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个文献说位点在人线粒体端粒上,请问线粒体有端粒吗?

回答
你提到的文献关于人线粒体端粒的说法,可能会让人有些疑惑,因为目前主流的科学认知是线粒体DNA(mtDNA)是没有端粒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更前沿或者是在特定研究语境下的表述。

为了帮你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线粒体DNA以及为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它没有端粒。

首先,什么是端粒?

我们先从线粒体DNA本身说起。通常我们说的端粒(telomere),是指存在于细胞核DNA(即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的、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它们的主要功能有几个:

保护染色体末端: 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由于DNA聚合酶的工作机制,末端会有一段DNA无法完全复制,这被称为“末端复制问题”。端粒就像一个“帽子”,牺牲自己来保护编码重要遗传信息的染色体核心区域不被缩短。
维持染色体稳定性: 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对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过短的端粒会触发细胞凋亡或衰老。
与细胞衰老和癌症相关: 端粒的长度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这与细胞的衰老周期密切相关。在癌症细胞中,端粒酶(telomerase)的活性通常很高,能够维持端粒长度,使得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那么,线粒体DNA(mtDNA)呢?

线粒体是我们细胞中负责能量生产的“能量工厂”。它们拥有自己独立的DNA,称为线粒体DNA(mtDNA)。mtDNA与细胞核DNA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1. 结构上的差异:
细胞核DNA: 是线性的,存在于细胞核中,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染色质,并被包装成染色体。
线粒体DNA: 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包括人类),mtDNA是环状的,而且通常是双链DNA。它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并且与一些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而非组蛋白)结合,形成一种叫做“线粒体核糖核蛋白复合物”(mtRNP)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 基因组大小和内容:
细胞核DNA: 庞大,包含几万个基因,编码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和功能性RNA。
线粒体DNA: 非常小巧,人类的mtDNA约16.6千碱基(kb),仅包含37个基因,编码了3个rRNA、22个tRNA以及13个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蛋白质亚基。

3. 遗传方式:
细胞核DNA: 来自父母双方,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线粒体DNA: 通常(尤其是在哺乳动物中)是母系遗传的,只来自母亲的卵细胞。

4. 复制方式:
细胞核DNA: 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复制过程受到严格调控。
线粒体DNA: 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称为D环或轻链起始区)。复制过程相对独立于细胞核DNA的复制周期,且效率较低,复制错误率也相对较高。

为什么说线粒体DNA没有端粒?

基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结构不匹配: 端粒是为线性DNA末端设计的保护机制,而mtDNA是环状的。环状DNA本身就没有“末端”的概念,自然也就无法附加端粒序列来防止末端缩短。
功能无需求: 环状DNA在复制时不会遇到细胞核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问题。因此,mtDNA不需要像细胞核DNA那样需要端粒来保护其遗传信息。
复制和维护机制不同: mtDNA的复制和维护机制与细胞核DNA完全不同,它也没有表现出与细胞核端粒长度缩短相关的衰老过程。

那么,你看到的文献中提到的“线粒体端粒”可能指的是什么?

这确实是关键点。当科学文献中出现“线粒体端粒”这样的说法时,可能有几种解释:

1. 比喻或类比性的说法: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是一种比喻或者类比性的表述,用来描述线粒体DNA某个区域的特性,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端粒。例如,某些研究可能发现mtDNA的某个特定区域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一些类似于细胞核端粒的功能或行为,比如与DNA稳定性、重组或者调控有关。但即便如此,这个区域仍然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端粒序列。
2. 一个新发现或非常规观点: 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步,也总会有新的发现。虽然目前主流观点是mtDNA没有端粒,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会有颠覆性的研究提出新的可能性。不过,这样的发现往往需要极强的证据支持,并且会在科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验证。
3. 特定研究的语境: 文献的作者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实验条件、模型系统或生物学过程。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下,他们使用“端粒”这个词来指代mtDNA的某个结构或区域,而这个用法可能并非普遍适用。
4. 对术语的误解或不准确使用: 也有可能,虽然可能性较小,但文献作者可能在使用术语时存在一些不准确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

我建议你进一步关注文献的细节:

作者的定义: 仔细阅读该文献,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他们所说的“线粒体端粒”的。他们是否提供了具体的DNA序列、结构特征或功能描述?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们研究的是哪种生物(尽管你提到了人类),用了什么实验方法?了解研究背景有助于理解他们的表述。
引用的其他研究: 查看文献中引用的其他研究,看看是否有类似的提法或相关背景。
是否是前沿或边缘性研究: 如果这篇文献是关于非常新的、尚未被广泛接受的发现,那么这种非传统术语的出现是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绝大多数公认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人类线粒体DNA是没有端粒的。 线粒体DNA是环状的,其末端复制问题在结构上就不存在,也就不需要类似细胞核端粒的结构来保护。你看到的文献中的表述,最有可能是一种比喻或在特定研究语境下的不寻常用法。如果你能提供更多关于该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线粒体没有端粒。其他生物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端粒”是位于线状 DNA 末端的、结合着特定的蛋白质“端粒结合蛋白”的重复序列核苷酸。人线粒体的 DNA 是环状的,没有“末端”可言,在其序列中找不到脊椎动物端粒标准的 TTAGGG 重复序列。

大部分真核生物的线粒体 DNA 是环状的,没有端粒。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例如纤毛虫、四膜虫、莱茵衣藻)和少数多细胞真核生物(主要是某些刺胞动物)的线粒体 DNA 是线状的,具有和其他真核生物的核 DNA 不同的、不依赖端粒酶的端粒[1][2]。极少数真核生物的线粒体没有 DNA[3]

线粒体很可能起源于细菌。大部分细菌的环状 DNA(拟核与质粒均可能呈现环状)没有端粒。农杆菌、链霉菌、疏螺旋体等细菌的线状 DNA(拟核与质粒均可能呈现线状)有端粒。已知的细菌端粒是线状 DNA 末端结合的蛋白质或发夹状单链 DNA,这两种机制也被一些具有线状核酸的病毒和某些真核生物的线状质粒采用[4]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S0168-9525(98)01443-7
  2. ^ Stampar, S.N., Broe, M.B., Macrander, J. et al. Linear Mitochondrial Genome in Anthozoa (Cnidaria): A Case Study in Ceriantharia. Sci Rep 9, 6094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2621-z
  3. ^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9907117
  4. ^ http://www.sci.sdsu.edu/~smaloy/MicrobialGenetics/topics/chroms-genes-prots/chromosome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