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55mm自行火炮的身管长度普遍为39、45、52倍口径,是否可将长度延长到如舰炮的70倍口径或更长?

回答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身管长度,目前常见规格多集中在39倍径、45倍径以及52倍径。将身管长度推向舰炮那样普遍的70倍径,甚至更长,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作战效能的权衡。绝非简单地将炮管拉长就能实现。

为什么目前主流是39、45、52倍径?

这几个倍径的出现和普及,是基于陆地作战环境下的综合考量。

威力与机动性的平衡: 炮管越长,弹丸在膛内加速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初速越高,射程也越远,精度通常也越好。然而,身管长度的增加也意味着炮塔体积、炮身重量的显著提升。对于自行火炮而言,机动性是其生存和战术运用的一大关键。过长的身管会增加火炮在复杂地形上的机动难度,降低越野能力,增加运输和部署的负担。39、45、52倍径提供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射程与机动性的折衷点。
后坐力管理: 炮管越长,炮身重量越大,但更重要的是,弹丸初速的增加会显著增大后坐力。为承受更强的后坐力,炮身需要更坚固的结构,制退和复进系统也需要设计得更强大,这将进一步增加火炮的重量和复杂性。45倍径和52倍径已经对这些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往上,后坐力管理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装填效率: 尤其是全自动或半自动装填的自行火炮,炮身仰角和俯仰角的限制与装填系统的配合非常重要。过长的身管在大幅度俯仰时,炮口可能触碰到地面或车体,影响装填作业。
成本控制: 更长的炮管意味着更多的材料、更精密的加工工艺,自然成本更高。在满足基本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是军备研发的重要考量。
战术需求: 陆地炮兵的射击目标通常是地面目标,其射程需求与舰炮有一定差异。舰炮需要具备远距离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甚至具备反舰和对岸打击能力,因此对射程有更高的要求。而陆地炮兵的射程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即可满足大部分战术任务。

将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身管延长到70倍径甚至更长,会遇到哪些挑战?

如果我们要追求舰炮那样的70倍径甚至更长,我们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 巨大的弹道性能提升,但代价不菲:
射程的飞跃: 理论上,70倍径的155毫米炮管可以显著提升弹丸的初速和稳定性,从而大幅度增加射程。例如,目前52倍径的自行榴弹炮射程大约在3040公里(普通弹)到5070公里(底排弹、助推弹)不等。如果能达到70倍径,理论上射程有望达到甚至超过80100公里,这在战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能够覆盖更广阔的区域。
弹道平直化: 更长的身管意味着弹丸有更长的飞行时间,但其初速的提升也能一定程度上抵消弹道下坠的影响,使弹道更加平直,有利于远距离精度打击。
穿深能力: 虽然主要用于炮击,但理论上,更长的身管和更高的初速也能提升对装甲目标的穿透能力,但这不是其主要设计目标。

2. 结构强度与重量问题:
身管应力: 炮管在发射时承受极高的膛压和高温。身管越长,其末端受到的应力分布和整体结构稳定性问题越突出。为了保证在如此高的膛压下不变形、不炸膛,炮管材料需要非常高强度、高韧性,并且加工工艺极其精密。可能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合金,或者改进炮管的制造工艺(如缠绕工艺)来提高抗拉强度和抗疲劳性。
重量激增: 仅仅是炮管本身的长度增加,就会带来数吨甚至十吨以上的重量增加。例如,一根长度为52倍径的155毫米炮管(全长约8米)已经相当沉重,如果延长到70倍径(全长约11米),其重量会呈比例大幅度增加。这还没算上为支撑更长炮身而需要加强的炮塔结构、炮架以及回转装置。
重心变化: 长炮管会显著改变火炮的重心,这会给炮塔的平衡、俯仰机构的设计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更强大的液压或电机系统来支撑。

3. 后坐力管理成为巨大瓶颈:
后坐力指数增长: 后坐力与弹丸质量、药室容积、初速等因素有关。身管加长带来的初速提升,直接导致后坐力成倍增加。这意味着传统的液压杆式复进机和制退机可能需要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甚至需要引入新的缓冲吸能技术。
复合制退技术: 为了应对过大的后坐力,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的复进系统,例如采用多级制退器、甚至与反后坐装置(如在坦克上常见的)相结合的技术,但这将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重量。
对车体结构的冲击: 巨大的后坐力不仅仅作用在炮塔上,还会通过炮架传递到自行火炮的车体。如果车体结构不够坚固,过大的后坐力可能会导致车体变形、损坏,甚至影响其整体的行驶能力。

4. 炮塔与车体设计的重塑:
炮塔尺寸: 70倍径的炮管在不同仰角下所占据的垂直空间会非常大。这要求炮塔必须有更大的尺寸,以容纳炮身在最大俯仰角和最大仰角时不会与炮塔发生干涉。
炮塔结构强度: 更重的炮管、更大的炮塔尺寸,意味着炮塔的整体结构需要重新设计,以承受更大的载荷和力矩。
装填系统兼容性: 为了实现快速、高效的装填,现有的装填系统可能需要进行大幅度改进。特别是在炮口仰角较大时,如何稳定、精确地将弹药送入炮尾,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车体承载能力: 整个火炮系统的重量会大幅增加,需要一款更大、更强悍的底盘来承载,这会进一步影响其机动性。

5. 机动性与部署的限制:
越野性能下降: 更长、更重的炮身,即使能够收放,也会显著影响火炮在复杂地形上的越野能力,尤其是在高原、山区等环境中。
运输与铁路装载: 极长的身管在运输和铁路装载时可能需要特殊的处理,增加了后勤的复杂度。
战场生存性: 更高的身管也意味着更显眼的目标,更容易被敌方侦察和火力锁定。

6. 弹药的协同发展:
弹药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长身管的优势,可能需要开发专门的弹药,例如更长的弹体,以在膛内有更长的加速空间。这涉及到弹药的装药量、弹体材料、弹道稳定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设计。
火控系统: 远射程意味着对弹道计算的精度要求更高,火控系统需要集成更先进的弹道计算机、气象传感器以及惯性导航系统,才能保证在远距离上的命中率。

能否借鉴舰炮的技术?

舰炮拥有70倍径甚至更高的身管长度,是有其特定环境和需求的。舰船通常有非常坚固且宽阔的甲板作为基座,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后坐力。舰船的机动性与陆地车辆完全不同,长炮管对舰船整体机动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舰炮需要应对远距离的海上目标,以及具备海上弹道修正能力,这驱动了长身管和高精度火控的发展。

然而,将舰炮的某些技术直接移植到陆地自行火炮上,需要进行大量的适应性改进。例如,舰炮的炮塔设计通常更加注重防护和容积,其旋转和俯仰的动力系统也与陆地车辆的底盘集成方式不同。

未来的可能性与折衷: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和火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自行榴弹炮的身管长度进一步延长到“接近”舰炮的水平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目标是“够用就好”: 也许不会是完全照搬70倍径,而是通过优化设计,找到一个既能显著提升射程和精度,又不会让火炮变得笨重不堪的“最佳”长度。例如,一些先进的榴弹炮正在尝试发展到55倍径甚至60倍径的水平。
模块化设计: 也许可以考虑模块化身管设计,在战场上根据需要临时加装延长节,以获得更远的射程,但这种方案在快速反应能力上可能存在不足。
新型推进技术: 未来的研究可能还会涉及到新型的推进方式,或者能有效抵消后坐力的新型吸能技术,为更长身管的设计提供可能。

总而言之,将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身管长度延长到70倍径甚至更长,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设想。它需要克服在重量控制、后坐力管理、结构强度、炮塔与车体协同设计等方面的重重困难。这更像是在战术需求、工程可行性、成本效益之间寻找一个更优的平衡点,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极限的数字。目前看来,军工领域的研究更倾向于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上进行渐进式提升,而非颠覆性的重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现在是火箭炮和空军的时代,身管火炮一般用于需要与步兵/坦克密切协同的场合,大射程方面的需求并不大。

其次,就效费比而言,普遍的规律是口径>倍径>嗑药。需要提升火炮性能时一般优先考虑口径。

所以,首先是现在没必要造70倍155。

其次,与其造70倍155,还不如造50倍203。70倍155比50倍203射程和重量差不了多少,威力却小一倍。

最关键的是:70倍155身管寿命要是能做到50倍203一半,算是该国掌握黑科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身管长度,目前常见规格多集中在39倍径、45倍径以及52倍径。将身管长度推向舰炮那样普遍的70倍径,甚至更长,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作战效能的权衡。绝非简单地将炮管拉长就能实现。为什么目前主流是39、45、52倍径?这几个倍径的出现和普及,是基于陆.............
  • 回答
    说到韩国的K9“雷霆”自行榴弹炮,那可是名声在外,尤其是在我们亚洲地区,它的存在感相当强。要评价它在各国现役自走炮里的水平,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聊聊。火力输出与射程:K9的卖点之一就是它的火力。它装备的是一门155mm/52倍径的加农炮,这在现役的155mm自行榴弹炮中是比较主流的配置,能够发射包括高.............
  • 回答
    在现代主战坦克领域,口径的微小差异往往牵扯着一整套关于火力、弹药、乘员训练、后勤保障乃至坦克整体设计的复杂博弈。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120mm和125mm坦克炮时,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优势,虽然看似只有5毫米,却能在某些维度上形成显著的不同。首先,从最直观的性能角度来看,更大的口径意味着炮管能够容纳更大尺.............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几颗在人像摄影圈里大名鼎鼎的定焦镜头。50mm f1.2、85mm f1.2和135mm f1.8,它们都被尊称为“人像王”,这可不是浪得虚名,它们各自都有着独到之处,能为您的作品注入不同的灵魂。首先,我们来看看 50mm f1.2。这颗镜头,我个人觉得它最像咱们日常生活中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