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部落)是哪一个?是中国还是赫梯?还是西亚的其他文化?

回答
关于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部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人类技术的重大飞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并辨析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证据。简单地说,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系统性地、广泛地使用铁器的文明并非中国或赫梯,而是西亚地区的一些早期文化。

铁器时代的黎明:西亚地区先行一步

在谈论最早使用铁器时,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偶然发现并使用铁器与系统性地冶炼和制造铁器并将其作为主要工具和武器的时代到来。

偶然使用铁器: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就已经发现了少量由陨铁制成的器物。陨铁是来自太空的铁镍合金,因为其含有镍的成分,在自然状态下比纯铁更硬,能够被加工成装饰品或小型工具。但这属于“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的偶然发现,并非真正的铁器时代。这些器物极为稀少,且更多是珍贵的象征物,而非实用工具。

早期冶炼尝试与局部应用: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古老文明开始尝试冶炼铁矿石。在这个过程中,西亚地区,特别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地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地区已经出现了零星的铁器制造迹象,这可能是在尝试冶炼铜时偶然获得的副产品。然而,此时的技术尚不成熟,产量也极低。

真正的铁器时代曙光: 真正意义上的铁器时代,标志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技术成熟,通常被认为兴起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的西亚地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赫梯帝国(Hittites)。虽然赫梯人并不是“第一个”偶然使用铁器的人,但他们是最早将铁器制造和使用推向一定规模的文明之一。

赫梯人对铁的认识和使用,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技术优势。有证据表明,赫梯人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掌握了较为精炼的炼铁技术,能够生产出比铜更坚硬、更锋利的武器和工具。他们的铁器不仅用于军事,也逐渐开始应用于农业和日常生活中。赫梯文献中也提及了铁器,并暗示了其珍贵性。一些学者认为,赫梯人或许是较早掌握了还原式炼铁技术(通过加热矿石并加入碳来分离铁元素)的关键群体。赫梯人的衰落和其铁器技术的扩散,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随着“青铜时代晚期的大崩溃”事件,导致许多技术和知识得以传播到其他地区。

中国与铁器的发展

中国使用铁器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但普遍认为,中国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器并进入铁器时代,要晚于西亚地区。

早期发现: 中国最早的铁器发现,例如在一些墓葬中出土的少量铁质工具和武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甚至更早。这些早期铁器也多为陨铁或偶然冶炼的产物,数量稀少,且在技术上可能不如同时期的青铜器。

系统性发展: 中国大规模发展和使用铸铁技术,并真正形成以铁器为主导的生产力,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尤其是在春秋中晚期,随着炼铁技术的突破,特别是铸铁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铁器开始大规模取代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犁、锄等)和武器。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进入铁器时代的标志。

其他西亚文化的影响

赫梯帝国衰落后,其掌握的铁器技术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贸易、迁徙和战争等方式,传播到地中海东岸、近东以及更远的地方。例如,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等地,也发现了同时期或稍晚的早期铁器。这些地区也为铁器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来看:

1. 最早的铁器: 偶然发现的陨铁器物,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出现,分布在西亚和埃及等地区。
2. 最早的冶炼尝试与局部使用: 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地区,特别是小亚细亚的早期文化开始进行铁器冶炼尝试,但规模很小。
3. 最早系统性使用铁器的文明: 赫梯帝国是目前考古学证据指向的最早将铁器制造和使用推向一定规模的文明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他们的技术可能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中国铁器时代: 中国大规模使用铁器并进入铁器时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晚于西亚地区。

因此,当问及“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部落)”时,西亚地区,特别是赫梯以及其文化影响下的周边区域,是比中国更早进入系统性铁器使用时代的。 赫梯人并非独自垄断了这项技术,但他们无疑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早期推动者之一。铁器的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西亚地区扩散开来,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地的农业、战争和文明发展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近乎偏执如韩国野史学者 @何茂春 持续不断针对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规划,中国乡村规划,领域进行造谣和诽谤还有抹黑。为了捍卫中国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还有中国人智商的尊严,方便大家认清其丑恶嘴脸请移步这里。大家感受一下一个智力,语文,数学均不及格的人如何公然侮辱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欢迎大家点击下面的链接。大家看看此人丑恶的嘴脸。

知乎专栏

喜迎中国汉代淄博城市化率突破百分之百,知乎用户“何茂春”的重大考古研究发现。

知乎专栏

新石器时代黄河仰韶姜寨人口密度居然超过今天的深圳上海,知乎用户“何茂春”的重大考古研究发现

知乎专栏

死人也可以计入人口统计“何茂春”又一考古学发现

停止更新分割线

……………………………………………………………………………………………………………………

@何茂春

你用人口密度推算人口规模时候就没发现,按照你的计算,新石器时代姜寨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现代城市已经可以和香港澳门匹敌了吗?

你一开始还质疑我为什么删除你的评论。我没有当时就把你挂出来。已经给你留足面子了好吗?看来你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

人口密度通常用每平方千米或者公顷内的常住人口数目表示。如果你去统计一个村子的人口密度。但是不算农田面积。就把村庄居住区的人口和面积进行计算,最后结果也会大的吓死人。如果你去一个容积率8.0的小区调查人口密度。然后用这个数据乘以城市面积。结果可能是整个国家的人加起来也不够。




你把你的人口密度乘以一百算一下,有惊喜。姜寨当然人口密度达到惊人的两万人每平方公里。乌尔的人口密度接近四万人每平方公里。而实际上。中国清末西安城内也才一万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

当然了。现代都市有大量的道路和绿地。但是古代都市同样也有大面积的宫殿和园林。即使是今天的北京市区。中心区。人口密度也只有2.4万人每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按照这位大师的说法乌尔古城和汉代淄博的人口密度依然完爆今天的北京市中心。

各位感受一下堪比汉代淄博的人口密度。

大家大部分人没有从事建筑和规划行业的经验。只需要想想。人口密度100人每公顷,就相当于一个一百米乘一百米的区域里面。10m×10m的方格里面就有一个人。如果是这位大师统计出来的汉代淄博的人口密度或者乌尔的人口密度,就相当于差不多每六米就有一个人。而且大家注意。人口密度指的是常驻人口。只有常驻人口才能进入人口密度统计。所以大家动用一下想象力。在大部分都是一层建筑的城市里。这种广播体操程度的人口密度是否可能?现代都市的建筑面积往往是用地面积的好几倍尚且很困难

按照这位@何茂春 的统计方法。汉代淄博和乌尔的人口密度堪比摩天大楼遍地的美国纽约曼哈顿。他所说的古代城市人口密度100到400人每公顷的密度。现代世界也只有九龙和马尼拉可以满足这个上限。我不得不说。如果这是真的。人类真是越来越倒退啊。(这个数据应该是市区数据,因为马尼拉大区数据也只有一万人每平方公里。)


再次更新,这是最后一次,我发现知乎的民族主义恶臭越来越猖狂了, @何茂春 童鞋让人大开眼界,其人已经走上了公然挑战中国考古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教学的道路,其人言论几乎颠覆了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建筑史。 有的人为了贬低世界其他文明真是不惜连自己的老祖宗一起黑, 这里面的杰出代表就是 @威震大食张孝嵩 因为西方,阿拉伯,波斯,中亚都有重骑兵就要黑重骑兵,结果连大唐一块黑了。

我们先来看看何茂春如何批斗中国城市建设史

@何茂春 同学开创了用面积估算古代中国城市人口的先进理论和手法,可惜他显然以为整个殷墟都是首都。其人的理论据我所知还没有被收入任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理论中,除了他之外也没有任何人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商代早期的都城周长才7km 不知道面积如何超过10平方公里


实际上殷墟30平方公里是遗址面积


如果面积大就能说明建筑水平的话的话,中国建筑水平是一直走下坡路的。







长安人口比较少的推算是65万。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在天宝间是8万户,每户人口5人的话,一共40万人。再加上僧侣、隐瞒人口和流动人口算10万,皇室10万,军队及家属5万,65万差不多了。以城内84平方公里计,7738人/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

严耕望:170-180万 传统说法:百万 龚胜生 :80万 妹尾达彦、王社教:70万 郑显文:50-60万


清华大学张天虹,认为百万人口是可信 就算按照180万的最高估计唐长安人口密度也才达到214人。

如果我们把 @何茂春 提出的古代城市人口密度是100——300 人每公顷的数据当成真的,我们会发现汉代淄博的人口密度比唐长安还要高。因为他提到



另外他的认为姜寨有500人口明显也是错的~实际上有一百多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典型的外行人思维。但即使是这个数据也已经和今天深圳匹敌了。

另外还要知道,如果他说的是真的,不仅汉代淄博比唐长安人口密度高,仰韶早期姜寨这种原始社会的人口密度也比唐长安高。


如果面积大人口就多的话,我觉得明清人口是肯定没有唐朝多的。


这位显然不知道殷墟和殷都是两个概念。也不知道因为很大土地比如墓葬和寺庙是没法住人的。


至于他为什么会犯这种弱智错误吗,还是三脚猫功夫的锅,这是典型的把郊区人口加市区人口除以市区面积算人口密度导致的错误。还有。我认为这位大师很可能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直接乘以面积了。香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高达50000人没平方公里,但香港整体密度是两万人出头。从这位的计算结果上看。他把殷墟遗址里面的墓葬都当成能住人的面积了。这是能考上高中的人都不会犯的好吗。


另外给大家看看当专业学者发现古代都市惊人的人口密度后的反应。当他们发现一个县城的人口密度居然达到惊人的接近四万人每平方公里后的做法是什么?







《唐律疏议》马铠具装是平民百姓不能拥有的“私有禁兵器”,处罚标准则是拥有一套马铠,就要“流二千里”,拥有三套马铠则要处以死刑,拥有三张弩才会被处以“流二千里”之刑,弓箭是“私家听有”,即根本不禁。拥有旌旗、幡帜及仪仗这些东西,也不合法,但处罚仅仅是“杖八十”。

【疏】议曰:铁甲、皮甲,得罪皆同。私有具装,与甲无别:有一具装,流二千里;有三领者,亦合绞。“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谓得阑遗禁兵器以下,三十一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既称过三十日,即三十日内不合此罪。又,依《军防令》:“阑得甲仗,皆即输官”。不送输者,从“违令”,笞五十。满五日者,依《杂律》“各以亡失罪论”,其亡失之罪从本条解释。其甲非皮、铁者,依《库部式》亦有听畜之处、其限外剩畜及不应畜而有者,亦准禁兵器论。但甲有禁文,非私家合有,为非皮、铁、量罪稍轻,坐同禁兵器,理为适中。

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时“亲率甲骑万余”《旧唐书·东夷传》,以至于“甲光炫日”(《新唐书·东夷传》),安市城之战,唐太宗亲帅四千重骑兵猛烈冲击敌人,大破号称十五万之众的高句丽主力(《新唐书·东夷传》)。

“单骑退回鹘”的故事发生前,郭子仪也是“率甲骑二千出没于左右前后”,以震慑回鹘军,在出发会见仆固怀恩时,郭子仪手下还提议“选铁骑五百卫从”,(《旧唐书·列传·卷七十》)。

五年五月内出陌刀一百五十口马甲一百领器械一百万斫刺刀一百口赐盐州。——《册府元龟•帝王部•修武备》

你黑大唐也就算啦,唐朝之后宋,辽,金,元哪个没有继续保持大规模重骑兵部队?



再次挂人~我发现现在知乎er流行通过贬低异域文明获得民族自豪感啊 @何茂春 同志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发了微信公众号考古学


如果公众号能代表真的考古学论文的话这个世界太美我不敢看 ,就算它是专业机构的公众号也不能代替真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而且很明显人家说了是新发现的部分是5300 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茂春 我们来看看这位的病态民族自豪感 , 顺带提一下,这位直接撞到枪口上了,因为本人恰好是建筑学,中国古代最大的黑点也恰恰就是建筑和城市建设,他连谭家岭古城的年代都搞错了


这是所谓的谭家岭古城,这个 古城存在年代是2600 BC-2000 BC。 实际上这位连这个古城年代都搞错了,把以前的旧遗址和新遗址搞混了。


这是同时期的埃及遗址

埃及古王国时期(2686-2160 BC):第3-8王朝;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金字塔时期”。古埃及首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国王乔塞尔的阶梯金字塔,而闻名于世的则是吉萨三大金字塔,即第4王朝的三位国王—胡夫、哈夫拉和孟考拉—的金字塔。


这是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水平


这是同时期埃及的建筑水平

我觉得以上东西只要不是眼瞎都能看出来哪个水平更高~我现在由衷的希望你赶紧配一个眼镜啊不,我觉得你需要换个眼镜,别在污染大家眼睛了。


@何茂春

至于你说的良渚水利设施吗,的确是有,但是目前争议很大





埃及前三千年时候都有灌溉和提水装置了。敢问那个高级啊? @何茂春



另外再告诉你和埃及金字塔比起来,同时期中国的遗址都是土堆,金字塔不是简单的石块堆积,要防止几万吨石块压垮内部的狭小墓室是非常困难的,要防止几万吨石块从主体结构上滑落崩塌也是需要非常复杂的结构学知识的。别说谭家岭那堆破土堆了,就是秦始皇陵墓要处理的结构学问题也比不上胡夫金字塔,早期金字塔墓室是在地下的,后来结构学突破才进入塔内部。始皇陵的难度还不如第一代金字塔 @何茂春

……………………………………………………………………………………


这次我必须挂一下 @关毛 很明显这位没搞清楚商朝晚期的铁刃铜钺和埃及铁珠还有赫梯铁器还有印度铁器之间的年代差了多久。

问题是铁刃铜钺在晚商时期。

也就是3300年前,只要是有数学基本常识的都应该知道这大概是公元前1300年


我们现在知道甘肃铁条在1400年前就是冶炼的铁器,比铁刃铜钺早了至少一百年,但 @关毛 却说单凭铁刃铜钺证明了中国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

问题是,埃及铁珠保守估计也在4500年前,赫梯遗址出土过前2500年的冶炼铁质匕首。印度铁器历史最近也被提前到了前两千年(具体论文在原答案中),和赫梯差了一千年啊,与印度也差了七八百年,我不知道为啥关毛有自信说中国也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如果差了一千年也能并列在一起,我想大清和英国都可以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蒸汽机的国家了。

实际上我们看到铁器史里面恐怕赫梯,埃及和印度才是第一梯队,商朝根本连号都排不上, @关毛 的答案吧,其实只要稍微翻翻知网论文就能知道漏洞百出,但依然被广大知乎er推到了最高票。希望大家明白,知乎这里的逼格不比微博贴吧高多少。



以下为原答案

………………………………………………………………

实际上很可能既不是赫梯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神秘的哈梯人,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李政老师1997年发表在世界历史上的,当时他刚回国没几年。稍微了解赫梯学的朋友对李政的大名应该知道。




简单来说就是小亚细亚上有个哈梯人最早掌握了铁器,然后赫梯人入侵取代了哈梯人。顺带继承了哈梯人全部金属技术。

从时间上来说,小亚细亚的文明掌握铁器技术更早一些,东亚稍晚,和赫梯同时期的商朝没有掌握铁器技术。


中国大致直到西周晚期才掌握铁器技术

目前史学界主流看法还是小亚细亚文明最先掌握铁器技术,其它地区稍晚,但其它地区的铁器技术是否是赫梯人传入还是未知。 目前中国境内最早的冶炼铁器是发现于甘肃的公元前1400的铁条,一下引用一篇论文



可以确定这是人工冶金产物,不是拿陨铁之流打造的·

虽然很了不起,但是在冶金史上并不是最早,印度的冶炼铁历史可以推到公元前2000年

赫梯人墓葬里面曾经出土过公元前2500年的冶炼铁质匕首,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流史学观点依然是赫梯人最早掌握铁器技术

虽然目前结论是赫梯最早,中国和印度稍晚,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印度和中国的铁器系赫梯技术传入所致。铁器技术是一点起源还是多地起源没有定论。 哈梯人系赫梯先祖来源之一。到目前考古资料比较少。但鉴于冶金史空白太多。李政提出的哈梯人才是最早冶炼铁器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

看到有人质疑赫梯文明程度,在此说明一下

这是赫梯都城遗址

公元前1100年的赫梯铁剑

赫梯艺术品文物



这些文物也证明赫梯人是有战车和战马的,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雕塑壁画是否说服力不够?

中国历史学家就是从唐代陪葬的陶器模型里面复原了唐代具装重骑兵,

现在这个历史学家复原古代士兵,这些壁画也是复原依据,建筑领域更甚,汉代建筑实际上就是从古墓陪葬的陶器建筑模型推测出来的。

这类言论大家就当笑话吧

如果没有实物出图就不可信的话,唐代中国重骑兵也只有壁画和陶塑证据,但史学家依然认为唐朝重骑兵是绝对主力,具装重骑兵在和突厥人战争中功勋卓著,并以此复原唐代重骑兵,肯定了史书里面具装铁骑把突厥打的人仰马翻的记录。

目前史学界均肯定赫梯帝国的强盛和考古成果中国亦如此,上面这段弥漫阴谋论的回答纯属无稽之谈,希望各位知乎er点赞前思考一下。


@何茂春 睁大眼睛看看,殷墟定居点多大?几千年年前殷墟的


仔细看看里面最多的是啥?你不会觉得墓葬可以住人吧?


某些人的眼神实在是有问题


实际上殷墟人口的问题早有专业人士分析过 , 不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坚持二十万人的结论,我记得这个结论常见于各种旅游广告里面。你是不是被人忽悠瘸了?

@何茂春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就人类现在(2021年7月中)所知,最早铁制品(铁珠)是在埃及,最早铁器是在两河流域,最早铁冶炼技术是在安纳托利亚(赫梯)。

说完答案,我再补充一句。不得不说,中国是个非常割裂的国家,也就是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割裂。中国知识分子关于这问题的常用表述是,“虽不能确凿说金属冶炼技术是从草原传来中国的,但肯定受了极大影响”,而考古学界观点更进一步,“早期铁器在中国境内出土情况是,中原地区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新疆和偏西地区。西方起源的冶铁技术,经由新疆传入中原,是现今主流观点,但究竟何时传入新疆,并继而东传,现在仍是问题。” 而中国部分老百姓的网民的看法是,“希腊是假的,埃及是假的,是西方为了打击我们民族自尊心伪造的......

现在重点来了,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会割裂。我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知识分子,其实不包括公务员,主要是高校教师、律师、医生、作家,艺术家,和一些行业中的科研学者。他们工作很忙,但工作之外,他们是有机会接触,或参加一些有其他领域有专业人士参与的活动的。这样他们就具备获取准确二手知识的条件,但因为终归是二手知识,所以他们不敢把话说的太死,只能说,“虽不能确凿说......,但肯定受了极大影响

至于考古学界呢。浙江的郑嘉励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们上班就是上坟”,简单说,无论是行政的文物局,科研的考古所,还是教学的高校,他们都有大量的时间经费,以及机会去接触一手实物,从而产生自己的判断,如“早期铁器在中国境内出土情况是,中原地区相对较晚......并继而东传,现在仍是问题。” 如果你和专业人士说铁器是中国先有的,人家也不能说你什么,毕竟社会也没给你进步的机会,只能劝你买张火车票,有时间从西往东多走走,多看看。

最后说老百姓。中国当前社会有个问题,就是劣驱良。举个例子,网上有个美食博主叫胖猴子,体重大概三百多斤,他拍过一期年终总结,总结里有观众提问,“你都这么胖了,为什么不拍些健康食品的视频?” 胖猴子就说了,“我拍视频是为了赚钱,健康的东西没人看.......”也就是说,博主本人很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但没有办法,生存环境迫使他不能介绍好,只能在错的路上越走越远。同理,网上那些“希腊伪史”,“埃及伪史”也是一样,存在不是因为对,而是因为有需求,但问题是,对于接触不到专业人士,也接触不到实物的人,他们就会把这种因需要产生的内容,当成对的内容。

现在讲座越来越多,但多数集中大城市,网上看也方便,但相对于生活的巨大压力,知识也解决不了太多实际问题。一言概之,在多数人没时间没条件的情况下,想让他知识进步,或认知进步,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进步,那他就是有一半概率会相信胡说的东西。至于破解之道,其实特别容易,就是经济发展。


user avatar

我要是没记错的画,教科书上应该是记载为“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

使用铁器和铸造铁器是两个概念,这里算是耍点小聪明吧。至少,在商朝之前,赫梯人才刚刚发明冶铁,最早文明的埃及人和两河流域各国都不会呢。这个时候老天爷给我们祖宗送了个材料,以供我们嘚瑟。

当然,最早的铁器目前来看,还是古埃及的一颗铁珠子,也是陨铁。一颗破珠子而已,哪有我们祖宗这个东西猛呢:

商朝晚期的铁刃铜钺。

然而经过钢铁专家柯俊鉴定分析,这个铜钺的铁刃不是人工冶炼的熟铁,而是用陨铁锻成的。所以说凭这个文物,我们就能说我们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为啥呢。管他能不能继续造一个,反正我们用过啊。

而且还真有复制的,周朝出土的文物里也有个类似的铁刃铜钺,都是陨铁锻成的。

然而中国的确有商周之交的不是陨铁的人工铁器,不在中原,而是在——新疆。

新疆的焉不拉克文化,约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土了数量不少的铁制兵器、戒指等东西。这些铁器经分析,大约都是前1000年之后的制品。

而且焉不拉克文化很有特点,其陶器种类和花纹接近辛店文化,有很浓厚的古羌族风格。早期人种为蒙古人种,晚期则混入为数可观的印欧人种。比对下日后在此地曾活跃过的印欧种吐火罗人和羌种月氏人,很明显,这可能是上古时期月氏人(周朝翻译为禺知)建立的文化。后期混入的大量印欧人,正好也吻合月氏与印欧人种的吐火罗人发生过民族融合。

而除了焉不拉克文化外,新疆各地的其他时间为周朝时期的文化,都发现了很多铁器。

这暗示了什么呢?

赫梯人在发明了铁器冶炼后,这一技术迅速传播,经波斯人之手传入新疆塞种和吐火罗人中,然后传向了和吐火罗人密切往来的月氏人,月氏人传给他们的亲戚甘肃和青海的其他羌人。

然后周朝对羌人的战争中,也学会了冶铁技术。


然而2009年,忽然横空出世一个大杀器,就是:

甘肃磨沟寺出土的块炼渗碳钢锻打的铁条,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然而大伙知道,甘肃那年代可不是商朝的地儿,而是戎狄之所啊。该遗址系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呢,却是中国铜冶炼最早出现的地区……这一伙戎狄,可谓是中国古代最棒的冶炼匠。

而从这个铁条之后,周朝时期的甘肃无论是戎狄遗址还是礼县的秦陵(大略西周东周之交),都出土了大量铁制兵器。

如果说齐家文化的冶铁技术是来源于西方传入的话,就应该有比这个铁条更早的铁器出土在新疆才是,然而……新疆的铁器均要比这玩意儿晚的多。这就又有一种可能了……

尼玛难道中国的戎狄人在于赫梯人同时,搞出了冶铁技术?原来中国的冶铁技术是土生的?

然后这几年还有什么大新闻呢。

齐家文化喇家遗址,暗示大禹治水……以及暗合大禹出身西羌的文献记载。

……

所以我们如果硬要套三皇五帝的话,可能真就面目全非了。或许便是以石峁遗址为都城的龙山文化的黄帝日翻了仰韶文化的炎帝建立了中国的雏形,齐家文化的大禹最终篡夺了一切并建立了最早的中国。然后经过商朝的反扑,夏人或成为戎狄、或投降商朝(周人),最终导致文明落后。然而用于军事的冶炼技术却一直保存着。

等到周朝确立,对不服从周天子的,统统斥为夷狄。羌人就跟汉人越走越远了。

然而《穆天子传》中,游牧的河宗氏和西夏氏却对周朝如此友好,周穆王甚至跑到西夏氏的地盘祭祖……这也说明了,虽然周天子以华夷之辨维持秩序,但依然记得自己的种族出身。

当然话说回来。很明显的就是,春秋末期,虽然“铁”还被称为“恶金”,但各诸侯国都开始使用了。晋国赵鞅铸刑鼎,就是用铁,这也很可能是向其他诸侯夸耀晋国的铸铁技术。

无论中国的冶铁技术起源于何时。但说我们是最早使用铁器的“之一”,那自然是妥妥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