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常人有没有办法伪装成精神病,并且被成功确诊?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医学诊断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领域。要回答“正常人有没有办法伪装成精神病,并且被成功确诊?”,答案是: 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且风险很高,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成功,更不应该被尝试。

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并且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这个过程和其中的复杂性。

为什么说“理论上存在可能性”?

精神疾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报告和行为观察。诊断标准虽然有明确的条目,但很多时候需要医生根据经验来判断。这就带来了一个“空子”——如果一个人足够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并且能够持续、一致、并且有说服力地模仿这些症状,理论上是有可能误导医生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深入研究了某种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比如某类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幻视、思维混乱,或者抑郁症的持续低落情绪、丧失兴趣,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伪装:

1. 学习和研究: 这是基础。他需要成为一个“精神病症状的演员”。这意味着他要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手册(比如DSM5或ICD11),研究每种疾病的核心症状、辅助症状、病程特点、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他要明白不同疾病在行为、语言、思维模式、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别。
2. 精确的角色扮演: 伪装不仅仅是“表现得怪异”。真正的伪装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症状的细节: 比如,幻听不是简单地听到声音,而是要描述声音的来源(是脑子里还是外面?)、内容(是命令、评论还是对话?)、频率、以及这些声音对他产生的影响。抑郁症不仅仅是“不开心”,而是要描述睡眠问题(多梦、早醒、失眠)、食欲改变(暴饮暴食或厌食)、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自杀意念。
思维和语言模式: 一些精神疾病有特殊的思维和语言特征,比如思维奔逸(语速快,话题跳跃)、思维散漫(言语缺乏逻辑联系)、妄想(坚信不疑的错误信念)等。伪装者需要模仿这些,而且要自然地表现出来,不能显得做作。
情感反应: 要模仿与症状相符的情感反应。比如,妄想症患者可能因为自己的妄想而感到焦虑、愤怒或恐惧。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感淡漠或易激惹。
时间线的构建: 伪装者需要构建一个“病史”,说明症状是如何开始的,如何发展变化的,对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个病史需要与所伪装的疾病的典型病程相符。
3. 寻求医疗帮助的策略: 伪装者需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方式去寻求帮助。他不能一上来就表现得“疯疯癫癫”,而是要在“正常”和“异常”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医生觉得他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正在困扰他。他可能会声称自己是“被家人或朋友强迫来就医的”,或者说自己“试图自我调节但失败了”。
4. 应对诊断过程的策略: 整个诊断过程可能包括面谈、心理测试、甚至家人访谈。伪装者需要:
在面谈中保持一致: 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要坚持自己的“剧本”,避免前后矛盾。
应对心理测试: 很多心理测试都有效度量表,用于筛查刻意伪装。伪装者需要了解这些测试的原理,并尝试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合格”地完成。
处理家人访谈(如果发生): 如果有家人陪同,家人可能会提供关于患者真实情况的信息。伪装者需要提前与知情的“盟友”(如果存在的话)沟通好口径。

为什么说“实际操作难度极大,且风险很高”?

尽管理论上有空间,但真正成功伪装成精神病并被确诊,其难度堪比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表演,并且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1. 精神科医生的专业性: 精神科医生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他们不仅仅依赖患者的自我报告,更重要的是观察患者的行为、思维、情感、语言的整体模式。他们会关注一些不易模仿的细微之处:
不经意的行为: 比如,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在某些时刻会表现出不自觉的动作、表情或语调变化。
思维的内在逻辑: 即使是妄想,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链条”。医生能够识别出那些精心编织的、但缺乏深层内在联系的“谎言”。
对测试的敏锐度: 很多心理测试设计精巧,能够识别出不真实的反应。比如,有些问题可能在反复出现,以检测一致性。
行为与自述的不符: 比如,声称有严重抑郁症,但行为上表现得精力充沛,或者声称有幻听,但对声音的描述非常模糊或矛盾。
2. 诊断工具的多样性: 除了面谈,医生还会使用多种工具来辅助诊断,例如:
标准化量表: 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量表(BDI)等,这些量表能量化症状的严重程度。伪装者需要理解并模仿这些量表背后的评估逻辑。
神经心理学测试: 用于评估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某些精神疾病会对认知功能产生特定影响,伪装者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并试图模拟。
生理学检查(辅助): 虽然精神疾病主要基于临床表现,但有时医生会进行一些生理学检查(如脑电图、血液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身体疾病。虽然这些检查不能直接诊断精神病,但可以排除其他解释,从而更聚焦于精神层面的评估。
3. 长期观察的挑战: 精神疾病的诊断往往不是一次会面就能完全确定的,很多时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随访。伪装者需要持续不断地维持高水平的表演,这对任何人都将是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考验。一旦出现破绽,诊断就可能被推翻。
4. “真实”的复杂性: 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多样,而且个体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人在症状的轻重、表现形式上也会有很大不同。伪装者很难完美模拟出“真实”的、符合特定个体病例的复杂性。
5. 法律和伦理后果: 伪装成精神病并获得虚假诊断,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获得经济赔偿或某些社会福利。这种行为是欺骗,一旦被揭穿,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伪证罪、欺诈罪等。同时,也侵占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的医疗资源,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6. 精神健康的影响: 长时间维持一个虚假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对伪装者自身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害。他可能需要不断地压抑真实的自我,并时刻担心被揭穿,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为什么有些人会尝试这样做?

虽然不应该,但理解人们尝试的原因也很重要。
逃避责任: 比如,在刑事案件中试图减轻罪责。
获取利益: 比如,为了获得病假工资、残疾津贴、保险赔付等。
寻求关注: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注而寻求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可以“扮演”出来的状态,或者低估了精神科诊断的严谨性。

总结:

正常人理论上可以尝试伪装成精神病,并且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医生经验不足、症状巧合等)而获得短暂的误诊。但是,在现代精神医学越来越注重客观评估、结合多种诊断工具、以及医生丰富经验的情况下,成功且长期地被确诊为某种精神病,其难度非常非常大,并且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和道德法律后果。

更重要的是,精神疾病的诊断不是儿戏,它关系到个人的健康、生活,也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尝试通过欺骗来获得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对所有严肃面对自身精神健康的人的一种伤害,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讨论这种可能性,但从实践和道德层面来看,这都是一个不应该去尝试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装,十个有九个,都有精神问题,只是还没有妨碍生活与工作。

剩下那一个呢?

扭送司法部门了。

user avatar

可以伪装。

罗森汉恩实验(Rosenhan Experiment)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森汉恩做了这个实验,并在1973年于《科学》杂志发表,实验结果很打脸。

有两次实验。

第一次,罗森汉恩派8个“卧底”去了一家精神病院,职业各异,他们所有人只声称自己有严重的幻听,其余言行表现得一律正常。“卧底”提供给医院的信息除了姓名和职业以外,都是真的。然后,这8个人中,有7个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进入医院不久以后,这8个“卧底”表明自己已经没有幻听症状了,行为表现也没有任何精神病理性的症状,但当病人提出想要出院的时候,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妄想症”加剧。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几个人在精神病院里的一切行为都被以一种“反常”的态度来审视,比如“卧底”如果写东西,医生也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异样。这些“卧底”因为在精神病院内被贴上了标签,产生标签效应,以至于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预先判断。

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心理学界和精神病界很震动。

有一家很有名精神病医院决定挑战罗森汉恩——我们的医院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第二次试验开始

罗森汉恩告诉该医院,在三个月以内,会有若干假病人进入医院,到时候看医院能不能查出来谁是假冒的。

这家随即展开排查工作,最后,他们声称在接近两百名病人中发现了41名假病人。

结果是——这三个月中,罗森汉恩压根就没安排任何人进入这家医院!后来,这家医院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了。

但第二次实验并未形成论文(因为罗森汉恩根本就没进行“实验”,什么都没做)。

我们以前有一个梗,说如果你被关进精神病院,你不要强调自己很正常,要配合医生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只要你进入精神病医院,无论你配合不配合,你的行为都很有可能已经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让人想起电影《飞越疯人院》。

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个实验,就看我写的长一点的文,也更全面、客观些:


个人愚见


另,有兴趣也可关注个绿号《弹幕集》,聊聊心理学与文学,和一些有的没的。


有人会说,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现在精神病学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了,不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

真的吗?其实我很怀疑,毕竟,我没看过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这实验不好做呀,弄不好影响医院的生意。咱们的文化,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不太好吧)。

当然,我承认,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有很大的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好像不再叫精神病院(只是民间称呼),很多地方都叫精神卫生疾控中心之类的名字,为的就是尽可能地以中性词汇形容病人,避免标签效应。

但你要说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多少,还真不敢说。诊断一个真的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叫心理障人士),可能比较容易,但鉴别假冒的患者嘛——还是那句话,没有实验验证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罗森汉恩的实验结果。除非某一天我们有学者又做了相同的实验,诊断正确率不用多高,超过60%我就相信,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有极大的飞越。否则,你光口头上说我们技术多么进步,没经过验证,就是空话。

别忘了,罗森汉恩的第一次实验中,8个人可有7个人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这可是重度精神疾病,更别提一些轻微症状了,比如疑病症,焦虑症等等。心理或精神医生有把握说自己能确保60%以上的诊断准确率吗?

我自己就是学心理的,我也去见习过精神病院,里面的人看上去的确有点阴森、诡异——但你要知道,他们的那些呆滞、迟缓的表情,很多时候是吃药产生的副作用。

当然,当然,我还是认为,精神病院里的人大多都有心理障碍(精神病),哪个正常人会想去那里呢?

但你要说,正常人能不能伪装成精神病,并且被确诊——我认为,很有可能。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去门诊上混一下的话,太简单了。一夜不睡觉,撑到第二天早上去门诊,你这一看,好家伙。

但是,就如同曾经的某个试验。医生伪装成病人,可能会骗过医生,却会在病人那里翻车。我观察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些群体里面,有一些人会用特殊的交流沟通方式。可能是他们大脑对信息的编解码机制差不多,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比如打招呼,可能用的是:“出来挨操!”这句话完全不是表示约炮,也不是一种侮辱,而是一种打招呼!相当于说“你好,在吗?”好家伙有木有!而对于这种打招呼的回应,是没有特定的句式的。如果把正常人放进去,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他能学到,这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也能学到可以用同样的“出来挨操!”来回应,但是他也没办法进行灵活的变化。所以当你把正常人放进这个群体的时候,很容易被大家看出来“这个人似乎和我们不一样”。

而这种看似无厘头、奇怪的对话里,传递的信息甚至可能比正常的多。相似的人,可以从中解读出对方的情绪、精神状态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