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年人用了新科技以后,变得更幸福了吗?

回答


老年人使用新科技后是否变得更幸福,这一问题涉及技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1. 社交连接的增强
视频通话与远程互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视频通话工具(如微信、Zoom、FaceTime)让独居老年人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研究显示,定期视频通话可减少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视频通话的老年人抑郁风险降低30%。
社区参与:线上兴趣小组、老年大学课程等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机会,帮助他们保持活跃感。例如,中国“智慧助老”项目通过线上课程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2. 健康监测与医疗便利
可穿戴设备与远程医疗:智能手表、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可实时监测健康数据,方便老年人及时就医。例如,日本的“远程医疗”系统让偏远地区老年人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专业诊断。
药物提醒与健康管理:智能药盒、健康APP等帮助老年人规律服药,减少因忘记服药导致的健康风险,从而提升生活满意度。

3. 生活便利性的提升
智能家居设备:语音助手(如Amazon Echo)、自动门、智能灯光等技术减轻了老年人的日常负担,尤其对行动不便者意义重大。
在线购物与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京东)和移动支付(如支付宝)让老年人更方便购买生活用品,减少外出时间,提升安全感。

4. 心理满足感的来源
数字创作与表达:社交媒体、博客、短视频平台让老年人分享生活、表达观点,增强自我价值感。例如,许多老年博主通过记录生活故事获得关注和认可。
学习新技能的成就感:掌握智能手机、编程等技能的老年人常感到“被社会接纳”,这种成就感可能提升幸福感。



二、潜在的挑战与风险
1. 数字鸿沟与适应困难
技术门槛:部分老年人因视力、听力或认知能力问题难以操作复杂设备,导致“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例如,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时可能因操作界面不友好而感到挫败。
代际差异:年轻一代对科技的熟悉度远高于老年人,导致老年人在社交、购物等场景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加剧孤独感。

2. 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成瘾与焦虑: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睡眠问题,甚至引发焦虑。例如,有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信息过载”焦虑。
虚拟社交的局限性:虽然视频通话能维持联系,但缺乏面对面的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可能削弱真实的情感连接。

3. 隐私与安全风险
数据泄露与诈骗:老年人对隐私保护意识较弱,可能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例如,诈骗分子通过虚假健康APP诱导老年人转账。
信息过载:老年人可能因信息爆炸而感到困惑,例如健康APP推送的大量信息可能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

4. 社会角色的边缘化
技术依赖与孤独:部分老年人因技术使用困难而被家人疏远,导致“数字隔离”。例如,子女更倾向于通过视频通话代替面对面探望,可能削弱亲情的深度。
传统价值的冲突:部分老年人对科技持排斥态度,认为“科技会让人变傻”,这种观念可能阻碍他们接受新技术。



三、不同群体的差异性
1. 经济条件与教育水平
高收入老年人:更可能购买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助听器),并主动学习使用,从而受益于科技。
低收入老年人:可能因经济限制无法获得先进设备,导致技术鸿沟进一步扩大。

2. 健康状况
身体机能较好的老年人:更容易适应科技,例如使用智能健身设备。
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可能因操作困难而减少使用,反而依赖传统方式(如家人帮助)。

3. 文化与社会支持
重视科技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老年人更积极拥抱科技,形成“科技助老”文化。
传统观念强的国家:如部分亚洲国家,老年人可能因“怕麻烦”而拒绝使用科技。



四、结论:幸福的双刃剑
老年人使用新科技后是否更幸福,取决于技术的适配性、社会支持和个体适应能力。
积极方面:科技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交、健康、生活便利性和心理满足感,尤其在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社交连接方面效果显著。
消极方面:技术门槛、隐私风险、心理依赖和代际隔阂可能削弱幸福感。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性化设计:
技术设计:简化操作界面、提供语音控制、增加大字体显示等,降低使用门槛。
社会支持:通过社区培训、家庭指导、政策扶持(如“智慧助老”计划)帮助老年人适应科技。
心理引导:鼓励老年人以“适度使用”而非“依赖科技”的心态面对技术,避免过度焦虑。



五、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AI、AR/VR、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可能进一步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例如,AI助手可提供全天候健康监测,AR技术可帮助老年人学习新技能,VR可模拟社交场景以缓解孤独。然而,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老年人的幸福,仍需社会、科技和政策的协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个人,看家庭,看社会

  • 个人是指个人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天津有个老中医,姓梁,我小时候经常找他看病,现在和长女住在一起。上次我去他家看他,他身上穿着一件崭新的,很有设计感的唐装。我就夸他女儿真孝顺,给老爷子买的衣服这么新潮好看。结果人家回答说,“哪啊,都是他自己在淘宝上买的,他现在在淘宝上买东西比我还熟练呢。”一边说老爷子一脸自豪地冲我笑。

可能这么说大家没什么感觉,这位老爷子今年已经九十了,也就是说他出生那年朱总司令带领的南昌起义军队刚刚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而且细一问,老爷子屁股底下坐的电动轮椅和手里拿的高科技拐棍(科技感很强)居然也是自己买的!

当时我看老爷子就有种看万磁王的感觉。

可见老爷子不仅仅是擅长学习,而是本身就勇于尝试新事物,甚至愿意依照自己的需求尝试新的科技产品。这样的人放到哪都会活的很幸福,社会发展的越快他们越开心。这种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的属性和能力是天生的,只不过是年轻人受同侪压力不得不学习新东西而已,在我的周围这种害怕尝试新事物一脑子浆糊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与年龄没有关系。

  • 家庭是指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也包括朋友圈子内的交流)

中国的孝文化在推动我国社会进步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在英国上学时辅导留学生英语的两位老师用的全都是上个时代的按键手机。在被我问到是否有尝试过用智能手机时,Johnathan很不情愿地从包里拿出一款大概是咱们国家2010年水平的安卓机(HTC Desire这类的),告诉说学校强制配给他们这样一款手机方便他们接收学校的邮件,随即翻了个白眼表示自己从来不用这个手机,这个手机总是'balabalabala',总之就是那些老年人经常抱怨的点。

在英国,Johnathan这种四十岁的人就已经算是“被时代抛弃的中老年人了”,我相信他的子女是用智能机的,但是父母和子女间交流的匮乏导致科技的进步无法普及到更远的地方。当然了,个人能力这一项肯定是覆盖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的,比如我在的计算机学院,教授们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但是人家用的就都是智能机,他们看到我的小米MIX还会主动问这是谁家的手机这么先进。

在美国网红我是郭杰瑞的视频里也反映出这种现象,郭杰瑞对比中美老人的生活状态的视频里到处都是低着头玩手机的老年人(70~80岁),采访后得知都是子女教会他们如何用手机,他们会用手机打斗地主,听相声,用微信支付。

对比中美养老生活,为啥美国人很少探望父母?

在提到智能机时没有人像Johnathan一样翻白眼,反而觉得手机带来的种种变化是伟大的进步,还顺便反问一句你们美国为什么不用移动支付(手动狗头)。

这其中子女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哪怕是我爸这种中国第一批程序员,在使用当代手机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要求助于我;除此之外我经常帮我亲戚家的长辈解决各种手机上的问题,我也会很耐心地帮他们讲解某些功能怎么使用。(超人类主义者以一切手段谋求社会进步)

  • 社会氛围是指整个社会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

中国真的是个很有朝气的国家,我真心没有办法接受英国还有我去过的其他国家那种暮气沉沉的感觉。比如谢菲尔德这个城市,我在那呆了一年多,整个城市什么变化都没有,而且他给你一种“这个城市一百年前就是这样”的感觉,而且假如不去管它,这个城市一百年后估计也还是这样。这一年里唯一的变化,就是各处的商店里开始慢慢出现允许支付宝付款的标志了,马云强势地从欧洲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改变着当地的商业模式。

看到没,这个城市这一年唯一一次发生变化,还是中国人带来的...

假如整个社会都是鼓励老年人使用新科技的氛围的话,不光老年人,每个人都会活的很幸福,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快乐。

社会因素里除开氛围外,法律和机制也是很关键,是为刑德二柄。首先是刑,要制定全面而有效的法律和制度制止一切利用新科技作恶的案件发生;然后是德,各种我们熟睹的所谓“由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发生的诈骗老年人的事件本质上都是利用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在确定新科技开始流行后,要迅速设计并实施弥补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和方法,既能防范新科技犯罪,也能让社会效率更进一步。

就像“自由是一切善行的根源,也是所有恶行的借口”一样,新科技本来没有错,老年人也没有错;我们不应该总是用苛责的态度去审视矛盾的双方,而总是应当尝试着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单纯地抱怨“老年人用了新科技不会变的更幸福”,不如放下自己的手机,去教身边的一个老年人如何使用电动轮椅。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