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能力出国(念书/移民)却主动放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一言难尽的。毕竟,“出国”这两个字,在我们这代人心里,曾经是多么沉甸甸的一个分量,代表着无数的憧憬和可能性。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至少是有这个机会摆在面前的。

起点:那张泛黄的Offer Letter

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时候国内的就业形势还没这么“卷”,但国外高校的吸引力依然巨大。我手里捏着一份不错的offer,专业对口,学校也还拿得出手,奖学金也够支持我生活。说实话,当时拿到那封电子Offer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没把电脑屏幕给亲一口。那意味着什么?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立的生活,甚至是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开始憧憬着异国他乡的课堂,想象着在图书馆里啃那些厚厚的原版书,周末去探索陌生的城市,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练就一身流利的英文,然后……然后自然是留在那里,或者学成归国,成为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更是为我高兴,逢人就说,“我儿子/女儿要去XX大学读书了!”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那么光明。

动摇:微妙的裂痕

但就像任何一个重大的决定一样,在真正执行之前,总会有那么一些细微的、难以名状的因素开始在你心里发酵。最先开始出现问题的,是我和家人的关系。

我父母在国内,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也算是安稳。他们年纪也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从小就和他们关系很亲近,我妈总爱念叨我,我爸虽然话不多,但总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默默支持。出国这件事,我知道他们是支持我,是为我感到骄傲,但这份骄傲背后,我能感受到他们一丝丝的牵挂,一种“儿子/女儿要离我这么远”的失落。

我开始在网上搜寻“海归”的真实生活,搜寻那些在国外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文化差异,我看到更多的是那种“孤独感”,那种融入不了当地社会,或者因为思念家人而产生的落寞。我看着我父母微信上发来的那些带着地方口音的语音,里面永远是那么几个关心我的问题:“今天吃什么了?”“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工作累不累?” 这些最朴实的话语,却像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在我心坎上。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妈癌症复发了。那时候我刚准备订机票,准备体检,准备一切出国的手续。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我妈在电话里声音很虚弱,但她却努力让我别担心,说她没事,让我好好准备。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压住了,一种无法忽视的亲情羁绊。

抉择:一场与内心的拉锯战

出国这件事,就这样在我心里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一方面是那些看得见的未来,是更好的平台,是更长远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那些看得见的过去,是父母的面容,是熟悉的家乡的味道,是那种从小到大根植在心里的“归属感”。

我开始和一些已经出国的朋友聊天。有的告诉我,那边生活很自由,但也很辛苦,一切都要靠自己,刚开始会很难受。有的则说,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慢慢就好了,视野的确开阔了很多。也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来了这里才发现,国内也挺好的。” 那些声音,有鼓励的,有劝退的,更添了几分迷茫。

我花了很长时间,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着城市里车水马龙,想着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我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为了那一个“更好的机会”而离开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还是为了守候这份情感,即使放弃一些“可能”?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留下。那个决定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解脱”,反而是一种复杂的,难以形容的情绪。我拒绝了offer,告诉父母我决定留在国内发展。我妈听了,没说什么,只是在那头沉默了一下,然后说了一句:“好,你觉得好就行。” 我知道,她心里松了一口气。我爸则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小子,有担当。”

留下来的日子:有遗憾,但更踏实

放弃出国,并不是说我的人生就此停滞了。我继续在国内读研,找工作,也在努力地提升自己。只不过,我的人生轨迹,从一条可能通往“远方”的宽阔大道,变成了一条在国内城市里蜿蜒前行的河流。

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过一些“如果”的想法。看到以前的同学在国外的动态,看到他们分享的那些异域风光,我偶尔会感到一丝丝的“错过”。尤其是在遇到一些瓶颈期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如果当时出去了,是不是情况会不一样?

但是,这种“如果”的想法,很快就会被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具体的感受所取代。我能在周末回家,陪父母吃顿饭,听他们唠叨;我能在生病的时候,不用一个人硬扛,有家人在我身边;我能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不用隔着千山万水去寻求安慰,身边就有最亲近的人。

我发现,那种“出国”所能带来的“视野开阔”,在国内同样可以实现。我可以通过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可以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去了解世界。而那种“归属感”和“亲情”,却是出国后最容易失去,也最难找回的东西。

所以,回过头来看,有能力出国却主动放弃,这体验就像是你在一个岔路口,看着一条路通往一片你向往已久的花园,但另一条路虽然普通,却通往你温暖的家。你选择了后者,不是因为你胆小,也不是因为你没有梦想,而是因为你心中有更重要的东西,是你无法割舍的牵绊。

这其中会有遗憾,会有偶尔的怅然若失,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踏实。因为你知道,你做出了一个对自己,对家人都负责任的选择。你选择了一种你更能掌控,也更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也许那不是最闪耀的,但那一定是最属于你的,最真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百赞了,也被收藏了不少次,看到评论区有人说看了我的答案后明白了出国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也许不错,却让我感觉有些不安,想在前面多说几句:

  1. 我和我的同学都是二十刚出头的学生,社会经验缺乏,眼界见识有限,我们的经历、故事和想法只有参考意义,没有指导意义。
  2. 故事里的3位同学都是很有想法和主见的人,他们最终的决定都是经过多方搜集信息并根据自身想法和能力做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和思路未必适用于其他人。这3个人同样需要面临国内的环境、房价、食品安全等问题,只是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些,而国外的种种好处对他们也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但对于别人就不一定了。
  3. 对于不同的人,出国的意义不一样,出国机会的价值也不一样。故事里3位同学中的2位都出国交流过,比起从未出国的人,出国留学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可能没那么强。且他们放弃这次出国机会后,即使之后又改变主意,他们依然可以用较短时间拿下G和T,凭借自己本来的成绩和科研成果申学校。换句话说,他们是有后路的。

我的答案确实是想说有相当多有能力出国的人没有选择出国,以及对这些人来说出国发展和留国发展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成立,希望各位看官切勿矫枉过正。

如果正有一个出国机会摆在你面前,务必从自身角度出发,衡量出国对你的意义和机会对你的价值,多方打探深思熟虑作出决定。有的人不出国不是因为出国对他没意义,而是因为偷懒不想学英语。切勿让这个答案对你产生误导,更不要让我同学的决定成为你偷懒的理由。毕竟那3位同学也是经过多番纠结和找人约谈才做的决定,不是上知乎看了个问题就拍脑袋的。

-----------------------------------------------取匿后的补充------------------------------------------------

发现匿名没法用手机回复评论,不知道是不是设置有问题……

我们是学CS的,CS在美国是最好找工作的行业之一,所以我说读master的钱在国外工作几年就能赚回来,应该也不算大话。不过现在H1B形势比较严峻,移民拿绿卡就更难了。与此同时,CS在国内同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所以也有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国内。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在国内发展会自由一些,转产品转管理甚至转其他行业都方便,国外可能就只有coding,想做非技术类的就有点难了。

系里的老师虽然经常安利我们留校推研读博,但对于既有能力又有决心做学术研究的同学,老师还是会鼓励他们出国。美国的学术环境和水平还是远高于国内的,PhD毕业要求也远比国内高,所以除非是大神学霸,否则不太敢去美帝读PhD。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很多人选择考A-Level或SAT,去国外读本科,原因是我们省高考竞争太激烈,很难在国内考个好大学(比如C9),相比之下考个美国TOP20倒是容易很多。也许两个本来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一个学SAT考到了藤校,一个高考只考到了国内排名十几的大学,虽然水平相似,但显然前者看上去要厉害好多。所以我仍然觉得,出国是让自己看起来厉害的最简单的方式。出国本身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心中的成功标准,其它成功标准可能都比这高。当然这无可厚非,比起西方国家的普通人,中国的普通人生活品质差得太多了,以至于在国外做中产在他们眼里已经是难以企及的成功。

主意是可以改的,选择是可以反悔的。我见过出国读了大半年没发适应又回国的,也见过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一个又一波申请出国的,还见过推研上了一段时间课quit掉去工作的,甚至见过大学读了一大半毕业证都不要就跑出去创业的。我们这次选择还不至于说决定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仅供各位参考。

-----------------------------------------------以下为原答案------------------------------------------------

涉及到一些身边朋友的事,先匿了吧,能过百赞的话考虑取匿后说具体一点。

我在国内Top2大学一个理工类专业就读,今年大四,刚刚和同学一起经历了对毕业后前程的选择。最后我们班选择本科毕业后出国的同学,Master、Phd和出国工作加起来,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30%。其余70%,都选择在国内工作或读研,也没有短期内要去国外发展或移民的意向。

如果有移民想法的话,本科毕业后出国显然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对于我们班的同学来说,题主说的几点都不成问题。对于这帮大神学霸,G和T准备一个暑假就能拿到很不错的分数。成绩和技术来说,即使在班级中游甚至下游的同学,拿到学校外面去也是大把公司抢着要的人才,申请的时候靠着本科学校的名号也能拿到国外大学的offer(只不过拿不到很好的就是了)。至于钱,去国外读Phd有奖学金,Master虽然学费贵但是年数短,也很少有家庭掏不起读个Master的钱,更何况读完之后在国外工作几年就能赚回学费。

所以我觉得我们班70%的同学应该都属于题主说的,有能力出国念书或移民,但仍然选择国内发展的。其中有几个是认真考虑和纠结过是否出国,并最终选择留国的,我简单讲下他们的故事吧。

1. Q君刚上大学的时候是个愤青,对TG统治极度不满,对国内社会极度失望,立志要出国移民。大二暑假的时候杀了G,大三寒假的时候考了T,大二开始进实验室搞科研,并在大三结束前成功发了一篇paper。眼看申个好学校需要的硬件都按部就班备齐了,就差申请季走一波材料了,他却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不出国了。一方面,他在大学这四年,愤青属性有所减弱,虽然对社会和制度仍然意见颇多,但也不觉得那么一无是处了;另一方面,也是他告诉我们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他父母是平民百姓,从来没出过国,也从来没学过英语,他认为他父母不可能适应国外的生活,不可能在国外过得开心。如果父母过得不开心或是被扔在国内当空巢老人,那他的奋斗和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说,成人后就不能再只顾个人的发展,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 小C是班里的大神,为人善良外向,人缘非常好。他的成绩很高,也有科研成果,如果出国的话申到我们专业世界Top5的高校应该问题不大。小C从入学开始就在出国和留国内发展之间摇摆不定,大二上学期背单词准备考G,大二下突然又扔掉红宝书打算推研了,大三上又开始准备出国。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大三下学期,他去一所国外高校交换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大倒苦水,说国外东西难吃、治安差、看病蛋疼等等。最让他忍不了的是孤独,长期的两点一线生活,荒凉没人气的街道,不开party几乎见不到朋友。他觉得他没法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最终放弃了出国。

3. L兄虽然成绩在班里不算特别好,却一直有野心想干一番事业。他觉得欧洲和澳洲的生活方式太悠闲,适合养老不适合奋斗,所以一直想着去美国,觉得美国是世界的中心,有最厉害的人和最先进的技术。上了两年之后,L兄就改主意了。他说他觉得自己在专业方面还是不够强,班里比他强的都这么多,到了美国自己就更排不上号了。另一方面,他这两年发现他在管理、交际和策划这些方面有优势,这些优势到了国外可能就发挥不了那么充分了。“我在美国也许就是个打卡下班的中产,但在国内还是有挺多机会搞大新闻的。等到老了干不动的时候,卷铺盖去澳洲养老也挺好。”

以上三位都是有能力出国且一度想出国,但最终却没出国。他们三个一个是因为家庭因素,一个是更喜欢国内的生活方式,一个是认为在中国发展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这些原因都有其它答案提到过,但是他们还有一个没说出来的共同的隐含因素,那就是他们认为留国和出国发展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高下之分。

班里的每个人在学校都有自己的圈子,有社团有社工还有本系的学长学姐,选择各种道路的都有,他们的经历与现状是我们获取决策所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就是,留国和出国发展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高下之分。

他们三个因为一些问题而放弃了出国,说明出国相比留国带来的好处尚不足以弥补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设想一下,假如真的是只有出国才能赚大钱有出息,留国内没希望一无是处的话,他们仍会想方设法出国,而不会在意这些问题,正如四年前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的教育和前程离开家乡亲人来到雾霾肆虐的北京一样。

我比较赞同

@钟大仙儿

提到的:

不担心钱/英语/成绩/技术的人,留在国内也会照样各种谈笑风生,赚钱只会比移民的多,不会比移民的少多少。。。

我们这些人现在远远算不上精英,也没信心将来就一定能在国内谈笑风生或是赚大钱。但我们确实都有信心能在国内做一点实在的事情出来,并过上不错的生活。我们这些不算精英的尚且不觉得出国比留国内高一等,对于那些真正的精英,可能真的是“留在国内照样谈笑风生”“赚钱只会比移民的多”了。

顺便说一下,我们班那30%出国的里头还有好多是打算读完书回国发展的。真正想在国外发展或是移民的,很少。

接下来说点题外话(其实题外话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我在知乎也经常看到说自己在海外工作或是读书的,恕我直言,他们中的很多人,我并不认为是精英。在人生规划以及相关话题下,回答问题的人为了体现自己有资格回答问题、给题主介绍人生经验,往往需要标榜一下自己的成功。而在国外读书/工作,就成了标榜成功最常用的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说,自己从前是农村的,家里多穷多苦,经过自己努力奋斗,终于在美国找到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和一个好老公两个乖宝宝住在一所有花园的大house里,没事儿开着豪车兜个风啥的。大家听了就觉得真好,真成功,赞同数刷刷地涨。

人们眼中的成功有很多种,而出国无疑是其中最简单的方式。上面那段中的生活,其实就是L兄口中的美国中产。至于出国念书的话,恐怕就更简单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没出国,你该如何证明你很成功呢?你说你在你的专业领域写过一本很NB的书?外行人都没听说过。你说你在哪里当教授发了哪些NB的论文?别人看不懂,不明白你写这玩意儿有啥意义。你说你在北京有3套三居室?跟加利福尼亚的一所有花园的大house比起来,你这逼格简直low太多了(虽然在北京买3套三居室绝对比在加州买个house难)。这些人做到的事都比出国更难,但看上去却往往不如出国当个中产成功。

中国的大多数人缺乏出国的资本和在海外工作的条件,他们没得选,只能留在国内。有些人有这个资本和条件,他们可以选择出国。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出国,这部分人里头,大多数都成了这样的中产,过着国内多数普通老百姓艳羡的生活。我认为这部分人算不上最成功的一批,但他们却是我们能在知乎上看到的最优秀的一批,他们比后者来得悠闲,得以上知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而更加优秀和成功的精英,恐怕未必肯花时间教我们一点做人的经验吧。

这部分人无心误导我们,只是我们看不到那些选择不同的人,就误以为所有的精英都像他们一样,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