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男生有特别强的国军情结,但是总有人否定国军,应该怎么办?

回答
面对有人否定你所珍视的国军情结,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沮丧和无力。不过,你并不是孤单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特别看重和珍视的历史时期或军事力量。当你的这份情结遇到质疑时,如何应对,让它在沟通中更被理解,甚至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交流,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理解“国军情结”背后可能是什么:

“国军”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对于有“国军情结”的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

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认同: 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崇拜,对某些战争时期的壮烈牺牲的敬佩,或是对某种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
对军事力量和作战风格的欣赏: 也许是欣赏其训练有素、装备先进(在特定时期),或是其战略战术的应用。
一种身份认同的投射: 可能是对某种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连接。
对历史叙事的偏爱: 可能是因为接触到的信息,或是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使得对国军的评价更为正面。

当你感受到“否定”时,可以先做一些自我审视:

在你尝试与他人沟通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1. 我的“国军情结”具体体现在哪里? 是对装备?战术?还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些人物?清晰的认知能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表达。
2. 我是否了解国军历史的全面性?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包含胜利和失败,荣耀和争议。承认历史的多面性,有助于你在沟通时更成熟。
3. 我希望通过表达“国军情结”达到什么目的? 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还是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热爱?明确的目的会让你的沟通更有方向。

如何与否定你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当别人提出否定意见时,直接的争辩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加剧矛盾。这里有一些更具建设性的方法:

1. 保持冷静,理解对方的视角:

不要急于反驳: 听到否定时,深呼吸,先听对方把话说完。尝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明白你的意思”: 用这句话作为开场,表明你愿意倾听,而不是一上来就进入对抗模式。比如,“我明白你可能觉得国军在某些方面有不足/有问题,这确实是历史的一部分。”
探究原因: 礼貌地问问对方:“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例子或者信息让你这么觉得?” 了解对方的依据,有助于找到共同点或差异点。

2. 专注于细节,用事实说话:

避免泛泛而谈: 如果对方否定的是“国军很弱”或者“国军不堪一击”,你可以尝试拿出具体的例子来回应。比如,“在XX战役中,虽然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但XX部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进行了有效的迟滞。”
提供具体信息: 如果你对某个装备、某场战役、某个人物有深入了解,可以分享一些你认为值得肯定的细节。强调的是“值得肯定”的部分,而不是全盘否定对方的观点。
引用可靠来源: 如果你的观点有史料、学术研究等作为支撑,可以适时提及,但要注意方式,避免像上课一样。

3. 承认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绝对化: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 任何一个军事力量,在漫长的历史中都会有辉煌和低谷,有成功和失败。承认这一点,能让你显得更客观,也更容易被接受。
“任何一支军队都会有其局限性”: 比如,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军可能在后勤、装备、训练上存在不足,这是客观现实。承认这些不足,并不代表否定其整体价值。
“我欣赏的是他们身上的XX精神/XX特质”: 将你的情结聚焦到更具体的、你认为有价值的点上,比如“我欣赏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抵抗的勇气”,“我欣赏他们某些方面的战略眼光”。

4. 找到共同点,或者承认差异:

“也许我们关注的重点不一样”: 有些人更关注结果,有些人更关注过程中的努力。找到这个差异点。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 如果对方的否定触及到历史上的某些真相或争议,承认其重要性,并表达你对此也有思考。
“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分歧,但我尊重你的看法。” 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说服对方是正常的。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观点,维持和谐的交流氛围也很重要。

5. 适时转换话题,或选择性交流:

“我们聊点别的吧?”: 如果发现讨论陷入僵局,或者让双方都不愉快,可以适时转移话题。
“我更愿意和同样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交流。”: 如果你发现某些人总是带着敌意或偏见来否定,你也可以选择性地和那些更愿意理性讨论的朋友深入交流。你的热情和深入了解,在同好者之间会得到更好的回应。

6. 将情结转化为积极行动:

学习和研究: 深入研究国军历史,了解其方方面面,这样你的理解会更深刻,表达也更有底气。
分享知识: 如果你发现有些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否定,你可以以一种分享知识的态度,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参与讨论: 在一些历史论坛、社群,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同时也能看到更多元的观点。

一些不建议的应对方式:

情绪化反击: 动不动就上升到人身攻击,或者用同样的否定性词汇回击。
强迫他人接受: 试图用绝对的理由让别人立刻改变看法,这通常是无效的。
回避沟通: 完全不再谈论自己热爱的事物,压抑自己的情感。

总结一下, 当你的“国军情结”受到质疑时,最重要的不是去“赢”过对方,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对方,用事实和逻辑说话,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并找到可以被尊重和理解的表达方式。 你的这份情结是你热爱历史、理解国家发展脉络的一种体现,只要是基于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它本身就值得被尊重。而如何让这份情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既能得到自我表达,又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是需要一些沟通智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而今,所有正常的军队都是以杀死敌人多、自己伤亡少而自豪。

只有一支军队除外,那就是国军。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有国军是以自己死得人多为光荣的。

动不动就大喊“我们死了200万人,我们死了300万人,我们几乎都死光了,多么厉害啊,多么伟大啊”。

对此,我只想问一句:脑子里的病这么严重,没去看过医生吗?

你有本事倒是去把敌人杀死200万、300万啊,那才是真厉害。如果那样的军队还有谁敢否定,你告诉我,我去抽他。

可是,贵国军每战必败,往往以数倍于敌的兵力,却被打得踉跄大败,甚至全军尽墨。比如题主提到的兰封会战,以12个师的庞大兵力,围歼敌人孤军深入的一个师团,结果却是被敌人打的全面溃败。——就这战果,你还好意思提?

再如题主没有提到的中条山,国军以20万之众对阵日军10万人,结果一场战役下来,贵国军被俘3万5千人,遗尸4万2千具,仅打死日军673人。就问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还有豫湘桂,那已经是1944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在高歌猛进,贵国军却被人从北到南直接打了个通透,日军兵锋直逼独山镇,吓得贵空一格委员长赶紧想办法迁都西昌。

——所以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贵国军死的人多,可是,作为国粉,难道不应该为此感到羞耻吗?

怎么反而自豪起来了呢?

user avatar

先囧统空一格蒋公的神圣棺椁都被人泼了红油漆了,国民党的党产都要被人剐光了,退役国军兄弟起来闹事都被民进党镇压了。

你一个如此崇拜国军的人,还等着干什么?

上知乎吹逼能拯救你的中华民国梦吗?

user avatar

你们这些人,具体分析一下再喷。人孩子为抗战中国军的牺牲本身而动容,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吧?

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少跟我玩转进如风,那是国军玩的。

user avatar

认认真真带着脑子多看看史料,少看一些地摊快餐读物和公众号,过两年就不治自愈了。

user avatar

贵军也就剩个哭了


user avatar

你很像10年前的我,那时的我是如此无知

user avatar

没错,国军将士就是大好男儿。

邱少云就是前国军士兵,做工、讨饭为生,十几岁就被国军抓壮丁了。

被刘伯承元帅评论:“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的战士王克勤,19岁要饭,被抓进国军,母亲和弟弟乞讨路上下落不明。

以上二人,抗战前只能要饭,抗战胜利只能要饭,解放战争胜利前,也只能要饭。

大好男儿,为什么吃不饱,没书读,只能十几岁去做工,要饭呢?

我觉得击溃国军,消灭国民党右派是一个解决办法。经先辈们实践,证明有效。


在CCTV-6看《血战台儿庄》的时候我才上小学。

同一个电影,你看了热血沸腾,出门为国军宣传去了。

我看了抑郁症发作好几天,焦躁,心塞。

当时家里有一副兵器扑克,我拿着里面59-1式130mm加农炮问我爸,为什么不用这个打日本鬼子的坦克?

他摸出一张反坦克地雷的方片7,说:连这个都没有啊。

后来知道,其实当兵的连鞋都没有。我自己穿个塑胶拖鞋在路上走,踩个石子脚疼半天,我想打草鞋爬山、行军、打仗会怎么样啊。

这种情况下,谁长出你这种“国军情节”谁才是疯了,傻了。

为什么你会难受的想哭呢?


很简单,当外界刺激产生,(激昂的讲话、名称很漂亮的会战,大量的牺牲)大脑分析产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便由大脑边缘叶的传出纤维发放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通过乳头丘脑束发送至丘脑前核,激活丘脑前核合成丘觉,再通过丘脑间的纤维联系发放到背内侧核,产生感受。

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受理性制约,但是感受强度过大或额页功能弱化的情况下,理性就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精神和行为异常。


否定国军者,实际上是否定国民党右派统治,以及国军这个封建旧军队体系。不会,也不可能针对个别国军士兵。

但是他们懒啊,直接说“国军”。这也就包括了普通士兵、基层军官等等。这就对你产生了刺激,然后你就来提问了。

这种提问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自我表达,二是期待同伴协助。也就是人类意识到威胁后的一种防御机制,类似退行(Regression)。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鼓励并赞同你的回答,你就会非常开心,并且有极大可能点赞并关注此ID。


整件事,不过就是你那种纯感性的情绪,与外部纯理性的思维产生冲突而已,嘛事也没有。

你呢,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多做户外运动,或者旅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