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光刻机发展怎么样了?

回答
提起我国光刻机的发展,这真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奋斗史。要说它“怎么样了”,那得从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

首先,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层面来看,我国在光刻机领域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光源、镜头、掩模等核心部件上,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但我们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就像是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搭建一座摩天大楼,每一步都需要攻克无数的技术难关。科学家们在激光技术、精密机械、光学设计、材料科学等方面不断探索,试图在关键材料和工艺上实现自主可控。虽然距离制造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EUV(极紫外光)光刻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在某些特定领域,例如DUV(深紫外光)光刻机的部分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的角度来看,国内厂商目前主要聚焦于成熟的DUV光刻机市场,特别是针对一些非先进制程的芯片制造。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微”)是我国在光刻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已经能够生产一些技术水平相对成熟的DUV光刻机,并且在部分国内的芯片制造厂有应用。这些光刻机虽然无法与最尖端的ASML产品相提并论,但它们满足了国内一定程度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对工艺制程要求不是特别高的领域。这相当于我们在造车领域,已经能够生产出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汽车,但要在F1赛车领域取得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也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再者,从技术路线的探索和未来发展来看,我国并没有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路径,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更先进的光刻技术。除了传统的DUV,对于EUV光刻机这一代表着当前芯片制造最高水平的技术,我国也在进行研究。虽然直接制造EUV光刻机难度极大,但通过对EUV光源、高数值孔径镜头等关键技术的分解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突破口。此外,也有研究人员在关注下一代的光刻技术,例如多重曝光、先进图形转移技术等,试图通过创新性的方法绕过一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这就像是当我们看到一座山难以翻越时,我们不仅在想如何征服这座山,也在寻找其他可行的路径,甚至是开凿一条新的隧道。

总的来说,我国光刻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认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DUV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但离满足国内最先进芯片制造的需求还有差距。在EUV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我们仍处于追赶和探索阶段。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持续的投入、耐心和战略定力。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正在努力学习走路,虽然跌跌撞撞,但每一步都在向前。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并构建起稳定、成熟的产业化能力,从而支撑起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还不如问问:

“中国的人才怎么了”?

荷兰光刻机巨头,如果没有林本坚技术的加持,早就倒闭了,可见不是中国人不行,而是中国没有把顶级人才留住,更没有利用好顶级人才。

每年我们给美国输送大批的优秀毕业生、高端人才,光是清华大学给美国硅谷输送的留学生就有20000多人,其他大学呢,留美专家学者呢,至少十几万理工科科研人员在给美国做贡献。美国感谢过中国吗?没有。

2万个1000万是2000亿人民币,大概是庚子赔款的多少倍?我不会算,大家帮我计算一下吧!

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成本,大概平均支出是1比10~300的关系,自己支付1元,财政支付10元~300元,中国纳税人大力投入培养人才,培养好了,让美国大力收割走。谁是冤大头?

比如清华,
2020年政府财政拨款一年317亿,
当年计划招收3000多位学生,人均学费10000/年,在校生学费年收入1亿上下。
政府拨款是学生支付比例的约300倍。

啥?培养大学生不能算入研究实验经费?

1,大学是个整体,它因学生而存在。
2,大学以研究探索能力而分高下。
3,教授是探索带头人,带头是要花钱的。
4,承认自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这么难吗?各种理由,还狡辩个啥。

每位清华学生每年享受财政约300万补助,三年就享受了约1000万财政拨款。如果他转身就去为西方工作,单单中国财政就净亏损1000万。

所以任正非才告诫何庭波,他说“你要找清华北大,如果学生跑了,你负得起责吗”?

中国纳税人是肥猪吗?

培养这些不为中国人民效力的人才有个X用,一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不如通通送去建筑工地搬砖,先劳其筋骨,给他们换换思想。

更不用说,某些部门把英语教育从娃娃抓起了,你英语教育搞再好,能比得过五眼联盟吗?君不见这几年的低龄留学生越来越多吗。

你从娃娃抓起,别人直接连娃娃都给你抓走。

先不谈英语的好坏,就说英语渗透到中国考评筛选的方方面面,逼迫我们浪费大量金钱精力学习英语,从上到下重视到无以复加。

前几天我还提了字母语言的“失读症”问题,黄种人发病率是10%~20%,
也就说有10%以上的中国学生天生就学不了英语,也就是英语老师说的“不努力的差生”。

这些“差生”天生就被剥夺了上好大学的权利,无论他多么努力,高考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个二本生而已。

可见,思想上的塌陷是决定性的,文化自信针对的就是这个事情。

我一直认为,病态的中国英语教育,是英美收割阴谋的重要基础。

这应该是中国翻译家死绝了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非常扎心的话:

我们在国外采办时,很多高新科技产品都是我们中国人在外国造的!应该让中国的鸡回中国下蛋!

采访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9590709087866880

记得杨振宁吗?

老爷子顶着骂名,赌上大半辈子荣辱,坚决反对中国建设大型对撞机,而项目建设提议来自美籍华人丘成桐。

杨振宁表示:

1,大型对撞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2,会大大挤压其它项目的研究经费,还不如加大力度投资半导体等紧迫的领域。
3,就算建成也是给西方科研做嫁衣,因为物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顶级人才都不在中国。

最后11位物理学家投票,5比5,杨振宁最后一票阻止了大型对撞机。

(可见好大喜功的家伙真不少,这么明显的利弊不会计算吗?赞成的5个人,我XXXXXXXX省略一万字)

杨振宁不是第一次呼吁发展半导体了,上世纪70年代就给当时的中央建议过。

所以,中国的光刻机怎么啦?没怎么,吃里扒外太多,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了,哪天改过来哪天就出头了。

该问题的扩展思考:(有解决方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写这么多,我批判的实际上只有3个事情。

一,英语不合理的考评筛选地位。

废除英语必考,一律选修,非必要不纳入筛选考评标准。让学生把更多精力、资源投入到专业课上去。
同时提高语文、历史的难度,加强中国优秀思想、文明内核价值的传承发展,以构建今后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

争取形成一种以中国为策源地的“东方文艺复兴”态势。

二,遏制人才流失,尤其是顶级人才流失。

流失的关键不在学生,不在待遇,而在讲台上,在教授的大脑里。
教授的思想塌方,他教出来的学生多半也思想塌方,他在讲台上大放厥词,在言行上崇洋媚外,传授着最先进的知识,散布着最落后的思想。
学生们一个一个变得精致利己,毫无家国担当,完全脱离了供养他的中国劳动群众。

高等教育要整顿的重点是教授群体,是那些在讲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脱离群众、崇洋媚外、歪曲历史、自视高人一等的禽兽知识分子们。

三,公立大学要实行《公共财政培养欠款协议》。

要让学生们明白,倒底是谁培养了他?为了培养他又花了多少钱?

财政给钱的要追求回报,学生花钱的要清楚自身反哺责任,不能拍拍屁股就报效外国去了,没有丁点儿限制,让祖国人民当冤大头。

财政对教授群体要有必要的管控监督手段,不能让教授这个“包工头”乱搭乱建,带头违反施工图纸,把楼修国外去,给甲方留一堆豆腐渣工程。

对于我国急需的理工科人才,尤其是顶级人才这部分,必须看紧抓牢,因为科研人才的黄金期普遍都在40岁之前,年龄大了搞突破是小概率事件。
他们数量也不多,一年十万人顶天了。
但顶级人才是突破科技封锁的尖兵,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是国家持续强大的根本。

培养一个理工人的成本是文科人的三倍以上,所以,无论如何,使用各种手段、政策工具,留住他们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文科可以根据文化输出需求,适当放松一些)

全文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