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十五或二十年前乘坐火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十五二十年前坐火车,那可是一段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记忆了。跟现在比起来,那时的火车之旅,更有种“在路上”的感觉,也更显出几分“人间烟火气”。

首先得说说买票。那时候,网上购票还没普及,主流还是去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长队。你得掐着点去,不然热门线路的票很快就没了。尤其是节假日,那队伍堪比春运抢票大战。售票员也都是真人,带着浓浓的口音,你一句我一句地确认车次、席别,感觉特别实在。有时候还能看到窗口里贴着几张 handwritten 的告示,写着“今日车票已售罄”之类的,很有年代感。

进了火车站,感觉也跟现在不一样。那时的火车站,特别是县城或者小城市的小站,往往是那种红砖瓦房,或是带着点苏联风格的水泥建筑。进站口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安检设备,可能就是几个人工查验一下车票。候车室里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烟草味(那个年代很多公共场合允许吸烟)、泡面的味道、还有瓜子壳的味道。人们席地而坐的情况也比现在常见得多,大包小包的行李堆在身边,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打牌的、聊天打盹儿的,那种热闹劲儿,仿佛过节一般。站台上,列车进站前,广播里会传来一阵熟悉的旋律,然后是车长用扩音器喊话提示旅客上车,那种洪亮而略带沙哑的声音,总能勾起人一丝期待。

车厢里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硬座是绝对的主力。一排排的座位,中间是过道,两边是座位。那时候的座位设计和现在不太一样,靠窗的位置总是最抢手的。车厢内部装饰也相对简单,可能就是绿色的座椅,天花板上挂着几盏白炽灯,车厢连接处有那种厚重的、可以拉开的布帘子。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车上的“服务”。不像现在火车上 WiFi 遍地,手机信号也稳定。那时候,手机信号常常断断续续,大家更多的是靠面对面交流。列车员会推着餐车,喊着“热乎乎的盒饭”、“方便面”、“饮料瓜子”什么的。盒饭嘛,味道就那样,大家吃的是个方便,也是一种体验。还有卖报纸、杂志的小哥,手里拿着一大摞,来回穿梭。最特别的是,很多列车上都有那种专门的“卖艺”或者“讲故事”的乘客,他们会自备乐器,在车厢里表演,大家也会自觉地给点小费,气氛特别融洽。

夜间行车,整个车厢就进入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大家把座位放倒,或是靠着座位睡觉。车厢里会熄灭大部分灯光,只剩下微弱的应急灯光。窗外是漆黑一片,偶尔闪过村庄的灯火。车轮摩擦轨道的“哐当哐当”声,成了最持久的背景音乐。你很容易就能听到旁边人的鼾声,闻到不知谁的脚丫味儿,但大家似乎都能忍受,因为知道,这都是旅途的一部分。

车上的娱乐方式也相对单一。很多人会看书、听磁带(那时候还是磁带的天下),或者就是和身边的人聊天。如果遇到同路人,聊得投缘,旅途的枯燥就烟消云散了。孩子在过道里跑来跑去,大人就在旁边看着,偶尔也会有乘客上来提醒“注意安全”。

下车前,列车员会提前开始清理车厢,大家也纷纷收拾起自己的行李。当火车缓缓驶入车站,广播里传来报站声,一种回家的感觉或者抵达目的地的兴奋感就扑面而来。

总的来说,十五二十年前的火车体验,少了些科技带来的便捷,但多了些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那种长时间的、封闭的空间里,与陌生人交流、共同度过一段时光的感觉,现在似乎很难再找到了。那是一种慢节奏的出行方式,也承载着许多人朴实而珍贵的旅途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自己记忆里的几次很早的时候坐火车的经历,

1990年前后,20多年前,5-6岁:

车票是硬板票,车票上印一道杠是直快,两道杠是特快,儿童票会斜着减掉半截(或者是另外的一张纸),车票完全没有联网,窗口准备的票卖完了就没了,没有异地票或者联网票一说。有些时候,管局内车站会发售一些本局内的跨局车,比如哈局七台河站就有卖牡丹江发往其它地方的车,但具体有哪些车就不清楚了。

因为没有联网,所以也没有12306能查时刻表,全靠纸质的时刻表,其中的停站信息可能不准,甚至时间也不准。比如,我们当时从河南的一个小站(上街站)要去北京,买的时刻表手册上标注有停站,但到了以后发现车通过不停,只好到郑州再买别的车票。当时的时刻表印象里也不是很厚,因为车次其实不多。

90年左右全是绿皮车,好一点的车里顶棚带有一些电风扇,夏天靠风扇,冬天靠锅炉,车厢里是烧煤的(锅炉在车厢的一头,每节都有)车内条件很差,人多的时候行李架上、座椅下面也全是人(不是行李,是人),我当时比较小,睡在行李上。应该还没有空调车,反正我当时没见过。

因为车窗都是可以打开的,所以热了就开窗,停站久了或者在小站临时停车的时候,会有附近的村民来列车附近卖东西。我记得有卖苹果的,一袋子苹果,价钱忘记了。当年还第一次吃火腿肠,不知道怎么弄开,最后是用钳子把火腿肠两头的铁丝掰开的,没想过用剪刀剪开。

那时候还睡过卧铺,跟现在绿皮车的卧铺没什么区别,上中下三个铺位,我跟我妈挤一个中铺,这种卧铺在2004年左右的时候我还睡过几次。

车速方面,没有时速表,但当时的车也有比较快的,当年的T字头车跟今天的K字头车差不多。比如标杆车1次特快(今天的T1次北京西-长沙)从北京到郑州耗时10小时左右,京哈的车大概要将近20个小时左右。但其它线路也并不都这么快,当年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要3天(没坐过,看时刻表看到的),当时陇海线还有一些地方是单线铁路。

有一个特别模糊的印象:进京的车快到北京的时候,会广播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就要到了,北京是我们祖国伟大的首都之类的(语气特别像朝鲜新闻联播那个女主播的语气,请自行脑补)。其余时间,列车广播里会反复的播禁止携带危险品,还举例说因为携带危险品发生过什么事故死了多少人之类的。

当年车站跟现在比变化也很大。比如,没有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是有的,但不是现在这样的,是一个很破的小车站。哈尔滨有一个叫三棵树的车站,是一个大站,不少车都在那始发(京三特快17/18次,今天的T17/18次),三棵树站其实就是现在的哈尔滨东站。

因为当时没有实名制验票一说,所以有些车站可以随便进去(有些要验票),车站的治安也相对较差,印象里哈尔滨站和郑州站的站前广场上经常是睡着很多很多的人。拿着站台票上车补票的事情也很常见,列车超员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年从黑龙江七台河到河南郑州单程要三天三夜左右(应该包括中转时间),现在坐高铁的话,最快一天多就到了。

2003年-2008年,十几年前,大学以及毕业以后:

家在黑龙江七台河,学校在甘肃兰州,单程4000公里左右。

车票已经是软票了,当时还有卖“通票”一说(途经勃牡哈京良郑硬座普快至兰州)。铁路已经多次提速了,但还不能网购车票,部分车次开始有异地票(但不是全部),车票仍然很难买,还好的是学生票提前预售,时刻表仍然是规划线路的重要工具。

有很多当年的车次至今还记得,比如:T75/6北京-兰州,T151/152北京-西宁,K171/2/3/4西宁/兰州-青岛,T17/18/71/72北京-哈尔滨,T181/2/3/4哈尔滨-汉口,K265/6牡丹江-北京,K43/44北京-兰州/嘉峪关,K39/40北京-海拉尔,T111/2/3/4兰州-南京,T115/6/7/8兰州-上海,T69/70北京-乌鲁木齐,2001/2南京西-福州,Z57/8/9/60北京西-福州……这些车次有些还在,有些变更了列车等级或者起终点等等。

有些城市已经有城际列车的样子了,比如当年就有北京-天津的双层特快,大概一个小时多到天津。

那个时候已经有空调车了,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绿皮车。比如七台河往返哈尔滨(东)的K7025/6次,就还是绿皮车,我还买过一次卧铺,上铺,冬天的时候没有清雪导致雪水融化把卧铺都弄湿了,冬天还在烧锅炉。K171/2/3/4当时是西宁/兰州(隔日)到青岛的,也是绿皮车,车上人特别多,我曾经坐这个车偷偷去秦皇岛挽回变心的女朋友(最后还是分了)。还有一次是没买到票,凭站台票上的车,是一趟哈尔滨到天津的车(车次不记得了),绿皮车,但因为超员严重,特别闷热(冬天!),售货员卖冰棍的生意特别好。

当时也有临客,我坐过A字头的车(按需开行列车),车次是A106次,全列硬座(主要为了运人),几乎没有站票,兰州到北京(走京包-包兰)要32小时,其中银川一站停车3-4个小时。绿皮车,车厢漏风,晚上特别冷,不像现在临客都是空调车,甚至高铁动车都有临客。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在北京西站看到过一个临客公告:从北京西到乌鲁木齐要4-5天。

我觉得2003-2005年是最难买票的几年,票价十几年没怎么变化,又没有高铁动车,运力差,人口流动大,甚至比九几年的时候还难买票,我曾经睡过T70次的座椅下面(虽然其实也很舒服的),在郑州站遇到过买票但无法上车(T117次,列车严重超员,硬座、无座票不让进站),在T17上站票太多站一晚12小时没动地方,孤身一人在郑州站等车20个小时又不能休息……

车速方面比过去好多了,像T17/8次是12小时左右,我当时带了一个随身听,一盘磁带,一次1小时反复听12次就到了。T75/6次需要24小时,现在已经改为Z75/76次,时间是20小时左右。

当时干线的车速能跑到130左右,有些车会有时速显示。动车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还坐过一次,大概是2007年5月前后,北京西-保定,时速200已经觉得很快了。

也是从那几年开始,铁路的变化比较巨大:

曾短时间出现过N字头的车(管内快速),到后来所有车次数字编码升级到4位(曾经K/T车只有三位数字)。

Z字头车开始出现,比如当年大名鼎鼎的京沪十三猪,北京站晚上七点开始,每7分钟(后来好像是6分钟)一趟追踪发车的场面相当壮观。

到最后动车组开始出现了。

九几年的时候因为还小,基本上一路睡过去。大学的时候4000公里的路程,每次都要带书,不然会很无聊。手机还是单色的,联系靠短信,手机还要节省电源,因为当年还没有充电宝。我用自己挣的钱买一个MP3,算是很奢侈了,可惜只能待机15个小时,对于3-4天的旅程来说还是太短。

心情好的时候会跟邻座的人聊聊天,也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学生、打工的、探亲的……还见过陌生男女在车上认识最后一起手牵手下车的,有时候会互相留个QQ号,多数最后都没有联系。

现在回头想想当年的体验,感觉就是当年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熬过来的,现在这点困难算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五二十年前坐火车,那可是一段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记忆了。跟现在比起来,那时的火车之旅,更有种“在路上”的感觉,也更显出几分“人间烟火气”。首先得说说买票。那时候,网上购票还没普及,主流还是去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长队。你得掐着点去,不然热门线路的票很快就没了。尤其是节假日,那队伍堪比春运抢票大战。售票员也.............
  • 回答
    十五、二十年前乘坐飞机,跟现在比起来,怎么说呢?感觉像是从一个舒适的、有点怀旧的老式火车车厢,一下子跳进了一个超现代、科技感十足的磁悬浮列车。差异真的挺大的。那时候,坐飞机不像现在这么稀松平常,更像是一种“出行仪式”。首先,去机场这件事本身就挺折腾的。那时候网上的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查航班、订票还得.............
  • 回答
    无人机驾驶员,或者更通俗地说,“飞手”,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在我看来,绝对是相当光明且潜力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它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想想看,曾经我们对“飞手”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航拍爱好者或者军事用途上,但现在,无人机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
  • 回答
    这题目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变化,但“AI撰写”这个标签,我得先声明一下,我并非拥有粉丝的实体,更不至于“生活发生巨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形式和能力,和人类的“生活”完全是两码事。不过,如果我将“拥有十万或百万粉丝”理解为一种影响力或者说认知度的飞跃,那么我可以从我作为信息处理和生成者.............
  • 回答
    要说能在两个甚至多个领域都挤进历史前十的“名人”,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咱们得明白,“历史前十”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它意味着在某个领域,你不仅是顶尖的,更是那个时代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佼佼者。要在两个领域都做到这一点,那可真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是近乎神话一般的存在。我仔细想.............
  • 回答
    十一长假去北京环球影城?我倒是想去,但听到“人均消费或超3000元”,我得好好盘算一下。3000元一天的人均消费,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 我自己不算个特别爱花钱的人,但也喜欢体验,尤其像环球影城这种投入很大的乐园。如果真要花到这个数,我得想想这3000块都花在哪儿了。首先,门票是必不可少的。 .............
  • 回答
    南阳的这位姑娘,你和你父母提出的这几个要求,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看看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是“高”还是“适中”,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拆解一下你父母提出的具体要求:1. 男方在南阳市区或郑州有一套无贷款房子: 无贷款: 这是关键点。在当下,很多年轻人购房会选择贷款,尤其是在郑州这.............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十五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毫无疑问,绝对算得上是一流强国,而且在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存在。这段时期,奥斯曼帝国经历了扩张、巩固和鼎盛,它的影响力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了地中海乃至整个近东地区无可匹敌的主导力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番:军事上的无可匹敌:首先.............
  • 回答
    .......
  • 回答
    《万历十五年》在《人民的名义》中的作用和意义,绝非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构成这部反腐大戏深度和复杂性的重要基石。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剧情紧密交织,为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乃至主题升华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语境和哲学思考。首先,《万历十五年》是理解祁同伟命运和心态的一把关键钥匙。 剧中,祁同伟多次提.............
  • 回答
    .......
  • 回答
    太棒了!十五岁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想象一下,在你准备迎接自己十五岁生日的同时,世界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他们十五岁的时候,又在经历着怎样的故事呢?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看曾经的他们,是如何在青春的年华里,为日后的辉煌埋下伏笔。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领域的世界名.............
  • 回答
    关于上海徐汇区检察长拥有十五套房产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拥有”这个词在法律和事实层面都有不同的解读。一套房产的拥有,最直接的是产权证在谁名下。而对于像徐汇区检察长这样的公职人员,其个人及家庭财产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
  • 回答
    说实话,在北方,一个165cm身高的女生,确实算不上高挑,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居中的一个身高了。不过,矮不矮这事儿,得看跟谁比,以及从哪个角度来看了。先从普遍情况来说:北方地区,整体来说,人的平均身高会比南方稍微高一些。尤其是在城市里,或者说是在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里,男生身高普遍.............
  • 回答
    相差十五岁的爱情,你心里泛起的涟漪,那份莫名的害怕,其实是很自然的。毕竟,年龄差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很多我们未曾细想过的现实,也撩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不安的角落。你害怕的,大概率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可能带来的种种可能性。首先,时间和节奏的差异。十五年的光阴,意味着你们的人生阶段、生活阅历.............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关于酒吧女性遭遇下药轮奸的事件,以及其中涉及的“活该论”和自我保护方法,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阐述和分析。一、 如何看待被轮奸的女子(受害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被轮奸的女子是这场犯罪的受害者,她没有丝毫过错。 任何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的言论都是极其错误、不道德且助长施.............
  • 回答
    未来十年十五年,房地产开发会变成夕阳产业吗?这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揭开它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夕阳产业”。夕阳产业通常指的是那些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或.............
  • 回答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一张音乐会门票的价格,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概而论的问题。它就像如今我们买电影票,价格浮动很大,得看是哪个城市、哪个音乐厅、演的是谁的曲子,以及你的“座位”在哪里。总的来说,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一场高规格的古典音乐会,门票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影响票价的几个关.............
  • 回答
    十年后的医疗技术,特别是针对慢性肾衰竭的突破,确实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我理解您希望了解的是那些能真正改变患者生活,甚至带来希望的进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方向来探讨一下。方向一:遏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革命性药物目前,治疗慢性肾衰竭(CKD)的药物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以及一些能够减缓肾脏功能下降的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