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和“冬天来了”这两者的翻译本来就是有区别的。
“将至”是要来但还没来,也就是is coming,“来了”是已经到了,也就是has come。
除此以外,“凛冬将至”和“冬天来了”无非是修辞上的区别,前者更雅一些。
所以,可以将“凛冬将至”翻译为The bitter winter is on the way,将“冬天来了”翻译成The winter has come:
至于问题描述里的这些内容,实际上深究这个并没有意义:
把冬天翻译成“凛冬”或者“寒冬”、“严冬”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因为一般情况下冬天本来就是寒冷的。
如果连这个都要挑的话,那你应该去问问柳宗元为什么他要说“独钓寒江雪”:
你应该问他:“你亲自跳到江里了不成?要不你凭什么要在江雪前面加个寒?你怎么知道江里到底寒不寒?”
至于《史密斯夫妇》,就算翻译成《间谍夫妻》也未尝不可,毕竟这样可以吸引来对这一题材感兴趣的观众。
这部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直译过来是《满洲候选人》,中国观众听了这个译名不会太感兴趣。而它真正的译名《谍网迷魂》不但可以吸引对间谍题材感兴趣的中国观众,而且“迷魂”二字很好的展现了影片的主题----洗脑:
电影译名本身就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
英语里的电影片名往往是用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而中国观众更喜欢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
比如另一部著名间谍电影North by Northwest,如果直译为《西北偏北》,很多中国观众听了片名后都不会感兴趣:
但在采用了《谍影疑云》这个片名后,效果马上就会不一样:
又比如这部著名的战争片A Bridge Too Far,被直译成了《遥远的桥》:
单冲这个名字,有多少对战争片感兴趣的中国观众会去看?
中国观众不喜欢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他们喜欢的是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最好是观看影片之前直接就能从片名中知道大概内容的,而不是像英语片名那样给你一个抽象的名字,让你看过影片之后再去感受片名的内涵。
如果按照中国战争片的片名惯例把它译成《血战安恒桥》,你看看观众数量会不会暴增?
毕竟汉语译名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不是给美国观众看的,要考虑中国观众的偏好。
别的语种也是一样,韩国间谍片쉬리的名字从韩语直译成汉语是《鱼》,不是照样被译成《生死谍变》并以此闻名了么?毕竟这才是中国观众喜欢的片名风格:
德国潜艇题材战争片Das Boot举世闻名:
Das Boot从德语直接翻译成汉语是《船》,但你听说过这个片名么?
你听到的从来都是《从海底出击》吧?这才是中国观众喜欢的片名风格:
有部战争片不就因为使用了一个类似于外国片名风格的抽象名字而吃了大亏?
Winter is marching/approaching/impending
Winter is comin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