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额温枪这门生意后续将会如何发展?

回答
额温枪这门生意,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话说回来,额温枪这玩意儿,前两年可真是风光无限。疫情一来,戴口罩、勤洗手成了日常,量个体温也跟着火了起来,额温枪更是家家户户、公司单位必备的“神器”。那时候,别说小作坊,连大厂都得加班加点地赶订单,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但是,现在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大家的生活也回归了常态,这额温枪的生意,还能像以前那样红火吗?我觉得吧,这事儿得拆开来看,细细捋一捋。

第一,市场需求还会不会持续?

坦白说,疫情初期那种全民抢购、供不应求的盛况,肯定回不去了。大家都用上了,手里都有了,或者说,现在有体温异常情况,大家也更倾向于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测,而不是全靠家里的额温枪。

但是,这不代表额温枪就彻底没市场了。你想啊,小孩感冒发烧,老人身体弱,家里备一个,随时监测,总归是图个安心方便。尤其是一些有慢性病的人群,或者需要长期关注体温变化的情况,额温枪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另外,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学校、幼儿园、车站、养老院这些地方,可能还会有持续性的检测需求,虽然频率和规模可能会缩减,但作为一个基础的筛查工具,它还是有市场的。

再说了,现在很多家庭对健康这件事越来越重视,可能不仅仅是疫情期间,平时也会关注家人的健康状况。所以,那种“刚需”级别的爆发式增长没了,但“常态化”的稳定需求是肯定存在的。

第二,竞争格局会怎么变?

之前那会儿,只要能生产,就能卖出去。很多没经验的厂家也一窝蜂地涌进来,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战也打得飞起。

现在呢?随着疫情的缓和,市场会进行一轮“洗牌”。那些产品技术不过关、质量不稳定、没有品牌影响力的小厂商,日子可能会比较难过。而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注重产品质量、有口碑积累的品牌,日子可能会相对好过一些。

而且,现在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那些不合规的产品会被淘汰掉。所以,对于还在做额温枪生意的企业来说,合规、质量、技术,这三点是必须站稳的脚跟。

第三,产品本身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以前,额温枪的核心就是“测体温准不准”。但现在,大家对它的要求可能就更多了。

智能化升级: 以后可能不仅仅是测个温度那么简单,可能会和手机APP连接,记录体温变化曲线,进行数据分析,甚至和家庭医生进行数据共享。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警一些健康风险。
多功能集成: 除了测体温,可能还会集成一些其他健康监测功能,比如湿度、环境温度监测等,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健康小助手。
用户体验优化: 比如,更快的测量速度,更清晰的显示屏,更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甚至加入一些小设计,让使用过程更愉快。
品牌化和差异化: 现在的额温枪,说实话,很多产品看起来都差不多。未来的竞争,就要看谁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效应,让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买单。

第四,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会怎么调整?

疫情期间,线上渠道是主力,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卖得风生水起。现在,虽然线上依然重要,但线下渠道的价值可能会重新被重视。

药店和母婴店: 这些渠道消费者信任度高,产品更容易触达目标人群。
体检中心和医院: 作为专业机构,它们的推荐和使用,对品牌也是一种背书。
社区健康服务站: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的重视,这些地方可能会成为重要的销售和服务点。
家庭医生和健康管理师: 他们的专业建议,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营销上,也不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要讲品牌故事、强调产品价值、注重用户口碑的传播。比如,通过健康科普、与专业机构合作、邀请健康达人测评等方式,来建立品牌形象。

总的来说,额温枪这门生意,确实已经过了那个“躺着赚钱”的时代了。 它不会像疫情初期那样迎来爆炸式增长,但也不会就此消失。它会从一个“应急物资”,逐渐回归到一个“健康管理辅助工具”的角色。

对于想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1. 保持技术领先和质量稳定: 这是立身之本。
2. 积极进行产品升级和创新: 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3. 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4. 注重品牌建设和用户口碑: 打造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谁能抓住这些变化,谁就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当然,时代在发展,市场也在变化,也许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就是生意,充满变数,也充满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温枪已经卖到200元以下了,这些都是当初400~500元进的货啊

后面进去炒货的亏惨了

温度传感器的价格也已经跌到十几元了,估计后面还得跌。

————————————————————————

趁大家都还没来回答,我先抛砖引玉。

“这个市场已经疯了,彻底疯了”。

因为前几天《芯扒客》发表了一篇文章《复工潮来临,急需大量温枪,红外温度传感器盘点》,因此不少买卖额温枪和温度传感器的朋友都找上门来。

一位在电子行业浸淫近50年的骨灰级工程师赵工最近对《芯扒客》记者表示,现在的行情很可怕,一些找他做方案的客户,价钱都不谈直接就先打过来订金。

然而最近出现一个流言:额温枪因为信号微弱,必须要使用24比特ADC的单片机才能够做的出来。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12比特ADC的单片机市场供应充足,但是24比特ADC的单片机已经是缺货状态,这让24比特单片机成为温度传感器后另一紧缺的物料。


针对这一流言,实战派赵工专门做了一个样机,用实践进行了辟谣:

结论是,通过非紧缺料12比特ADC的单片机完全可以做出额温枪,并且该方案出去温度传感器,包括升压芯片LDO在内,整体方案成本不到4元。


以下为赵工为实验撰写的原文《额温枪必须用24比特ADC的单片机才能做出来吗?》,经授权首发于《芯扒客》:


春节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了一罩难求的局面。为了买到口罩,每次都得戴着口罩去买,结果是我在浪费了五个宝贵的口罩后,一个口罩也没买到!


正月十五后,随着各个公司开工,出现了额温枪一枪难求的局面。额温枪从以前淘宝上卖3、40块钱,涨到了出厂价350甚至450。


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额温枪每年的产量才30万台,假设每个主控芯片可以赚2块钱吧,那一年也才能靠这个产品赚60万块钱,这个数量感觉只能作为一个不大的半导体公司的一个副业,作为主业的话,只能支撑起那种两个人的半导体公司。


因此,额温枪成了最为节省成本的一个产品——主控芯片舍不得花钱封装,全都是绑定的;液晶片舍不得装管脚,全都是斑马条的。


常见的额温枪方案设计结构

我最后一次看到如上图这样设计的产品,应该还是1996~1997年时的电子小鸡。这样的结构,通常都是出现在量非常大,质量非常差,利润非常薄的产品上。现在居然出现在额温枪这种医疗产品上,真的不应该。


因为产品需求突然增大,额温枪所需要的零部件迅速涨价,热电堆红外感应器从2、3元涨到了令人惊讶的88元甚至128元,主控从我不知道的几元钱涨到了70元。


立刻,深圳人民行动了起来,大批的人开始搞额温枪方案了。一周以前有人找我要额温枪方案,那个时候还谈谈价。


昨天夜里已经很可怕了,有人打电话过来,直接说他要做30万个,我报什么价都可以。我刚说考虑考虑,人家立刻给我转了几万块钱来。


这个市场已经疯了,彻底疯了!


这期间,各种流言如同前些天有关疫情的各种谣言一样,四起!


最典型的一个流言,就是额温枪因为信号微弱,必须要使用24比特ADC的单片机才能够做的出来。以至于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有网友说,有30多个人找他求购24比特ADC的单片机,所有人都是想找个24比特ADC的单片机来做个额温仪方案,顺手赚他一笔,所以这种单片机的价格也开始。


那么,这个流言到底是谣言还是属实呢?


从阴谋论的套路出发,我首先就怀疑这肯定是那些有24比特ADC的单片机的国内半导体公司编造的谣言。


但是,作为一个学习小学算术长达50年的人,我本能地认为,我还是应该先计算一番,然后再怀疑人家是在造谣,不能无根据的怀疑人家造谣。特别滴,作为一个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特别强的资深工程师,更是应该在算完算术后,直接使用实际测试来狠狠滴辟谣!


原话我忘记了,我隐约记得造谣的说的是“红外感应器的输出信号很低,所以需要使用具有24比特ADC的单片机来做”。


这句话有错吗?


如果抛开具体设计,只讨论这句话,也许答案会是“没毛病”。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可以知道,从理论上来说,24比特ADC的单片机,精确程度比12比特的单片机足足高了4096倍,假如12比特ADC的单片机能够解析变化程度为1毫伏的信号,那么,24比特ADC的单片机,可以解析变化低至0.25微伏的信号!好神奇!


0.25微伏信号什么概念呢?话题切回额温枪上使用的热电堆温度传感器吧。


这种传感器的信号很微弱,具体的衡量指标,一般在规格书里都有标明,例如,100V/W。





天哪!100V还能叫微弱吗?


是的,因为如果你把感应器靠近你的额头,你的额头能够辐射这个传感器多少功率呢?


理论上,如果你的额头能够给感应器辐射过去1W的能量,那么,这个传感器就能输出100V,直接烧坏你的主控!


很遗憾,额头没那么厉害,额头能够辐射给感应器的功率,只有0.000005W。所以,信号只有500微伏。特别滴,当需要测量出来你的额头变化0.1度时,信号变化只有5微伏。当传感器视角受到限制时,碰到灵敏度只有40V/W的传感器时,这个信号不幸只有1微伏多些。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欣喜若狂了吧?我有24比特ADC的单片机,能够分辨的信号,低达0.25微伏,1.5微伏的信号嘛,LSB上足足有6那么大的数据,足以分辨!只要简单的搞个24比特ADC的单片机,别说什么分辨率0.1度了,0.02度都不是梦!


可惜,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情只要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其坏的一面。


我甚至怀疑,这玩意如果是国产的,如果不幸正好那些做手机的没有拼命的非要卖体重秤,每年的销量会不会比“原装”的额温仪芯片的销量大!如果销量不大、现货不多,那么,已经有了“原装”芯片了,干嘛要费事用同样没货的24比特ADC的单片机呢?


也就是说,如果非要搞个24比特ADC的单片机,非要花300万订一个月以后的200K货,那还真不如直接去订“原装”的绑定DIE了呢!连等待封装的时间都不需要,立刻买买买。


简单一句话,用一颗可能比待替代料更紧张的料,去替代待替代料,Low比!


对了,感觉扯的有点远了,我们本来是要讨论是不是要用24比特ADC的单片机才能做出来额温枪,对吗?


下面,利用我熟练使用了50多年的算术,算算。


等到真算时,才发现,可能就是因为算了50多年算术了,对大脑损伤很大,算的没那么精确了,干脆,直接上仿真!





仿真时,输入信号可以根据对应热电堆每0.1度温度变化时的输出电压变化来考虑。考虑到光学系统的损失,可以按照这个数据的一半来计算。在100V/W灵敏度的探头下,热电堆输出电压变化大约是10微伏,仿真时使用5微伏。



好了,我们有了结果了!


输出电压的变化是 827.3mV - 825.6mV = 1.7mV


当ADC 转换参考电压为 3.3V时,12比特ADC的分辨率为 3300mV/4096 = 0.8mV


也就是说,能够探测到0.05度的体温变化。


12比特ADC足以胜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