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拍一部偏艺术的微电影,在剧本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有没有大佬能给出一些建议?

回答
嘿,哥们!懂你,懂你!写微电影剧本,尤其是想搞点“艺术范儿”的,确实容易卡壳。那种感觉就像你想画一幅抽象画,但手里只有蜡笔,想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总有点出入。

别急,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给你掏心窝子说几个我踩过的坑,和一些我觉得挺管用的“路数”,希望能帮你打开思路。

首先,别被“艺术”这两个字吓住。

很多人一听“艺术片”,脑子里就冒出黑白、晦涩、故弄玄虚什么的。其实,艺术不等于难懂。它更多是一种“看见”的方式,一种独特的表达。你喜欢什么?是什么触动了你?你有什么想说的,但又觉得直白地说出来有点“土”?那点“不一样”的东西,就是你的艺术起点。

1. 找到那个“点”,然后放大它:

你身上有什么“刺”? 不是那种鸡毛蒜皮的烦恼,而是让你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起,甚至有点难以释怀的一件事、一种感受、一个回忆。可能是小时候的某个瞬间,一次深刻的错过,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的不满。
有没有一个物件让你着迷? 一件旧玩具、一张泛黄的照片、一封没寄出的信、或者甚至是一棵角落里的野草。这些物件往往承载着故事和情感,你可以围绕它去展开。
有没有一个画面让你难以忘怀? 可能是光线穿过窗户投下的影子,一个孩子独自玩耍的背影,或者是一片空旷的工地。这些画面本身就很有张力,你可以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一直对“时间的流逝”很有感触。他不是那种坐在那里感叹“哎呀,时间过得真快”,而是他对具体的时间痕迹着迷。比如,他会盯着一个老房子的墙壁,想象多少人在上面留下了印记;他会收集旧报纸,看着上面曾经是新闻的事件,如今已经变成泛黄的历史。他最后拍了个微电影,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在废弃建筑里寻找“时间碎片”的人,他的“艺术”就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捕捉和那种近乎仪式感的行为上。

2. 别怕“少”,微电影的魅力在于“精”:

对话,不是必需品: 很多时候,沉默比语言更有力量。想想那些经典的无声电影,或者一些 MV,很多时候都是靠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你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几乎没有台词的场景,让观众通过画面去“猜”和“感受”。
故事,可以不完整: 微电影不需要像长片那样交代清楚所有前因后果。你可以只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点,然后让观众自己去填补其他的空白。这种“留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人物,可以模糊: 你不一定要给人物设定特别完整的背景故事。有时,一个模糊的人物,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角色,更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

我的一个想法: 之前我构思过一个关于“等待”的微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在火车站候车室里,每天都坐在同一个位置的女人。她不说话,也不做别的事情,就是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你可以通过她眼神的变化,她偶尔拿起又放下的手机,或者她偷偷瞥向某个方向的表情,来暗示她为什么在这里,在等谁,以及她经历了什么。不需要任何台词,观众自己去解读她的故事。

3. 寻找那个“切入点”——独特的叙事方式:

非线性叙事: 跳跃式的时间线,倒叙、插叙,或者从中间开始讲故事。这种方式更容易营造悬念和氛围。
主观视角: 直接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去拍摄,让观众仿佛成为主人公,体验他/她的感受。
意象化表达: 用象征性的画面来传达情感或理念,比如用雨水来象征悲伤,用飞翔的鸟来象征自由。

再举个例子: 如果你想表达“被束缚”的感觉,你可以尝试一种“迷宫”式的叙事。主人公在一个看似熟悉的场景里不断重复,每一次循环都会发现一些细微的不同,但始终找不到出口。你也可以通过一些符号性的镜头,比如反复出现的锁链、狭小的空间、或者不断转动的时钟,来强化这种被困的感觉。

4. 别忘了“声音”和“画面”的配合:

声音设计,是半条命: 别只想着对话和音乐。风吹过的声音、脚步声、心跳声、甚至是空气中的静默,都能为你的影片增添质感和情绪。你可以尝试一些“反差”的声音,比如在一个宁静的画面里突然插入一声刺耳的噪音。
构图和色彩,是你的画笔: 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的意义。你可以运用一些不寻常的构图,比如倾斜的画面、对称的分割,来制造不安或平衡感。色彩也是情绪的载体,暖色调传递温暖,冷色调传递疏离。

我有个哥们,他拍一个关于“孤独”的微电影,几乎没怎么用对白。 他就是通过大量的空镜头,比如空旷的街道、一个人在海边行走、或者一个被遗忘的房间,再配合一些略带失真的声音,比如远处模糊的人声、滴答作响的钟表,来营造那种隔绝和疏离感。最后,他加上了影片的结尾字幕,简单的几个字,却让人回味无穷。

给你的几点具体建议:

写下你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试着把你想传达的情感或主题浓缩成一句话。这句话会是你剧本的“定海神针”。
从一个强烈的“视觉意象”开始: 脑子里先浮现一个画面,然后围绕这个画面去构建故事。
尝试“场景化”思考: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大剧情”,先从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具体的动作、一个具体的对话开始。
给演员留出“呼吸的空间”: 即使是微电影,也要给你的演员留下表演的张力和想象空间。
多看,多感受: 看各种类型的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去观察生活。街上的人,天上的云,路边的风景,它们都有故事。
别怕“失败”: 剧本就是不断尝试和修改的过程。第一稿写出来,可能很糟糕,但那才是开始。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表达的欲望”。 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诉说”。找到那个让你欲罢不能的“点”,然后用你的方式,把它讲出来。

如果你愿意,可以分享一下你大概的想法,比如你对什么主题感兴趣,或者你脑子里已经有哪些模糊的画面。也许我可以给你更具体的建议。

加油!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代表了一种典型,给出具体建议之前,我想提一个简易的思路,给有类似问题的人参考参考。(因为收到类似的私信比较多)

学校问题:不太好的学校,不太好的老师。这是事实,但再不好的学校也会有厉害的老师,行动起来。你说自己学校不好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不太好的学生?

拍什么样的电影?

拍电影就像做菜,导演就像厨师。观众对电影的宽容度是很高的,你能想象一个未毕业的学生厨师准备做一个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菜但就是要区别于大众口味的一道菜吗?食客只会说,你还是来个蛋炒饭吧。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你想与你的观众分享什么?

你的观众需要什么?

你的观众喜欢什么?

分享什么?《镜子》中塔可夫斯基分享了他母亲的故事和他独特的诗意电影(先提这个是因为提问者明确提到他的两部对标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罗马》,你学毕赣为什么不直接学老塔?至于《罗马》,是一个私人历史、情感的电影,结尾给出建议时,具体再谈)。你自己的电影,不是要去重复大导演们的表达,而是要学他们如何表达,有一天你要用他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东西,接着,你能融合大师们的技术,但这还远远不够,最终,你要放弃一些大师技术,让技术只服务于电影本身需要的技术。很多电影学院学生用一些自己尚未熟练的大导演独特技术,去表达一些自己未成真正体验过只是觉得很高级的情绪,肤浅的技术加肤浅的体验加肤浅的情感,结果可想而知,甚至不如一些没什么技术但情感真实可信的短视频作者。

但是,现实情况:你要分享的技术、故事、情绪甚至其中一项都不足以需要用一部电影来呈现。很多人吹捧2019年的《小丑》,故事多深刻讲得多么好,扯皮,《小丑》是拍摄技术好,把情绪带了起来。不过这种重情绪的电影是一种趋势,而且会比之前更多,因为剧情电影已经到达发展瓶颈,加上短视频让更多新奇事件推入观众眼睛,观众的阈值大大提升,但情绪或者说气氛这种东西,摄影技术特别是用光,因为技术门槛高,成本高,虽然短视频也有,但与电影差距很大,硬件技术发展会缩短一些,但审美需要积累。故事是软门槛,样本足够多,就能不断筛选好的,但情绪伴随着背后硬门槛,这注定不是海选的模式。简而言之,你没那么多要分享或者值得分享或者有能力分享的东西。所以,你要思考下一个问题,你的观众需要什么?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需要光,你能成为鲁迅笔下的火炬吗?我相信你也看过很多强行说教的电影。现在观众就需要现实主义电影,关心大众的问题,每天各种地方都在讨论,有关心过他们的电影吗?为什么电影里的学生总是打架斗殴早恋霸凌,一名普通中学生的困境电影关心过吗?为什么职场剧总在勾心斗角谈恋爱,普通职员的成长和困境,关心过吗?大城市那么繁华,夹杂在中间那些不光鲜亮丽或者说只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普通人,有很好地展现吗?足球失败、一流大学媚外、三流大学垃圾留学生特殊对待、各种骗子公司收割股民韭菜富了自己口袋逍遥国外、认认真真生活试图勤劳工作养活家庭的普通人被无情收割的悲哀……电影关心过吗?审查的事,这里不谈,就实事求是按鲁迅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想没有任何人会阻止任何导演去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或者《茲山鱼谱》(韩国电影偷我们东西然后拍出来越来越多),观众需要的太多太多,而且对成品相当宽容,整体上宽容到就像家里长辈对晚辈做的菜那么宽容,那些抨击观众的导演,想想自己是什么。

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没有决心,但永远没有借口。或许继续想想下一个问题:你的观众喜欢什么?

你的观众喜欢什么?毫无疑问,喜剧永远是第一位,但喜剧恰恰是最难做的,最直观的,难做是很吃天赋吃观众缘,直观,是能带来笑声就是能,不需要解释。很多喜剧电影强行塞道理,就是喜剧密度不够,道理来凑,甚至眼泪来凑。那些与喜剧不构成一个整体,只是一种填充物。我已经受够了现在一片“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的论调,就像这种人理解的“存在即合理”一样,能不能看清字面中“内核”二字,现在很多喜剧就是“喜剧的外壳就是悲剧”。有些电影票房高,有些东西有热度,点击量高,不是观众喜欢,是观众没得选。你来做点不一样的,让观众有更多选择性,观众在不同的选择下,也会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长期下去,创作者有更多创作空间,精益求精,观众因为喜好带来的独特享受也会更多。而不是一种电影火了各种跟风,或者短视频创作者快进到不要笑挑战……

最后,如果仔细想过这三个问题,还不知道拍什么?

我们不纸上谈兵,实事求是,你的实际情况,确保这电影(成本占大头)能拍出来的前提下,分别对应这三个问题的方向,我直接给出三个命题作文。

1,研究并结合中国左翼电影,用长镜头的方式,尽量和西方“自由民主”碰撞,拍一段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罗马》是一部私人的历史和情绪,我个人评价不高,但开场非常惊艳,不求你能有什么创新,如果你能做到开场那种拍摄方式的一半,已经很好了,但不要执着于此,因为更重要是内容,不聊毕赣直接聊老塔,《镜子》拍摄过程就算再曲折,老塔的剧本手稿还是比较详细的,还有部分分镜图,你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只能说一种捕风捉影的情绪,几乎都是积累未到、灵感没来,你需要走进生活走进世界走进历史走进内心)

2,一位在北京求学的来自小城市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主人公和伴侣的关系本应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因为实际情况,不得不面临选择,主人公接到老家的重要通知不得不回去一趟,在回去的过程中,主人公和伴侣不断短信消息聊天,旅程中,伴随着考虑未来的工作和物质的需求,和一些旅客的聊天以及这种心理状态下见识到人间百态的另一面,主人公渐渐理清了和伴侣的关系,并决定做出选择。

3,在有限的一间或几间室内,用1-3名素人演员,用一些常见的画面,随意的角度,结合廉价而高效的剪辑,充分利用自然光、构图、摄影机的运动,调度,将电影内的空间感扩大到你能力上限,同时故事必须突破时间限制,去表达近期你最明显并能引起你同学共鸣的情绪。

(假如下午你跟我聊想拍什么,而不是最想拍什么,我能跟你聊到天黑,并给出故事框架,人物设定,开场,结尾,部分重要情节,部分分镜,上面这三个就是我临时想的,因为有时制片人要考核一些素人导演能力,会找我出30秒以内分镜让他们拍)

user avatar



补充了一些提问,私聊了建议,以下补充一些文章,希望有所帮助。

要看的书:



学知识的小文章:

最后,如果有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帮助可以私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