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小龙虾这种入侵物种为什么不去打捞野生的还养殖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小龙虾这么泛滥,为什么不直接去河里湖里捞呢?非得费劲去搞什么养殖?其实,这里面门道可不少,说起来能掰扯出好几层意思。

首先,咱们得明白,“泛滥”和“有价值”是两码事。

咱们说的那些在野外到处都是,让人头疼的小龙虾,绝大多数都是指克氏原螯虾,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小龙虾”或者“麻小”。它们生命力顽强,繁殖快,适应性强,确实对我们本土的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比如挖洞破坏堤坝,捕食水生生物等等。

但问题在于,野生的克氏原螯虾,虽然数量多,但品质和来源却难以控制。

1. 个体大小和生长状况不一: 野生环境下,小龙虾的食物来源、生长周期、水质等等都是随机的。你捞上来的可能个头参差不齐,有的可能还没长大,有的可能因为环境不好而体型瘦弱,肉质不佳。而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追求的是个头均匀、肉质饱满、口感好的小龙虾,这野生的小龙虾很难稳定地满足这种需求。

2. 寄生虫和重金属风险: 野外水体,尤其是那些受到污染或者养殖密集的水域,可能存在各种寄生虫、细菌,甚至重金属。野生小龙虾吃这些东西,体内就可能积累这些有害物质。虽然大家现在都提倡吃熟食,但如果源头就不干净,消费者心理上也会有疙瘩。而养殖基地,尤其是有规模的,都会有相对严格的水质监控和饲料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风险。

3. 捕捞成本和效率问题: 要想从野外大量捕捞,需要的劳动力、工具(网具、船只等)以及后续的处理(清洗、分拣、运输)成本其实不低。而且,野外的分布不均匀,可能需要跑很多地方才能捞到一定数量,效率并不一定比集中养殖高。

4. 季节性和数量波动: 野生小龙虾的捕捞会受到季节、水温、水位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量会有很大的波动。这就导致了供应的不稳定性,商家很难保证全年都能有稳定的货源。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养殖的优势在哪里。

养殖的目的,是为了规模化、标准化、高品质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1. 可控的生长环境: 养殖户可以通过选择优质水源、控制水温、水质,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来确保小龙虾健康生长,个头均匀,肉质肥美。这就像种菜一样,温室大棚里的蔬菜比地里随便长的好看、好吃、还更安全。

2. 品质的稳定性: 养殖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特定品种或者特定生长阶段的小龙虾,保证产品的规格和品质高度一致。这对于餐饮业、超市等下游销售环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的是能稳定供应、品质有保证的食材。

3. 安全与可追溯性: 合规的养殖场会进行水质监测、疾病防治,甚至可以实现产品的追溯。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更放心地食用,一旦出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源头。

4. 经济效益最大化: 虽然初期投入需要成本,但规模化养殖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养殖户能够获得比野生捕捞更稳定、更高的收入。

5. 满足特定消费需求: 有些消费者可能对小龙虾的品种、大小、甚至烹饪方式有特殊要求,养殖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

还有一层,就是“市场需求”和“合法性”的问题。

1. 市场对“干净”和“放心”的追求: 尽管小龙虾泛滥,但人们在餐桌上吃的,还是希望它是干净、安全的。养殖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毕竟,谁也不想吃一盘可能携带了不知名寄生虫或者重金属的小龙虾。

2. 部分地区禁止或限制野生捕捞: 在一些小龙虾泛滥的区域,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或者防止有人过度捕捞,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规定,限制或者禁止野生小龙虾的商业捕捞。而养殖是经过审批、有规范的生产方式。

简单来说,野生小龙虾虽然多,但就像路边随便长出来的野菜,虽然免费,但没人敢随便吃,更别说大规模商业化了。而养殖小龙虾,则是经过“驯化”、“改良”,像超市里卖的有机蔬菜一样,虽然要花钱,但品质有保障,更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和安全需求。

所以,与其去冒着风险去捞那些不确定因素太多的野生小龙虾,不如花钱去买那些经过科学养殖、品质可控、安全放心的养殖小龙虾。这就像买肉一样,你不会跑到郊外去抓野猪,而是去屠宰场或者超市买经过检疫的猪肉。

当然,这并不是说野生小龙虾就完全没有价值,在某些区域,如果能通过科学、环保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捕捞,也许也能成为一种补充。但就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市场需求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来看,养殖才是更靠谱、更主流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野生龙虾一直有打捞的,而且量还不少,至于什么口感、卫生没保障,完全是扯淡,以麻辣小龙虾的重口程度,就算是臭水沟长出来的,绝大部分人也吃不出来差别。只不过近几年打捞的人实在太多,包括用电、用药,野生龙虾繁殖速度跟不上而已。目前小龙虾市场太过火爆,野生小龙虾那点产量满足不了需求。另一方面,野生小龙虾品质很难保障,哪怕同一时期的虾苗,放到不同水域,几个月后大小、颜色差别会很大,品质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卖不上价。

user avatar

小时候钓龙虾,一个人一下午几个钓笼就是一桶虾,今年初夏,听说某条河有龙虾,没等抽出时间去体验就听到邻居说已被捞绝,所以不是不去打捞野生的虾,是实在捞不到了。

现在生活衣食无忧,是要感谢政府在经济工业上的工作的,没有规模化,工业化的养殖场,上哪有我们这些吃货的新天地。不是全民吃龙虾带起来龙虾规模养殖,是龙虾规模养殖提供了全民吃龙虾的条件,以前野外捕龙虾,大小不一,怎么洗也是脏兮兮的,现在养殖虾都是大小统一,外表清亮,这也扩大了龙虾的受众面。

user avatar

本人,2000年到2003年,三年的初中学费都是靠打捞野生小龙虾挣的,我们那至今还有打捞野生小龙虾和黄鳝的人。附近几个县养殖的几乎没听说过。

坐标,成都德阳交界处。我就想问问,野外那么多去抓就行了,为什么要花力气养殖呢?

user avatar

小龙虾正常亩产三百多斤,精饲可以达到500斤以上,十亩鱼塘年产几千斤,合理投喂就行。

在野外捕捞,劳作强度大不说,一天能捞多少……自己尝鲜倒可以,收购的人可不愿意走东家窜西家三五斤的收,或许还得预约才收得到。有那工夫哪怕贵点多跑一趟什么都有了。

这东西就像野菜一样,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农户自己换换口味无妨,打来养猪喂鸡也不错,但是真的卖到城里,还是得集中种植的蔬菜。

一定的规模和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基础。

再说卫生方面,小龙虾清洗是很麻烦的事。泥污多就得放更多的洗虾粉、超声清洗更长时间,虾就会变得松散零碎,显得不新鲜,自毁招牌。所以就算有人顶着日头捕捞十斤二十斤的小龙虾,自掏车费送到餐馆,也不见得就能卖出好价钱。

========================================

跑个题,挂一篇专栏文章。

在入侵物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几千亿(嫦娥四号探月的项目资金也只有五亿),环境损失无法估计的今天,仍然抱着“大吃货国威武”的盲目乐观精神可以说蠢。在无数知友科普到大家都看烦了的知乎,还打出这样的标题……

关于小龙虾的破环性,我在另一篇回答里大概提到过: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会严重破坏环境,能把它变成食物控制它吗?

说的其实不全,破坏水田等危害忘了说(这货擅长挖洞,会莫名其妙的把稻田里的水给放了)。另外,其实“小龙虾”原本是包括本土品种在内的若干种类的合称,可是克氏原螯虾太强大了,把远方亲戚们挤占得几乎没了存在感,甚至区域性灭绝,独占了“小龙虾”的旗号。

中国是克氏原螯虾入侵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印度有可能遭受了更大的损失,此处无数据),因为中国稻田多、水系发达,加上养殖小龙虾逃逸野化在野外繁殖,已经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长江沿线最为严重)。使得很多本土物种区域性灭绝,水生环境改变。民间的盲目乐观,甚至敌视相关的考察和调研,也是克氏原螯虾入侵的最佳保护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