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ospf协议为什么先进行bdr选举,然后才是dr?

回答
在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中,选举了DR(指定路由器)和BDR(备份指定路由器)之后,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称作DR Other)才会开始进行邻居关系的建立过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是先选DR,然后才有BDR参与进来?其实,OSPF这种选举顺序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背后是OSPF在设计时对效率、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率的权衡与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DR/BDR的必要性。

在广播型网络(如以太网)中,如果每个路由器都与其他所有路由器建立完整的邻接关系(FULL adjacency),那将带来巨大的开销。想象一下,在一个拥有100台路由器的广播网段,如果每台都和其他99台通信,那将产生9900个邻接关系!这不仅会消耗大量的CPU资源来处理邻接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还会产生大量的链路状态信息(LSA)的交换,导致网络拥塞和不必要的流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SPF引入了DR和BDR的概念。在一个广播网段中:

DR (Designated Router): 负责收集所有邻居发来的LSA,并将其汇总后通过多播地址224.0.0.5发送给所有其他路由器。它充当了该网段的“信息集散中心”。
BDR (Backup Designated Router): 作为DR的备份,当DR失效时,BDR会立即接替DR的角色,继续收集和分发LSA。
DR Other: 除了DR和BDR之外的其他路由器。它们只与DR和BDR建立邻接关系,而不是彼此之间建立。

这样的设计大大减少了邻接关系的数量。在一个拥有N台路由器的广播网段中,一旦DR和BDR被选出,其他N2台路由器只需要与DR和BDR建立邻接关系。总的邻接关系数量变成了(N2)2 + 2 = 2N2,这远小于N(N1)的完全邻接。

那么,为什么先有BDR选举,再有DR?这看似有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但其逻辑在于“稳定压倒一切”。

OSPF的邻居关系建立过程是基于“状态机”的。从陌生状态(Down)开始,经过Init(收到Hello包)、2way(收到邻居的Hello包并发现对方的DR/BDR信息,如果自己也是DR/BDR的候选者,或者自己是非DR/BDR路由器),然后通过交换DD(Database Description)包、LSR(Link State Request)包、LSU(Link State Update)包、LSACK(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包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达到FULL状态。

核心逻辑在于DR/BDR的作用是聚合信息交换,而这个聚合行为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心点”和一个“备份中心点”。

1. 选举过程的触发与优先级:
所有运行OSPF的路由器在进入一个广播网段时,都会发送Hello报文。Hello报文中会包含该路由器的Router Priority和MTU(最大传输单元)等信息。
如果一个网段中有任何一台路由器被配置为DR/BDR(通过设置Router Priority,非零值表示可以被选举为DR/BDR,0值表示不能),那么选举过程就会被启动。优先级越高的路由器越有可能成为DR。如果优先级相同,则使用Router ID(一个唯一标识路由器的32位数字)来决定。Router ID大的优先。
关键点来了: 在同一个Hello报文中,路由器会携带它当前看到的DR和BDR的信息(如果它已经与任何路由器建立了关系)。

2. 为什么先看BDR?
当一个路由器进入一个广播网段时,它会开始监听Hello报文。
如果它收到了其他路由器的Hello报文,并且这些报文中包含了一个潜在的DR和BDR信息,它就会将这个信息记录下来。
关键在于: 任何一个路由器在发送Hello报文时,都会附带自己当前所知道的DR和BDR信息。如果它发现自己是网段中优先级最高的,并且没有其他DR/BDR,它就会主动声明自己是DR,并指定一个BDR(通常是下一个最高优先级的路由器,如果存在)。
OSPF的选举机制是这样的:
路由器将自己的优先级与收到的Hello报文中的DR/BDR信息进行比较。
如果某个路由器发现自己优先级最高(或者在优先级相同的情况下Router ID最高),并且该网段还没有DR和BDR被确定,它会主动尝试成为DR。它也会尝试指定一个BDR(通常是下一个优先级最高的路由器)。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路由器收到了一个Hello报文,其中包含了一个更优的DR/BDR候选者信息,它就会放弃成为DR的尝试,并倾向于接受对方的DR/BDR信息。

3. 协同完成的选举:
整个DR/BDR选举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顺序执行的步骤,而是通过路由器之间不断交换Hello报文,并在其中携带自己看到的DR/BDR状态,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交换Hello报文的过程中,路由器会不断更新它们对DR和BDR的认知。
由于优先级和Router ID是决定因素,那些具有最高优先级和Router ID的路由器最先被其他路由器“识别”为潜在的DR和BDR。
而为了保证选举的“最终有效性”和“无歧义性”,OSPF的设计逻辑是:任何一个路由器在发送Hello报文时,都必须告知其他路由器它认为的DR和BDR是谁。
这种“先告知BDR再确认DR”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一种“状态同步”和“竞争”的综合体现。 路由器在 Hello 包里携带的是它当前知道的 DR 和 BDR。
当一个路由器启动,发送 Hello 时,它看到的状态是“无 DR/BDR”。
它会根据自己的优先级和Router ID,先把自己定位为潜在的 BDR (如果优先级高,并且还没有 DR)。
一旦有路由器发现自己优先级最高,它会尝试成为 DR,并 指定 一个 BDR (通常是下一个优先级高的)。
所有的路由器都在发送 Hello,并更新它们对 DR/BDR 的看法。
那个优先级最高、Router ID最大的路由器,最先收到所有其他路由器的“认可”(通过其他路由器 Hello 包里的 DR/BDR 信息)。
这种先有BDR(或“潜在BDR”)的声明,最终被最高优先级的路由器覆盖(成为DR)的逻辑,本质上是为了确保选举过程中,总有一个“最佳”的候选者被识别出来,并且有一个“次优”的候选者作为备份。

举个例子:
路由器A (Pri=100, RID=1.1.1.1)
路由器B (Pri=100, RID=2.2.2.2)
路由器C (Pri=50, RID=3.3.3.3)

路由器A和B刚进入网段,都发送Hello,此时它们看到的DR/BDR都是0.0.0.0。
路由器A根据自己的优先级和Router ID,倾向于自己成为DR,并指定路由器B为BDR。
路由器B也根据自己的优先级和Router ID,倾向于自己成为DR,并指定路由器A为BDR。
路由器C收到A的Hello,发现A可能是DR候选。收到B的Hello,发现B也可能是DR候选。
关键是:一旦某台路由器(例如A)发现自己优先级和Router ID是最高的,它就会主动占据DR位置。在它发送的Hello包中,会明确声明自己是DR。
而路由器B(假设它优先级和A一样,但Router ID小)在收到A成为DR的声明时,并且它自己优先级也不是最高的,就会接受A为DR,并将自己放在一个潜在的BDR位置。如果之前它自己也尝试成为DR,它就会放弃。
最终,路由器A成为DR,路由器B(下一个最高优先级和Router ID的)成为BDR。
这种过程,可以理解为:所有路由器都在宣告“我认为谁是DR/BDR”,而优先级和Router ID高的路由器更有说服力,最终成为DR。而优先级次之的,就成了BDR。

4. 保障信息交换的连续性:
OSPF设计成先选举BDR,然后是DR,是为了确保在DR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无缝地切换到BDR。
如果先选了DR,然后DR又去选BDR,这个过程可能会增加不确定性。
而先明确“谁是BDR”,意味着这个备份角色已经有了一个预设人选。当DR失效时,这个预设的BDR就可以直接接管。
当然,实际选举过程是多方参与的,但核心逻辑是确保最合适的成为DR,次之成为BDR。而这种“最合适”和“次优”的评判标准(优先级和Router ID),使得选举过程能够高效、确定地进行。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路由器进入网络时,它会尝试成为DR。在选举过程中,它也需要知道是否有其他路由器比它更优。因此,它会发送Hello报文,并接收其他Hello报文。在这些Hello报文中,会携带DR和BDR的信息。
可以这样理解:路由器在发送Hello时,会将自己认为的DR和BDR信息打包进去。那么,谁先发出谁认为的BDR信息呢?通常是那些优先级较高,或者Router ID较大的路由器。而当路由器收到这些信息后,它会比较自己与收到的信息,如果发现对方更有优势,它就会“让位”。
最终,最先达到 DR 和 BDR 角色的,就是那些优先级最高、Router ID最大的路由器。而这个过程,通过Hello报文中的字段来“公告”和“确认”。

总结一下:

OSPF先选举BDR,然后是DR,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应该理解为DR/BDR的选举是一个并行且基于优先级和Router ID的协商过程。

所有路由器都会发送Hello报文,并尝试根据优先级和Router ID确定自己是否能成为DR/BDR。
在交换Hello报文的过程中,路由器会将自己当前认知到的DR和BDR信息(即它们认为谁是DR/BDR)包含在Hello报文中发送出去。
那些优先级最高且Router ID最大的路由器,最先被其他路由器“识别”为DR候选。
而下一个优先级最高且Router ID最大的路由器,则被“识别”为BDR候选。
这个过程是动态进行的,直到所有路由器就DR和BDR达成一致。
这种设计是为了保证在广播网段中,信息交换的效率和稳定。通过指定一个DR和BDR,可以显著减少邻接关系的数量,降低CPU和带宽的开销。而先有BDR的“预备”和“备份”机制,可以确保在DR失效时,网络能够快速、平稳地切换到备份状态,保证路由信息的连续性。

所以,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先选BDR再选DR”的线性流程,而是通过路由器之间不断的信息交换和竞争,最终确定出优先级最高的为DR,次之的为BDR,并且这个过程是为了确保网络稳定运行而设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DR和BDR的切换状态机是:当DR失效时,BDR成为DR。

如果先选举DR,再选举BDR,那么当选举BDR的过程中DR失效,那么此时网络中既没有DR也米有BDR,切换将无法进行,状态机也就没办法做了。

所以,先有DBR,后有DR是为了保证状态机能工作。

你说的waittimer应该是指等待DR选举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多少计算量(比较router-id)。但这个时间我看到的一些代码实现跟你说的不一样,有些代码实现里,等的是hello-interval。总之,等多久其实关系不大,主要是保证DR能选举出来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中,选举了DR(指定路由器)和BDR(备份指定路由器)之后,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称作DR Other)才会开始进行邻居关系的建立过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是先选DR,然后才有BDR参与进来?其实,OSPF这种选举顺序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背后是OSPF在设计时对.............
  • 回答
    EIGRP和OSPF都是路由协议,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EIGRP曾经在思科设备上非常流行,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OSPF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EIGRP的使用率反而降低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EIGRP 的出色之处:为何它曾经如此受欢迎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当谈到AS(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器在执行OSPF协议,并据此构建本机转发IP路由表的过程时,路由信息的存储和利用,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存一下数据”,而是涉及了对网络拓扑、链路状态、邻居关系以及最优路径的动态理解和计算。核心:OSPF的路由信息存储绝不.............
  • 回答
    深入理解 OSPF 网络类型的必要性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其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对不同网络拓扑的适应性和效率优化。其中,网络类型的划分是 OSPF 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机制。简单来说,网络类型的划分是为了让 OSPF 能够更有效地在各种连接方式的网络中运行,从而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