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了可控核聚变后,英特纳雄耐尔会实现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宏大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当人们谈论“英特纳雄耐尔”时,通常指向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资源共享、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高度自由的社会形态。那么,拥有了可控核聚变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之后,我们离这个理想状态会更近一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可控核聚变这股“神力”和“英特纳雄耐尔”的构成要素一一对照,看看它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存在哪些局限。

可控核聚变:打破能源贫困的“万能钥匙”?

首先,我们得明白可控核聚变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模拟太阳的能量产生方式,将轻原子核(比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压高温下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产生的放射性废料远比核裂变少,安全性也更高。

如果这项技术真的能够大规模、经济地实现,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地球上的化石燃料终将耗尽,而可控核聚变所需的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氚可以通过锂产生)几乎是无限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为了争夺石油、天然气的“话语权”而发动战争,不再需要忍受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能源将变得廉价、稳定,并且人人可及。
驱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 廉价且充足的能源是工业化和现代经济的基石。有了核聚变,制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尤其是温室种植和海水淡化)、城市建设等等,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我们可以轻松地为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提供充足的能源,点亮贫困地区,驱动生产力的飞跃。
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核聚变是一种清洁能源,其发电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这将是我们应对气候危机、修复被破坏环境的强大武器。大规模普及核聚变,意味着我们可以逐步淘汰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让蓝天重现,让地球重新焕发生机。
推动太空探索和殖民: 广阔的宇宙需要巨大的能量才能抵达。核聚变能源将为星际旅行、深空探测、甚至在其他星球建立人类聚居地提供可能。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
实现大规模海水淡化和水资源管理: 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驱动大规模、低成本的海水淡化厂,为干旱地区提供充足的淡水,从而解决全球性的水危机。
促进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经济: 能源充足后,我们就可以投入更多能量进行高效的材料提炼、回收和再利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构建一个真正的循环经济。

那么,这些能源上的富足,能自动转化为“英特纳雄耐尔”吗?

理论上,可控核聚变创造的物质丰富、环境改善的条件,确实为“英特纳雄耐尔”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除了生存的根本性竞争: 在过去,生存的基本需求——食物、水、住所、能源——都是稀缺的,为了争夺这些稀缺资源,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剥削和阶级对立。如果能源不再是问题,那么驱动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的根源就会动摇。
理论上可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理论上“按需分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人们不必为了生计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能源只是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的“物质基础”之一,它绝不是“全部”。 “英特纳雄耐尔”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更是社会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解放。

可控核聚变的局限性,以及“英特纳雄耐尔”的真正阻碍:

尽管核聚变能源看起来如此美好,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局限性,而且,人类社会内部的复杂性,远非能源可以完全解决:

1. 技术实现和普及的难度: 尽管“可控核聚变”被提及多次,但真正实现商业化、低成本、大规模运行的聚变反应堆,仍然是科学界和工程界巨大的挑战。即便技术成熟,其初期建设成本极高,能源的分配和获取方式仍然可能成为新的权力博弈点。谁来掌握和控制这些聚变反应堆?如何确保其能源真正惠及所有人,而不是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公司手中?
2. 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英特纳雄耐尔”的核心在于消灭剥削和不平等。而剥削和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源于现有的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结构、以及人类的贪婪和权力欲。即使能源再丰富,如果权力仍然高度集中,分配机制仍然不公,那么少数人仍然可能利用能源优势来控制和剥削他人。例如,即使能源免费,但谁来决定能源的流向?谁来管理和分配这些富裕的资源?如果决策权仍然被少数精英掌握,新的不平等就会滋生。
3. 人类的本性和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的理想,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需要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以及对他人福祉的深切关怀。人类历史上,即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也出现过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反之,即使在物质富裕的时代,也从未停止过自私、贪婪和冲突。能源的极大丰富,能否改变人类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和竞争心态?能否让人们真正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4. “物极必反”的可能: 历史上,很多宏大的技术革新,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爆炸和全球互联,但也催生了信息茧房、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核聚变能源如果过度集中,或者技术滥用(比如用于制造更具破坏性的武器),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5. “按需分配”的复杂性: “按需分配”听起来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什么是“需求”?如何界定“合理需求”?如果所有人的“需求”都能被满足,是否会引发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人类对“更多”的欲望,是否会随着满足而无限膨胀?

所以,我的看法是:

可控核聚变确实是人类迈向“英特纳雄耐尔”所描绘的物质极大丰富世界的一个 强大引擎。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并有机会改善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从而 削弱 许多导致不平等和冲突的经济根源。

但是,可控核聚变本身并不能“实现”英特纳雄耐尔。 它只是创造了更有利的“土壤”,而“英特纳雄耐尔”的最终实现,更依赖于人类 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结构的优化、以及人类自身意识和价值观的升华。

如果我们在拥有了核聚变能源之后,依然沿用旧有的、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模式,依然被贪婪和自私所驱使,那么充其量我们只会创造一个“能源富足的资本主义”或者“能源富足的寡头统治”,而离那个真正的、理想化的“英特纳雄耐尔”可能仍然遥不可及,甚至可能因为能源的超级富足而带来新的、我们尚未预料到的挑战。

可以说,可控核聚变能让“英特纳雄耐尔”在 物质基础 上变得更加可行,但要真正抵达那个境界,人类还需要在 制度、文化和精神 上做出同样甚至是更为艰巨的努力。这就像给了你一把开启宝库的钥匙,但宝库里装的是金银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最终取决于你如何使用这把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个介于 “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和 “必要不充分条件” 之间的存在。

阻碍人类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的,一是生产力,二是智人拉胯的理性。

我们若是瓦肯人,那么并不需要实现受控核聚变,而是可能在农业文明时,就英特纳雄耐尔了。

再有就是,如果人类都已经实现受控核聚变了,那么,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就不该是终极目标了,而仅该作为 “智人主义” 乃止 “超智人主义” 的实现手段。

一切不追求自我迭代和星辰大海的宇宙文明,从存在性的角度去评价,都是等同于不存在的。

而在今日,一切真心追求 “好” 和 ”善” 的广义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研究,都需要建立在一个不证自明的共识之上:智人不具备较高的理性。

否则,一切 “主义”,或者,是为了自我辩解和、自我感动和自我崇高化;或者,最终成为建构和解构群体的内斗工具;或者,沦为基于主观定义的逻辑自洽游戏,然后日常不自洽;或者,真空球形到让任何大规模实现都极容易导致人间炼狱。

不论如何,有一件事是颇为确定的:考虑到我们这个物种在理性上的拉胯,科技和生产力进步,基本上就是所有路径里面,最 “容易” 且最 “确定” 的一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