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活用水用完之后还是会进入水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自来水,看起来好像用完了就消失了,但实际上它们又会重新回到自然界,参与到那个我们熟悉的“水循环”里。那既然水会循环,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地节约用水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水循环是个啥?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水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等一系列过程,不断地在海洋、河流、湖泊、大气和地下之间流动、转换。

1. 蒸发:太阳晒着地表的水,比如海洋、湖泊、河流,还有植物叶子上的水珠,它们会变成水蒸气,飘到空气里。
2. 凝结:这些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云。
3. 降水:云里的水滴或冰晶越来越大,重得在天上待不住了,就会以雨、雪、冰雹等形式落下来,回到地表。
4. 汇流与渗透:落下来的水,有的会流进河流、湖泊,最后回到海洋;有的会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植物也会吸收一部分地下水,然后又通过蒸腾作用回到大气。

你看,这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搬运工,把水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

为什么循环了,还要节约?

光看水循环,好像地球上的水总量一直没变,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随便用?事情可没这么简单。水循环,虽然宏大而稳定,但它有几个我们不能忽视的“梗”:

1. 淡水是有限的“饮用水资源”:

地球的水大部分是咸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在整个地球水总量中占比其实很小。绝大多数水都在海洋里,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或用于农业灌溉。
可利用的淡水更少:在极地和高山上,还有大量的淡水被冻结成了冰川和冰盖,虽然总量不少,但对我们来说难以获取和利用。真正容易获得的、流动的淡水,比如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加起来就更少了,只占地球总水量的不到1%。
水循环的速度和分布不均:水循环虽然在进行,但它是个周期性的过程。有些地区可能经常下雨,水资源充沛,而另一些地区可能常年干旱,降水稀少。水循环的速度也不同,一个地方的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循环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变成可供使用的形式。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很大的水库(地球水总量),但里面97%都是海水(咸水),剩下3%的淡水里,又有很大一部分被冻住了(冰川)。你真正能方便取用的,只是那一小部分流动的淡水,而且这些淡水分布在你家附近可能很多,但如果搬到沙漠里,可能就找不到了。

2. 供水系统的成本与污染:

从自然水到自来水的转化过程:我们直接从水龙头里接到的干净的自来水,不是直接从河里抽出来的。它需要经过水厂的处理,包括过滤、消毒、净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才能达到饮用标准。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设备和人力,也就是成本。
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抽取、输送和净化每一滴水,都需要消耗能源,比如电力。而这些能源的生产,很大一部分来自化石燃料,会产生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同时,建设水库、管道等基础设施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水质污染问题:虽然水会循环,但被污染的水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和更复杂的手段才能恢复清洁。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包括洗涤剂、化学物质、工业废水等,如果处理不当直接排入河流湖泊,会严重污染水源,减少可用的淡水总量,甚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进行修复。

这就像,你有一个很大的天然湖泊(自然水源),但直接喝湖水可能会生病。所以你需要一个净化系统(水厂)把它变成干净的水(自来水)。这个净化系统需要电(能源),需要维护(成本),如果湖水本身就被污染了(水质污染),那么净化起来就更麻烦,成本更高,甚至有些污染是无法彻底清除的。

3. 区域性和时效性问题:

“本地”水资源的概念:水循环虽然全球通行,但我们获取的饮用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在区域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如果当地的降雨量减少,或者河流断流,那么即使全球水循环正常,我们“本地”的水也可能枯竭。
季节性和极端天气的影响:水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会受到季节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干旱、特大洪水)的影响。旱季时,河流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不足;洪水过后,虽然水量增多,但可能伴随泥沙淤积和污染。

你可以理解为,你家虽然在一个大水系旁边,但你喝水依赖的是这条具体河流。如果这条河流因为上游干旱而断流了,即使远方的海洋里水还是那么多,你家依然可能没水喝。

4. 需求增长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我们不仅要喝水,还要用水灌溉农田,用于工业生产,用于发电等等。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预测性降低,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可能面临洪涝灾害,都给水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虽然水会循环,但我们能“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且宝贵的。水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用完就变出新的”魔术,而是一个复杂、耗时、需要能量且容易受污染影响的自然过程。每一次我们从水龙头里拧开的水,都承载着自然界的慷慨,也意味着水资源管理者的辛劳和成本。所以,节约用水,不仅是爱惜每一滴水,更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负责,对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负责。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用水用完之后就进入水循环是没错,但要进入自家的水循环才算上可重复利用。以北京为例:2010 年生活用水 16.07 亿立方米,污水回用才 3.15 亿立方米,大多数生活用水用过了就是用过了,必须依靠新的水源补给。


北京的水源分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参考

北京的城市自来水源自哪里?

『目前北京年30多亿立方米用水中,地下正常开采、超采各有10多亿立方,密云水库能供应5-6亿立方,其余的河北调水2-3亿立方米。』可以看出,北京是要靠超采地下水才能保证水源供应的。虽然生活用水不是全市用水量最多的,但每个用途都对地下水超采有责任。

为什么会超采地下水?没有找到北京的数据给个河北的吧:

如图,当开采量超过补集量的情况下,就属于超采地下水,就会造成水位相对埋深的下降。北京需要大量超采地下水,说明我们的生活用水的废水没有全部循环补给到地下水中。具体去哪了可能是和复杂的问题,但生活用水在北京当地可以认为是不可循环的。

那么是不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就不需要节约用水了?也不是,因为现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历史上也曾经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如下图所示,北京的地下水资源,在 60 年代还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不是长期超采导致水位严重下降,北京也不会成为缺水的城市。

所以,不要觉得现在生活的地方水资源丰富,就可以随便浪费水了。你生活的城市缺水还是足水,可能就和你怎么用水有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