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宇宙中有了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宇宙会变成什么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现在已知的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并且这些气体广泛分布,那么宇宙的样貌和我们的存在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的含义。

目前,我们生存所需的关键气体是:

氧气 (O2): 维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
氮气 (N2): 作为稀释气体,调节氧气浓度,防止燃烧过于剧烈。
少量的其他气体: 如二氧化碳 (CO2) 用于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等。

如果说宇宙中“有了”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我理解为:

1. 这些气体普遍存在于宇宙空间中: 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些行星的大气层。
2. 这些气体的组成和比例,在某些区域是适合人类直接呼吸的: 也就是说,在这些区域,我们不需要宇航服或生命维持系统就能生存。

那么,宇宙会变成什么样?

这将是一个彻底颠覆我们现有宇宙观的场景:

一、 宇宙的“宜居范围”将极大拓展

行星不再是唯一的“绿洲”: 目前,我们寻找地外生命,主要关注那些拥有液态水和类似地球大气的行星。如果宇宙空间中普遍存在可供呼吸的气体,那么许多我们曾经认为荒凉的区域,可能也会变得宜居。
太空中的“呼吸带”: 可能存在巨大的气体云层,或者围绕着恒星形成的“呼吸带”,这些区域的化学成分适宜人类生存。想象一下,在星际空间中,存在着一片片由生命所需气体构成的“海洋”,人类可以像在地球海洋中航行一样,在其中穿梭。
宇宙的边界感模糊: 我们对于宇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生存条件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被打破,宇宙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会大大减弱。

二、 新的宇宙文明形态和居住方式

无需封闭式飞船: 传统的太空旅行需要完全封闭的飞船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宇宙中有可供呼吸的气体,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开放的太空载具,甚至直接在太空舱外进行活动(当然,还需要防护宇宙辐射和微陨石)。
漂浮的城市和殖民地: 人类可能不再局限于行星表面建造城市。巨大的漂浮结构,或者由气体构成的“气泡”城市,可能在星际空间中出现。这些结构可以捕获并利用宇宙中的气体资源,甚至可以像船只一样在宇宙中移动。
星际迁徙和定居的便利性: 如果气体是普遍的,那么寻找新的可居住地将变得更加容易。人类文明可以更自由地在不同的星系之间迁徙和定居,而无需担心空气问题。这可能会促进星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太空农业的革新: 如果植物也能在宇宙的这些气体环境中生存并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太空农业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在巨大的气体环境中建造太空农场,种植食物,甚至通过生物工程来适应不同的宇宙环境。

三、 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影响

对恒星和星云的观测方式改变: 恒星和星云的构成通常与我们生存所需的气体截然不同。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氧气和氮气,这些气体的光谱特征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遥远天体的观测。我们可能需要发展新的观测技术来区分这些气体和天体本身的辐射。
对宇宙化学的重新认识: 为什么这些气体会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宇宙的化学演化过程。是否存在某种我们未知的物理定律或宇宙事件,导致了这种气体的大量生成和分布?
宇宙的“生命力”增强: 想象一下,一片片宇宙空间中弥漫着生命所需的“空气”,这会给宇宙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感。我们可能会觉得宇宙不再是空虚和死寂的,而是充满了潜在的生命气息。

四、 对人类自身进化和认知的影响

生理和行为的适应: 长期在低重力、低压的宇宙空间中生活,人类的生理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骨骼密度降低,肌肉萎缩等。但如果宇宙中存在适宜的“空气”,这些问题可能会部分得到缓解,甚至出现新的适应性进化。
对“家园”概念的拓展: 地球将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而是星际宇宙中众多“家园”中的一个。这可能会深刻地改变我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知。
哲学和宗教的变革: 宇宙的普遍宜居性可能会引发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生命在宇宙中的意义,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宗教信仰也可能因此而发生演变。

五、 潜在的挑战和危险

宇宙辐射: 即使有可呼吸的气体,宇宙空间中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宇宙辐射和高能粒子。这些气体本身并不能完全抵挡这些危险,我们仍然需要某种形式的防护。
极端环境: 宇宙中并非所有地方都温度适宜。可能存在极寒或极热的区域,即便有气体,生存也需要额外的技术手段。
新的危险生物: 如果宇宙普遍适合生命存在,那么除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适应这些气体环境的生命形式?我们可能会遇到未知的宇宙生物,它们可能是友好的,也可能是敌对的。
资源争夺: 如果可呼吸的气体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那么不同文明之间可能会为了争夺这些资源而发生冲突。

总结一下,如果宇宙中存在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那么:

宇宙将不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真空”和“荒凉”的空间。 而是充满了我们可以直接呼吸的“空气”,成为一个更加广阔的、潜在的宜居场所。
人类文明将摆脱地球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星际殖民和旅行。 我们可以建造漂浮的城市,进行开放式的太空活动,宇宙将成为我们生活和探索的舞台。
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和研究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新的天文观测技术,对宇宙化学的深入理解,都将成为可能。

这个设想,虽然目前看来只是一个科幻场景,但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和生命潜力的想象。它提醒我们,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身生存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一旦这些限制被打破,宇宙的面貌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关于自由、探索和无限可能性的美妙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好处,比如晚上也有蓝天白云,我们可以在月球上散步,甚至可以开着飞机漫游太阳系(如果燃料足够)。但实际上,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不用考虑整个宇宙充满空气这样庞大的构想,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让太阳系内瞬间充满空气。这些空气和地球上海平面大气层的空气组成和密度一样:密度1.23kg/m3,包含21%氧气,78%氮气,1%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太阳系内范围限定为柯伊伯带的最外层,距离太阳100天文单位。

首先,地球上的人将会发现,日月星辰全部都消失了,天空变得一团漆黑。地球大气层会吸收部分太阳光辐射能量。从下图可以看出,大气层对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不到10%,但是,1.5亿公里厚的空气把太阳辐射能量吸收得干干净净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图片来自

Absorption band

不过,人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的末日已经到了。地球的引力会在自己周围聚集大量的空气。离地球越近,气压越大。在地面,巨大的压力足够把底层的空气变成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同时具有液体和气体的部分特性,这种形态往往出现在气体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的内部。当然,这个时候,地球上已经连一只活的跳蚤都找不到了。在超临界流体海洋表面逐渐过渡成为气态并且气压极高的大气层。


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地球能吸附足够多的空气,地表上超临界流体海洋越来越深,海洋上空覆盖在压力极大的大气层,而原来的岩石行星成为了这颗新行星的核。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颗木星那样的气体巨行星。如果还能吸附到更多的空气,地球甚至能变成一颗恒星。不过,它没有这么多时间,因为它的末日也到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大约是29800米/秒,也就是以88倍音速在空气中飞行。在计算地球的命运之前, 我们可以先参考2013年在俄罗斯爆炸的那颗陨石。它的速度15-18公里/秒,只有地球速度的一半,但是它还没有进入空气密度最大的对流层,在平流层就爆炸了。你大概可以想象到地球的下场了。

我们来看看地球受到的空气阻力有多大。

空气阻力计算公式:


其中C是空气阻力系数,如果把地球看成光滑球体,C=1/2(实际上地球比较粗糙,阻力系数会大一些)。ρ是空气密度,S是地球横截面积,V是地球速度。可以算出,空气阻力是3.48 x 10^22牛顿。这个阻力和地球-太阳引力(3.510 x 10^22牛顿)大致相等。可以想象,它会让地球慢慢刹车

随着地球的速度下降,空气阻力也会随之降低。但是,随着速度降低,地球将会向低轨道迁移。减少的引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弥补速度的损失,同时也维持巨大的空气阻力。而这个过程中所有损失的动能和势能都将转变为热能,被地球和空气吸收。这些能量将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破坏。

地球在当前轨道上的动能是

地球依靠引力把自己聚集在一起,如果提供足够的能量克服引力,地球就会分崩离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提供的最小能量是地球的引力结合能(

多大的外力影响下地球会爆炸? - Mandelbrot 的回答

)。

地球的引力结合能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地球质量,R是地球半径。代入数据可以算出,地球的引力结合能是2.24 x 10^32焦,只是地球动能的十分之一。不用计算地球的引力势能,只是地球损失的动能就足以炸碎地球很多次了


不过地球不会等到存够了能量才爆炸。如上图,空气阻力是作用在地球运动正面的,巨大的热量也同样聚集在正面。在自转停止以前,地球像一个自动烧烤架一样让自己均匀受热,但是低纬度地球接受的热量远远大于高纬度地区。受热不均导致连续的爆炸,把大大小小的碎块抛进太空。同时,正面的空气阻力会让地球变形。最终,整个地球轰然爆炸,变成几个巨大的碎片。随后,所有的残骸排成一列,沿着一条螺旋线向太阳坠落。沿途,碎片继续爆炸成更小的碎片。沸点较低的物质会在高温下挥发成气体,所以向太阳进军的队伍变得越来越稀疏。如果还有一些碎片能够最终到达太阳,它们可能只是一些细小的尘埃。

其他的大小行星都面临相同的结局,整个太阳系仿佛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行星焰火晚会。不过,看完烟火后别忙着退场,下面我们来看看太阳的命运。

现在,太阳系就是一个半径100天文单位的空气球,中间一个孤零零的太阳还在燃烧。太阳的巨大引力迅速把自己身边的空气吸进去。远处的空气会运动过来,保持一个稳定的吸积速度。慢慢的,太阳就会在自己的外层产生一个由氧和氮组成的外壳。由于内部核聚变产生巨大的向外压力,氧和氮无法进入内核。随着太阳质量增加,由自身引力造成的向内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到了打破平衡的时刻,氧和氮就会冲进太阳核心。

如果这时太阳质量足够大(比如,超过原来质量的8倍),它内核的温度就会让氧和氮进行核聚变,结果是产生大量的硅,同时让内核温度继续上升。短短几个月之后,更高的温度让硅继续进行聚变,变成铁。然而这一步只会持续一天,太阳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铁在开始聚变的时候,不再释放能量,相反,这个过程会吸收能量。失去了核聚变释放能量的支持,现在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太阳自身引力了。整个太阳向中心高速崩塌,同时在中心形成一个黑洞。外层收缩到内核的时候,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并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太阳爆炸了,成了一颗超新星。

图片来自

Supernova Research at Universities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郁闷的超新星。四周无边无际的空气很快吸收掉了它爆炸的能量,它的光甚至不能射出太阳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洞质量持续增长。而充满太阳系的空气球会逐渐变成一个扁平的星云盘。靠近中心的地区会形成一个吸积盘,让黑洞的质量有条不紊的增长。由于物质十分密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形成大量短命的氮氧恒星、超新星和黑洞。这时候,太阳系内十分热闹。不过,这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


最后,所有物质都会落入中心的黑洞。我们来看看这个黑洞的质量有多大。

它是太阳质量(1.989 x 10^30公斤)的87亿倍,银河系中心黑洞(410万倍太阳质量)的2100倍,是仙女座星系中心黑洞(1.1 - 2.3亿倍太阳质量)的38到79倍。它的视界半径是178个天文单位。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你还记得我们的空气球最初的半径是100个天文单位。在那时候,它就已经在自己的视界半径以内了。也就是说,那个空气球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黑洞。这并不奇怪。从史瓦西半径的计算公式

可以看出,视界半径和黑洞质量成正比,而物体本身的半径(假设为球形)与它的质量的立方根成正比。视界半径增长比物体本身半径快。如果物体的质量足够大,视界半径就会超过物体的半径。对于外界来说,它已经是一个黑洞了。而它的内部,却需要经过上面描述的过程,慢慢变成真正的黑洞。

银河系内部多了一个超级黑洞,比原来的银心黑洞还要大2100倍,这势必对整个星系的形状产生影响。我们的超级黑洞将会成为新的星系中心,原来的银心黑洞可能会围绕它公转,或者最终与它合并,就像一滴水掉进水缸,只会泛起轻轻的涟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