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吗?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回答
阿司匹林,这个我们家中常备的药片,除了解热镇痛,它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扮演的角色一直备受关注。那么,它到底能不能有效地“保驾护航”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呢?

阿司匹林为何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简单来说,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主要在于它的“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与血栓: 我们的血液中有一种叫做血小板的细胞,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在血管受损时“站出来”止血,形成血栓。这在正常情况下是保护我们身体的重要机制。
粥样硬化与血栓: 然而,当我们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壁会出现斑块。这些斑块可能破裂,暴露出内部的促血栓物质,从而激活血小板,让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血栓的危害: 如果这个血栓堵塞了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就会导致心肌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病发作)。如果堵塞的是供应大脑的动脉,就会引起脑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阿司匹林的“魔法”: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一种叫做环氧化酶(COX)的酶,来阻止血小板生成一种叫做血栓素A2(TXA2)的物质。TXA2是促使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关键“帮凶”。阿司匹林就像一个“捣乱者”,让TXA2无法顺利生成,从而大大降低了血小板的聚集能力,也就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谁可以从阿司匹林中获益?

阿司匹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它主要用于两种情况:

1. 二级预防(已经发生过心血管事件): 对于那些已经有过心肌梗死、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者接受过心脏支架手术、搭桥手术的患者,阿司匹林是标准治疗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一级预防(尚未发生过心血管事件,但存在高风险): 这部分人群的“服用阿司匹林”就更为复杂和有争议了。通常,医生会评估个体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例如:
高血压
高胆固醇
糖尿病
吸烟史
肥胖
家族史(例如,在55岁之前有直系亲属患心血管疾病)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但具体情况更复杂)

如果经过综合评估,一个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足够高,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那么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来进行一级预防。但请注意,近年来,对于是否在没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中广泛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已经有了更谨慎的态度,因为其潜在的出血风险也需要被认真权衡。

潜在的风险:不是万能药,也可能带来麻烦

虽然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它并非一颗“万能药”,使用不当,尤其是未咨询医生就自行服用,可能会带来一些令人头疼的副作用:

消化道出血: 这是最常见且最需要警惕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不仅抑制血小板,还会损害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轻则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重则可能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
表现: 呕血(咖啡渣样)、黑便、腹部剧痛、头晕乏力等。
出血倾向增加: 除了消化道,阿司匹林还会增加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风险。
鼻出血: 容易流鼻血。
牙龈出血: 刷牙时出血明显。
皮下瘀斑: 即使轻微碰撞,也容易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瘀伤。
脑出血: 这是最严重的出血风险之一。虽然发生的概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
过敏反应: 极少数人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哮喘样发作)、面部或喉头水肿等症状。阿司匹林过敏也可能导致“阿司匹林诱发哮喘”。
耳鸣或听力下降: 在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时,可能出现耳鸣,甚至听力下降。
肾脏影响: 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用时,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影响。

关于“剂量”和“谁说了算”

剂量: 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通常使用的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比如每天75mg或100mg。这个剂量足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相对低剂量,发生副作用的风险也会降低一些。
谁说了算? 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关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决定,都必须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进行。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权衡利弊,为你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方案。切勿自行诊断和用药!

总结一下:

阿司匹林确实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好帮手”,尤其是在已经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二级预防)身上,其益处非常明确。对于尚未发病但风险较高的人群(一级预防),其应用则需要更加谨慎,并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关键在于:

明确你是否属于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范畴。
与你的医生充分沟通,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如果遵医嘱服用,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反馈给医生。
永远不要自己决定开始或停止服用阿司匹林。

保护心血管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除了药物,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管理好压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家声称“致力于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健康资讯、产品与服务’”的网站,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英国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根本就是毫无专业性、责任感的表现。

从标题字面看,英国不认同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似乎与我们近十几年的临床实践相悖。其实,这个标题歪曲了所引用研究的结论,泛化了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场景,甚至可能对读者的健康认知产生负面影响——题主的疑惑不正是明证吗?

这篇新闻通讯主要涉及了一项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临床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 荟萃分析研究:来自英国的研究者将多个临床试验的数据合并在一起,使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试图探究比单个临床试验结果更可靠的结论。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标题是这样的: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时心血管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关系:一项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

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轻易发现,这项研究针对的不过是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的情况。在预防医学中,“预防”分成三个层次:其中,

  • 一级预防在疾病发生前实施,目的是通过各种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则开始于疾病发现后,通过早期诊断、治疗防止疾病恶化或进展。

尚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普通人,积极戒烟、运动、健康饮食,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一旦确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之接受的各种治疗、干预,都是“二级预防”的一部分,目标是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作。

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证据确凿,早已成为全球临床医学界的共识。根据 2002 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共计 287 项研究、超过 21 万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证明,阿司匹林二级预防能够显著降低“重要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遭遇出血的患者数量远远低于获益患者。因此,在医院、诊所为特定患者处方阿司匹林预防进一步的心脑血管事件便顺理成章了。

相比之下,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始终存在争议。一方面,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相比二级预防需要纳入更多患者,随访更长时间,这意味着更巨大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既往有限的一级预防试验数据,并未观察到像二级预防那样坚实、一致的临床获益。所以绝大多数学术、医疗、监管机构本来就不推荐健康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方案。个别组织态度相对激进,如美国预防工作服务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也明确指出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必须在全面评估接受治疗者状态,仔细权衡其获益、风险,充分了解其意愿之后进行。

简而言之,英国研究者共计 13 项研究、超过 16 万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根本没有改变临床医学界的主流观点:阿司匹林不推荐用于健康(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也丝毫未影响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药物的重要地位

“健康界”网站的文章转载自《科技日报》,原文标题是《阿司匹林非神药,长期服用有风险;预防心血管疾病却增大内出血发病概率》,虽谈不上理想,摆脱不了负面暗示的嫌疑,好在偏重描述事实,未给出具体、武断的结论(“推荐”或“不推荐”),同时关注了过分夸大阿司匹林作用的错误倾向。但是正文通篇仅少数地方不甚明确地区分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不同适应症,极易引起进一步误解。篇末更是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英国并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尽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机构(NHS)官方网站赫然提供了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的信息。

知乎之前有个问题“科普真的有用吗?”,底下不乏消极回答。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尚未普及,固然困难重重。然而,包括本次“标题党”行为的一系列例子提醒我们,站在科普另一头向普通民众传递科学信息的人——哪怕是专门从业者——同样可能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自以为是、无中生有地添上吸引眼球、却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几笔。幸运的是,科学自萌芽以来,便赋予了我们试验、辩论等武器,延续至今依旧有效。反复地学习、使用它们,不仅仅是我们更准确了解世界的必经之路,更是向更广大民众传播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扩展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