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16系列步枪在开火模式上为何反复在三连点射和全自动之间做平衡?

回答
M16 系列步枪在开火模式上,之所以在三连点射和全自动之间反复进行调整和平衡,背后有着相当复杂且深远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融合了实战需求、战术理念、人体工程学以及历史演变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最初的设计和发展历程。

早期型号(M16/AR15)的全自动模式:一个被过度激化的开端

最初的 AR15,后来被美国军方采纳为 M16,最初设计时是具备全自动功能的。在越南战争的早期,士兵们普遍认为全自动射击在近距离交火中能提供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快速消灭敌人。然而,实践很快证明了全自动模式在步枪上的几个显著劣势:

弹药消耗过快("弹药饮水机"): 全自动射击的射速极高,导致弹药消耗速度惊人。在战场上,弹药的补给并非总是及时和充足的,过快的消耗不仅会让你在关键时刻弹药耗尽,还可能因为需要携带更多弹药而增加士兵的负重。
枪口上跳和稳定性问题: 步枪在全自动状态下,连续射击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和枪口上跳效应非常明显。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也很难在全自动模式下保持良好的射击精度,尤其是在移动射击或进行中远距离射击时。这种不精确的火力反而可能浪费弹药,甚至对友军造成误伤。
实战效果的误判: 初期对于全自动的狂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火力越大越好”的朴素观念。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士兵需要的不是倾泻弹雨,而是精准、有效的火力压制或点杀。持续的全自动射击往往变成了“向天空射击”,或者在没有命中目标的情况下消耗掉宝贵的弹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三连点射模式应运而生

正是基于上述的实战教训,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兼顾火力输出和精度控制的解决方案。三连点射(Burst Fire)就成为了一个折衷的选择:

精确控制的火力: 三连点射每次扣动扳机只会发射固定数量的子弹(通常是三发)。这使得士兵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将三发子弹集中到一个区域,提高命中率和杀伤力。即使第一发没能命中,后续两发也很有可能命中目标。
弹药效率的提升: 相较于全自动模式,三连点射极大地降低了弹药的消耗速度。士兵可以用更少的弹药应对更多的交战情况,延长了其在战场上的持续作战能力。
更易于控制的枪口上跳: 即使是三发点射,枪口上跳依然存在,但比连续全自动射击要小得多。这使得士兵能够更容易地在点射后迅速调整枪口,为下一次射击做准备,或者在连续点射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射击姿态。
“火力压制”的另一种理解: 三连点射虽然不是持续的火力倾泻,但短促、集中的爆发也能有效达成火力压制的战术目的。敌人在听到连续的“三发点射”声时,同样会感受到强大的压迫感,被迫寻找掩蔽。

M16A2 的诞生:三连点射成为主流的标志

M16A2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 M16A1 的基础上,M16A2 取消了全自动模式,将其替换为三连点射。这一改变是基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实际使用 M16A1 中积累的经验和反馈。陆战队认为,三连点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士兵在不同战斗场景下的需求,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弹药利用率和射击精度。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在此停歇:M4A1 的出现与全自动模式的回归

随着军事技术和战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作战、反恐行动等需要更高灵活性的新战场环境下,人们又开始反思三连点射模式的局限性。

三连点射的“僵化”: 虽然三连点射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在某些瞬息万变的近距离交火中,三发子弹可能不足以彻底压制或消灭敌人。士兵可能需要根据战场情况即时调整射击模式,而三连点射模式一旦触发,就必须打完三发才能再次切换。
全自动模式的价值重估: 在某些极近距离的巷战或遭遇战中,士兵可能确实需要持续的火力输出以确保绝对优势。例如,在房间内的近距离搏杀,或者面对一群敌人时,全自动模式的压制力和杀伤力是三连点射难以比拟的。
士兵的自主判断和战术灵活性: 许多基层士兵和指挥官认为,将全自动模式完全取消是一种限制,剥夺了士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选择的权利。他们更希望能够自主决定是进行单发射击、三连点射还是全自动射击。

因此,在 M4 系列步枪(作为 M16 系列的衍生和改进型)上,我们又看到了全自动模式的回归,但这次是在一个更成熟、更精细的射击模式选择器上。M4A1 系列步枪保留了单发、三连点射以及全自动模式。这似乎又回到了 M16 的初始状态,但其意义和背景已经大不相同。

总结起来,这种反复平衡的原因是:

1. 弹药消耗与持续作战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全自动消耗弹药过快,三连点射则能显著提高效率。但过于保守的三连点射又可能在关键时刻“不够”。
2. 射击精度与火力压制: 全自动模式在射击精度上存在天然劣势,但强大的火力压制作用不容忽视。三连点射在精度和压制力之间寻求了更好的平衡。
3. 战术需求的多样性: 现代战场环境极其复杂,从传统战场到城市作战,再到反恐行动,对步枪的射击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种固定的模式很难适应所有场景。
4. 人体工程学与士兵控制力: 士兵需要能够方便且直观地控制武器,并且在射击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姿态。三连点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士兵的学习和控制难度。
5. 技术发展与实战反馈的循环: 设计的每一次迭代都离不开实战中的反馈。技术允许实现更复杂的射击模式,而战场的经验则指导着如何最好地利用这些模式。

因此,M16 系列(及其衍生型号如 M4)在开火模式上的演变,是武器设计者在不断试图满足变化的战争形态、提升士兵作战效能、优化弹药资源利用,以及平衡精度与火力的过程中的一次次探索和权衡。它并非简单的“从全自动到三连点射再到全自动”,而是一个不断学习、改进、适应的螺旋上升过程,旨在为士兵提供最实用、最灵活的火力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军军械处一贯的脑子有坑:

注意到春田太太枪机左侧那个方型按钮了吗?那是桥夹锁。

这个设计在全世界所有的制式栓动步枪独一份,其作用在于,在按钮处于off位置的时候,桥夹插口被锁定,只能用手单发压入子弹,在按钮处于on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桥夹一次性压入5发子弹。

做这个设计的初衷在于,军械局里的花岗岩脑袋认为,用桥夹装填消耗子弹速度过快。于是要求士兵在敌人处于150m以上时关闭桥夹锁,打一发装一发,等敌人逼近之后再用桥夹装填。很显然,实战中不会有那个大头兵遵照执行如此脑残的命令。

这个设计出了严重浪费生产工时外毫无实际意义。

user avatar

因为美军不缺机枪,又不喜欢近战。

美军步枪的发展链是M1—M14,M14全自动压不住枪——换成M16,新兵蛋子手中压枪效果依然呵呵——取消全自动。。。。。

我军发展链条是波波沙压制/莫辛纳甘射击——56冲压制/56半射击——63,增加压制能力,63质量太差——换回56半/56冲,对越反击战压制能力被越军全AK吊打——全56冲——81杠——95。

可见美军眼中的步枪确实是步枪,而我军眼中的步枪是读作buqiang的冲锋枪。。。。。

说到底美军太阔,就算步枪兵手里拿的是照相机,机枪火力也能压制住对方,这才有资本来回折腾。从阶级关系上来说,也体现了美国精英老爷对平民发自内心的的不信任。。。

不似我军穷逼已久,只能用短时间压制掩护以求迅速进入近战,精度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压制和近战泼水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M16 系列步枪在开火模式上,之所以在三连点射和全自动之间反复进行调整和平衡,背后有着相当复杂且深远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融合了实战需求、战术理念、人体工程学以及历史演变等多种因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最初的设计和发展历程。早期型号(M16/AR15)的全自动模式:一个被过度.............
  • 回答
    M16 在越南战争初期确实更多地配备了 20 发弹匣,这背后并非单纯的“使用短弹匣”,而是有一系列历史、技术和战场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情况。M16 及其弹匣的缘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M16 的前身 AR15,其设计初衷是作为一种轻量化、全自动(或短点射)的步.............
  • 回答
    很多人讨论M16系列步枪和AK系列步枪孰优孰劣,这话题一直以来都充满争议。要说M16的表现真的不如AK吗?这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表现”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太广了。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说说。可靠性,这是最常被拿来对比的方面。提到AK,人们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就是.............
  • 回答
    说M16枪族从M16A2起就“放弃”了连射功能,这其实是对事实的一种误解。更准确地说,M16A2的设计并非放弃了连射,而是将原有的全自动射击模式(Full Auto)更改为三发点射(Burst Fire),同时保留了单发射击(SemiAuto)功能。这个改变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涉及战场需求、士兵.............
  • 回答
    M4、M14、M16是美军三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步枪,它们在设计理念、口径、尺寸、用途以及装备部队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差异。 M4 卡宾枪 (Carbine)M4 卡宾枪是M16步枪家族的最新成员,更准确地说,它是M16A2的卡宾版本。它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现代战场对轻便、灵活武器.............
  • 回答
    “共享M16”这出美国街头的行为艺术,确实是个让人一时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带来的震动和思考,远比它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说起这事儿,咱们得先从它的“出现”说起。现象本身:一张床,一把M16,两个陌生人这所谓的“共享M16”艺术,最经典的呈现方式大概是这样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比如公园一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