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大概是受家庭影响吧。
我喜欢历史研究的原因可能是我家几代人都喜欢收藏古代碑刻(现在包括我自己)的家族传统吧,其中包括许多墓志铭,官府文件和铭文。
在这些收藏品中,有明代成化年间山东知县的墓志铭,万历年间地方庙宇的功德碑,以及许多字迹几乎已经磨灭不清的碑刻,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一块明代三品诰命夫人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是由明英宗时期的内阁阁老吕原所撰(他还是正统年间科举的榜眼),翰林院编修赵昂书,并且墓主人的儿子还是当时的户部侍郎,总督京畿及通州淮安粮储的良吏刘本道。
(明(天顺).明封太淑人劉母張氏墓誌銘)
最早的收藏是从我太爷爷开始的,我自己从小也受到家庭的影响对文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终大学也选择了历史系专业。
从大二开始,我陆陆续续读了许多汉学家的名著,这些杰作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几乎是瞬间意识到了这些才是我想要学习和追求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整个本科阶段,我的目标都异常清晰,就是要申请的美国的好学校去读历史专业,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学好英语。
为了多背几个单词,我有时候甚至会在许多课上偷偷背红宝书。
研究生我申请到了Cornell的亚洲研究专业,来到Cornell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校的牛逼程度和学术能力与校园内的学习氛围与传统息息相关啊!在这里,你的系主任会说几十种欧洲语言和亚洲语言;读书会上的美国博士用越南语朗读越南的汉诗,还给你一句一句用中文解释;东亚系本科的美国同学都在看精绝古城和黄皮子坟的网剧,并且用中文和你讨论阮经天的演技,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再不努力,那真的是分分钟狗带的节奏(周围全是牛人,压力,压力啊)。我一位来自台湾的学姐刚来的时候也被这种处处皆是扫地僧的情况震惊到了,为此她都养成了边跑步,边听网上讲座的习惯,真是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
我们系里有一位光头博士,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名字的越南词怎么发音,只能以光头兄来称呼他。光头兄是我在康奈尔亚洲读书馆看见频率最高的一个人(其实平时也没几个人去。。。另外说一下我们的亚洲研究图书馆据说有800万册藏书),我对这位光头兄更多的了解还是来自于他主持的那一次东亚研讨会,他的主题是越南著名的女诗人胡春香(越南语:Hồ Xuân Hương1772年-1822年),越南诗人,生于后黎朝末年,经历西山朝,卒于阮朝初年,我估计应该没几个中国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在与会上,光头兄用越南的汉音朗读着胡春香的诗歌(是越南的汉音,也就是越南古代的士大夫读汉字的发音规则)音调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之后在介绍胡春香作品的部分,他直接将一篇古汉语序直接一字一句翻译到了英文。之后我发现,对于这个尽在咫尺并且文化相近的传统儒教国家,我们现在的了解可能还没有法国人或者美国人多,我觉得这也许就是美国人厉害的地方,在越战以前听说个越南的美国人估计可以数出来,但是现在他们却拥有了全世界最强的东南亚研究,我辈真应当更加发奋图强。
(康奈尔大学东亚古籍库收藏的《永乐大典》真本)
还有一学期我上了一门名曰宗教方法论的课程,这也让我再也不敢选系主任的课了,因为这门课是在是太TM难了。(无力吐槽)系主任上课的节奏也是天马行空,一节课下来,我时常觉得我听的是几节课。后来我了解到作为一个宗教和语言学家,系主任可能至少掌握了从亚洲到欧洲的三十几种语言,据他自己说起大学时候的经历,一学期他就选了好几门亚洲语言的课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上你会听到他突然从《庄子》讲到《阿含经》再到印度教的经典。在世界宗教的那部分,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印欧语系和闪米特语系的图标,并且用好几种语言一一向我们解释各自的特色(给跪了)。在一次response的回馈上,因为我在作业里提到了一个书中看不懂的部分,他在回执部分直接给我用中文解释了(可能是便于我理解吧)。这门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我国在宗教研究方面与外界的巨大差距(这节课用到的一本教材还是日本人写的,而我检索了一下中文世界对于这本书的资料,似乎只在知乎上找到了一位复旦同僚写的书评)
放一些我在Cornell生活的日常,生活相对平静又单调,很适合学习和养老
我在Olin图书馆的常用座位
座位外的雪景
某个清晨
夜晚的Goldsmith
图书馆走廊
等华夫饼的间隙
拿到教授RA的工资
每天看学长翻译他的梵文诗
历史课的一些宣传单
学校博物馆内的小花园
钟楼附近花开的日子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式,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在地上爬,然后站起来走,到近代的五百年,就好像是在跑,而这最后的一百年无疑是在飞。
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究竟什么样?
1903年全世界第一架飞机试飞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
1961年人类第一次在太空飘荡行走
在此之前,帝国是人们心目中的大国形象。但是现在,谁拥有市场谁才是大国的象征,科技创新是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每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都是不能被轻易发展和复制的,每一个国家都要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然而历史的胸怀并非想象的那么慷慨,它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500年前,因为海洋,人们搭建起世界的舞台。
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角色。
500年后,因为天空,人们进一步拓展空间。
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世界也变大了。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的种种偏见。或许未来的500年,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挑战,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会把人类带向何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建设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小时候也不知道为啥我长大的军事大院会在这么一个屁大的小城镇,还要死磕在人家人文景点里。
在我看来,去一些大城市不香吗?
直到我读了这个地方的地志,才明白这个小城镇真正崛起就是因为海运的兴起,也就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时候。
了解之后,我再走出大院,发现走路半小时就能江边,此江吃水极深,顺着江直下便可入海。
然后我再了解它的历史,才发现它的军事意义在明朝后才开始凸现。因为那时周围地区造船技术上来了,海患问题严重。
我才发现当年的老衙门和旧市政府就在江边不远的高处,往下就是险坡。
只要修建高墙,强攻的敌人就是送人头。
后来,城市复原古建筑,果然那里就是高墙。当年被侵略的时候,敌人第一时间就是把墙拆了。
但如果只是城墙,并不算什么。
后来清朝,此处的军事意义更加凸现,朝廷还特地送来马匹,在此处开马厂。马是极耗粮草的。但此城水路繁密,联网内陆,极为方便运输粮食。
即便是运输不到位,墙后面的那个,我一直以为的人文景点。
我看到它民国的图片,它是一大片水稻田。
也就是我一直以为的人文景点其实是前人的水利工程,太平时期,它是湖,供人游玩。战时,放水,这里是最肥沃的农田。即便是被敌人围堵,这里的人也可以自给自足,撑非常长的时间。
然后我再回到我们大院,他就在这个时间长达千年的水利工程后面,深藏山林之中,他的几个出口,两个前面都是水,一个是通往这个城市的最高地。
那里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兵家必争之地,非常适合架炮。只要架几门大炮,整个城,想轰哪就轰哪。
时间到了今天,即便是在房地产最热闹的时候,从这个山到我们大院到老衙门,从未有摩天大厦。你站在这个山顶,就能看到江边。
所以,亲,你以为历史离你很远,其实你就生活在历史里。只是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察觉到了,你没察觉而已。
那些古人的人生真的只是他们的人生吗?他们生命结束就戛然而止了吗?
并不是。
他们也许修了你第一步走的路,他们也许耕过你第一口粥的田,他们也许写了你第一本读的书,他们也许造了你第一个认的字。
他们造就了现在的你,他们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你的细胞,微小,不易觉察,却始终存在。他们的痕迹在你脚下的土地,这个灵魂子宫里孕育组合,造就了现在的你。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如此,只是中国人会记录下来一部分,然后保存起来,方便我们这些后人知道而已。
再比如昂撒一族,最开始起源于现在德国一个小山谷。古罗马记录他们战斗力很强,却不善耕种,喜欢喝酒和一切上瘾的东西,是最好的雇佣军。
罗马衰退后,他们所在的地方很快就枯竭了,所以其中一只主动离开,跟随东罗马。另一只在就要活不下去的时候,被请到了英格兰岛,然后吞了雇主的土地。
一个是德意志,另一个就是昂撒。
那已经是千年前的事。
昂撒还是那个昂撒,他们无论过得多么富裕,永远都是吃不饱,永远都是担惊受怕,饿了的第一反应就是抢。
这是刻在他们历史基因里的贫瘠和苦难。
你回去看好莱坞的影片,永远的回家主题。
再想想他们的历史,你就不难明白他们。自从最开始的那个贫瘠的小山谷他们被古罗马发现,纳入文明开始,他们就在漂泊就在卖命,就想着回家。
在这样的文明基因下,我实在不认为他们发展出来的工业文明会是人类的未来。
他们的基因就缺乏与大自然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擅长掠夺并不擅长创造。
虽然,我也认为工业化是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但绝对不会是人类的未来。
工业化不过数百年,人类文明已经数千年。
这种破坏自然换发展,昂撒不是第一人。
巴比伦不就是把良田变沙漠,他们也曾经称霸一方,将他们当时的生产力发挥到极致,而他们的征服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你觉得当时很多还在用石斧的原始部落看到举着金灿灿铜斧头和开着战车的巴比伦人,难道不会也有天神下凡的错觉吗?
但人再智慧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和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虽然近代很多人诟病中国人没有科学发展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就发展出来的儒道两家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许才是中国文明能悠久流传的关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就像做了基因报告,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高发疾病和身体优势,然后针对性保养,就能活得更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