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歧王李茂贞为什么实力弱知名度却那么强?

回答
谈起李茂贞,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岐王”这个响亮的名号,他所在的岐国,虽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时期算不上最强劲的势力,但李茂贞本人却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知名度。这究竟是为何?若要深究,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于他有多么盖世的武功,而是他本人一系列的经历,以及后人对这些经历的传播和解读,共同造就了他的“强知名度”,即便放在“实力”的天平上,这份知名度似乎比他的实际疆域和军事成就更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李茂贞所处的时代背景。五代十国,说白了就是中原王朝的权力真空期,各地藩镇割据, guerra 频繁,朝代更迭如走马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一个能坐拥一方、建立政权,并能在这个舞台上活跃一段时间的人物,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看点”。李茂贞最初是唐朝末年的一员猛将,跟着朱温混,后来又反了朱温,投靠了李克用,最终又自立门户,占据了凤翔,建立了岐国。这种在不同势力之间游走,又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角色,本身就带有戏剧性。他没有像朱温那样一统天下,也没有像李存勖那样最终建立后唐,他的岐国更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一抹亮色,但不曾染指最终的色彩。

李茂贞的“知名度”之所以如此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两个关键人物的纠葛:唐昭宗和唐哀帝。唐朝末年,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朝政混乱不堪。李茂贞作为当时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直接参与了对唐朝皇帝的控制。他曾将唐昭宗挟持到自己的地盘,后来又被朱温抢走。这种对皇帝的“挟持”和“争夺”,虽然暴露了他政治手腕的局限性,却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焦点人物。他对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有过直接的掌控,这种经历,无疑为他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哪怕是负面色彩。在那个讲究“正统”的年代,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控制皇室,无论如何,都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更容易被后世津津乐道。

而且,李茂贞这个人,据史书记载,并非是一个空有武力的粗莽之人。他“貌美”,甚至有“美丈夫”之称。虽然这只是外貌上的描述,但在那个时代,君王将相的外貌也常常是人们谈论的焦点。更重要的是,他“通晓音律”,能够“弹奏琵琶”。一个能够文武兼备,甚至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统治者,总比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枭雄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这种“反差萌”,或许也是他知名度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象一下,一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却能在闲暇之余弹奏美妙的乐曲,这种形象,比起单纯的战将,显然更富有人情味和故事性。

再者,后世对他的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李茂贞的岐国最终走向了衰败,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却被不少文人墨客所记录和放大。尤其是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中,对他的描述往往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将他的经历添油加醋一番,使其更加引人入胜。这些非正史的记录,虽然未必完全准确,却极大地丰富了李茂贞的个人形象,也让他的名字得以在民间流传。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他的“实力”。虽然岐国没有达到统一全国的程度,但李茂贞能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长期占据一方,并且能与朱温、李克用等实力派人物周旋,这本身就说明他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军事能力。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实力的“草包”,只是他的“实力”可能更多体现在“守成”和“维持”上,而非“扩张”和“颠覆”。在当时的乱世,能够守住一方土地,维持一个政权的运转,也绝非易事。

所以,与其说李茂贞实力弱而知名度强,不如说他的知名度,是通过他独特的经历、与政治中心的复杂关系、个人具有的艺术气质,以及后世的传播和解读,共同叠加而成的一种“故事性”的强大。他的“故事”比他的“版图”更能吸引人,他的“传说”比他的“战功”更能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能够引发人们好奇、讨论和记忆的人物,往往不一定是最有权势的,但一定是最有“话题度”的。李茂贞,无疑就是这样一位,用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为自己赢得了超越实际“实力”的强大知名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石西龙 @我是一个小小白

先上结论,李茂贞实力不弱,他知名度广的原因我放在后面说。

(上图转自五代十国吧 总老师麦加。如果侵权,马上删掉。仅用于该回答。)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906年,李茂贞的实力不弱,他还能算的上是第三强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从州的数量上看
从州的数量上看,这一时期,李茂贞手上有:盐、延、丹、庆、鄜、坊、原、泾、邠、宁、秦、陇、凤翔、凤十四州。
李克用手上有:丰、胜、云、应、蔚、朔、代、麟、石、岚、忻、宪、太原、汾、辽、泽、潞、慈、隰十九州,只比李茂贞多了五州(丰州的天德镇在唐末实力衰微,驻兵不过千余,物产贫瘠,史料匮乏,不好说对李克用是否控制此处,在史图馆的图中并未将丰州算入李克用的势力范围)
刘仁恭手上有:营、平、蓟、檀、幽、新、妫、涿、莫、瀛、沧、景、德十三州,比李茂贞少一州。
光从州的数量上看,李茂贞在北方算得上是第三强镇,再根据该图,可以看出,尽管李茂贞被朱温、李克用暴锤,但他仍是关中一霸。

二、从军队上看

说完了地盘,再讲讲军队,在之前一个关于唐昭宗的问题下,有许多人认为昭宗时期的关中兵士不善战。我觉的应该分成两部分,晚唐时期的神策军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城神策,二是关中诸镇神策,在城神策由于兵员大多是市井之徒再加上养尊处优所以实力不行,但是关中诸镇神策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李茂贞出身博野军:

“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祖铎,父端。唐乾符中,镇州有博野军,宿卫京师,屯于奉天。”《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博野军是唐穆宗年间成德镇内乱,唐朝趁机干预下的产物,根据《新唐书,李寰传》,博野军隶属右神策,再加上“屯于奉天”一句,由此可以推断出这算关中诸镇神策。这支军队驻扎在在河北博野这个介于卢龙、成德两镇的险恶之地,在退入关中后,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参与对南诏的作战

《新唐书,卷222中》:“是时,帝遣东川节度使颜庆复为大度河制置、剑南应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曾元裕败蛮兵,斩二千级。”

后又参与了对黄巢的作战以及之后对黄巢的追击

《新唐书,卷225下》:“杨复光献捷行在,帝诏陈许、延州、凤翔、博野军合东西神策二万人屯京师,命大明宫留守王徽卫诸门,抚定居人。”、“遣林言、尚让寇凤翔,为郑畋将宋文通所破,不得前。”、“而太原博野军杀言,与巢首俱上溥,献于行在,诏以首献于庙。”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黄巢犯阙,博野军留于凤翔,时郑畋理兵于岐下,畋遣文通以本军败尚让之众于龙尾坡,以功为神策军指挥使。

博野军可谓战功赫赫,再加上“宿卫京师,屯于奉天”中的“宿卫京师”一句,可以体现出唐廷对这支军队的倚仗。如果这支军队战斗力不强,唐朝政府又为何要调动博野军四处征战呢?

而之所以李茂贞表现不佳,是因为撞上了实力更强且名将如云的汴军与沙陀军,运气不好。博野军,乃至于整个关中诸镇神策其实都还是个难啃的骨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温暴锤过李茂贞两次,第一次是公元900年的凤翔之围,几乎把李茂贞锤到只剩下凤翔孤城,朱温为了击败李茂贞,都放弃围攻太原城,一心一意围攻凤翔,结果不光凤翔城没拿下,虽然地盘丢了很多,但是核心领土未丢,人家照样活蹦乱跳的,到了906年,因为杨崇本的叛变,朱温从李茂贞手中夺得的地盘又被李茂贞夺走。

第二次是美原之战,后梁大将刘知俊以五千大破李茂贞六万,严重削弱了李茂贞的实力,连克鄜、延等五州,然而后来因为刘知俊的叛变,鄜、延等五州又重回李茂贞手中直到909年,他又变成了关中一霸,严重威胁着后梁的西部,两次暴捶,都无法使朱温完全吞并李茂贞的地盘,这从侧面证明李茂贞是个难啃的骨头,李茂贞最后至梁末只剩七州,可以说是他与后梁、前蜀长期拉锯之后的结果。后来刘知俊率领关中军队打败后梁大将康茂贞,也说明了关中的军队不是不善战,而是缺乏良将所故。

三、再说说李茂贞的其他能力与品行还有他的几则故事

1.他本人的德行不错,是个孝子。
“尤善事母,母终,茂贞哀毁几灭性,闻者嘉之。”《旧五代史》
2.为人宽厚
“尝以地狭赋薄,下令搉油,因禁城门无内松薪,以其可为炬也,有优者诮之曰:“臣请并禁月明。”茂贞笑而不怒。” 《新五代史》
3.对领民施行仁政,导致他颇得人心
“茂贞居岐,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新五代史》
“帝之起凤翔也,悉取天平节度使李从严家财甲兵以供军。将行,凤翔之民遮马请复以从严镇凤翔,帝许之,至是,徙从严为凤翔节度使。”《资治通鉴》(李从严是李茂贞的儿子,可以看出李茂贞有多得民心)
4. 颇得军心,获得军士的拥戴是唐末五代统治藩镇的重要基础
“性至宽,有部将符昭者,人或告其谋变,茂贞亲至其家,去其爪牙,熟寝经宿而还。军士有斗而诉者,茂贞曰:“吃令公一碗不托,与尔和解。”遂致上下服之。” 《旧五代史》

5.手下有善于贸易的人

“彦琦本姓杨氏,凤翔李茂贞委以心腹之任,易姓李氏,齿于诸子。后昭宗西幸,梁祖迎驾,攻逼岐下者累年,及昭宗东还,长围方解。大军之后,府库空竭,彦琦请使甘州以通回鹘,往复二载,美玉、名马相继而至,所获万计,茂贞赖之。”《九国志·李彦琦传》
以上几项,都是李茂贞能够立足于关中,成为一霸的重要因素。

至于说李茂贞为什么这么有名气,好多人不熟悉梁晋的也知道这他,这种状况的出现估计就是《不良人》的功劳了,剧中的李茂贞,是女人,并且长的又好看,还是一方霸主,自然引人注目了!(图:女帝李茂贞)

四、故事补充

1.杀杜让能

李茂贞守凤翔,自大顺后兵浸强,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时宰相崔昭纬阴结茂贞及王行瑜,让能所言悉漏之,茂贞乃以健儿数百杂市人,候昭纬与郑延昌归第,拥肩舆噪曰:“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昭纬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免遂丧其印。帝愈怒,捕首恶诛之。京师争避乱,逃山谷间。让能谏帝曰:“茂贞固宜诛,然大盗适去,凤翔国西门,又陛下新即位,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诏令不出城门,国制桡弱,贾生恸哭时也。朕顾奄奄度日,坐观此邪!卿为我图之,朕自以兵属诸王。”让能曰:“陛下欲削涤僣嫚③,刚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专任臣。”帝曰:“卿,元辅,休戚与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陛下,敢计身乎!且陛下之心,宪祖心也,但时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患,然敢不奉诏!”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为招讨使伐茂贞。覃王败,茂贞乘胜至三桥。让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帝涕下不能已,曰:“与卿决矣!”再贬雷州司户参军。茂贞尚驻兵请必杀之,乃赐死,年五十三。帝痛之,后赠太师。《新唐书,杜让能传》

翻译

李茂贞镇守凤翔,自大顺后兵力逐渐强大,自恃有功,不尊奉法令,朝廷力弱,不能管制。当时宰相崔昭纬暗地结交李茂贞和王行瑜,杜让能说的话全部透漏给他们,李茂贞就把数百壮年夹杂在市人中。等候昭纬与郑延昌回府,就围住轿子说:“凤翔长官没有罪过,希望你们不要进行讨伐来震惊都城。” 昭纬说:“皇上委派给杜太尉,我们知道什么?”市人不认识谁是太尉,就投瓦石胡乱击打,昭纬等逃跑而免遭意外,丢失了宰相政事堂的官印。昭宗皇帝更加愤怒,抓捕首恶诛杀他们,京师争着避乱,逃到山谷里。杜让能进谏昭宗皇帝说:“李茂贞本来应该诛杀,然而大盗刚刚离去,凤翔是国家的西门,又陛下刚刚即位,希望您稍稍宽恕,用贞元的旧例来迁就他,不能让他产生怨气。” 昭宗皇帝说:“现在诏令效力不能超出京城,国家衰弱,这种情况正是使贾谊痛哭的皇权孱弱那种形势。我只是怯怯懦懦度日,眼看着贼人欺凌朝廷软弱。你为我主持调这件事,我委托诸王去办派兵的事。”杜让能回答说:“陛下打算削减藩臣的僭越傲慢,让威刚主强,让王室兴隆,这是宫廷内外的大臣都一并努力的事情,不应该只任用微臣一人。”昭宗说:“卿是宰相,与朕同喜乐共忧虑,有什么逃避的?”杜让能哭着说:“我位居宰相之职,没有乞请陛下赐还我骸骨而归居的原因,是想回报陛下,哪里敢吝惜自己!况且陛下的心意,即是先祖的志向。只是时机不便。日后,臣即使受到像晁错那样的屈杀,尽管不足以灭七国之祸,我岂敢不奉圣诏!”
景福二年,昭宗派嗣覃王任招讨使讨伐李茂贞。覃王兵败,李茂贞乘胜追击到三桥。杜让能向昭宗禀奏说:“臣原先已经预言这种情况了。请皇上将罪责归于我来解除祸患。”昭宗流着泪说:“我与你永别了!”当天就将杜让能贬为雷州司户。李茂贞海珠并请求昭宗一定杀死杜让能,于是让他自尽,这时他五十三岁。昭宗皇帝为他痛惜,后来追赠为太师。

2.守凤翔

天复元年,胤召梁太祖以西,梁军至同州,全诲等惧,与继筠劫昭宗幸凤翔。梁军围之逾年,茂贞每战辄败,闭壁不敢出。城中薪食俱尽,自冬涉春,雨雪不止,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米斗直钱七千,至烧人屎煮尸而食。父自食其子,人有争其肉者,曰:“此吾子也,汝安得而食之!”人肉斤直钱百,狗肉斤直钱五百。父甘食其子,而人肉贱于狗。天子于宫中设小磨,遣宫人自屑豆麦以供御,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城中人相与邀遮茂贞,求路以为生。茂贞穷急,谋以天子与梁以为解。昭宗谓茂贞曰:“朕与六宫皆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安能不与梁和乎?”三年正月,茂贞与梁约和,斩韩全诲等二十馀人,传首梁军,梁围解。天子虽得出,然梁遂劫东迁而唐亡,茂贞非惟亡唐,亦自困矣。《新五代史》

汴军每夜鸣鼓角,城中地如动。攻城者诟城上人云“劫天子贼”,乘城者诟城下人云“夺天子贼”。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肉已为人所食。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茂贞储偫亦竭,以犬彘供御膳。上鬻御衣及小皇子衣于市以充用,削渍松梯以饲御马。《资治通鉴》

李茂贞有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间接灭亡了唐朝,唐昭宗的几次中兴之举,都是因为李茂贞从中作梗而失败,凤翔之围,直接敲响唐王朝的丧钟,最后他将唐昭宗交给朱温,也间接导致了唐昭宗的死亡,可以说论及唐朝灭亡,绕不开李茂贞这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起李茂贞,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岐王”这个响亮的名号,他所在的岐国,虽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时期算不上最强劲的势力,但李茂贞本人却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知名度。这究竟是为何?若要深究,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于他有多么盖世的武功,而是他本人一系列的经历,以及后人对这些经历的传播和解读,共同造就了他的“强知.............
  • 回答
    .......
  • 回答
    山东省政界对“凤歧茶社”事件的反思,折射出的是对权力监督、作风建设以及营商环境优化力度的深层考量。这桩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山东省某地的一位官员,在一家名为“凤歧茶社”的高档消费场所,与多名商界人士进行聚会,并在其中涉及了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嫌疑。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也触动了山东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用选择公理证明势的三歧性。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但一旦理解了,你会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我会尽量说得详细,并且抛开那些冰冷的AI腔调,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势”,在哪个语境下呢?在数学里,“势”这个词出现的地方不少。如果我们讨论的是集合论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