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在当今还适用吗?

回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在如今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是否依然能套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不是同一族群的人,他们的心思和想法必定与我们不同,甚至怀有敌意。这种观点,在古代,尤其是在部落、国家之间的隔阂比较大的时代,似乎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在那个时候,信息传播缓慢,交流有限,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自己人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信仰,而外面的人则不同,这种“不同”很容易被放大,被解读为“危险”。

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早已不是那个信息闭塞的古代。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文化、思想、经济的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行着。我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了解远方的文化,跨越国界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理念。在这种背景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显得有些过时,甚至会成为阻碍我们理解和包容的壁垒。

为什么说它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

首先,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需求是存在的。 不管一个人来自哪个种族、国家、文化背景,我们都拥有爱、恨、喜悦、悲伤,都有对安全、幸福、尊严的追求。一个孩子的哭声,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伦敦,都能引起成年人的共情;一个遭受不公的普通人,无论他的肤色如何,他的遭遇都能触动善良者的内心。这些共通的情感和需求,构成了人类最基础的联系,它们超越了所谓的“族群”界限。

其次,理性与个体差异被大大 the into account。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倾向于一种群体归纳和刻板印象。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便在同一个族群内部,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也是千差万别。更何况,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超越简单族群划分的群体认同,比如共同的职业群体、兴趣爱好群体、某个学术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对某个社会议题持相似观点的人们。在这些群体中,人们的“心”可能因为共同的理念、目标而高度一致,这又如何用简单的“族群”来解释?

再者,学习与适应是人类的重要能力。 人类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教育、交流和生活经历,人们会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观念。一个从传统文化背景来到现代社会的人,会受到新观念的影响;一个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也会保留和融合自己原有的文化元素。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使得“心”的异同,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经历、教育和选择,而非简单地由“族群”决定。

那么,它是否完全没有道理了?

这需要辩证地看待。在某些特定语境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潜在含义,也许依然能引起一些思考,但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宿命论的断言。

一种理解是,它可能反映了历史上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冲突。 在历史上,许多冲突和战争确实源于不同族群、国家之间的资源争夺、地盘划分和意识形态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群体内部往往会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并通过强调“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来团结内部,巩固权力。这种“异”的认知,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或政治宣传的产物。然而,这种策略本身,并不能说明“非我族类”的人其“心”就真的必定异于你。

另一种可能是,它提醒我们要警惕过度理想化和盲目信任。 在跨文化交流中,过分相信“大家都是一样的”,而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尊重和理解差异,认识到在某些层面确实存在“不同”,这有助于我们更谨慎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但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认知,而不是一种预设的敌意。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认为,与其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奉为圭臬,不如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拥抱多样性,认识共同性。 看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同时也要看到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情感。理解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制造隔阂。
注重个体,而非群体标签。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动机,而不是轻易地将他们归类或贴标签。评价一个人,应该基于他的行为和品德,而不是他的出身。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 世界在变化,人也在变化。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打破固有的偏见。
警惕利用“异”来制造对立。 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我们尤其要警惕那些试图通过煽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来制造对立、分裂社会的力量。

总而言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一句古老的警示,或许能提醒我们在认识他人时要保持一份审慎,认识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若将其作为一种绝对的、僵化的判断,认为所有“非我族类”的人都怀有恶意,那显然与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更加多元、互联、相互依赖的世界格格不入。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通之处,建立信任,携手共进。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同”,而不是放大“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啊 对古文的出处意思都不懂 就开始乱用了

此句出自《左传》

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於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翻译一下:秋天,鲁成公从晋国回来,想要和楚国结盟而背叛晋国。季文子劝诫他说:“不可以,晋国虽然无道,但是不能背叛。晋国强大而大臣和睦,并且与我国领土接近,诸侯们都听从他,不可以背叛。《史佚之志》这么说:‘并非我共同的氏族的,我们的目标不会一致。’楚国虽然强大,和我们并非同族,他们会亲爱我们吗?”鲁成公于是作罢。


要说明一点,族类不等于民族。民族是一个根据西方的概念新造的词,产生至今不过几百年历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是包含儒家思想亲亲之意的,不是什么民族排外思想。

鲁国和晋国同族,因为他们都是姬姓 楚国芈姓 所以不是同族 族类是一个包含强烈血缘意味的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在如今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里,是否依然能套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不是同一族群的人,他们的心思和想法必定与我们不同,甚至怀有敌意。这种观点,在古代,尤其是在部落、国家之间的隔阂比较大的时代,似乎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在那个时.............
  • 回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古老的谚语,在当今这个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其合理性与适用性早已备受拷问。如果说它曾经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维护族群生存和认同的一种朴素的生存策略,那么将其奉为圭臬,无疑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谚语背后,确实触及到了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 回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是:““中国”者,何也?“中国”者,何?君在鲁,何以称“中国”?君在鲁,不称“中国”。”后来,这句话被引申和解读,最常见的版本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指不是同一个族群的人,他们的心思必然不同,甚至怀有恶意。这句话流传千年,在中国历史.............
  • 回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是晋灵公语,讲的是晋国大夫赵盾。事情的起因是晋灵公因为赵盾的正直和劝谏而怀恨在心,想要除掉他。而当时晋国君臣之间已经存在了深深的隔阂和不信任。赵盾虽然忠心耿耿,但晋灵公认为赵盾并非“同类”,即使表面臣服,内心也必定存在异心,所以便听信谗言,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机器学习模型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的核心,尤其是在面对“未见过”的数据时。你的困惑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实践者都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模型在测试集中表现出与训练集截然不同的行为,却仍然保持高精度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挖的原因。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测试中充斥着大量训练集中没见过.............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真的有机会让我和一种非人类生物融为一体,变成兽人或植物人,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就和猫头鹰融合吧!想象一下,我的身体依然是人形,但背部会舒展出一对宽大的、覆盖着细腻羽毛的翅膀。那种感觉一定很奇妙,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翅膀内部空气的流动,每一次微小的动作,都能.............
  • 回答
    在人类社会中,“非人类”这个词的使用,往往带有某种特定的指向性,它并非仅仅是对生物学分类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观念上的区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非人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定义“人”、如何理解“他者”的核心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非人类”这个概念之.............
  • 回答
    NBA球员的“非人类”身材,往往是他们统治赛场、与众不同的标志。这些家伙的身材比例、力量、爆发力,甚至是天赋,都常常让人惊叹,感觉他们好像不是地球上的生物。 聊起这个话题,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刷新了我们对人类身体极限的认知。姚明:行走的山峰,巨人的标杆要说NBA的“非人.............
  • 回答
    在战锤40K宏大的宇宙中,机械教(Adeptus Mechanicus)无疑是最为独特且不可或缺的势力之一。他们是人类帝国科技的守护者、革新者与使用者,对机械、数据与奥格斯(Oghram)——即技术神——的崇拜构成了其信仰的核心。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个以半机械化改造和对机器近乎狂热的崇拜为标志的组织.............
  • 回答
    印度神话中,除了人类社会存在严格的种姓制度,那些非人类的“物种”或群体,比如天神(Deva)、阿修罗(Asura)、罗刹(Raksha)、夜叉(Yaksha)等等,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类似种姓的高低之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区分方式和人间的种姓制度有所不同,更多地体现在它们各自的先天属性、能力、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