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还有比机械更拉垮的专业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拉胯”这个词非常生动,它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含义,比如就业难、薪资不高、工作辛苦、社会认可度低、技术迭代快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没有哪个专业是绝对的“拉胯”,也没有哪个专业是绝对的“金饭碗”。 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

但是,如果从普遍性、客观性的角度去衡量,确实有一些专业的“就业难度”、“平均薪资”、“工作稳定性和舒适度”等方面,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拉胯”。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专业可能面临挑战,并尝试详细解读“拉胯”的可能原因:

可能被认为是“拉胯”的专业领域及原因分析:

1. 部分纯理论性过强的基础学科(例如:某些哲学、历史学、文学等方向的深入研究型专业):

原因分析:
就业路径窄: 这类专业通常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高校教师、研究机构。但学术界岗位数量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个人没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和杰出的学术能力,很难进入理想的学术圈。
产业转化难: 很多研究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或者需要漫长的转化过程。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普通企业时,难以找到与专业直接匹配的岗位。
市场需求不明确: 相对于技术类或应用类专业,这类专业的市场需求通常不那么直接和显性。企业招聘时,更看重技能和经验,而非纯粹的理论知识。
薪资天花板: 除了少数顶尖学者,大多数非学术岗位的薪资可能并不高,且增长幅度有限。

2. 部分“万金油”性质但技能不突出的应用型专业(例如:某些综合性管理类、社会学、新闻传播等方向的某些细分领域):

原因分析:
技能同质化严重: 这类专业往往学习范围广但不深,容易导致毕业生技能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在招聘市场上,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明确技能的应聘者。
对经验要求高: 虽然专业学习涉及很多方面,但很多岗位对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知识更新速度: 某些领域,特别是与互联网、媒体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学习不够深入或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很容易被淘汰。
“内卷”现象: 许多热门行业(如互联网运营、新媒体编辑等)的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即所谓的“内卷”。

3. 传统制造业或服务业中,技术更新慢或自动化程度低的岗位相关专业(例如:某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低端制造相关的专业):

原因分析:
技术迭代的冲击: 随着科技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正在逐步替代许多传统的手工劳动或低技能工作。如果专业技能跟不上技术发展,很容易被机器取代。
工作环境和待遇: 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可能相对艰苦,加班是常态,而薪资水平可能受限于行业利润和自动化程度,提升空间有限。
社会认可度下降: 随着社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一些传统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和专业,其社会认可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4. 部分高度依赖特定资源或政策的专业(例如:某些能源、矿产、农业等方向的某些冷门领域,或者特定区域性的服务业专业):

原因分析:
地域性和行业性限制: 如果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度依赖特定地区的资源(如矿产)或特定的行业发展,那么一旦这些资源枯竭或行业衰退,或者毕业生不愿离开特定地域,就业面就会非常狭窄。
政策变动风险: 某些专业的发展可能与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相关。一旦政策发生变化,行业前景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市场需求波动大: 受经济周期、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这类专业的市场需求可能波动较大,稳定性不高。

5. 部分“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就业困难的专业(例如:一些看似光鲜但就业面窄的艺术类、设计类专业中的某些细分方向,或者某些小语种专业):

原因分析:
供需严重失衡: 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但市场对顶尖人才的需求远大于对普通人才的需求。很多毕业生只能从事与专业关联度不大的工作。
对个人能力和资源要求极高: 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往往需要极高的天赋、出色的作品集、广泛的人脉和持续的努力。普通毕业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行业饱和: 一些热门的设计领域,如UI/UX设计、品牌设计等,虽然需求旺盛,但也面临人才饱和和竞争加剧的问题。
小语种的局限性: 虽然掌握一门小语种是优势,但如果该语言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或者个人不具备更深入的专业能力,其就业优势会大打折扣。

与“机械”专业对比: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机械专业“拉胯”,原因可能在于:

工作辛苦: 很多机械岗位需要动手操作,在工厂车间工作,环境可能比较嘈杂、油污较重,也可能需要经常出差或加班。
设计与制造分离: 传统观念里,机械往往与“工厂”、“车间”挂钩,让很多人觉得枯燥乏味。
薪资增长瓶颈: 对于基层技术工人,薪资增长可能相对缓慢。
自动化冲击: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一些重复性的机械操作岗位可能会被替代。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机械类专业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关键的学科体系,其“拉胯”的感受往往是针对其某些细分方向或从业者初期的状态,而非整个学科的普遍性结论。 事实上:

机械工程是工业的基石: 几乎所有现代工业都离不开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
就业面广: 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设备,到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都有大量的机械相关岗位。
技术发展潜力大: 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正在飞速发展,对优秀的机械工程师需求旺盛。
设计与研发岗位依然核心: 好的机械设计和研发人才,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所以,说机械专业“拉胯”,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感受,或者是指其部分岗位的辛苦和早期薪资的不足。

总结一下,哪些专业可能比机械更“拉胯”,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维度:

1. 就业市场需求是否真实且广泛: 专业知识能否被市场有效消化,需求量是否稳定且有增长潜力。
2. 技能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毕业生是否具备市场急需且别人不容易替代的技能。
3. 产业转化能力: 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
4. 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专业是否容易受到技术迭代、政策变化或经济周期的冲击。
5. 工作环境和待遇: 工作是否过于辛苦,薪资待遇是否与付出成正比,社会认可度如何。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专业,只要你深入钻研,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反之,即使是热门专业,如果浅尝辄止,缺乏核心竞争力,也可能面临“拉胯”的窘境。

所以,在选择专业时,比起“拉胯”与否,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设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工科我不熟,但绝大多数文科专业肯定是比理工科更“坑”的。

不管是在这个问题下面,还是整个知乎上面,对机械的吐槽无非是两类:第一,工作环境差;第二,收入待遇低。

但我略微翻一下所谓的“待遇差”,好家伙,一个个研究生拿着十几万、二十几万的offer在这里说自己的收入差,原因竟然是因为隔壁学计算机的去了大厂收入有五六十万。有些本科生之所以当年选择读研,也是因为当年毕业的时候觉得十几万的offer太低了。

然而对于文科专业——哪怕是985的文科专业来说,20万也已经是大多数文科生就业的天花板了。

不相信的可以看一看一些纯文科院校毕业生的薪酬统计。另外,也可以看看王子君对文科的吐槽。

说个暴论:四大天坑再怎么坑,也没有一个坑十分之一的深。
这个坑叫“文科生”。
2021年了,五六个985硕士毕业生在北京抢一个行业前十的公司里一个月薪4000元的岗位,不是传说。
编辑出版专业的胖友请出来哭一下。
广告学听着是文科生里比较赚钱的专业吧?你看美剧《Mad Man》里那小西装穿的,杂志里什么“不当总统就做广告人”吹的,感觉人上人。
于是你这个全国广告学前五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满怀混个总监在客户那开开会就年薪百万的梦想,来到一家全球前五的广告公司在北京的分部面试个AE,又特娘讲英语又特娘吹创意,过五关斩六将,过了。
人力冷冰冰地告诉你:实习1500元实习期6个月,正式工资转正后再议,估计三千多吧。
奥美——广告教父奥格威创立全球头部广告公司——现在实习工资好起来了没?评论区里来个受害者讲述一下。

文科生之所以没有像四大天坑那样吐槽,是因为多数人早就麻了。
……
当然,这些年有互联网,很多名校文科生出路更多,没以前那么麻。
但对很多非名校的文科生,以及名校里冷门专业跑路失败的文科生,该麻还得麻,月薪两千不必友邦惊诧。
不敢说所有文科生都是月薪两千爬起来的,但说普遍从月薪三千爬起来,完全没毛病。
我的同学,后来改行程序员、改行房地产销售、改行游戏策划、改行卖茶叶的,好几个,都早过了月薪两万的水平。
还有小语种加入保利前往南美从事某些特殊商品销售一年赚了上海一套房的。
你让他们想象现在的月薪两千怎么过,完全没问题。他们甚至能指导你怎样去蹭大学食堂。
我称之为“文科生职业PTSD”。
能和咱们这个专业大类拼人世冷暖的,大概也就艺术生了。

当然,肯定会有ETC说“文科生虽然收入低,但是工作环境好,就业稳定bulabula”。

中国一年毕业的文科本硕博加起来有100多万人,但每年的体制内招聘也就是那么几万人,绝大多数文科生都是要到体制外就业的。而在体制外就业的文科生,不仅就业没有多少保障,收入更是远低于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算进了体制内的,除了极少数地区和岗位外,大多数人也就是占了个稳定,在到手的收入上跟哪怕跟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没法比的。

但之所以说文科专业比理科专业“坑”的“坑”要加引号,是因为一个专业坑不坑,更多的是取决于专业内的人对它的看法。好比说去年那个坚定要去北大读考古的湖南女生,人人都告诉了她考古艰苦、考古收入低,但她还是要去。那考古就算收入低,这算是坑吗?

而大多数理工专业的人,本身就抱着“好就业”、“工资高”等标准来选择专业的,哪怕自己的薪资已经不算低,但只要比别的专业低一些、就业环境差一些,自己的专业理科就成了天坑。

那些吐槽生化环材土木机械这些专业还不如文科专业的,要是你们真觉得只要不读这些专业,随便读个文科专业都算是逆天改命的,可以联系我。我别的保证不了,让你们明年能读个文科专业的研究生还是手到擒来的。


针对某些傻逼——我不友善度直接拉满,我就直接骂了——说工科需要加班,文科不需要加班的。然后在这儿吐槽自己一个月要加班50个小时。

我他妈算是知道工科是怎么把人学傻的了。看来我对工科生在这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一点都没骂错。这些XX是真不知道某些行业加起班来什么样。

文科就业里比较典型的高薪行业,比如广告,晚上八九点下班就算是“提前下班”,十点下班是正常时间,12点下班才能算是加班。而公关这个行业就别提了,看一下之前跟我做对接的人,都是什么时候给我发来的信息:

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之所以要坚定的从公关公司辞职,不是因为公司给的不够多,而是因为这种加班让她觉得已经严重影响了夫妻相处。按她的说法,“我要这么干下去,迟早得离婚”。

另一个文科里还算不错的就业方向——影视行业,对于影视编导来说,以办公室为家算什么稀罕事?哪怕是实习生,谁没连轴转过三五天?我当年干剪辑的时候,近乎一周的时间在机房里,困了直接在沙发上睡俩小时,醒来继续干活。有个傻逼还在这里吐槽“我一个月要加班50个小时”——我特么当年一周就能加班70个小时。

比加班,干影视后期的怕过谁?

还特么是那句话,觉得理工科工作环境差、加班长、待遇低的,随时联系我,我这儿一堆工作等着教你做人。

user avatar

有些专业是挣得钱少,但能享受一个愉快的大学时光

有的专业是挣得钱多,但大学期间卷的一批

机械专业不一样,大学卷的一批,就业之后挣得还少

我学车辆的,比学管理的同学四年要多学70学分的课。本专业平均就业薪资还比管院少一千

机械专业,谁学谁倒霉

不要说你自己足够努力搞啥专业都厉害,你在机械行业卷成人上人,毕业之后一个月挣八千,达到了机械专业毕业薪资天花板,扭头一看,到了金融专业的平均工资。

为了达到这个工资水平,你自学Python,JAVA单片机matlab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你气不气?我为啥不直接学电子/计算机呢?

——来自一个考试周考七八门专业课挂科挂的荡气回肠暑假在家准备补考成功破防的普通211菜鸡学生的心里话

user avatar

没有了,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计算坑一下专业的综合坑害值。

我根据DFEMA理论总结了坑专业三要素:

坑害程度

入坑概率

坑的可探测程度:(越容易发现是坑, 说明可探测程度越高, 数值越低)

坑害程度比机械高的专业还是有的,

但是如果计算综合坑害值=坑害程度*入坑概率*坑的可探测程度,

绝对没有比机械更坑的专业.

例如冶金,采矿农学, 这些专业都比机械的坑害程度高, 但是入坑概率远低于机械, 更重要的是, 这些更烂的专业, "坑的可探测程度"极高, 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坑专业.

就像掏粪工, 谁都知道这个工作很差, 所以根本就不会进这个坑

而机械的"坑的可探测程度"非常低, 所以这项数值很高,计算出来的综合坑害值非常高


再科普一个行业冷知识:

if(计算机的人不愿意干的活 && 机械的人能够学明白的)

return 计算机机械交叉学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