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代表了一种典型,给出具体建议之前,我想提一个简易的思路,给有类似问题的人参考参考。(因为收到类似的私信比较多)
学校问题:不太好的学校,不太好的老师。这是事实,但再不好的学校也会有厉害的老师,行动起来。你说自己学校不好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太好的学生?
拍什么样的电影?
拍电影就像做菜,导演就像厨师。观众对电影的宽容度是很高的,你能想象一个未毕业的学生厨师准备做一个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菜但就是要区别于大众口味的一道菜吗?食客只会说,你还是来个蛋炒饭吧。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你想与你的观众分享什么?
你的观众需要什么?
你的观众喜欢什么?
分享什么?《镜子》中塔可夫斯基分享了他母亲的故事和他独特的诗意电影(先提这个是因为提问者明确提到他的两部对标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罗马》,你学毕赣为什么不直接学老塔?至于《罗马》,是一个私人历史、情感的电影,结尾给出建议时,具体再谈)。你自己的电影,不是要去重复大导演们的表达,而是要学他们如何表达,有一天你要用他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东西,接着,你能融合大师们的技术,但这还远远不够,最终,你要放弃一些大师技术,让技术只服务于电影本身需要的技术。很多电影学院学生用一些自己尚未熟练的大导演独特技术,去表达一些自己未成真正体验过只是觉得很高级的情绪,肤浅的技术加肤浅的体验加肤浅的情感,结果可想而知,甚至不如一些没什么技术但情感真实可信的短视频作者。
但是,现实情况:你要分享的技术、故事、情绪甚至其中一项都不足以需要用一部电影来呈现。很多人吹捧2019年的《小丑》,故事多深刻讲得多么好,扯皮,《小丑》是拍摄技术好,把情绪带了起来。不过这种重情绪的电影是一种趋势,而且会比之前更多,因为剧情电影已经到达发展瓶颈,加上短视频让更多新奇事件推入观众眼睛,观众的阈值大大提升,但情绪或者说气氛这种东西,摄影技术特别是用光,因为技术门槛高,成本高,虽然短视频也有,但与电影差距很大,硬件技术发展会缩短一些,但审美需要积累。故事是软门槛,样本足够多,就能不断筛选好的,但情绪伴随着背后硬门槛,这注定不是海选的模式。简而言之,你没那么多要分享或者值得分享或者有能力分享的东西。所以,你要思考下一个问题,你的观众需要什么?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需要光,你能成为鲁迅笔下的火炬吗?我相信你也看过很多强行说教的电影。现在观众就需要现实主义电影,关心大众的问题,每天各种地方都在讨论,有关心过他们的电影吗?为什么电影里的学生总是打架斗殴早恋霸凌,一名普通中学生的困境电影关心过吗?为什么职场剧总在勾心斗角谈恋爱,普通职员的成长和困境,关心过吗?大城市那么繁华,夹杂在中间那些不光鲜亮丽或者说只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普通人,有很好地展现吗?足球失败、一流大学媚外、三流大学垃圾留学生特殊对待、各种骗子公司收割股民韭菜富了自己口袋逍遥国外、认认真真生活试图勤劳工作养活家庭的普通人被无情收割的悲哀……电影关心过吗?审查的事,这里不谈,就实事求是按鲁迅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想没有任何人会阻止任何导演去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或者《茲山鱼谱》(韩国电影偷我们东西然后拍出来越来越多),观众需要的太多太多,而且对成品相当宽容,整体上宽容到就像家里长辈对晚辈做的菜那么宽容,那些抨击观众的导演,想想自己是什么。
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决心,但永远没有借口。或许继续想想下一个问题:你的观众喜欢什么?
你的观众喜欢什么?毫无疑问,喜剧永远是第一位,但喜剧恰恰是最难做的,最直观的,难做是很吃天赋吃观众缘,直观,是能带来笑声就是能,不需要解释。很多喜剧电影强行塞道理,就是喜剧密度不够,道理来凑,甚至眼泪来凑。那些与喜剧不构成一个整体,只是一种填充物。我已经受够了现在一片“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的论调,就像这种人理解的“存在即合理”一样,能不能看清字面中“内核”二字,现在很多喜剧就是“喜剧的外壳就是悲剧”。有些电影票房高,有些东西有热度,点击量高,不是观众喜欢,是观众没得选。你来做点不一样的,让观众有更多选择性,观众在不同的选择下,也会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长期下去,创作者有更多创作空间,精益求精,观众因为喜好带来的独特享受也会更多。而不是一种电影火了各种跟风,或者短视频创作者快进到不要笑挑战……
最后,如果仔细想过这三个问题,还不知道拍什么?
我们不纸上谈兵,实事求是,你的实际情况,确保这电影(成本占大头)能拍出来的前提下,分别对应这三个问题的方向,我直接给出三个命题作文。
1,研究并结合中国左翼电影,用长镜头的方式,尽量和西方“自由民主”碰撞,拍一段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罗马》是一部私人的历史和情绪,我个人评价不高,但开场非常惊艳,不求你能有什么创新,如果你能做到开场那种拍摄方式的一半,已经很好了,但不要执着于此,因为更重要是内容,不聊毕赣直接聊老塔,《镜子》拍摄过程就算再曲折,老塔的剧本手稿还是比较详细的,还有部分分镜图,你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只能说一种捕风捉影的情绪,几乎都是积累未到、灵感没来,你需要走进生活走进世界走进历史走进内心)
2,一位在北京求学的来自小城市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主人公和伴侣的关系本应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因为实际情况,不得不面临选择,主人公接到老家的重要通知不得不回去一趟,在回去的过程中,主人公和伴侣不断短信消息聊天,旅程中,伴随着考虑未来的工作和物质的需求,和一些旅客的聊天以及这种心理状态下见识到人间百态的另一面,主人公渐渐理清了和伴侣的关系,并决定做出选择。
3,在有限的一间或几间室内,用1-3名素人演员,用一些常见的画面,随意的角度,结合廉价而高效的剪辑,充分利用自然光、构图、摄影机的运动,调度,将电影内的空间感扩大到你能力上限,同时故事必须突破时间限制,去表达近期你最明显并能引起你同学共鸣的情绪。
(假如下午你跟我聊想拍什么,而不是最想拍什么,我能跟你聊到天黑,并给出故事框架,人物设定,开场,结尾,部分重要情节,部分分镜,上面这三个就是我临时想的,因为有时制片人要考核一些素人导演能力,会找我出30秒以内分镜让他们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