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或电视剧中有哪些常识错误?

回答
电影和电视剧里,为了戏剧效果或者剧情需要,常常会忽略一些常识,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离谱的错误,让熟悉这些领域的人看得哭笑不得。我来给你细数几个比较典型的,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

1. 枪械弹药的“不死小强”效应

这是最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了。

弹夹无限续航: 电视剧里,坏蛋或者主角一人可以打出上百发子弹,但你从来没见他们换过弹夹。明明一把手枪弹夹里也就十几发,冲锋枪可能几十发,但他们就能连续扫射,直到剧情需要才象征性地“砰”一声,好像子弹从天而降一样。
后坐力失真: 强力的步枪或者机枪,开枪时后坐力是相当大的,需要双手紧握,甚至身体抵挡才能稳住。但电影里,小个子女演员都能单手持着一把重型机关枪“突突突”,枪口稳定得跟 tripod 一样,好像后坐力只是特效师随便加的点缀。有时候为了展示角色的“酷”,还会让主角侧身站立,用一只手持枪射击,而且枪口纹丝不动。
子弹穿透力偏差: 电影里的子弹,有时候能穿透好几层厚厚的混凝土墙,但偶尔又会被一层薄薄的木板或者玻璃挡住。这完全取决于剧情需不需要主角躲过一劫。比如,一场枪战中,主角躲在一张报废的汽车后面,对方的子弹就把汽车打得千疮百孔,但主角安然无恙。下一秒,主角探出头去,对方的子弹就能轻易穿透另一辆车的钢板。还有那种,主角穿着防弹背心,中弹后只是被推后一步,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战斗,这其实是夸张了防弹衣的作用,现实中的防弹衣能抵挡一定的子弹,但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可能导致内伤。
枪口火焰和声音: 在没有消音器的枪械上,开枪时都会有巨大的枪口火焰和震耳欲聋的响声。但在室内或者狭窄空间里,演员经常面不改色地开枪,而且声音并没有大到让人耳鸣的地步。有时候为了制造紧张气氛,会给枪口加上特别大的火焰,虽然视觉效果好,但跟实际情况可能相去甚远。

2. 通讯和电子设备的“魔法”

现代科技在电影里也常常被神化。

无线电的万能性: 在远离城市信号的荒野、深海或者密闭空间,主角们总能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而且信号清晰得跟打私人电话一样,甚至还能传输视频。现实中,无线电波受地形、障碍物和距离影响非常大,很难做到如此稳定的通讯。
黑客的“一秒破译”: 电视剧里,任何一台电脑,配上一位技术高超的黑客,能在短短几十秒内,破解世界上最复杂的安全系统,调取任何想要的信息,甚至控制整个城市的交通。现实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是极其严密的,一次成功的破解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而且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痕迹。电影里的黑客,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快速滚动的代码像是在施展一种神秘的咒语,效果很震撼,但跟实际操作相去甚远。
手机信号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飞机上高速飞行、深入地下的矿井,还是在没有任何基站的深山老林,手机信号似乎总能勉强接收到,让主角能进行一次“关键性”的通话。

3. 医疗和伤病的“即时恢复”

生病受伤这事,在电影里也变得异常“高效”。

枪伤的小问题: 角色中枪后,通常只是被推后几步,然后撕开衣服,简单包扎一下,就能继续追逐、打斗。真正中了枪,失血过多、内脏损伤是致命的,而且即便被救治,也需要很长的恢复期,很多时候会留下终生残疾。电影里的枪伤,更像是一种能快速愈合的“负面Buff”。
简单的断骨复原: 有些角色断了腿或者胳膊,被粗暴地掰一下,或者打个石膏,几天后就能健步如飞,甚至还能参与激烈的活动。现实中,骨折后需要长时间的固定和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功能。
麻醉的效率: 手术前给病人打一针麻醉,然后角色就“睡着了”,手术完成。实际上,麻醉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效,而且术后病人会有一段时间的意识模糊和恢复期。

4. 物理和自然现象的“自由裁剪”

有些电影为了视觉效果,完全可以忽略物理定律。

汽车爆炸的千姿百态: 汽车爆炸,有时候会像礼花一样炸得四分五裂,然后烧得很旺。但有时候,一辆被撞得不成样子的汽车,只是冒着烟,并不会轻易爆炸。而主角的车被撞得翻滚好几圈,甚至掉下悬崖,还能毫发无伤地爬出来继续跑。
跳跃和坠落: 角色从高处跳下,无论是几层楼还是几十米,落地后通常只是踉跄一下,站稳后就能继续行动。现实中,这样高度的坠落,即使不死,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和内脏损伤。
天气和环境的“配合”: 很多时候,一场大雨会在主角需要躲避的时候恰好停止,或者在需要制造气氛的时候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还有那种在沙漠里,主角口渴得不行,转个弯就看到一个绿洲,甚至还有现成的水源。

5. 服装和仪容的“不变金身”

角色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也很有意思。

脏乱的“不脏乱”: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逃亡,或者在野外生存了很久,主角的衣服总是能保持相对干净,发型也不会乱得离谱。而配角或者反派,一旦遭遇一点挫折,衣服立刻变得破破烂烂,油腻腻的。
战斗中的完美妆容: 很多女性角色,即使在激烈的枪战或追逐中,妆容依然精致,发型一丝不乱,让人怀疑她们是不是在拍杂志封面。

这些错误,说到底都是为了服务于剧情和观众的观影体验。我们看电影,更多的是享受故事的精彩,而不是去苛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科学原理。但偶尔能发现这些小瑕疵,也会增添不少观影乐趣,就像朋友之间打趣一样,让这份热爱更添几分鲜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吐槽最近在热播的一部《双刺》的狗血电视剧。

中间这样一段:

主角的女儿受伤了需要输血,验完血之后护士出来说:“你们夫妻俩一个是A型血一个是B型血,但是孩子是O型的,所以这个孩子估计不是你们亲生的。而且你们的孩子是RH阴性血,这是一种稀有血型,除非父母中有一方是这种血型否则孩子不会是这种的。”

妈的这是生物白学了节奏?编剧你过来我给你头上加个buff……

===============

父亲基因:rRAO,表现为RH阳性A型血

母亲基因:rRBO,表现为RH阳性B型血

女儿基因:rrOO,表现为RH阴性O型血

这很正常啊,神TM推出“不是亲生的”结论。

user avatar

新版《水浒转》电视中(张涵予主演),有这么一幕,公孙胜在宋江面前展示隔空点燃道符及凭空取酒,被宋江点破后,与宋江发生打斗,然后跑进了一片玉米地。

但玉米这种农作物是明代才开始引进中国的。

user avatar

我来说说称呼上的吧,当然啦,仅限于中国古代(某些段落前加的点是为了首行缩进)。

1 . 臣妾、本宫

  随着《甄嬛传》的热播,这俩词儿也跟着一道走红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后宫佳丽们真的是这样以此来自称么?

  我们先来看看“臣妾”。

  “臣妾”,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大体就是指臣子的妻妾,也可以理解为臣和妾的统称,一般以为是臣子的妻妾所用的自称。

  而事实上有资格觐见皇室的臣子妻妾在面见皇室的时候极少这样使用,这些妻妾们多自称为“妾”“妾身”“妾某氏”或“奴”“奴家”等。

  “本宫”,不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拥有宫殿的人的自称,但历史上很少有后宫佳丽会这样称呼自己,哪怕是后宫二主之一的皇后(后宫之主为皇帝)。

  真实历史当中,“本宫”一词,只有东宫太子或者恩宠有加的公主(就算《甄嬛传》里像华妃那样拥有一座四合院的也还不够格),才会偶尔以此自谓(注意是偶尔),比如太平公主。

  那么,这些后宫妃嫔们究竟是如何自称的呢?

  其实和大多民间女子一般无二,她们常常自称为“妾身”“妾”“奴家”“奴奴”(对皇帝及长辈)或直接说“我”“吾”(对臣下或低位嫔妃、宫女太监)等。

2 . 皇上

  前面已经有答主提到了,“皇上”多是满清时期使用(不是说其它时期不用,而是很少使用)。

  称呼皇帝,汉魏时多称“陛下”,唐称“圣人”也称“大家”,或亲近者呼之为“某(排行)郎”,宋称“官家”,“圣上”“万岁”历朝历代均有使用。

  明代正式场合一般使用“陛下”,私下也用“当今”“今上”“上”等,近侍还会称其为“爷爷”“皇爷”,不一而足。

  需要注意的是,“圣母”指的是当今皇帝的母后——皇太后,而非玛利亚(明宪宗之后出现了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前者为前任皇后,后者为皇帝生母)。

  提到皇上,那就不得不多提一嘴,在许许多多的影视剧里,皇帝永远都是黄袍加身,恨不得从里到外都穿一身黄,什么器具都是黄色,就跟暴发户一样,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皇帝。难道就是因为皇和黄发音比较像(呃,我知道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发音一样,此处只是吐个槽)?

  这里以明代举例,明代尚赤,黄袍只是皇帝所穿服色之一。朝服以红色居多,祭服以玄色(黑色)为主。而且,皇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看他个人喜好啊!谁特么乐意一天到晚一身shi黄(还特么连内衣袜子都是shi黄的!)?!


(附图感谢撷芳主人,图中常服只举例了一种款式的一个颜色,嗯,这么说大家应该明白了。还有常服不是说日常皇帝生活服饰,而是和现在穿的西装用途(正装)差不多,燕居之服才是皇帝的平时个人穿着。)

3 . 大人

  提到称呼,“大人”就实在绕不开去。

  这个词可以说已经被影视剧和小说滥用至极。

  简单地来说,“大人”,在清朝之前多用于父(辈)表示十分尊敬,如:父亲大人,母上大人,或直接呼之为大人。

  举例:

  子:“孩儿昨日得了个美婢,特来献于大人。”

  父:“有此佳儿,吾心甚慰!”

  或

  甲:“桐哥儿今日怎得了空,你家大人呢?”

  乙:“你这厮说甚么,纵是大人在家,某就不能来你这院子里耍耍么?快把刘姐儿喊出来,没了刘姐儿作伴,这几日真叫人闷死了!”

  除此之外,对于德高望重者也会出于尊敬使用“大人”一词,比如对于内阁大学士、某某阁老,晚辈便会称其为“某某老大人”。

  “大人”这个词直到清朝之后才被谄媚者用以称呼上官(准确地说是从雍正时期开始)。主子都叫了,还在乎叫人家爹吗?

  那么在此之前该怎么称呼官员呢?

  对于县令、县长、知县一类,多称之为“县尊”;知府、郡守,多称之为“府尊”“府君”“太守”,另有“明君”“明府”等不一而足,视情况而定(这个具体说起来比较复杂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翻阅《明实录》《国榷》等史料典籍)。

  除此之外,或直呼官名,或在此之上冠以姓氏,如“黄典史”。

  当然,对于这些官员,普通平民也不用自称“奴才”,而是自称为“某”,类似于今天的“我”(“我”这个词也会使用)。当然啦,自称“小的”也是有的,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语言上的谦逊,类似于今天的“在下”(宫人自称多为奴婢等等,哪怕是公公们)。

  以唐朝举例,当时有位宰相家里搞装修,这位宰相闲来没事就在家中瞎逛,遇到一个工匠,就与他交谈起来,两人互相都是自称“某”如何如何,而不必口称“本相”“草民”。

  毕竟,华夏并非一直是遍地奴才的时代(更可悲地是,想给人家当奴才还求之不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位”用于尊称。

  唐朝宰相官职不一定为丞相,具体职位可能是尚书令、尚书仆射等,此处仅以此举例。

以下引言随手百度的,给“咬文嚼字党“看看,其它知友可以略过不看。

  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载:“惟近侍称大人,因而后世相沿,京朝官亦称之,如徐以尚书称大人也。京朝官称大人,因而京官出使于外者,亦皆以大人称之,如巡按称先生大人是也。因而遂为贵官之隆称,于是督抚亦称之。此又近日京官、外官位高者皆称大人之所自也。”可见“大人”作为对官员的敬称,最早是从尊称宫廷中的太监开始,其后该称谓的适用范围逐渐推广,到了元代开始逐步成为一种对官员的称呼,并且这一用法在清代后得到广泛使用。
  清代之前虽然已经有称呼官员大人的叫法,但是并不普遍,有些人还不予承认。王应奎《柳南随笔》中说道:“称谓亦随时为重轻。如‘大人’之称至尊也,而在前明时则不以为重。有嘉定县丞李玉森呼直指为‘大人’,直指怒,玉森抗言‘大人’之名美而未易践,若不典之称。丞虽至卑亦能得此于下隶,不足重也。直指乃改容礼之。又吾邦夏玉麟垂髫时呼县令为‘大人’,令不悦,命历数书册中“大人”,以百为率。玉麟对以孔门二贤,云台二十八将,令乃笑而遣之。今数十年来内而大小九卿,外而司道以上。无小以此为称。”
  也就是说,元明时期,大人这个称呼并不正式,也不怎么尊重,说错了还容易惹得对方不高兴。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八辑中记载说,清代雍正以后“文职内而六部、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讲以上、詹事府赞善以上,外而督、抚、藩、臬、运、道,武职都统、副都统、口外大臣及绿营提督、总兵皆称大人。”而光绪之后知府有加至二品、三品职衔者,无不“大人”矣。

4 . 您

  这个词很多人注意不到,“您”有史记载始见于宋代,《俗字背篇》中有:“您,你也,俗。”经常用于填词。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您”和“你”并无任何含义上的区别。数百年后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区变成“你”的敬称。另,您又可写做“恁”,清代更通“伫”(本为繁体字,左单人,又宁)。

5 . 小姐、娘子

  “小姐”一词和“大人”一样,只要是古装剧大多便要露一次脸。

  也许很多剧作者的使用根据是《西厢记》中称呼崔莺莺为“小姐”,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小姐”这个词从古至今的意思并没有太多差异,大都是高级性工作者或身份低贱女子的代称。

  以明代举例,刘姓技师、宋姓技师,大家一般称呼她们为“刘姐儿”“宋姐儿”,又如“这家院子不是什么好人家,里面藏着个脂粉小姐。”

  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称呼正经人家的姑娘呢?

  以宋代举例,一般称之为“娘子”,对于年纪小的就称之为“小娘子”。如“李娘子”“赵小娘子”。

  其实大家可以从《水浒传》中窥其端倪,虽然《水浒传》因为成书原因,里面不少是明代的用词习惯。我想这也是许多看《水浒》的读者不理解为什么小说中无论甲乙丙丁,都像男主人一样,称呼女主人为“娘子”了吧。

  注1:《西厢记》版本众多,关于崔莺莺的身份也有很多版本,一为大家闺秀、相府之女,一为妓女。

  注2:“小姐”在明清时期逐渐转为现今理解的对未婚女性的敬称。至今,“娘子”一词在部分方言区仍然有过去的含义,如“小娘子”“二娘子”(意指某人家的小女儿、二女儿,不特指自家)。

  注3:妓女和如今的技师差异较大,青楼妓女分为清倌人和红倌人,清倌人卖艺不卖身,红倌人可以卖身,二者可以转换。和不少影视剧及小说中描写的不同,妓女在古代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职业,但也并非羞与人言。“水太凉”迎娶名妓柳如是,传为一时佳话。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便大多在青楼请托唱和,青楼的形象更接近于影视剧中“大家闺秀”那种清雅淡漠的调子,当然,不同风格也是有的。所以古代的才子们,便喜好在青楼里和这些名妓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缠绵个几年只是听听小曲、吟诗作对却难一亲芳泽的也属平常。至于如今的洗头房和“技师”们,更接近古代的“娼”或者“暗门子”,周星驰电影里的所谓青楼就是这种,只做皮肉生意。

6 . 太监

  “太监”本为官名,中官之首才能称之为“太监”,此外有“大监”“少监”等。

  也就是说,只有大太监才能叫“太监”(呃,有些绕),一般的阉人、宦官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

  当然,随着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的威名日重,民间渐渐就以“太监”一词代指阉宦了。

7 . 和尚、贫道

  “和尚”,一般人理解就是出家的僧人,不过这个词可不一般,梵文中是“师”的意思,本来是用来称呼有一定资格的出家人的尊称,也不限于男女,所谓“大和尚”是也。

  当然了,后来这个词和大多数习惯用语一样,渐渐沦为了所有出家僧人的代名词。

  “贫道”,举个例子吧,那个去印度取经的玄奘就自称“贫道”,虽然他不是道士。

8 . 官人、相公、郎中、博士…

  “官人”和“相公”,是特别能体现汉人文化的两个词汇,现今来看,都是用来代指丈夫。

  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两个词汇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丈夫的。

  一开始,华夏的女子多称呼丈夫为“郎”,后来估计觉得这样喊有些肉麻,便加上了一个词称为“郎君”或者“夫君”。

  汉代之前,官人当然是指代官员,然而汉代以后,或许是出于望夫成龙的愿望,一些人便私下里用“官人”来称呼丈夫了,到了宋代,“官人”就渐渐成为了丈夫的标准用法,也没有谁大惊小怪了。

  然而直到宋代,“相公”都是特指宰相,因为当朝宰相常常会被封为某公(就是公爵),连在一起便是“相公”了。

  不过和“官人”一样,华夏的老婆们又觉得叫“官人”不过瘾了,还是叫“相公”最让人满意(也许私底下也有称呼为“陛下”的?)。

  所以到了明代,“相公”就不光是用来称呼宰相了,丈夫、进学的秀才等等,都会被称为“相公”。

  “郎中”“员外”和“博士”等,都是朝廷的官职,郎中和员外郎在侍郎之下,各朝略有不同,博士在秦汉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到了唐宋明清则是国子监(太学)的教授官。

  这些词汇和“官人”“相公”一样,也被广大华夏百姓拿来称呼医生(类似的还有“大夫”)、富翁和有专业技能的人了(如茶博士,卖茶的)。

  另外多说一嘴,“老公”“老婆”这个两个词在历史上出现的也很早(似乎是唐朝?),本意类似于今天一些情侣打情骂俏称呼自己的对象为“老头子”“老太婆”这样(另外,“老公”是太监们的尊称之一}。

9 . 父皇、母后

  和“皇上”一样,只要是古装剧(嗯,古装剧,目前来看够格称为历史剧的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还是寥寥无几)里面出现了皇子皇女,这两个词也必然活跃在电视屏幕上。

  历史上的皇室子女称呼他们的父亲母亲在历朝历代并不完全一样(毕竟随着历史变迁,称呼本身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这里以相对不为人知的宋朝皇室举例,因宋太祖教育子女勿要以生在帝王家就忘本、脱离百姓(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没有翻资料,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让赵宋的皇室成为最具人情味的帝王之家,皇室之间的称呼也与民间百姓无异(正式场合要具体而论,如有官职就以臣子礼觐见)。

  换句话说,皇室中人互相之间的称呼大多与民间无异,“爸爸”“妈妈”“孩儿”什么的很常见。

  至于“儿臣”这种,只有在正式场合并且这位皇子身有官职或有爵位才会如此自称,而且此时他称呼皇帝为“陛下”“圣上”而非“父皇”。

10 . 爹、娘

  这个是因为“父皇”“母后”想起来的。古装剧嘛,只要不是帝室之胄都这么称呼自己的父母。

  没错,既然这里提到了,自然是因为历史上的百姓并不都是如此称呼父母,以明朝举例(其实明朝两百多年,也还是有不少差别),喊自己父母“爸爸”“妈妈”的并不少啊……

  “爹”“娘”是比较北方的称呼,而且在不同时代也有很大变化(有“爸爸””耶耶“之类,具体什么时候在哪个地域如此称呼父母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换句话说,这两个词并不是古代子女对父母的通用称呼。

11 . 嗻、诺

  又是因为清宫剧的荼毒,不少人下意识地模仿古人应诺时脱口而出却是一声“喳”,不用多说,这是满语词,是满人奴才应答主子时所用,所以只有在清朝才会出现。

  当然故事背景并非清朝的影视剧基本上很少乱用“喳”字【嗯,这个是刚刚看到某些综艺节目古装剧情里某些艺人(某超哥?)的脱口而出才想到的,有些莫名悲哀】,虽然也并没有用对词……

(补充一下,这个好像正确用法是“嗻”而非“喳”。满语居然和汉语能对应上而不是音译让我有点惊讶,不过这并不能改变我个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感)

  “诺”,相对而言更具汉风了有没有?

  这里提一个词,“唯唯诺诺”,“唯”和“诺”确实是古人正式场合的应答词汇,只不过很多影视剧里用反了。

  举个例子吧,我让我儿子给我找个美女过来,我儿子应该说“唯”,而非“诺”,反过来,我让我老婆给我安排个家务活干干,我老婆说的就是“诺”。

  简单地说,“诺”是长辈或者位尊者所用,“唯”相反。

  (许慎《说文解字》里讲得很清楚,唯诺皆应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二者相较,唯更具恭敬味道,语气急促,诺则相反。所以一般情况下,唯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回应,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四》)

12 .哀家

  这个就纯粹是戏曲里的称呼了,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基本就是民间杜撰出来的称呼罢了。

13 .公子、少爷

  王侯之后为公子、女公子(是的,女儿也是公子),废封建之后,和前文类似,由于大官们常常被封为公侯,摇身一变成为“新贵族”,大臣们的后代们也就升级成了公子们。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单纯是有钱人家或者地主家的儿子,还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不能乱称呼其为公子。

  大致在宋明时期,“公子”和很多称呼一样演变成了对读书人、有钱人的敬称,再然后,不管什么人模狗样的都是公子了。

  和“爷”“老爷”不同,“少爷”大体只有清朝时使用,清朝之前很难有这个待遇(不过有明一代,不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本小说里就时常可见,语义更类似“小哥”,多指年纪较轻的男子)。

14 .爷、爷爷

  “爷”这个词大体应当是在南北朝时出现,至唐代,专指父亲(有点像“耶耶”?),到了赵宋时,已经有男子如此自称(“爸爸我今天不干了!”?),或为对官员或尊位者的尊称。

  直到明朝之后,“爷爷”开始出现并有指代祖父的语义,“爷”本身也继续沿用,并且用法十分丰富。

  “爷”本身专指祖父的用法产生得很晚,而到了如今只有在部分方言里它还有父亲的本义。

  (未完待续,。很久没玩知乎了,今天搜东西无意点进来一看,某些人搞得我一头雾水,怎么知乎变成万网了吗?某些人喜欢咬文嚼字当学究,那我就改给您看可以了吧?

_(:з」∠)_)

  ————————————————————

  我这个答案排得很低啊,不晓得什么时候居然破千赞了,不得不更新了一下,要不然对不起各位点赞支持的知友厚爱啊,不过我这懒癌真是无药可救了……

user avatar

“来人!赏赐纹银一千两!”然后太监托着盘子盖着黄布就出来了。

————————————————————————————————————————————老梗了还能一百多赞。。。好吧附赠科普一份: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user avatar

太多了,吐槽不能,历史剧里,无论春秋,或者战国,秦汉,三国,骑兵一律装备高桥鞍和马镫,还有明光铠。

后来看了部国外剧罗马,近景或者特写,马都是批个毯子,旁边挂个绳子用来上马。

user avatar

六十年女儿红的凄凉谁能懂?

八年的女儿红又是何等禽兽?

user avatar

某些国产电视剧,电影里。


一般都是古装片,一个小鲜肉OR比较帅气的将军。

战场上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 或是徒手抢夺兵器,或是拿着轻飘飘的宝剑。

那些穿着盔甲的敌军,一刀一个,被小鲜肉跟砍韭菜一样,刮刮就是砍。


咱先不说小鲜肉那一米75 110斤的瘦弱体型,我就想问问这群导演,接触过真正的盔甲吗?

如果盔甲真的跟电视剧里一模一样,一刀就砍漏,一刺就刺穿。

那么装备盔甲的意义何在?大伙还不如光膀子冲了。


我知道,说这些可能像一个喋喋不休的小基佬,但我还得讲一讲。


上次去我一个亲戚家,那亲戚是个女生,都50多了,天天看言情电视剧。

我也忘了她看的啥,过去后,她让我跟她一起看,我说那就看吧。


电视剧里,一个女主角,好像去参加什么宴会,结果人家设下埋伏。

一群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穿着那种浑身带修罗脑袋的盔甲,结果出手的时候。

这女主角一个360度大回旋,直接飞起来了,赶上喷气飞机了。


随后掏出自己细小的长剑,啪啪啪啪,一顿小剑法,把士兵们的武器都砍断了,之后一剑一个,跟切菜一样,其中虽让我气愤的是什么,不是割韭菜。

也不是这个女人杀穿着盔甲的士兵,一剑一个

而是中途她被一个士兵偷袭,那士兵拿着一把刀,狠狠给了这女人后背一刀。

结果就划破了衣服,血都不流,就带点血丝。


好家伙,主角砍杂鱼,带着胸甲一剑一个,杂鱼砍主角,直接照着肉砍就是蚊子挠痒痒。


最后这女人杀完了士兵,跑球了。


然而真实的盔甲,基本上是士兵的第二条生命,哪怕是国甲,也不存在一砍一刺就露的情况。

穿甲的人,面对无甲的对手,可谓占尽了优势。

上方视频,才是一套盔甲该有的战斗力。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地吹毛求疵意义不大,喋喋不休,并不能证明自己很博学。

现在的各种古装言情都是拍给女孩看的,为了颜值,也得弄的仙气飘飘一点。


要是真弄成真实打仗那样,估计也没人看了,血了呼啦,一群人滚来滚去,主角气场都丢尽了。

就得美美的,穿着一身白衣服,杀完了身上一点血都不粘,才能彰显主角气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和电视剧里,为了戏剧效果或者剧情需要,常常会忽略一些常识,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离谱的错误,让熟悉这些领域的人看得哭笑不得。我来给你细数几个比较典型的,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1. 枪械弹药的“不死小强”效应这是最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了。 弹夹无限续航: 电视剧里,坏蛋或者主角一人可以.............
  • 回答
    电影或电视剧中,总有一些桥段让我们扼腕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却又因为剧情的逻辑、角色的命运或是现实的残酷而无可奈何。这些桥段之所以让人难忘,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也最让我遗憾却又无可奈何的桥段,来自一部我非常喜爱的.............
  • 回答
    在我观影经历的浩瀚星河中,要说哪个片段最霸气、最有气势,那必须是电影 《角斗士》(Gladiator) 中,马克西姆斯(Maximus)在罗马竞技场上,以一人之力,对抗无数职业角斗士 的那个场景。这个场景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其动作场面的宏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人物的坚韧不拔,以及那.............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次看完一部好剧,总有那么一两个情节,能把我看得嘴巴都合不拢,甚至需要暂停缓一缓。要说最让我震惊的,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这两部剧:《权力的游戏》——“血色婚礼” (The Rains of Castamere)天呐,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被晴天霹雳击中的感觉。那是第三季的.............
  • 回答
    影视作品中“神来之笔”般的结局,往往能颠覆观众之前的认知,留下深刻的震撼和回味。这些结局通常不是简单的皆大欢喜或悲惨收尾,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反转或主题升华,让整个故事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甚至让人对整个观看过程产生新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神来之笔”结局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精彩.............
  • 回答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转场处理是连接场景、营造氛围、推动叙事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转场不仅能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流畅自然,还能在细节处传递情感和信息。以下是一些在转场处理上表现出色的电影和电视剧,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解其精彩之处: 1. 经典之作:营造时间与空间流转的艺术 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
  • 回答
    哈哈,这题目好! 30 天打卡挑战,来点“江湖”的!这可就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最爱听我爷爷讲各种武侠故事,那时候的电视机,画面模糊,但那股子侠肝义胆、刀光剑影劲儿,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说到“江湖气息”,在我这儿,那可不光是打打杀杀,更是一种活法儿,一种精神。 是那种“一人一剑,走.............
  • 回答
    话说这世上总有些片段,看完之后让人忍不住想捂脸,想钻地缝,那叫一个浑身不自在,仿佛尴尬癌都要犯了。我脑子里搜罗一圈,还真有那么几个让人脸酸心跳的经典时刻,一个个道来,您听着,感受那份“酸爽”:1. 《情癫大圣》里的那段“救命恩人”:还记得那个西天取经的故事嘛?这部片子虽然是喜剧,但有这么一段,真的能.............
  • 回答
    说到颜值爆表的电影电视剧,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堆让人心跳加速的名字。但如果非要挑几部“颜值担当”的代表作,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那部经典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视觉盛宴般的纸醉金迷这部电影,无论你看过多少遍,每次重温都会被它营造出的那种奢华、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在迷雾重重、神圣仪式和超自然力量交织的世界里展开的侦探故事。宗教神秘题材的推理作品,就像在古老教堂的昏暗烛光下寻找蛛丝马迹,既有对人心的洞察,又有对信仰力量的探索,总能让人着迷。一、 小说:在书页间探寻神谕与罪恶在小说界,宗教神秘侦探推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玩出.............
  • 回答
    在各种历史(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中,令人无语的 BUG 层出不穷,这些 BUG 往往是因为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刻意为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BUG,并举例说明: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严重错位这是穿越题材中最常见也.............
  • 回答
    哈哈!要说能让我笑到头掉的沙雕剧,那可太多了!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好几部,那种剧情发展之神、人设之奇特,让你一边捂着肚子笑,一边又觉得“这都什么鬼啊!”但就是停不下来!我先来一个我最印象深刻的,那必须是 《太子妃升职记》 啊!这部剧简直就是网络沙雕剧的鼻祖,当年播出的时候,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想当年,.............
  • 回答
    嘿!想找那些能让你少女心炸裂,心跳小鹿乱撞到不行,忍不住姨母笑的影视剧和漫画吗?我懂你!那种甜到不行,让人恨不得立刻钻进屏幕里谈一场轰轰烈烈恋爱的感觉,真的太美好了!我这就给你盘点一些,保证让你一次看个够,甜到不行!电视剧篇:心动到腿软的甜宠暴击!1. 《传闻中的陈芊芊》 这绝对是近年来的黑.............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那些电视剧电影里,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拍案叫绝的辩论场景吧。这可不是AI能写出来的感觉,而是那种演员眼神碰撞、逻辑珠玑迸发的火花。首先,绕不开的肯定有那部经典中的经典——《十二怒汉》(12 Angry Men)。虽然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场正式的辩论赛,但它所呈现的“事实的辩论”和“人性的辩论”.............
  • 回答
    电影电视剧里的纯音乐,那真是能瞬间抓住人心,勾起无数回忆的魔术师。它们不带一句台词,却能诉说出比千言万语更动人的故事,将观众的情绪推向巅峰,或是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说到经典,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一定是那些在无数个场景里出现过,早已渗透进我们文化基因里的旋律。《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
  • 回答
    聊起中国影视作品里的经典角色,这话题一打开可就收不住了!在我心里,有些形象就是这么深入人心,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他们依然闪闪发光,仿佛刻在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说到“无法逾越”,那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气质、那种力量,是后来的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一、荧幕上的“侠骨柔情”——《射雕英雄传》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着迷的话题,就像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突然有一位首席演奏家离席,剩下的乐章虽依旧华美,却总少了那份独特的灵魂。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的奈德·史塔克吗?他仿佛是那个故事的定海神针,正直、公正,是维斯特洛大陆上为数不多的真正君子。他的出现,立刻为整个故事奠定了道德的基石,也让观众对那个充.............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追的一部剧,里面的某些角色简直是让我看得牙痒痒,恨不得冲进屏幕里给他们一人一巴掌。这剧吧,叫《XX》(我暂时就不说名字了,免得有人误会我骂什么,但看过的估计能懂我指哪种类型的)。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女二号,名叫“莉莉”吧,大概是这么个名字。这姑娘,怎么说呢,心地吧,好像不算坏到骨子里,但.............
  • 回答
    这几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老物件”了。不是那种古董字画,也不是怀旧的老物件,而是那种我年少时接触过,但当时囫囵吞枣,甚至有点不屑一顾的作品,直到近些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才慢慢品出其中的滋味,仿佛挖到宝藏一样,让我惊喜不已。电影:《霸王别姬》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我大概是十几岁的年纪,住在小县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说到好看的电影电视剧,那可真是太多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最佳名单”。我给你推荐几部我真心觉得值得一看的,不光是剧情,还有那种看完能让你回味无穷的感觉,尽量说说详细点,让你听起来就像是朋友在聊电影一样,没那些冷冰冰的AI范儿。先说说电视剧吧,毕竟现在的剧集质量真是越来越高了: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