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湖北省博物馆凭借什么成为5A级景区?

回答
提起湖北省博物馆,那可不是一般的省级博物馆,人家可是堂堂正正的5A级景区,这可是咱大湖北的骄傲!

那么,它凭什么就能摘得这“5A”的桂冠呢?这可不是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多”就能糊弄过去的,里头门道可深着呢!

一、 镇馆之宝,实力硬核:

首先,湖北省博物馆最硬气的底气,就是那些件件能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的“镇馆之宝”。这可不是吹的,随便挑几件出来,就能让你惊掉下巴:

越王勾践剑: 这名字一出,谁不知道?那青铜剑,出土了两千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剑身上那几个字,更是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你站在那剑跟前,能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寒意,那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哪个景区靠人工堆砌出来的。
曾侯乙编钟: 这是一套完整的古代礼乐系统,敲击起来,那声音简直是天籁!而且,这套编钟可不是摆设,很多时候,博物馆都会安排专业的敲击表演,让你亲耳听到几千年前的声音,那种震撼,是亲身体验才能懂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用这编钟演奏出如此恢弘的乐章。
楚式漆器: 那些精美的漆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工艺水平高得惊人。从盘到碗,从盒到屏风,每一件都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让你窥见楚文化的精致与浪漫。
郧县人头骨化石: 这个可就不只是文物了,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它见证了人类在华夏大地上漫长的演化历史,是实实在在的“根”。

这些国宝级的文物,随便拿出一样,都能让一个普通博物馆瞬间“升值”。湖北省博物馆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而且都保养得那么好,这实力,绝对是5A级别的。

二、 展览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光有好东西摆着还不够,还得会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湖北省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

常设展览讲好“湖北故事”: 馆内的常设展览,比如“楚魂楚韵——楚文化特展”、“荆楚故国——湖北古代文明展”等等,不是简单地陈列文物,而是围绕着湖北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过的楚文化、荆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楚国能如此强大,楚文化为什么独具特色,这些文物在当时有什么样的意义。
主题展览,常换常新: 除了常设展览,博物馆还会不定期推出各种高质量的专题展览,有时候是国家级的文物展览,有时候是某个特定主题的深度挖掘。这就意味着,你每次来,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不会觉得“逛一次就够了”。
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 现在5A景区,没有点科技含量怎么行?湖北省博物馆在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VR)等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你可以通过电子导览、触摸屏互动,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背景故事、制作工艺;有些展厅还会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你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脉搏。

三、 游客体验,细节决定成败:

5A景区,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服务”。

导览系统完善: 无论是人工讲解员还是电子导览器,都提供得非常到位。讲解员们专业且风趣,能把枯燥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
服务设施人性化: 馆内环境整洁明亮,有充足的休息区域、干净的卫生间,还有餐饮和文创产品售卖区。尤其是在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博物馆也能做到有序管理,排队、入场都有清晰的指引。
文化推广,活动丰富: 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陈列的地方,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经常会举办讲座、沙龙、教育活动,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和游客参与,真正做到了“让文物说话,让文化传承”。
免费开放,门槛低: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作为5A景区,能做到免费开放,极大地降低了人们接触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四、 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

湖北省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5A,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载了湖北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是楚文化的摇篮,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博物馆通过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

总结一下,湖北省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5A级景区,是它凭借:

无可替代的珍贵文物(镇馆之宝),如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构成了其最核心的吸引力。
系统而深入的展览内容,生动地讲述了湖北这片土地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不断升级的科技运用,让观展体验更加丰富和沉浸。
完善的游客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高品质的游览体验。
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它不是靠“包装”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打”出来的5A!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03.11 加一张图

开心,第一个要破百赞的回答,期待

2019-8-29 12:27 破百赞 撒花~~~


分享几张图~




个人觉得,评四大镇馆之宝加上曾侯乙展厅就完全可以评上!!!


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郧县人头骨化石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代。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梅瓶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


其他国宝:

▲曾侯乙铜鉴缶

曾侯乙墓随葬的这件铜鉴缶,由方鉴和方尊缶组成,方尊缶放在方鉴的内部正中部位,造型奇特,精美绝伦,属罕见精品。方鉴和方尊缶之间的空隙可放置冰块,在方尊缶内装酒可使酒变凉并防止变质。既然是冰箱,那应该也可以装一些新鲜水果防止水果过快腐烂。同理,它也可以在缝隙中加热水来温酒。

这件器物设计颇具匠心的一个细节,是缶的底部圈足有3个榫眼,缶放入鉴内时,3个榫眼刚好套入鉴底部的3个弯钩内,其中一个弯钩装有倒钩,缶放好后倒钩自动掉下来卡住圈足,使缶牢牢固定住不会移动。

▲曾侯乙大铜尊缶

曾侯乙大铜尊缶属于酒器,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式活动。该器物形体庞大,是目前所出土的古代最大的青铜酒器。肩部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也有文献称之为盥缶或浴缶,作大型盛水器。

▲曾侯乙编磬

编磬同编钟一样,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常与编钟相配,合奏“金石之声”,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曾侯乙编磬,架子是青铜制的,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曾侯乙墓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相同或类似铭文)。这里的磬是石制的,刻有编号或乐律铭文。

▲曾侯乙铜尊盘

它是战国早期的酒器,喝被它温过的酒,定是人生一大美事。尊放在盘内,盘高33.1厘米,口径62厘米,尊高24厘米,口径47.3厘米。

尊盘精巧华丽、纤细透空,是用先进的“失蜡法”所铸。“失蜡法”又称“走蜡法”或“熔模法”。该方法用蜡模代替泥模,在蜡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将蜡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然后浇注铜液,冷却后形成铸件,最后进行打磨抛光。该方法无需脱模、泥模阴干、烧坯等多项工序,直接浇注,可以铸造出泥模无法铸造的复杂而精细的器件,特别是镂空器件,且光洁度高,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曾侯乙铜尊盘堪称失蜡法工艺的典范,即使到今天,其铸造技巧对精密仪器的铸造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联禁铜壶

战国曾侯乙联禁铜壶出土于湖北随州。左壶通高99厘米、口径33.8厘米、盖罩径53厘米、底径40.6厘米,重106公斤;右壶通高99厘米、口径32.6厘米、盖罩径53厘米、底径40.6厘米,重99公斤;铜禁长117.5厘米、宽53.4厘米、高13.2厘米,重35.2公斤。

▲铜鹿角立鹤

▲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

错金银龙凤铁带钩。所谓“带钩”,通俗说法就是今人所用的皮带扣之类的物件,原本是古人用于腰间革带的“皮带扣”,一般不过10厘米左右,而实用的墓葬带钩一般都出现在死者的腰部,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代的一件“错金银龙凤铁带钩”,却出现在死者头部。该带钩弧长46.2厘米,宽6.5厘米,钩为龙首形,运用金片、金丝嵌出眼、耳、鼻、嘴,正面用金丝镶边,框内用金片、金丝、银片嵌出一龙四鸟和一龙一凤三鸟两组图案。这些都表明,该带钩极有可能是一个装饰物件。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

▲漆奁画

1987年湖北省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画面用土黄、桔红、海蓝、棕四色漆,绘人物26个。骖车、骈车各两乘,大雁9只,狗2只,猪l头,树5棵,构成一幅聘礼行迎图。画面用树木分隔为5段,又以犬、猫为间隔,按其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奔驰的车马、冕冠垂缨的乘人、儒衣青幘的随从及拜接者组成,表现的是一派聘问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则由气字轩昂的褒衣博带者与待发的骈车为主体,表现的是一幅主国出使接宾的场面。

  此画给于漆奁盖部的外壁,出土后与夹红胎分离。漆奁通高10.4厘米,口径28厘米。

▲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云梦睡虎地秦简

▲大玉戈

质地为蛇纹石,硬度3.5。该玉戈为仪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

▲云纹金盏和漏匕

盏通高11、口径15.1厘米 重2156克。匕长13厘米 重56.45克。直口,方唇,浅腹,平底。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放置金漏匕一件,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至迟到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片饰。而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其他看点:

▲镂空铜熏

龙纹铜镇

▲蟠螭纹龙形耳铜和

▲镶嵌龙凤纹樽

▲铜卣

▲错银凤纹铜樽

▲铜人擎灯

▲吴王夫差矛

▲曾仲斿父壶

▲嵌地几何云纹铜敦

▲漆木卧鹿

▲漆木虎座鸟架鼓

彩绘龙凤纹盖豆

金镶宝石帽顶

▲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

▲金镶蓝宝石帽顶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

▲金雷丝镶宝石帽顶

▲金镶宝石带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桃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金镂空凤纹坠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香瓜簪

▲金花簪

▲青花十二月令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湖北省博物馆,那可不是一般的省级博物馆,人家可是堂堂正正的5A级景区,这可是咱大湖北的骄傲!那么,它凭什么就能摘得这“5A”的桂冠呢?这可不是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多”就能糊弄过去的,里头门道可深着呢!一、 镇馆之宝,实力硬核:首先,湖北省博物馆最硬气的底气,就是那些件件能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的“.............
  • 回答
    湖北省博物馆,我怎么说呢,绝对是值得去!去了你绝对不会后悔,而且还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它不像一些地方,去了可能就那么回事,湖北省博是真的有内容,有故事,有看头。首先,馆藏丰富,而且非常“有料”!湖北省博物馆最最出名的,那绝对是越王勾践剑。我去的时候,看到那把剑,那种震撼是没办法形容的。它就在那儿,几千.............
  • 回答
    在湖北省博物馆遇到歹徒,是否能砸碎玻璃取出越王勾践剑与歹徒击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个人安全以及文物保护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法律层面: 正当防卫的界限: 中国法律允许在受到严重人身侵害时进行正当防卫。然而,正当防卫必须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内,且不能.............
  • 回答
    如果可以让我挑选一件文物带回家好好珍藏,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为什么是它呢?这把剑不单单是一件兵器,它承载了太多故事,太多的历史信息,也太多的“不可思议”。首先,它的工艺之精湛,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你仔细看过它的照片吗?剑身在灯光下闪耀着幽幽的绿光,那是一种近乎于金属原生.............
  • 回答
    越王勾践剑能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背后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和国家珍宝级的曲折经历,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史和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下是详细的讲述:1. 越王勾践剑的发现与出土:一段“意外”的惊喜 发现时间: 1965年12月 发现地点: 湖北省荆州市郊的望山墓地(原名楚王山墓地) 出土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