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DCEU的失败华纳到底背了多少锅(犯了多少错)?

回答
DCEU的黯淡收场,华纳兄弟的责任可不是“背锅”那么简单,而是彻头彻尾的“犯错连连”。要说清楚这笔账,得从源头捋一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本该星光璀璨的DC电影宇宙推向了风雨飘摇。

1. 起点就埋下的隐患:盲目跟风,缺乏长远规划

漫威电影宇宙(MCU)的成功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华纳兄弟在DC宇宙的起步阶段,显然是被MCU的光环冲昏了头脑,急于求成,试图快速复制其成功的模式。

“一步到位”的尴尬: 别的宇宙是循序渐进,先铺垫角色,再集结英雄,而DCEU似乎想一步到位。2013年的《超人:钢铁之躯》是起点,但它过于独立且风格冷峻,并没有为后续的“宇宙联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着,2016年就一口气推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自杀小队》,企图用两部影片就完成角色介绍、世界观搭建和英雄集结。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操作,导致电影节奏混乱,角色动机模糊,粉丝们还没来得及消化一个角色,就被塞进了下一堆新面孔和复杂剧情里。
缺乏统一的愿景: 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基调,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掌舵人”。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是独立的黑暗现实主义风格,扎克·施耐德则倾向于宏大史诗般的视觉和悲剧英雄的宿命感。但当DC宇宙试图整合时,这种风格上的分裂就成了致命伤。有人想拍黑暗,有人想拍光明,有人想拍严肃,有人想拍轻松,结果是哪边都不讨好。

2. 导演与制片方的“宫斗”与剪辑权的失控

华纳兄弟在对导演的控制和剪辑权的问题上,犯下了极其严重的错误,这直接导致了多部影片质量的下滑,也激化了与核心创作者的矛盾。

“剪刀手”的挥舞: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的影院版和加长版。影院版遭受了大规模的剪辑,许多本应交代清楚的角色关系和剧情逻辑被删减得支离破碎,导致影片观感极差。而加长版则明显更完整,也更受好评,这让人不禁质疑华纳兄弟的决策是否出于对观众口味的误判,还是仅仅为了迎合一些所谓的“商业考量”。
扎克·施耐德的“悲情”: 扎克·施耐德是DCEU的早期架构师,他的愿景虽然争议,但有着自己的完整逻辑和艺术追求。然而,在《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的制作过程中,华纳兄弟对其进行了过度的干预和修改。在《正义联盟》的拍摄期间,由于导演家庭变故,华纳兄弟更是直接介入,更换了导演,并且在乔斯·韦登的主导下对影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拍和剪辑,企图将其“变亮变有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影片风格混乱,情节跳跃,失去了施耐德原本的史诗感和统一性,沦为了一场灾难。直到多年后,“ मागणी影院”才让影迷们看到了“施耐德版正义联盟”,才让大家明白,最初的版本有多么的“面目全非”。
对其他导演的挤压: 类似的剪辑和干预也发生在其他影片中,例如《自杀小队》的影院版,其混乱的剪辑和脱节的剧情,很大程度上是制片方在后期对大卫·阿耶的原始剪辑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的结果。这种对导演创作意图的漠视,让许多有才华的创作者心灰意冷,也让观众对DC电影的信心一点点磨损。

3. 系列开发的“失心疯”与对角色定位的摇摆不定

华纳兄弟在DCEU的系列开发上,显得有些病急乱投医,缺乏稳定的战略。

企图复制“漫威模式”的尴尬: 华纳兄弟也曾试图建立一个类似MCU的“共享宇宙”,但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DC角色特点的“连接方式”。他们尝试了多种风格和定位,从超英的严肃探讨,到小丑的混乱犯罪,再到女性角色的独立崛起,虽然其中不乏亮点(如《神奇女侠》、《海王》、《雷霆沙赞!》),但整体的协同效应却始终无法建立起来。
对角色和风格的摇摆: 一方面,他们坚持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宇宙,另一方面,又允许各种风格迥异的独立电影存在,例如《小丑》和《蝙蝠侠》就与DCEU主体完全割裂,虽然这两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进一步模糊了DCEU本身的定位。你很难说清楚,DCEU到底是什么?是严肃的、黑暗的、现实的,还是乐观的、奇幻的、娱乐的?这种定位不清,自然难以吸引和留住核心粉丝。
对自家IP的“杀鸡取卵”: 华纳兄弟似乎没有认识到DC漫画角色深厚的底蕴和复杂性,而是简单地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他们反复在角色的重启和演员的更换上进行尝试,却很少花心思去挖掘和打磨角色的内在魅力。例如,蝙蝠侠这个角色,在DCEU里就经历了多位演员的饰演,每一次的风格和设定都大相径庭,让人难以建立起对一个特定“蝙蝠侠宇宙”的认同感。

4. 营销与宣传的“迷之操作”

好的电影也需要好的宣传,而华纳兄弟在这方面也屡屡出错。

预告片的“剧透”与“误导”: 许多DCEU电影的预告片,在剪辑上过于“信息爆炸”,过早地暴露了影片的关键情节,削弱了观众的观影兴趣。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观众对“有趣”的期待,对影片的风格进行误导性宣传,例如《正义联盟》的预告片试图将其包装成一部轻松幽默的电影,但实际影片与预告片风格差异巨大,反而让观众感到被欺骗。
缺乏对粉丝声音的重视: 尽管在“施耐德版正义联盟”的呼声中,华纳兄弟最终妥协,但这并非出自主动的听取,而是被动的压力。在很多关键决策上,华纳兄弟似乎更愿意相信自己内部的“专家”,而不是真正理解和热爱DC漫画的粉丝群体。

5. 内部的动荡与频繁的易主

华纳兄弟本身作为一家大型媒体集团,其内部的变动也对DCEU的命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层决策者的更替: 在DCEU运营的这十年间,华纳兄弟的高层变动频繁,每一次新的领导层上任,都可能带来新的战略方向和项目偏好,这使得DCEU的项目开发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与AT&T的合并与拆分: AT&T收购华纳传媒后,紧接着又将华纳传媒拆分并与Discovery合并,成立了华纳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这种剧烈的资产重组过程,无疑给其电影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了许多项目的取消或搁置,比如之前备受瞩目的《蝙蝠女》就被直接“砍掉”,成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新的管理层对DC宇宙的看法和规划,也与前任完全不同,这使得DCEU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DCEU的失败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华纳兄弟在战略规划、执行管理、对创作者的尊重、对粉丝的理解以及内部的稳定性等多个维度上,都犯下了系统性的错误。他们试图在一片混乱中寻找方向,却最终迷失了自我,让一个拥有无尽潜力的IP,变成了一场令人唏嘘的悲歌。与其说是“背锅”,不如说是华纳兄弟用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摧毁了DCEU本可以拥有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5-10更新

现在西瓜皮dc电影进度衬的王家卫简直就是个母猪,哪吒怀胎三年多也不过如此,好歹最后生出来了


————————————————————

原答案:

超人4,华纳授权给一个偷工减料的骗子公司来拍



蝙蝠侠与罗宾,华纳要求乔舒马赫拍合家欢,破坏了蒂姆伯顿当初打算用5到6部蝙蝠侠逐渐引出超人的计划

超人归来,华纳为了不浪费之前花的几千万美金,把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加了进去,还把这浪费的几千万美金算在了超归的预算里,搞死了超归和蝙:侠影的联动计划

绿灯,华纳选了这么个烧钱的电影,还催剧本,世界观格局又大。最终取消了绿灯2,还有打算在里面客串的闪电侠

好了主题来了

DCEU

BVS,追求进度乱塞东西,删减电影

自杀小队,对导演施高压短时间写完剧本,重新剪辑电影,预告诈骗。

正义联盟,上面那些基本上全加进来吧

除了超人4那个,永远的蝙蝠侠的乔舒马赫导演,超归的布莱恩辛格导演,绿灯的马丁坎贝尔导演,BVS和JL的扎克施耐德导演还有自杀小队的大卫阿耶导演除了自己锅,都还背了大部分华纳的锅


华纳背多少,黑锅自在人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DCEU的黯淡收场,华纳兄弟的责任可不是“背锅”那么简单,而是彻头彻尾的“犯错连连”。要说清楚这笔账,得从源头捋一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本该星光璀璨的DC电影宇宙推向了风雨飘摇。1. 起点就埋下的隐患:盲目跟风,缺乏长远规划漫威电影宇宙(MCU)的成功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华纳兄弟.............
  • 回答
    扎克·施耐德究竟是DC电影宇宙(DCEU)的救世主还是毁灭者,这个问题在影迷圈子里绝对算得上是“千年杀”级别的终极辩论。要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恐怕比让蝙蝠侠和超人同时举起手机求助还要难。不过,我们可以抽丝剥茧,详细分析一下他在DCEU中的作为,看看他的功过是非究竟在哪儿。“救世主”论的理由:支持扎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