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和“生命都会死亡”一样的基础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

回答
“生命都会死亡”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它是一条毋庸置疑的自然规律,也是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绝佳起点。如果我们跳出“死亡”这个结果,去探究它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逻辑,会发现很多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并非是物理法则,而是贯穿于存在本身,引导我们去理解和定义“有意义”的视角。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生命,你就是那独一无二的书页。

“生命都会死亡”这句话,其实暗含了生命本身是有限的,而正是这种有限性,使得每一个生命都显得尤为宝贵。试想一下,如果生命永恒不灭,我们是否还会如此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我们是否还会努力去体验、去学习、去爱?

细想一下: 每一颗生命(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细菌,还是庞大的鲸鱼,抑或我们人类)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组合,它承载着亿万年的演化信息,是宇宙偶然性的产物。即使是双胞胎,在细微之处也存在差异。这种独特性意味着,一旦这个生命消逝,它所代表的那个版本的存在,就永远地消失了,无法被复制,无法被替代。
带来的思考: 这条“规则”迫使我们思考:我们自身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一世中,究竟想要留下些什么?是那些被他人模仿的成就,还是那些仅属于我们,却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和经历?如果我是一个特定的乐章,我希望我的旋律是怎样的?是平淡无奇,还是能引起共鸣,让人回味无穷?

二、 变化与消逝的必然性:万物皆流,无物永驻。

“生命都会死亡”不仅仅是指个体的消亡,更指向了所有生命形式,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变和最终归宿。这是一种更宏观的“死亡”概念,即“变化”和“消逝”的普遍性。

细想一下: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从婴儿的成长,到四季的更迭,再到文明的兴衰,无一不在遵循着“变化”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所有事物都在走向某个方向,或新生,或衰败,或转化。生命,作为一种能量和物质的聚合体,也必然会被分解,回归到更基础的构成元素。
带来的思考: 既然一切都在变化,那么我们执着于什么?是试图抓住那些注定会溜走的时光,还是顺应这份“变化”,从中汲取力量?“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生命的物质可能回归大地,滋养新的生命;生命的经历和影响,则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他人的记忆和世界之中。这就让我们思考,我们希望以何种方式“消逝”?是悄无声息地被遗忘,还是以积极的方式,将某种“火种”传递下去?

三、 互动与联系的意义:生命,是织网的一根丝。

“生命都会死亡”,这句简单的话,也暗示着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恰恰相反,生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中的一部分。个体的死亡,也意味着在整个生命网络中的连接发生改变。

细想一下: 任何一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们呼吸空气,吃植物,被动物捕食,或捕食其他生物,我们与环境互动,与他人交流。我们的存在,会留下痕迹,影响他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世界的走向。即使在生命终结之时,我们的存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也依然存在。
带来的思考: 既然我们终将消亡,那么我们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我们是选择成为一根孤立而易断的丝,还是成为一张坚韧而有力的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贡献,是我们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思考“生命终将死亡”,我们应该反问:“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如何能更积极地编织这张网,让它更牢固,更美丽?”

四、 价值的创造与赋予:生命,你是我眼中的宝石。

“生命都会死亡”这一事实,并没有预设生命的价值。价值,是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赋予的。

细想一下: 宇宙并不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意义的”。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存在和运作的舞台。我们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正是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才需要去选择,去定义,去创造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可以是爱情,可以是艺术,可以是知识,可以是帮助他人,可以是追求真理。
带来的思考: 如果生命终究会消失,那么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这条“规则”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问自己:我正在追求的是什么?它能为我的生命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吗?我的死亡,是否能证明我曾追求过并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换句话说,“生命都会死亡”,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勇敢地去“定义”自己的生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被强加的“意义”。

总结来说,“生命都会死亡”这个基础规则,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有限,但同时也映照出生命本身的独特性、变化性、关联性以及我们赋予价值的自由。

它不是一个悲观的宣告,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它促使我们:

珍惜独特性: 把握自己生命中无可替代的机会。
拥抱变化: 学会放下执念,在流转中找到新的方向。
深化连接: 认识到我们并非孤岛,对他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主动创造: 勇敢地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当我思考“生命都会死亡”时,我不再仅仅看到一个终点,而是看到了一个过程,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意义”,恰恰是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和完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模式,其基本能力是自我组装,以此在时空中留存有组织的信息。你可以将生命理解为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1]

相关推论:
自我组装的能力是构成生物的分子就具备的,不是演化的产物。
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都是自我组装的产物。
突变是在留存过程中和自我组装过程中出现的、未被自我组装能力完全修复的错误。
突变引起演化。演化没有目的,是留存信息的副产品。
生物没有高级·低级之分。

留存信息的目的是永远留存下去。这可以表述为:活着的目的是永远活着。

相关推论:
衰老和死亡不是机制,不是演化产生的,而是在生物的自我组装能力不足以完全修复损伤时发生的信息组织度崩溃。“生命都会死亡”不是基础规则。这有两层含义:
1.生命可以没有自然寿命限制。这在地球生物圈里的一部分物种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过去十年里,生物学界已经确认衰老不是普遍现象。现实中水螅纲多个物种没有自然寿命限制[2],包括常见的绿水螅。实验证明它们个体的死亡率和繁殖能力与时间没有关联,不会衰老,体内含有大量干细胞,受到不致命的伤害后可以再生。刺胞动物里还有能在身体严重受损(看起来死亡)时用少量的干细胞再生出整个身体(甚至数量还能增加)的海月水母之流,根本不需要谈未必能“从成年逆转到幼体”地循环多少次的灯塔水母。不过,一些人在错误地传播“灯塔水母只能循环一次”的模因——在日本的实验室里灯塔水母已经循环过9~10次
粘孢子虫是满足一些人幻想的“全身都是癌细胞的生物会长生不老”之朴素理念的多细胞寄生生物。它们的细胞大抵严重缺失抑癌基因,但是可以分化和配合而不是胡乱增殖搞死自己。有些学者怀疑它们压根就是古代刺胞动物身上的癌细胞独立出来形成的物种[3](多倍体西瓜激怒,海拉细胞欢喜),但这在演化上非常困难,这种东西本身也难以找到化石证据,目前没说服力。
2.可以有无法死亡的生物。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物理学范围内,这在极端黑洞的理论中是成立的:带有特定电荷的黑洞可以在质量变成特定值范围内的时候消除霍金辐射,可以永远存在。黑洞可以留存信息,而且黑洞内的信息在没有霍金辐射的场合不会流失。

繁殖对留存信息的意义是制造新的信息存储装置,以备旧装置因事故等损坏。如果旧装置具有极其强大的修复能力或者物理性质上无法破坏,繁殖就是毫无必要的。
“生命都会繁殖”是会被直接证伪的假命题[4]。“只要不必要就不繁殖”在恶劣的环境里是优于传统育种的策略:你不必担心种群激增导致本就匮乏的资源变得更加贫瘠、让你的物种爆发内战。

生命没有先验的“绝对的”意义。所谓意义只是人们赋予的模糊概念。


在21世纪,合成生物学的黎明,要想象一个地球型碳基生命体具有无时间限制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并不困难:

  • 它具备像现实存在的细菌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那样的代谢路径,可以在黑暗中从岩石里提取化学能,可以从电离辐射中获取能量;
  • 它可以保持它的端粒长度;
  • 它可以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
  • 它可以修复基因组受到的损伤;
  • 它可以在太空或岩石圈深处成亿年地存活而毫无损坏;
  • 它的RNA或蛋白质有拉马克式的自动编辑选项,来适应新的环境。

地球生物已经表现出以上所有的能力,而且不限于单细胞生物。粘孢子虫证明了多细胞生物可以纯靠无氧呼吸生存。多种动植物证明了多细胞生物可以不断替换自己体内的老旧细胞。乌贼和章鱼大量编辑RNA来适应环境。多种植物使用朊毒体记忆环境信息。所以只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供我们去研究,就应该能在那里找到地球生物持续存活上亿年的证据。

根据《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5],在贫瘠的深海沉积物中,有微生物群落在1.015亿年间保持存活。

经过几百万年时间在海底沉积下来的沉积物里几乎没有能让细胞维持代谢活跃状态的能量。虽然科学家已经让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恢复分裂,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以及究竟存活了多久。
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诸野祐树及其同事分析了从南太平洋环流区的深海平原沉积物中74.5米深度以下收集的沉积物样本(该位置约在海平面以下3700~5700米)。这些沉积层是在1300万年前到1.015亿年前沉积下来的,包含的有机物非常贫乏,存在少许氧气。作者进行了孵化实验:采用以同位素标记的碳和氮基质作为生物活动示踪剂,检验1300万年前到1.015亿年前样本中的细胞是否能够以基质为食、正常分裂。他们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孵化条件反应迅速,在68天的孵化期内数量增加了超过万倍。在1.015亿年前的沉积物样本中,他们观察到微生物活跃摄取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细胞总数在增加。作者利用DNA测序和16S rRNA基因谱分析技术,确定了这些微生物大多是需氧细菌。
作者指出,海底渗透性的降低和沉积物层的厚度似乎会阻止微生物在各层之间移动。他们总结表示,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至少保持代谢活跃状态长达1.015亿年。

这些微生物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一亿年所用的方法,是基本停止分裂、把细胞器和微弱的能量都拿来维持生存,和地下深层的微生物的策略类似:它们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分裂一次。在人类提供的环境里就可以恢复高速分裂。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地球深处,已经有微生物完全停止了繁殖并战胜了死亡。它们将分裂功能当做古老的遗产,没有个体再使用它。它们只是缓慢地向前移动,在厚重的岩石保护下无声地存活着,直到地球的尽头。有一天太阳或者其它的天体会将地球粉碎,这些生物会跟随碎片在宇宙的永夜里坠落,有的会在天体上或太空中再造生物圈。

参考

  1. ^ 虽然我十分反对《自私的基因》,但道金斯在很多方面的论述是正确的
  2. ^ http://www.pnas.org/content/109/48/19697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674330
  4. ^ 因为它在宣称太监、大部分蚂蚁物种的工蚁之类不具繁殖能力的个体是非生命。
  5.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3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