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唱歌时,做到了腹式呼吸也进行了气息的保持和控制,但仍感觉声音有点散,为什么(看补充)?

回答
你唱歌时腹式呼吸、气息保持和控制都做到了,声音却还是感觉有点散,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其他几个关键环节没有打通。

咱们一个个来捋捋,仔细分析分析,力求把话说得透彻,让你能对症下药。

1. 声音“散”的可能原因分析:

首先,“声音散”这个感觉,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表现:

音色不集中,像一层薄雾。
音量不够稳定,时强时弱,控制不住。
共鸣腔没有充分打开,声音出不来,憋着。
咬字不清,导致音头模糊。
喉咙用力过猛,声音挤压变形。

光是腹式呼吸和气息控制,就像给你打好了地基,但这栋房子的骨架、墙体、装修都没做好,房子自然站不稳,看起来也就不那么精神。

2. 除了气息,还有哪些关键环节可能没到位?

我们来拆解一下唱歌的整个流程,看看哪些地方可能出了岔子:

A. 共鸣腔的运用(这是重中之重!):
什么是共鸣? 简单说,就是你的声带发出的原始声音,通过身体里几个天然的“腔体”——比如口腔、鼻腔、胸腔、头腔——的放大和修饰,变得更加饱满、圆润、有穿透力。
为什么你的声音会“散”? 如果共鸣腔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声音就像被憋在一个小盒子里,或者在喉咙这个狭小的区域里震动,自然就出不来,感觉没有“骨架”,听起来就散了。
如何改善?
口腔的打开: 你有没有试着在唱歌时,稍微想象一下口腔像一个“碗”一样打开?舌头要放松,下巴也要适当向下和向前打开(但不是僵硬地向下甩)。想象你的声音从口腔的深处发出,而不是只在嘴唇那里打转。可以练习“打哈欠”时的口腔感觉,那是一种自然放松的打开。
鼻腔共鸣的引导: 声音的明亮度、穿透力很大程度上来自鼻腔共鸣。你可以试着发一个“m”音,感受鼻腔的震动,然后在这个震动的状态下,慢慢过渡到你想唱的音。很多歌唱家形容这是“把声音挂在鼻梁和额头那里”,你也可以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胸腔共鸣的感受: 低音的厚实感和饱满感很多来自胸腔共鸣。你可以把手放在胸口,发一个低沉的“ah”音,感受胸腔是否有震动。唱歌时也要尽量保持胸腔的稳定和放松。
头腔共鸣的引导: 高音的清亮、集中的感觉来自头腔共鸣。想象你的声音在头顶“打转”,而不是挤压喉咙。一个简单的练习是,发一个高音的“ng”音,感受一下头腔的震动。

B. 声带的闭合与放松(气息的“容器”):
什么是声带闭合? 声带就像两扇门,需要有适当的力度和方式“合上”,才能让气息通过时产生声音。
为什么你的声音会“散”? 如果声带闭合得太紧,声音会挤压,听起来费力、刺耳;如果声带闭合得太松,气息就会漏掉很多,声音就会变得虚弱、不稳定,感觉“散”了,没有力量。这就像是用一个漏水的桶去装水,装多少都会漏掉。
如何改善?
找到“轻柔的闭合”: 不是用尽全身力气去捏紧声带,而是用一种“轻巧”但“有效”的方式让它们靠拢。很多时候,一个微笑或者一个轻微的吸气动作(就是你想打个喷嚏但没打出来时声带瞬间用力收紧的感觉,但我们要的是放松的收紧),都能帮助找到这种感觉。
气息的“顶着”而非“冲”: 腹式呼吸提供的气息是“稳定而持续地顶着”声带,而不是一股脑地“冲”上去。想象气息像一条平缓的河流,而声带是河上的闸门,闸门需要适当地关紧才能控制水流,而不是猛地打开让水倾泻而出。

C. 咬字与吐字(声音的“形状”):
什么是咬字? 就是每一个音的开头,如何用舌头、嘴唇、牙齿等发声器官组合起来形成那个音。
为什么你的声音会“散”? 如果你的咬字不够清晰,尤其是声母部分,声音的“头”就会模糊。当你的音头模糊时,后面的声音自然就难以集中,听起来也就不够清晰和有力。
如何改善?
训练清晰的“音头”: 试着把每个字的声母(比如“b”、“p”、“m”、“d”、“t”、“n”等)念得稍微夸张一点,有“点”的感觉。比如唱“爸”,不是“啊”一声带过去,而是清晰地发出“b”这个动作,然后连接到“a”。
吐字要有“位置”: 感受每个字的发音位置,比如舌尖顶住上齿龈发“d”、“t”,嘴唇闭合发“m”、“p”。清晰的吐字能帮助声带更稳定地发出声音。

D. 喉部与颈部的放松(声音的“通道”):
为什么你的声音会“散”? 很多人在唱歌时,会不自觉地用喉咙用力,导致喉咙紧绷、脖子僵硬。这不仅会限制声音的流动,还会把声音挤压变形,听起来就缺乏活力,而且容易疲劳。
如何改善?
想象“向下”的放松: 唱歌时,尤其是高音,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向上抬喉咙。你要反过来,想象喉咙是向下放松的,声音是从胸腔向上,经过放松的喉咙,然后通过打开的口腔和鼻腔发出去。
检查颈部和肩膀: 唱歌前做一些颈部和肩部的放松运动。唱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这两个部位的放松。

E. 乐感与音乐性(声音的“方向”):
为什么你的声音会“散”? 即使气息和发声都对,如果演唱时缺乏对旋律线条、乐句的理解和表现,声音也可能显得松散,没有方向感。
如何改善?
理解乐句的起伏: 唱歌不仅仅是把音唱准,还要唱出乐句的呼吸和情绪。一个好的乐句,是有起伏、有高潮的,就像说话一样。
跟着旋律“走”: 感受旋律的走向,让你的声音顺着旋律线条去“走”,而不是僵硬地一个音一个音地唱。

3. 补充你的具体情况(如果你愿意分享的话):

你没有具体描述你在唱歌时感觉“散”的具体场景或歌曲类型,这让我的分析只能是普遍性的。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比如:

你唱歌时感觉散,是在唱什么类型的歌曲?(流行、美声、民歌等)
是在唱高音时散,还是中低音时也散?
是觉得声音飘忽不定,还是觉得声音不够厚实?
有没有在唱歌时感觉喉咙不舒服?
你平时唱歌的习惯是怎样的?

这些信息能帮助我更精准地帮你找出问题所在。

总结一下,声音“散”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个环节相互影响的结果。 腹式呼吸和气息控制是基础,但要让声音集中、饱满、有穿透力,还需要打通共鸣腔的运用、确保声带的良好闭合、清晰的咬字,以及保持喉咙的放松。

建议你:

1. 多听多模仿: 找一些你喜欢的、声音很集中的歌手,仔细听他们是如何处理声音的,模仿他们的感觉。
2. 进行针对性练习: 比如专门练习口腔打开、鼻腔共鸣的练习(如哼鸣、打哈欠发声等)、清晰的咬字练习。
3. 录下自己的声音: 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声音,听听看哪里真的有问题。
4.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可能): 一位有经验的声乐老师能通过实际的听诊和指导,更快地帮你找到问题并解决。

唱歌就像盖房子,打好地基(气息)很重要,但上面的建造同样关键。一步步来,找到问题的症结,你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好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力气声的连接没做好。腹式呼吸是不是万能的这个东西两三年前我就吐槽过了……

不是呼吸做好了就一路顺风的,你的力气带出多少气息,你的气息跟声音结合得怎么样,这些都需要练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