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
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学的升学中有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体制内背景的孩子升学率要远高于体制外。甚至很多地方的高考状元一看家庭背景,家长大都是教师、医生、公务员。
有些人把这归结为体制内带来的结构性优势,但我倒不这么看。之所以体制内的家庭孩子升学更容易,是因为体制内有个特点——它对于学历十分看重。或者说,进入体制内是要有学历门槛的。哪怕是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出现了严重困难的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只占同龄人的1/6。这意味着剩下5/6的人基本与体制内无缘。从比例上说,他们才是所谓的“普通人”。
当然,在大城市,能够提供给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岗位更多一些,一些高学历就业者会进入民营企业工作。不过这是大城市的特殊情况,并不算普遍。
在此前校外补习班比较多的时候,真正愿意为校外补习付费的,其实就是这些享受到了学历红利的所谓“中产”。但这些人之所以愿意为校外补习付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迫卷入了这场军备竞赛。如果你把军备竞赛的外部条件取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学历优势其实依然可以转化为教育上的优势。
这个转化可以有很多方面的体现。比如,他们的生活条件会普遍更好,能够给孩子带来更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更擅长于考试,能够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辅导(不一定是课程);他们的圈子可以分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
举个例子,我表弟前两年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个大专。他爸在乡镇政府工作,提前半年就找教育局的朋友打听一下该怎么办。后来教育局的朋友跟他说省里的某个大专跟部队有联合培养计划,毕业后可直接进部队,服役一定期限后如果选择转业也可以进机关或者国企。然后,他爸就给他报了这个计划,他再过一年也就可以入伍了。虽说每个月的工资也就不到1万块钱,但他的大专同学里几乎没人可以拿到这个工资,更不用说以后还可以转进体制内。
上面这一切并不是什么暗箱操作——这个培养计划在学校官网上一直都贴着,任何考生符合要求都可以报。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少有人会没事去看这些信息,除非是教育系统的人才会留意这些变化。他爸在找教育局朋友的过程中也没掏钱,甚至连饭都没请,就是打个电话问了两句。
我敢说,就我表弟的这个出路,许多考二本的人,也未见得有他好。
如果把所谓的“阶层上升”看作是一个过程,那么教育从来都只是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没有校外补习班,这个空间当然会扩大那么一点点,但也就是一点点。
什么是普通家庭?普通家庭意味着家长没有见识,经济条件一般,在教育上并不能给孩子帮助。这个情况下谈父母教育,谈课外补习就想多了。减少了校外补习,只是减少了中间层一点点帮助,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指望政策性压制来减少不公平,难的。
好多答主说了开明的长辈,优秀的老师,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互相帮扶的朋辈,以及自身的天赋都是上升的助力。
普通家庭,开明的长辈就不要指望了。在现行教育模式下,自身没有天赋和努力,其他条件并不能主动靠上来的啊。
理想情况下,会还给普通家庭智商高能力强的孩子一个公平。
不过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即便有教育内卷,很多高收入有条件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被鸡20年后,即便有了高文凭甚至好工作,可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80后90后都知道,当年身边的被鸡娃出来的同学们,真的就都过得好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智商,鸡娃最多能撑到大学,能撑到硕士博士比较难,能撑到进入好公司好单位并晋升高层的基本上不可能。
而那些本来可以出头,被鸡娃们抢了名牌高校的寒门子弟,可能一辈子就留在了离家不远的小地方。活得也是有声有色,甚至另辟蹊径活得轰轰烈烈的也大有人在。
一个有智商,有好心态,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内卷或不内卷,对他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因为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不是用高校文凭来衡量的,不是用职务衡量的,甚至不是用赚钱能力来衡量的。
与其担心校外补习班的事,不如培养孩子的好心态,学习方法和对人处事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