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学化学专业,理由是化学非常危险,动不动就起火爆炸,就是不爆炸也会慢性中毒,有道理吗?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作者,我理解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尤其是选择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危险”的学科——化学。很多家长提起化学,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实验室里翻滚的试管、刺鼻的气味、甚至是影视剧里常见的爆炸场景。因此,“化学很危险,动不动就起火爆炸,甚至慢性中毒”的说法,在许多家长群体中确实很有市场,也绝非空穴来风。那么,这种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

化学危险论的“证据”来源:

首先,我们要承认,化学的很多原理和反应确实伴随着潜在的危险性。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化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易燃易爆物质的存在: 许多常见的化学物质,比如各种有机溶剂(乙醇、乙醚、丙酮等)、金属粉末(镁粉、铝粉)、某些气体(氢气、甲烷)等,都具有高度的易燃性。一旦接触到火源、静电火花,或者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可能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例如,实验室里操作酒精灯、使用易燃溶剂进行萃取或重结晶时,都需要格外小心。
腐蚀性物质: 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和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接触皮肤、眼睛或衣物,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这些物质在实验室里是常见的试剂。
毒性物质: 一些化学品,特别是重金属化合物(如汞、铅的化合物)、某些有机合成中间体、剧毒气体(如氰化物、光气)等,即使微量吸入、摄入或皮肤接触,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急慢性毒性损害。长期接触一些低剂量的有毒物质,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器官功能,甚至引发疾病。
剧烈反应: 某些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聚合反应,如果控制不当,温度、压力、浓度失控,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反应失控,引发爆炸或喷射。例如,浓硫酸与水混合时会放出大量热量,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液体飞溅。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潜在危险就一概而论,或者将这种危险无限放大。

为什么说“动不动就起火爆炸,就是不爆炸也会慢性中毒”的说法过于片面?

1. 风险与安全管理的区别:
潜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安全管理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任何一门科学,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比如开车有撞车的风险,坐飞机有失事的风险,甚至走在街上都有被车撞的风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
规范化的实验室操作: 专业的化学学习环境,尤其是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这包括:
个人防护装备(PPE): 实验服、安全眼镜、手套是必不可少的。某些实验甚至需要面罩、防毒面具。
通风系统: 良好的通风橱(fume hood)是处理挥发性、有毒性物质的关键设备,能有效排出有害气体。
危险品分类与储存: 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的化学品都有明确的分类和储存要求,避免混放和接触。
安全操作指导: 实验前都会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和风险提示,实验过程中有指导老师或助手的监督。
紧急处理预案: 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人员接触等紧急情况时,都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流程和设施(如灭火器、洗眼器、急救箱)。
“动不动就”是一种夸大: 真正安全、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并不像家长们想象的那样,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火灾和爆炸。这些极端情况通常发生在操作失误、设备故障、或者忽视安全规定的时候。现代化学实验设计已经考虑了尽量降低风险,并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反应条件。

2. “慢性中毒”的针对性:
接触的程度和方式: 慢性中毒往往与长期、反复、未受防护地接触低剂量的有害物质有关。在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下,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会通过严格的防护措施(如在通风橱内操作、佩戴防护用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与有害物质的接触。
专业学习 vs. 工业生产: 很多人对化学危险的认知可能来自于一些早期工业生产中的事故报道,或者某些化学品生产过程。但作为学生,接触的化学品种类、数量以及操作的精确性,与大规模工业生产是不同的。学习过程更侧重于理解原理和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现代化学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风险的化学操作已经被更安全、更高效的替代方法所取代。同时,对化学品毒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对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3. 化学专业不等于“冒险家”:
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化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试管里冒烟”、“瓶子里爆炸”。化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吃的食物(食品化学)、穿的衣服(高分子化学)、用的药物(药学)、居住的房屋(材料科学),到我们呼吸的空气(环境化学),无不与化学息息相关。
现代化学的“隐形”: 很多现代化学研究已经非常精细化、可视化,甚至在计算机模拟层面进行。比如计算化学、生物化学、纳米化学等领域,虽然背后涉及复杂的化学原理,但实际操作的环境可能远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么“危险”。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化学家们正在利用他们的知识,研究和解决很多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新能源(电池材料、催化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疾病治疗(新药研发)、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等等。这些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盲目的冒险。

家长的担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回应:

家长的担忧,是出于对孩子安全和未来负责任的爱。这种担忧本身是值得理解的,并且也提醒了所有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人,安全是第一位的。

承认风险,但不被风险吓倒: 确实,化学世界里存在风险,但任何有价值的追求,都可能伴随风险。关键在于如何识别、管理和规避风险,而不是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了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强调“科学”和“规范”: 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学习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告诉家长,在专业的学习环境中,安全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展示化学的“益”与“美”: 引导家长了解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看到,化学不仅有“危险”的一面,更有“创造”和“治愈”的力量。比如,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医药;没有化学,就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新材料。
分享成功的案例和榜样: 介绍一些杰出的化学家,他们是如何在严谨的科研中,推动科学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总结一下:

“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学化学专业,理由是化学非常危险,动不动就起火爆炸,就是不爆炸也会慢性中毒”——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指出了化学学科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潜在风险。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不完全正确,是因为它过于片面和绝对化了,忽略了现代化学教育和科研中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化学学科本身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其“非危险”的、创造性的维度。

就像医生需要接触疾病,飞行员需要面对高空一样,化学家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套严谨的安全技能和防护措施,去应对和管理那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将化学“妖魔化”,不仅是对这门学科的误解,更是剥夺了孩子一个了解和改变世界的绝佳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对化学充满好奇,并且愿意在严谨的指导下学习,那么,请不要因为一些过度的担忧,而扼杀了他们探索未知、贡献社会的可能。相反,应该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安全、负责任地去拥抱这门充满魅力的科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因噎废食不可取。

但这句话是对于吃饭睡觉这样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言的。

而不学化学,去学其他专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却会因此和很多隐患彻底拜拜了,即使这些隐患发生的概率很低,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十分高质量的决策。

这就好像过马路,既可以走地下通道,也可以走天桥,还可以走没有红绿灯人行道的路口。

虽然走路口,多加注意,被车撞到的概率很低。

但我一开始就多走几步路,走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好吗?

user avatar

化学当然非常危险,那是开玩笑的吗?

生化材专业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各高校实验室和设备长期老化,防护措施匮乏,管理不到位,加之没钱改善。全国的生物材料化学化工环境专业每年都要出几个重大大事故,不是爆炸死人,就是炸伤手、炸瞎眼。我汇总了从2006年到2018年劝退专业的安全是事故。

下面这图是我两年前做的了,最近又发生了不少恶性安全事故,特别是最近中科院北化所一个女生操作反应釜失误,导致反应釜爆炸,当场毙命。

网传 3 月 31 日中科院化学所发生反应釜爆炸,一人疑似身亡,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如何避免发生?

安全事故的海因里希法则

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说明你的房子里已经有30只蟑螂了。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你看到一起安全事故,你就应该明白,背后应至少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更何况,连续十三年,年年都有安全事故,你应该明白这背后的安全隐患有多大!相比,理论学科(数学、统计)、信息学科(计算机、软件)、文科、商科哪里有这么危险。久在河边走,哪里能不湿鞋。


生化材专业的慢性毒性

就算你念书期间侥幸没有遇上安全事故,但人的身体也不是那么强大的,当你毒气吸多了,你是会生病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读博到中后期,身体已经完全崩溃了,就是因为接触了大多有毒的化学物质。很多人并不了解劝退学科要接触多少有害物质。

学化学和材料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有做纳米材料,而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强的生殖毒性,使人丧失生育能力,使孕妇早期流产,使胎儿畸形的比例提高。

除了纳米材料,还有大量潜在的有害物质,我特地整理了一份清单:

相信我,只要你在天坑专业,上面提到的这些危害总有一款你会遇到!遇到了怎么办?身体是你的,生病了也是你的,身体垮了就完了。没有人会同情你的。导师自然不会管,学校更不会管,谁让你是倒霉蛋呢?就像我们这边矿山里的工人因为矿里粉尘吸入太多,很多人会得矽肺病,矽肺病是绝症,治不好的,没有人会管他们,最后一个个在绝望中死去。

我希望遇到这样命运的人不是你。

user avatar

刚刚,南京一高校材料学院又炸了,两人死亡,多人受伤。现场升起蘑菇云。

化学乃五大天坑专业之一。另四个是环境材料生物基础医学。天坑专业共同的特点是投入多产出少任务多回报少。前景黯心情差待遇差。环境恶事故频老师渣教学烂。不论北青还是985,211,全都一个德行。甚至哈弗耶鲁也不能例外。基础医学除了接触化学试剂生物试剂外还要经常与实验动物打交道


清华炸完交大炸,交大炸完北化所炸,一路连环炸,赶上一次就遭殃!

事故频繁的原因就是实验室老化缺乏安防经费投入,安全培训不足,缺乏师傅带徒弟的传承而往往赶鸭子上架大干快上,默认996甚至8127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大部分事故都是人祸导致的。在权衡是否投入巨额经费全面升级实验室安防体系面前,牺牲个把学生的人身安全乃至生命是超值的!堪比小工厂的抠门老板。

比如通风橱不足或者坏掉,多个人同时共用一个通风橱进行实验,缺防护眼镜,实验室空间紧张人员之间缓冲距离不足,各种猪队友等等。没钱的话,安防就是一纸空文!

即使不发生爆炸事故,长期在实验室做实验接触大量化学试剂极易造成嗅觉损伤!因为我国的实验室建设标准太低,到处串味,一进化学实验室大楼普遍就是一股奇怪的混合味道!

详见 霍华德的总结,实验室安全

人家其他专业哪有这么多糟心的事儿啊?!

早退早转保平安。

渣导代言人皮大FXH教授先怼学生再评优。真香。

像F教授这样讲课稀烂且三观颠覆的老师为数不少。

课讲的烂还不允许听课者吐糟,神逻辑啊!


user avatar

当然有道理。

就连食盐工业,

如果不做好生产与防护,

伤手、伤脚、伤呼吸系统也是正常的情况。

工业化的核心是提高密度,

而人类依赖的生存环境的关键密度参数空间很狭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