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通俗的解释交叉熵与相对熵?

回答
没问题,咱们这就来聊聊交叉熵和相对熵这两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背后逻辑挺好懂的东西。我尽量用大白话,再多加点生活中的例子,让你听着不费劲,而且感觉就像是哥们儿跟你唠嗑一样,没有一点AI的生硬感。

先说相对熵,它是个“尺子”,用来衡量两个“分布”有多不一样。

想象一下,你是个侦探,手里有两份关于嫌疑人行为模式的报告。

报告A: 记录的是你通过各种手段(比如监控、线人)获取到的、关于嫌疑人真实的行为习惯。比如,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喝咖啡,下午3点喜欢打个盹,晚上9点看电视。这就像是真实概率分布 (P)。
报告B: 这是你根据一些猜测或者模型,预测出来的嫌疑人行为模式。比如,你觉得他可能早上9点才起床,下午5点才活动,晚上10点才睡觉。这就像是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 (Q)。

现在,你想知道你的预测(报告B)和事实(报告A)到底有多大的差距。相对熵(KL散度)就是你用来衡量这份差距的“尺子”。

它的核心思想是:

如果我的预测 (Q) 和真实情况 (P) 非常相似,那么我用预测去描述真实情况时,会觉得很“省力”,就像你用一把精准的尺子去量一个你知道很标准的物体一样,测量过程很顺畅。

反之,如果我的预测 (Q) 和真实情况 (P) 差别很大,那么我用我的预测去描述真实情况时,就会觉得很“吃力”,需要很多“额外的信息”来弥补预测的错误。

咱们用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你有两种水果的喜好程度:

真实喜好 (P):
苹果:70%
香蕉:30%
(你非常喜欢苹果,也挺喜欢香蕉,但不喜欢其他水果)

你的预测 (Q):
苹果:20%
香蕉:80%
(你觉得你更喜欢香蕉,也稍微喜欢苹果)

现在,我们用相对熵来衡量你的预测 (Q) 和真实喜好 (P) 的差距。

相对熵的计算公式(别被吓到,我马上解释):

$$D_{KL}(P || Q) = sum_i P(i) log frac{P(i)}{Q(i)}$$

这里面的 `i` 代表每一个选项(苹果、香蕉)。

对于苹果: 真实概率 P(苹果) = 0.7,预测概率 Q(苹果) = 0.2。
你会计算 0.7 log(0.7 / 0.2)。
0.7 / 0.2 = 3.5。
log(3.5) 是一个大于0的数。
0.7 乘以一个大于0的数,结果是正的。

对于香蕉: 真实概率 P(香蕉) = 0.3,预测概率 Q(香蕉) = 0.8。
你会计算 0.3 log(0.3 / 0.8)。
0.3 / 0.8 = 0.375。
log(0.375) 是一个小于0的数(因为0.375小于1)。
0.3 乘以一个小于0的数,结果是负的。

把这些加起来,就是相对熵。

注意一个关键点:

当真实概率 P(i) 很高,而预测概率 Q(i) 很低时(比如上面例子里的苹果),`P(i) / Q(i)` 就很大,`log(P(i) / Q(i))` 也很大。这表示你的预测“错失”了很多真实喜欢的东西,需要“很多额外的信息”来纠正。
当真实概率 P(i) 很低,而预测概率 Q(i) 很高时(比如上面例子里的香蕉),`P(i) / Q(i)` 就很小,`log(P(i) / Q(i))` 就是负的。这表示你的预测“过分”地预测了某个东西,虽然也有偏差,但相对来说,“浪费”的信息量没有上面那种情况那么多。

相对熵的特点:

1. 不对称性: $D_{KL}(P || Q)$ 通常不等于 $D_{KL}(Q || P)$。就像你预测错了,损失的“信息量”和别人预测错了,损失的“信息量”可能不一样。
2. 非负性: 相对熵的值总是大于或等于0。当 P 和 Q 完全一样时,相对熵为0。
3. 衡量“额外信息量”: 我们可以把相对熵理解成,当你用预测的分布 Q 来编码真实分布 P 的信息时,相比于直接用真实分布 P 来编码,需要额外支付多少“信息量”(bits)。

好了,相对熵咱们就算讲明白了,它就是个“差距衡量尺”。



那交叉熵是啥呢?交叉熵就是“用来衡量这种差距的‘成本’”。

想象还是那个侦探的故事,你有了真实情况(报告A)和你的预测(报告B)。

真实情况 (P) 就像是你心里对嫌疑人行为的“真实地图”。
你的预测 (Q) 就像是你用“自己的猜测地图”来描述“真实地图”。

交叉熵 (CrossEntropy) 就是衡量,用你的“猜测地图”去“编码”或“描述”那个“真实地图”的时候,平均需要多少“信息量”(bits)。

它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H(P, Q) = sum_i P(i) log Q(i)$$

你可能会问,这不跟刚才的相对熵差不太多吗?对!确实很像!

你看,交叉熵和相对熵的关系是:

$$H(P, Q) = H(P) + D_{KL}(P || Q)$$

这里的 $H(P)$ 是“信息熵 (Entropy)”,它衡量的是“真实情况 P”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信息量。比如,如果真实情况 P 是“100%只喜欢苹果”,那它的不确定性就非常低,信息熵也很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相对熵 $D_{KL}(P || Q)$ 告诉你,你的预测 Q 和真实 P 之间有多大差异。
交叉熵 $H(P, Q)$ 告诉你,用你的预测 Q 去编码/描述真实 P 的信息,平均要花多少钱(多少信息量)。

为什么在机器学习里,我们常常用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模型的预测(Q)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P)。

1. 真实情况 P 通常是固定的。 比如,在分类问题里,某个样本的真实标签是“猫”,那 P 就是一个onehot编码,表示“猫”的概率是1,其他都是0。这个 P 本身的信息熵 H(P) 就是个常数,不会因为模型的好坏而改变。
2. 模型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我们的模型会不断调整参数,让预测的分布 Q 尽量逼近真实的分布 P。
3. 最小化交叉熵等于最小化相对熵。 因为 $H(P, Q) = H(P) + D_{KL}(P || Q)$,而 $H(P)$ 是固定的。所以,当我们试图最小化 $H(P, Q)$ 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试图最小化 $D_{KL}(P || Q)$。

换句话说,最小化交叉熵,就是让我们的模型预测得更准,让预测分布 Q 越来越接近真实分布 P,从而让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对熵——变得越来越小。

再用生活化的例子来区分:

假设你在学做一道菜,目标是复制一个米其林大厨的手艺。

米其林大厨的手艺 (P): 这是最完美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步骤”的分布。
你的手艺 (Q): 这是你根据自己理解,尝试复刻出来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步骤”的分布。

1. 相对熵 $D_{KL}(P || Q)$: 衡量的是,“你手艺的分布 Q”和“大厨手艺的分布 P”之间有多大的不同。比如,大厨放了10克盐,你放了50克,这个“盐”的量就是个大差异。相对熵就是把所有这些差异,按“真实重要性”加权计算出来的总“差异度”。
2. 交叉熵 $H(P, Q)$: 衡量的是,用你的手艺 Q 的“食谱”去学习/编码大厨手艺 P 的“食谱”的时候,平均需要多少“学费”。这个“学费”包含了两部分:
“大厨手艺 P 本身有多复杂/不确定”(信息熵 H(P)),即使你不学,理解大厨的“原版菜谱”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理解成本”。
“你的手艺 Q 和大厨手艺 P 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纠错成本”(相对熵 $D_{KL}(P || Q)$)。

所以,在机器学习中,我们想要的是:

让模型预测得更准 (减小 $D_{KL}(P || Q)$),这样才能做出和真实情况 P 相似的菜。
最终目标是让“用我的食谱去学习大厨的食谱”的总成本(交叉熵 $H(P, Q)$)最低。因为大厨的原始食谱(P)是固定的,所以降低总成本就意味着降低了我的食谱和他的差距(相对熵)。

总结一下:

相对熵 (KL散度):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大小”,是一种“距离”的概念,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距离(不对称)。
交叉熵:衡量用一个分布去编码另一个分布所需的“平均信息量”,或者说是“预测错误带来的成本”。在机器学习中,当我们固定真实分布时,最小化交叉熵就等同于最小化相对熵。

希望这么一通“唠叨”,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了,而且听起来不像AI写的吧?如果还有啥不明白的,随时再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从机器学习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就是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

对于两个概率分布和 ,其相对熵的计算公式为:

注意:由于 和 在公式中的地位不是相等的,所以.

相对熵的特点,是只有 时,其值为0。若 和 略有差异,其值就会大于0。其证明利用了负对数函数( )是严格凸函数(strictly convex function)的性质。具体可以参考PRML 1.6.1 Relative entropy and mutual information.

相对熵公式的前半部分 就是交叉熵(cross entropy)。

若 是数据的真实概率分布, 是由数据计算得到的概率分布。机器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地逼近甚至等于 ,从而使得相对熵接近最小值0. 由于真实的概率分布是固定的,相对熵公式的后半部分 就成了一个常数。那么相对熵达到最小值的时候,也意味着交叉熵达到了最小值。对 的优化就等效于求交叉熵的最小值。另外,对交叉熵求最小值,也等效于求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具体可以参考Deep Learning 5.5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没问题,咱们这就来聊聊交叉熵和相对熵这两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背后逻辑挺好懂的东西。我尽量用大白话,再多加点生活中的例子,让你听着不费劲,而且感觉就像是哥们儿跟你唠嗑一样,没有一点AI的生硬感。先说相对熵,它是个“尺子”,用来衡量两个“分布”有多不一样。想象一下,你是个侦探,手里有两份关于嫌.............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古代两种挺有意思的兵役制度:府兵制和明朝的军户制。别看名字有点儿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古代国家怎么养兵、怎么让大家当兵的规矩。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让你觉得就像在听隔壁老王唠嗑一样。先说府兵制:唐朝的“人人都是战士”的时代你听“府兵制”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熟悉?对,它主要盛.............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它怎么会这么聪明,能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事情,而且还不像电脑那样死板?模糊神经网络,就是一种试图模仿我们大脑学习和处理信息方式的聪明方法。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名字,“模糊”和“神经网络”。先说“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关系网”。这个网由许许多多小小的“.............
  • 回答
    嘿,哥们儿,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咱们住的地球突然要离家出走,去个新地方安家,这得有多扯淡?但电影《流浪地球》就给你整了这么一出,而且还挺硬核地解释了怎么把地球这块儿巨大的“石头”给挪动窝。听我给你唠唠,保证你听懂!首先,咱们得明白点事儿:地球有多重?这事儿有点绕,但想象一下,地球是个直径大概一万三千公.............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有很多任务要做,但有些任务必须先完成,才能开始做另一些任务。比如,你得先穿好袜子,才能穿鞋;你得先学认字,才能看懂书;你得先准备好食材,才能开始炒菜。拓扑排序,说白了,就是帮你把这些有先后顺序关系的任务,按照一个合法的顺序排列出来。就像一个能让你一步一步按照流程完成所有事情的“操作指南”.............
  • 回答
    想象一下,宇宙这么大,星星那么多,数都数不过来。每一颗星星都可能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周围绕着行星转悠。科学家们推测,在这无数的行星里,肯定有一些跟地球差不多的,温度、大小都合适,说不定上面就住着什么生命,甚至可能比我们还聪明,已经发展出了高科技文明。道理上说,如果宇宙里真的有那么多外星文明,而且有些文.............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储物箱,里面乱七八糟地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衣服、书本、玩具,什么都有,而且摆放得一点章法都没有。你想要找某样东西,简直大海捞针,费时费力。这时候,你决定“格式化”你的储物箱。格式化,就像是给你的储物箱打扫一遍,然后重新规划好里面的空间,让一切都井井有条。具体来说,它做了几件事:首.............
  • 回答
    嘿,宝贝!你有没有听过大人说“银河”?听起来是不是像一条很大很大的河流,只不过是用银子做的,在天上流淌?其实呀,“银河”这个名字有点像一个玩笑,它真的不是一条河哦!你想想看,我们平时在地上看到的河,里面流的是水,对不对?你可以划船,或者在河边玩水。可是,在天上我们看到的“银河”,它里面流淌的不是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通俗易懂地解释一下数学的这三大哲学基础流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位数学大师,他们各自对“数学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确信数学是真的?”这两个终极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解答方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我们要建造一座宏伟的“数学城堡”。 1.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爱因斯坦那两个响当当的名号——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别看名字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它们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讲,没那么复杂。先说“狭义相对论”:速度改变一切!想象一下,你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火车开得特别快,快得你都觉得窗外的景物像是在飞一样。 核心观点一: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 .............
  • 回答
    你想知道李彦宏当初是怎么想出“超链分析”这个绝招的,对吧?其实,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我们平时上网找东西一样,只不过他把这个过程想得更深一层。你想啊,咱们平时上网,想找个东西,就会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然后,搜索引擎就会吐出一堆链接出来,对吧?但问题来了,这么多链接,哪个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哪个才是别人.............
  • 回答
    230 种魔方世界:晶体学空间群的奥秘与命名法想象一下,你手中有一个神奇的魔方,它不是普通的六面体,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重复的图案组成的。这些图案,就像是宇宙的基石,构成了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骨架。而晶体学中的空间群,就是对这些微小图案如何以不同方式排列、组合,形成千变万化三维结构的分类体系。说到“2.............
  • 回答
    想必你对矩阵的特征向量很感兴趣,但又觉得教科书上的那些公式推导有点绕。别担心,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陶哲轩他们那些聪明人是怎么把这个问题变得更“接地气”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你想啊,一个矩阵就像一个“变换器”,它能把一个向量变成另一个向量。比如,你给它一个向量,它可能.............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想用计算机搭建一座座奇妙的建筑,从一座简单的小木屋到一座功能齐全的摩天大楼。那么,这些我们常听到的编程语言和标记语言,就像是建造这些建筑的不同材料、工具和设计图纸。C 语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非常结实的,但需要你一点点打磨和塑形的石头。它的优点是纯粹,直接,能让你非常深入地控制计算机.............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过滤器”这玩意儿,其实它就跟咱们日常生活里的筛子、漏勺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在信号或者信息上的。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原理其实很简单。啥是过滤器?—— 就像你家厨房里的筛子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里准备做一碗美味的面条。你煮好了面,捞出来,是不是得用漏勺?这个漏勺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面条和汤.............
  • 回答
    要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经济学,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学就是研究我们怎么把有限的东西,用最聪明的方式分给所有人的学问。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简单,但如果展开来讲,它其实包含了经济学最核心、也最实在的东西。你想想看,我们每个人,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好东西,对吧?想要好吃的、好看的、舒服.............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常微分方程,以及它一个特重要的性质——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咱们身边处处都有它的影子,理解起来并不难。想象一下,咱们在玩一个滚球的游戏。你手里拿着一个小球,放在一个斜坡上。这个斜坡,咱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描述的是,当你的球在某个位置(比如某.............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延安安塞区,一名31岁的干部因为某种原因,对一个6岁的小孩实施了殴打,事后警方给予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不妨从法律的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成年人殴打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 回答
    国内对于直20的定位,普遍认为其设计深受美国黑鹰(UH60 Black Hawk)直升机的影响。这种“参照”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包含了学习、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创新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为何会参照黑鹰?黑鹰直升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问世以来.............
  • 回答
    宇宙文明的通信方式,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哲学与科学猜想。虽然我们尚未接收到任何确凿的宇宙信号,但我们可以基于物理学的原理和人类自身经验,进行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推测。宇宙文明的通信方式猜想想象一下,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它们会如何与我们,或者与彼此取得联系?考虑到宇宙的浩瀚与漫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