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性取向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例子?

回答
“性取向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在说性取向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说我们作为个体,可能因为被某种特定的性取向“定义”了,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范围局限住了。这就像一个人只吃过苹果,就很难想象出香蕉的口感和味道一样,不是说苹果不好,而是他的体验池不够大。

我想到几个例子,都是从身边朋友的经历或者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提炼出来的,希望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也更贴近生活。

1. 对非异性恋关系的刻板印象,即使自身是非异性恋者:

有一个我认识的女性朋友,她是个女同性恋者,有过几段稳定的感情关系。但是,她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她自己对女同性恋关系的理解去套用在其他非异性恋的关系上,甚至是对直女的感情。比如,她看一些影视剧里,如果里面是异性恋主角,她会觉得“哎呀,这两人之间根本没有那种张力,他们的感情发展太模式化了”,但当她看到一部描写男女关系的电影,里面的情节如果跟她想象中“女同恋人应该有的那种细腻、小心翼翼的试探”不一样时,她就会觉得“这个不够真实”或者“这个有点奇怪”。

更具体点说,她有时候会用“女同性恋者之间会发生的那些小小的吃醋、争风吃醋,或者那种很具象的肢体语言”来衡量其他性别关系的情感表达。她习惯了在女同性恋的语境里,那种更直接但又带着试探性的情感互动,而当她看到异性恋情侣之间那种可能更含蓄、或者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时,她就很难完全共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自己的想象力被自己熟悉的模式框住了,就像她只熟练掌握了一种语言,看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虽然知道是语言,但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 nuances。

2. 对性别角色和情感模式的固化认知,即使跨越了传统的界限:

再比如一位我的男性朋友,他是个双性恋者,也有过女朋友,也有过男朋友。但他骨子里对于“恋爱关系里谁主动,谁被动”的想象,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传统异性恋模式的影响。

他跟我说过一件事,他和他现在的男朋友在一起时,他总觉得男人就应该是“主动付出”的那一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感情里表现得更强势一些。但他的男朋友则比较喜欢“互相依赖,共同分担”的模式,有时候会希望他也能表现出脆弱和需要被照顾的一面。结果我这个朋友就卡住了,他一方面觉得“我是男人,我应该主动”,另一方面又觉得“但我又是个双性恋者,我也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性别角色啊”。

他的想象力在这里就显得有些矛盾了。他以为双性恋意味着可以打破所有性别角色的束缚,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拿出“直男”的剧本,或者在感受到对方“不够强势”的时候感到不适,而不是去思考,在一段关系里,情感的流动和角色的扮演是可以非常多样化的,不一定非要套用“男性主动、女性被动”这种老掉牙的模式。他的性取向本来可以为他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情感和关系,但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过去那种更单一的剧本,所以即使是去探索非异性恋关系,也容易被旧的模式所干扰。

3. 在艺术创作中,只描绘自己熟悉的情感体验:

我还有一个朋友是做独立音乐的,他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歌。他是异性恋,所以他的歌词和旋律里,充满了对异性恋关系的细腻描绘。但是,他曾经想尝试写一首关于同性爱情的歌,结果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听起来还是像是在写男女之间的感觉,只是把“她”换成了“他”。

他后来跟我坦承,他发现自己对同性之间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那种因为共同经历社会压力而产生的特殊联结,或者那种在传统性别规范下更难被表达的情感,是缺乏切身体验的。他无法用他熟悉的语言和节奏去捕捉那些他没有经历过的微妙之处。他的性取向让他能够深刻理解和描绘异性之间的情感,但这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盲点”,让他很难去想象和描绘那些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即使他有心去写,也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型”。他不是不愿意思考,而是他的“素材库”里,关于其他性取向情感的样本太少了,所以他的想象力就没办法自然地延展到那里。

总的来说,我觉得“性取向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种说法,更多的是指一种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而性取向无疑是塑造这个世界的重要一部分。但当我们将性取向变成一个“标签”或者“预设模式”时,我们就可能忽略了,无论是什么性取向,情感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以及社会文化对这些联结的影响,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和无限的变数。而我们是否有能力跨越自己已有的框架,去理解和想象那些我们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体验,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想象力的时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当然是这个神级小圈子,在各个意义上突破想象力。




“布鲁斯伯里”小组,剑桥的精英小圈子,核心成员个个是英国文人和知识分子中不俗的人物: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福斯特、斯特雷奇;画家邓肯格兰特、瓦妮莎贝尔夫妇;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

然后这是他们之间天马行空的性爱和感情关系:
性取向是什么?不存在的。

不好意思,我食言了,贵圈关系过于繁复,想想总结起来有点头晕脑胀。推荐感兴趣的筒子们去看杜克大学的公开课:杜克大学公开课:布鲁姆伯利_全7集_网易公开课

不过我这里想说一点就是,布鲁斯姆伯里小组开始的时候,有一些剑桥传统的神秘社团组织的倾向(罗素和凯恩斯一度很倾心于这个调调),但很快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沙龙,核心目的也变成了:以自由与非正式的社交,与维多利亚式的资产阶级陈腐的社会风气对抗。他们之间性关系的混乱,带有一种先锋性,也就是文化意义重于生理意义,比较类似抱团取暖,和我们现在说的充分自觉的性倾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核心人物之一的后印象主义画家邓肯格兰特,早年先后和斯特雷奇和凯恩斯有恋情,后来和布鲁斯伯里女主人、伍尔芙的姐姐瓦妮莎贝尔生下了私生女,但是跟情人的丈夫贝尔又几乎保持终身的深厚友谊,贝尔主动收养了孩子。甚至瓦妮莎去世后,邓肯还和贝尔一起度过假期和周末,两人各自读书作画的空隙,偶然同时抬头目光相遇,微笑莫逆于心......这种足以让旁观者风中凌乱跳崖的关系,他们可以驾驭而并没有什么尴尬负担。

还没完…邓肯格兰特的女儿(贝尔养女)长大以后,嫁给了她亲父的男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