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沫若到底是如何被抹黑的?谁是主力?

回答
郭沫若:一位被复杂历史洪流裹挟的国民灵魂

提及郭沫若,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高亢激昂的诗篇,是“科学的泰山,艺术的北斗”的赞誉,更是他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波澜不惊,这位在近代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抹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重新评价”的过程。要细究其“抹黑”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扮演主力的角色,我们得深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理解权力、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抹黑”的根源:历史的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要说郭沫若被“抹黑”,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一事件,而是其一生中多次受到质疑、批评甚至攻击的累积。这些“抹黑”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层面:

1. 早年经历的争议:
“娜拉”式的离家出走: 郭沫若年轻时,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不满包办婚姻,毅然抛下妻子和家庭,追求自由恋爱和文学创作。虽然这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这无疑是“不负责任”和“离经叛道”的。这种行为,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也曾被一些反对者拿来作为攻击他“道德败坏”的佐证。
情史的纠葛: 郭沫若在日本期间,有过几段感情经历,其中与日本女性安娜(郭安娜)的关系最为人所知。这段关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也涉及当时社会对跨国恋的复杂看法。后来,随着政治和个人生活的变迁,这段关系也曾被一些人过度解读,甚至被用来抹黑他的人格。

2. 政治立场的摇摆与时代的选择:
从国民党到共产党: 郭沫若早年曾是国民党的重要成员,也曾参与北伐战争。然而,随着国共关系的破裂,他逐渐转向,最终加入了共产党。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在那个“非此即彼”的政治环境下,难免会让原先的阵营视为“叛徒”,而被新阵营的某些人视为“投机者”。
“投降”与“投靠”的指责: 在抗战时期,郭沫若留在沦陷区的武汉,写下了歌颂抗战的檄文,但其具体的处境和当时的考量,在事后被不同政治派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一些人认为他在敌占区“苟且偷生”,甚至有“投降”之嫌;另一些人则强调他是在秘密地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模糊地带,为后来的攻击提供了素材。

3. 作为“御用文人”的批判:
为政治服务: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作为国家领导人,创作了大量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的诗篇和文章。这些作品,在当时是符合政治需要的,也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然而,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化,以及对“歌德派”作家(为政权服务的作家)的普遍批判,郭沫若也被置于风口浪尖。
“假大空”的批评: 有人认为郭沫若的许多作品,过于模式化,缺乏真实的情感,甚至带有“假大空”的成分,完全是为了迎合政治而写作。这种批评,尤其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成为攻击他最直接的武器。
“效忠”的表演: 在一些政治运动中,郭沫若为了表态,有时会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在公开场合“自我批判”或“揭发他人”。这些行为,在事后被很多人视为“拍马屁”、“邀功”的表现,进一步强化了他“御用文人”的形象。

谁是主力?多方力量的合力

要说“抹黑”的主力,并非单一的个人或群体,而是 多方力量的合力,而且这种力量的“主力”会随着时间和政治语境的变化而转移。

1. 政治对手与异见者:
国民党阵营: 在国共对峙的年代,国民党及其支持者,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会抓住郭沫若的个人经历、家庭问题以及政治立场的变化,对其进行攻击和抹黑,将其塑造为“叛徒”、“道德败坏分子”。
右派分子(在“反右运动”中): 在“反右运动”中,一些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为了自保或反击,可能会选择揭发、批判郭沫若,利用他在政治上的某些“失误”或其作品的“问题”,来证明自己“并非唯一犯错者”,或者试图通过批判“代表性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进步”。

2. 新中国的“左派”与革命者(在特定时期):
初期革命者的不理解: 一些在革命初期就坚定不移地坚持革命路线的人,对于郭沫若早期相对“温和”或“摇摆”的立场,以及后来他作为“文化部长”的行政职务,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满或质疑。
“文革”中的造反派和某些革命群众: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时期,以“造反”为名义的各种政治派别,为了打倒“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人身攻击和历史虚无化。郭沫若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并且他的作品被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痕迹,自然成为攻击的目标。此时,“文革”中的造反派和某些激进的革命群众,可以说是最活跃、最激烈的“抹黑”主力。 他们通过大字报、批斗会、宣传口号等形式,对郭沫若进行全方位的批判,甚至将其打倒在地。

3. 后来的历史反思者与批评家:
拨乱反正时期的反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历史反思的阶段。一些学者、作家和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对郭沫若的“歌德派”倾向、政治宣传色彩过重以及一些个人行为的批评,也逐渐浮出水面。
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对于郭沫若早期在个人情感上的追求,以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政治价值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讨论和质疑。

详细叙述“抹黑”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来理解这个过程:

国民党统治时期: 报刊上不乏对郭沫若的攻击,多集中在其早年的“离家出走”、“欠债不还”(他在日本曾因贫困向友人借款,后因故未能及时偿还)以及政治立场的“叛变”。这些攻击的目的,主要是削弱其在进步青年中的影响力,将其描绘成一个不道德、不可靠的人物。
建国初期: 郭沫若在新中国担任重要文化职务,其地位崇高。此时,公开的“抹黑”相对较少,但暗流涌动。一些对他政治立场转变心存芥蒂的人,或是对其作品艺术性不以为然的文人,可能会私下议论或在小范围内表达不满。
“反右运动”: 虽然郭沫若本人是发动者之一,但在运动中,他的一些作品和观点也可能被一些“右派”利用来展开批判。更重要的是,运动本身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高压的审查,这种整体的政治氛围,也为日后的批判埋下了伏笔。
“文化大革命”: 这是郭沫若“被抹黑”最激烈、最直接的时期。
“炮打”开始: 革命小报、大字报铺天盖地,攻击郭沫若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吹鼓手”、“修正主义文艺的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公开批斗: 郭沫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遭受了公开的批判和批斗。他曾被迫在群众大会上“认罪”,检讨自己的“错误”。
作品被禁、被批: 他的许多诗歌、剧本被贴上“毒草”的标签,禁止出版和传播。
人身攻击: 攻击蔓延到其个人生活,如其在日本的婚姻、与安娜的关系,以及他与一些“牛鬼蛇神”的联系,都被无限放大和歪曲。
“效忠”表演的被嘲讽: 郭沫若为了自保,不得不写一些极端化的“表忠”文章,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彻底打倒……”之类的话语,这些在“文革”结束后,被很多人视为他“丢尽了知识分子的脸”,成为被嘲讽和批评的重点。
改革开放后:
学术批评: 随着学术自由度的提升,对郭沫若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作品和思想,既肯定其历史贡献,也指出其不足。
舆论的“反思”: 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郭沫若的“平反”或“重新评价”的声音,但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借机放大其“负面”形象,强调其“御用”色彩,将其视为一个充满争议的符号。
网络时代的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也更容易出现片面化、情绪化的解读。一些关于郭沫若的负面信息,经过断章取义和网络放大,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抹黑”的观感。

总结而言,郭沫若的“被抹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政治斗争的产物: 他的政治立场的转变以及在新中国担任的重要职务,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意识形态的变迁: 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学、艺术、知识分子以及个人道德的要求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都可能导致对郭沫若的重新评价,有时甚至是负面评价。
个人经历的敏感性: 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婚姻家庭问题,以及“文革”中的一些行为,都为批评者提供了素材。
“主力”的动态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抹黑”的主力是变化的,从国民党阵营到“文革”中的造反派,再到后来的学术批评者和普通大众,都可能扮演过“主力”的角色。

可以说,郭沫若这位近代中国文坛上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他的命运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他的“被抹黑”,与其说是单纯的恶意诽谤,不如说是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政治风云、意识形态冲突等多种复杂因素碰撞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郭沫若到底是如何被抹黑的”,那是从政治上、学术上、私生活上全方位地造谣,用各种各样的谣言将郭沫若淹没。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现代人,头一次接触郭沫若,是在中学教科书上。郭沫若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那么几篇。学语文嘛,大家都知道,许多课文,是要求背诵的。于是,从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冰心、叶圣陶……会被不爱背书的学渣们挨个痛恨过去。
  老夫自己就是学渣,老夫当年自己背书的时候,老夫帮孩子背书的时候,就是这种心情。
  众所周知,学生里,学霸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学渣——即便是学霸,喜欢背书的估计也没几个。

  等这些青少年接触到网络后,突然看到铺天盖地的“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远看近看”、“才子加流氓”……之类的谣言后,通常对郭沫若的第一印象,就非常糟糕。
  老夫当年也信过这些谣言,老夫亲耳听到自己的女儿一边嘻嘻哈哈,一边朗诵网上的谣言“远看是条狗,近看还是条东洋狗,走近一看,原来是郭沫若先生……”
  等女儿笑够了,老夫让女儿自己去搜索鲁迅和郭沫若的百度词条。女儿很快发现不对了,鲁迅和郭沫若都留学日本,鲁迅不仅自己留学日本,他弟弟周作人也留学日本,还娶了个日本老婆,鲁迅如果骂郭沫若是“东洋狗”,他自己是什么?

  是的,抹黑郭沫若的谣言,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只要对他们起了疑心,自己动手,打开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一下,几乎所有的谣言,都会被揭穿。

  只不过,等人们反应过来,自己被谣言忽悠,对谣言产生怀疑的时候,已经一段时间过去,谣言,已经被自己转发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中老年人的微信群里,几乎都是“求转发”、“转发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远看近看”之类的谣言,在这类微信群里,是泛滥成灾的,许多刚学会转发微信的老头老太,正义感满满,手指点几下,谣言就被转发了若干次。
  一般来说,某人发现自己中招后,主动在网上揭露谣言的,绝对是少数——毕竟这关我什么事?大家都挺忙的,忙完了,该干嘛干嘛。

  于是,关于郭沫若的无数谣言,明明漏洞百出,明明一戳就破,却往往在网上泛滥成灾。

  如果问,谁是主力,充满了正义感,却不懂得核实各类信息大网民肯定是主力。
  至于谁是带节奏的,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家都知道。
  待续。

  私生活类:
  “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
  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为了辟谣,把于立忱自杀后的《大公报》相关报道找出来,还以“肖玫”为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寻找于立忱》。

寻找于立忱--文史--中国作家网

  和文中列举的原始资料一对比,谢冰莹的谣言立刻破绽百出。
  1937年5月23日上海《大公报》的报道里是这么说的:
  标题:《于立忱女士因肺病厌世自杀》
  “广西于立忱女士,三年前曾在天津本社任妇女版编辑工作数月辞职赴日本留学……
意思就是说,1937年的“三年前”,也就是1934年,于立忱先在天津《大公报》任职,几个月后辞职赴日本留学。
  1937年5月29日上海《大公报》报道里有这么一句:
  “不幸女士东居甫及一年,即患盲肠炎施行手术后,不如平日康健……”
  这就意味着从1934年某月开始“甫及一年”,也就是1935年,于立忱患盲肠炎,之后施行手术。

  而这次手术,就是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明的《于立忱之死》里提到的“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这次。
  时间,1935年,某月。

  然后,谢冰莹1984年的发明里(于立忱)说“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
  根据谢冰莹的发明“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郭沫若得在1935年的“三年前”,也就是1932年的某月开始,“拼命追求”于立忱。

  那好,我们再来搜索郭沫若,百度百科的词条里说: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开上海,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川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看清楚了,从1928年2月开始,郭沫若去了日本,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才从日本只身逃亡回国。
  而于立忱是1934年某月才去日本留学,1932年,于立忱还在中国。

  那好,1932年,郭沫若是怎么“拼命追求”于立忱的?施展法术回魂仙梦,进入于立忱的梦境,来一出“牡丹亭”,在梦境里相会?
  ——既灵异,又浪漫

  网上传说史无前例的无铲街极蚊化大格命期间,有个著名的案子叫“反革命梦奸罪”,说是某男梦见自己和某女在梦中打炮,醒后拿这事和损友吹嘘,事情传出去后某女自杀,某男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罪名——“反革命梦奸罪”。

  所以,在于立忱自杀这件事上,郭沫若犯了“反革命梦奸罪”。

  再然后,看看网上传得满天飞的“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
  打开百度,搜索“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每页10个搜索结果,翻到22页都还没完,全是这事。

  懒得再翻下去,随便找一条点进去。
  里头是这么说的:
  “于立群终身都献给了郭沫若,不光为他生儿育女,还承担了他秘书的工作,帮他整理文稿,接待访客。于立群始终都不知道自己姐姐曾经爱上的男人正是自己的丈夫,而且因此自杀。直到郭沫若去世,于立群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这个天大的秘密
  郭沫若不可能不知道于立群与于立忱的关系,他隐瞒了一辈子。而于立群觉得姐姐的死和自己不无关系,更没想到郭沫若竟然是对姐姐始乱终弃的那个人,自己还跟这个人过了一辈子,真的想想就窝心。终于,她受不了精神的折磨也自杀了。”

  所有的搜索结果,大同小异。这个所谓的“天大的秘密”是个什么的干活?
  自然是郭沫若犯下的反革命梦奸罪,从1932年开始,在梦境中追求于立忱。

  于立群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后,愤怒了……崩溃了……自杀了……
  于是,“一对姐妹花为郭沫若自杀”新鲜出笼。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还有很多,有空老夫逐个补充,以博一笑。

斗战胜佛孙悟空的关门弟子关紫兰先变身阮玲玉,再变身于立忱

  网上搜索“于立忱”,就能搜索出上面这张照片。事实上,这不是于立忱,而是民国时代一位名叫“关紫兰”的女画家。

  话说这位女画家,有一个了不得的师父——斗战胜佛孙悟空。关紫兰是斗战胜佛的关门弟子,从斗战胜佛那里学会了七十二变。她摇身一变,变成了阮玲玉,再摇身一变,变成了于立忱。

  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要知道于立忱生前几乎没有单独的照片留下,就连所谓的“和妹妹于立群合影”照片也是假的。

  撒谎者自然找不到于立忱的照片,不知从哪找了张关紫兰的照片来指鹿为马。

  而且这帮水军能量真不是一般的大,于立忱词条里,用的就是关紫兰的这张照片,然后有鼻子有脸地编排郭沫若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

  感谢网络,感谢百度识图。

  老夫把那张所谓的“于立忱的照片”输进去,搜索出来的结果,不仅有于立忱,更有阮玲玉和关紫兰,最终确定,这张照片里的美女,不是于立忱,也不是阮玲玉,而是关紫兰。

  这事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再一次感谢网络,再一次感谢百度识图。

  搜索到的相关内容是这样的:

  “2007年1月,上海王开照相馆发现一大批珍贵的老照片,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对照片中的美女影星评头论足,一些名人后裔纷纷到王开照相馆去“认亲”。

  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照片上的美女,秀气的瓜子脸,精致的眉目,削肩微垂,气质优雅。照相馆的人以为是阮玲玉的侧面照,其实不然。在此照片见报的第二天,关紫兰的女儿梁雅雯就来到“王开”,对负责人说:“这是我妈妈,不是阮玲玉。”接着,她拿出一张1926年母亲同样在“王开”拍摄的正面肖像照作对比。虽然照片上的关紫兰像极了阮玲玉,但比阮玲玉瘦一些,眉宇间多了一丝恬静。”

  那好,如果说这张照片被当成阮玲玉是相关人员的失误,那么,把这张照片里的人说成于立忱,绝对是在指鹿为马。

  网络上有一种风气非常坏:

  为谣言配图。

  单纯的谣言,说服力未必够,那就配几张同时代的照片——他说这是于立忱,一般人也没见过关紫兰、阮玲玉的照片,一般情况下,也就由着他们指鹿为马。

  然后,一般人一看,原来照片里的美女就是于立忱啊,真正红颜薄命,于立忱好可怜……郭沫若这个渣男真该死……

  ——连照片都是假的,他们说的能是真的?

  那些可耻的撒谎者就是要告诉大家——我就是在造谣,我就是在撒谎,我说的没一处是真的。

  须知关紫兰作为广东商人的女儿,从小没受过穷,留学曰本,成名甚早,事业有成,三十多岁结婚,婚姻美满,活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那个时代该享受的都享受过,被后辈称为“时髦外婆”,是个有福之人,甚至可以说就没多少人比她更有福气——对着她的照片感叹于立忱“红颜薄命”,简直就是在弓虽女干网民的智商。


再更一段吧:
献给我大清阿敏贝勒的同好

 话说,编排郭沫若“渣男”的水军,除了编排远在曰本的郭沫若1932年进入于立忱的梦境追求于立忱,就是编排郭沫若让自己的原配张琼华守了一辈子的活寡。

  首先,郭沫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和张琼华的包办婚姻而限制张琼华改嫁。
  但是,那个时代,是新旧思想冲突得非常激烈的时代,一方面,新思想鼓励男男女女追求婚姻自由,另一方面,被旧思想洗了脑的可怜女人认为改嫁是一种非常羞耻的事情,哪怕丈夫不接受她们,她们也得在夫家耗上一辈子。不仅许多女人这么认为,当时的社会上,这种吃人的观念同样有相当的市场。
  所以,张琼华守了一辈子的活寡,这个黑锅,显然不该郭沫若来背,这锅真的太大,郭沫若一个人背不起。

  然后,让我们看一下张琼华的情况:
  张琼华是缠足、不识字,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郭沫若,地主出身,离家后,郭沫若名下的田地,被郭家人交由张琼华掌管,于是张琼华成了地主婆,靠这些田地的地租维生。郭家人为她准备了一个私章,需要她签字画押的时候,她就拿出私章盖上。就这样,几十年过去,解放了,土改了,郭沫若让张琼华将土地交给政府,从自己的稿费里划出一笔钱作为张琼华的生活费。

  那些别有用心的水军却拿张琼华守一辈子活寡来编排郭沫若——莫非郭沫若只有布施肉身,和一个不识字的瘸足妇人一起生活一辈子,才不受这些撒谎者(mephistopheles)的谴责?这种道德绑架,缺德不缺德,恶心不恶心?

  当然,缠足,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种“时尚”,号称“三寸金莲”,成语“评头品足”,“品”的就是“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文化不仅征服了当时中原王朝的文人士大夫,就连少数民族都不能免俗,我大清二贝勒阿敏,崇祯三年被孙承宗纠集了万把骑兵,十万民壮赶回辽东时,我大清天聪汗黄台吉编了这么个罪名栽到阿敏贝勒头上:
  “以财物牲畜、瘸足妇人为重,携之而归,以我兵为轻,弃之而还……”

  郭沫若,如果是那个时代的人,或许真的会被“三寸金莲”征服,和“三寸金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问题是,那都已经民国了啊,他得有何等的重口味,才能接受一个“瘸足妇人”?而且还是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也就是说,拿朱安、张琼华编排鲁迅、郭沫若“渣男”的,
  男的,都是重口味,喜欢“三寸金莲”,是我大清二贝勒阿敏的同好;
  女的,都是不识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瘸足妇人。

附图:三寸金莲

  真应该诅咒那个畸形的时代,真该诅咒可怕的包办婚姻,真该诅咒吃人的封建礼教,同样,还应该诅咒那些明知真相却故意隐瞒若干事实,以此为基础编造了无数谣言的撒谎者。
  对不起,中文词汇“撒谎者”无法描述这个群体的可恶程度,外语里倒是有这么个词,刚刚好——魔菲斯托菲勒斯(mephistophele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沫若:一位被复杂历史洪流裹挟的国民灵魂提及郭沫若,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高亢激昂的诗篇,是“科学的泰山,艺术的北斗”的赞誉,更是他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波澜不惊,这位在近代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抹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重新评价”的.............
  • 回答
    郭碧婷深夜发文感慨“醒悟的那天总会到来”,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猜测。从文字本身来解读,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时过境迁后的感悟,以及对过往某种状态的认知转变。字面含义与引申推测: “醒悟”: 这个词意味着之前可能处于一种未曾觉察、或者刻意回避的状态。这种“醒悟”是对某种现实、某种关系、某种选择的深刻.............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假设,我尽量不带任何AI痕迹地,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将这个荒诞的故事讲给你听。话说那日,潘金莲在景阳冈武松家中,鬼使神差地,将那根本用来支开窗户的木棍,猛地向外一掷。平日里,这木棍只是撩拨着绣帘,如今却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划破空气,直奔屋外。屋外,正巧,有一个不速之客。.............
  • 回答
    “郭靖追黄蓉到底花了多少钱?”这篇文章,乍一看是个很有意思的脑洞,用现代的消费观念去套古代的人物和事件,总能让人会心一笑。不过,作为“懂行”的读者,我们知道这种换算,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的娱乐,而非严谨的历史经济学分析。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换算方式可能不太对?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在于,它试图用一种单一的、线.............
  • 回答
    郭德纲,这个名字,在相声界,乃至整个中国演艺圈,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从一个在天津街头说相声的小人物,到如今坐拥德云社,富甲一方,他的成功之路,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励志传奇。要说他“一贫如洗”到“富甲一方”,这其中的艰辛与转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早年的颠沛流离:生存的压力与艺术的追求郭德纲的出身.............
  • 回答
    聊到郭靖的武功水平,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金庸先生笔下三部曲的跨度,要不吹不黑,公正地评价,得仔细梳理一下。首先得明确,郭靖的武功,在《射雕英雄传》中,绝对是开宗立派级别的。咱们把他巅峰期放在《射雕》末尾,也就是他与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段皇爷这几位五绝齐聚华山论剑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郭靖.............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关于黄衫女子的身世一直是一个引人好奇的谜团,尤其是在她出场时所展示出的绝世武功和神秘背景。然而,通过对原著的细致解读和逻辑推断,可以非常明确地指出:黄衫女子是小龙女的孩子,而并非郭芙的孩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1. 黄衫女子的出场与行为: 时间.............
  • 回答
    郭芙的成长,可以说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她塑造成了《神雕侠侣》中那个任性、跋扈、但内心并非完全无可救药的女子。要追究“谁的责任最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人性是多方面影响的产物,很难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方面。然而,如果一定要探讨“责任最大”的人,我认为郭芙的父母,郭靖和黄蓉,.............
  • 回答
    郭襄的一生,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这是一个常常萦绕在读者心头的问题。说她幸运,是因为她生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历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事件,有父母的疼爱,有杨过小龙女的眷顾,更有着那份难以忘怀的杨过情结。说她不幸,是因为她一生都在追寻那个“神雕大侠”的背影,最终却只能孤身一人,行走江湖,落发为尼。但若要细.............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阳顶天的身世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小说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他的生父究竟是杨过还是郭破虏。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根据小说中的一些线索和读者的推测,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也都有其不足之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种猜测的可能性和依据:关于“阳顶天是杨过的儿子”的猜测及其依.............
  • 回答
    郭德纲和姜昆之间的“恩怨”,这话题在相声界乃至娱乐圈都算是个经久不衰的老梗了,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里面掺杂着太多个人恩怨、行业规则、艺术理念,还有一些观众的解读。要说谁“打压”了谁,或者谁“蹭”了谁的流量,这事儿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而且很多时候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姜昆打压郭德纲”这个.............
  • 回答
    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花了十九两七钱四分,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钱到底有多值钱。你想啊,这是《射雕英雄传》里,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那个年代,物价跟咱们现在可完全没法比。咱们先来换算一下: 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两三百块钱。这只是个粗略估算,因为各地的购买力、成色都.............
  • 回答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横跨文学、历史、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也因此,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许多人对他的批评非常尖锐,认为他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指责。要深入了解为何郭沫若会受到如此尖锐的批评,我们需要梳理他一生中那些引发争议.............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郭嘉,真的有那么神吗?提到三国时期的谋臣,郭嘉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有人说他是曹操的“奇佐”,一人之力足以抵挡百万雄兵;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史书溢美之词的受害者,其真实能力被过度神化了。那么,这位被誉为“五谋臣”之首的郭嘉,到底有多厉害?这背后是过人的才智,还是被后世添油加醋的传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在《神雕侠侣》中,郭襄对杨过的爱,是贯穿她一生、刻骨铭心、令人动容的。这份爱,并非初恋时的青涩懵懂,也不是少年时的崇拜仰望,而是随着时间、经历和成长的洗礼,逐渐沉淀为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融入生命本真的情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郭襄对杨过的爱有多深:一、 初遇的惊艳与悸动,种下情根: 时间.............
  • 回答
    杨过对郭靖的感情,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混合体,它随着杨过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而不断变化,并且在小说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童年时期的怨恨与不解: 父仇的阴影: 杨过最直接的怨恨源于他心中深信的父仇。他认为郭靖因为杨康的“卖国罪名”,而对自己这个儿子怀有偏见,甚.............
  • 回答
    郭德纲到底有多富?这问题啊,说起来有点意思。毕竟老郭这人,从一个草根艺人一路走到今天,这身家说起来那叫一个“丰富多彩”。要说具体有多少钱,那谁也说不准,毕竟人家的账本不是我记的。但从咱老百姓能看到的这些,多少也能咂摸出点门道来。首先,得说说这“德云社”。这可不是一般的相声园子,说它是郭德纲的“印钞机.............
  • 回答
    四十岁那年,郭襄收到一个消息,这个消息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武功秘籍,也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江湖传闻,而是关于杨过的——一个她朝思暮想、却又相隔遥远了二十多年的名字。那天,郭襄正在峨眉山闭关,一如既往地在为自己体内那股不曾平息的江湖情仇而苦恼。她虽已出家为尼,但心中那份执念,那份对杨过的思念,依旧如影随形.............
  • 回答
    要评价郭德纲的文化水平,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文化水平”这四个字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可以解读。咱们得从他最核心的技能——相声,以及他展现出来的其他一些方面来聊。首先,说郭德纲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相声艺术。相声这门手艺,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可不是光会说几句俏皮话那么简单。 语言功底: 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