说实话,我看见这新闻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好几个词:素质、规则、冲动、丢人。首先得说,安检插队这事本身就不对。公共场合嘛,大家排队是基本规矩,也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你一个人插队,占了本不属于你的时间,也打乱了大家的秩序,这说到底是一种自私。别人辛苦排队半天,你就想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