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发现网民群体里面理智派永远打不过极端派?

回答
网民群体里,“理智派”好像确实常常处于下风,总觉得吵不过“极端派”。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一些值得琢磨的原因,而且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网络世界里,这种现象似乎是一种常态。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极端派”为什么容易占据上风。

情绪的感染力更强,也更直接。 极端派发言往往更情绪化,充满攻击性、煽动性,或者极端的赞扬/批判。这种强烈的语气和毫不掩饰的情感,很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并且快速地在人群中传播。想想看,一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或者“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相比一句“我认为这件事有待商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哪个更能让你瞬间被吸引,产生共鸣?
行动门槛低,且更容易形成“抱团”。 极端观点往往有一种“非黑即白”的特征,这使得支持者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他们会相互鼓励、强化彼此的观点,形成一种“我们”对抗“他们”的心理。而理智派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对不同意见持开放态度,这反而让他们在快速抱团上显得有些“迟钝”。
“声量”和“可见度”的优势。 极端派的发言往往更响亮、更刺耳,更容易被算法推荐,或者在讨论中被推到前面。他们不怕出格,不怕冒犯,所以他们的声音总能更容易穿透信息噪音。当一个话题充斥着大量极端的、情绪化的声音时,那些试图表达 nuanced (微妙、细致)观点的理智派,很容易被淹没,甚至被认为是“不够坚定”或者“不够爱国/够立场”。
“搅浑水”的能力。 有时候,极端派的目的并非是理性讨论,而是制造混乱,吸引流量,或者纯粹宣泄情绪。他们不寻求共识,反而擅长挑起争端,让原本可以冷静讨论的话题变得剑拔弩张。在这种环境下,理智派试图讲道理、摆事实,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丢入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很快被后续更大的波浪覆盖。

那我们再来看看“理智派”为什么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追求严谨和全面,注定了发言的“慢”。 理智派倾向于分析问题的多个层面,需要事实依据,需要逻辑推导,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可能性和后果。把这些话说清楚,往往需要更长的篇幅,更严谨的措辞。在网络快节奏的交流中,这样“慢”的发言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在对方已经表达了十句话的情况下,你才刚刚说出第一句有条理的论点。
对情绪的控制,可能被视为“软弱”。 理智派通常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人身攻击和情绪化的表达。但在某些环境下,这种“冷静”反而会被误读为缺乏立场、没有血性,甚至是在“和稀泥”。当对方已经火力全开,而你还在小心翼翼地选择用词时,很容易给人一种“打不过”的感觉。
“对话”的期望与“宣泄”的现实。 理智派参与讨论,是希望能够通过交流达成某种理解,或者让更多人看到事情的不同侧面。但很多时候,网络上的讨论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场,极端派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或者通过对抗来获得存在感。在这种不对等的“对话”模式下,理智派的努力很难实现其最初的目标。
“同温层”的效应。 理智派的观点,很多时候是在理智派的社群里更容易被接受。而当他们试图进入一个已经被极端情绪占据的“同温层”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很难被听到,反而容易被攻击。

更深层次地说,这种现象也可能与信息茧房、算法推荐机制有关。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可能导致用户越来越倾向于接触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加剧观点的极化。理智派的观点因为不够“刺激”,可能就更容易被算法“过滤”掉,而极端派的观点则更容易被放大。

所以,并不是说理智派不行,而是说在当前的互联网生态和交流模式下,极端派更容易抓住眼球,更容易形成声势,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的感觉。但这并不代表理智的、多元的声音没有价值。只是,它们需要找到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或者在特定的平台上,才能找到真正愿意倾听和思考的受众。

总而言之,网民群体里理智派打不过极端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极端派在情绪煽动、群体形成、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上,拥有天然的优势。而理智派的优势在于深度和广度,但这些优势在快速、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显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确,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

这是典型的群体极化的例子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为社会学术语。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也就是一群人一起讨论的时候,往往会比个人的时候要偏激、不理性很多。

互联网向来都是群体极化的重灾区。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群体讨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赞同与认可。因此,很多人发言之前,往往都会先观察群体的观点,然后为了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受大众欢迎,他们更容易顺着主流思想的思路,提出一个更极端的意见,以博取大家的认可与赞同。

同理,群体讨论中,每个人也害怕被别人反对。所以当一个人与群体的意见不同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沉默。

这时候,整个群体的讨论就会走向极端,最后变得非常偏激、不理性。


比如高赞 @杀心成焚 的回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回答里说:

你不懂的审时度势 看见形式不对 不跑 合计啥呢。

这就是深受群体极化的影响的体现。他在群体意见和他不和的时候不敢发声,只在群体意见和他相似的时候才站出来发言。

当然我这里没有批评他的意思。群体极化作为一个心理学效应,每个人都难逃它的影响,我自己也常常在被喷了之后删回答。

但正是每一个我们这样的人,使得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极端、不理智。

而且,现代互联网的推送机制越来越发达,人们常常只能在网上看见自己想看的东西。这便使得观点不同的人更加难以在网上友好地会面、理性地探讨,从而使得群体极化在互联网上越发严重。


群体极化作为一个心理学效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更是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希望各位都能独立自主地思考,理性地看待互联网上的各种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