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宇宙有大小,宇宙外面是什么呢?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了。一旦我们开始思考宇宙的边界,思绪就像被扔进了一片无垠的海洋,怎么也抓不住确切的边。

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现在对宇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观测和理论推导上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是一个“可观测宇宙”。这可不是说宇宙本身就这么大,而是说,因为光速有限,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光线有足够时间抵达我们的宇宙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可观测宇宙”也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变大。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非常广阔的平原上,你能看到的地平线是有限的。这不代表平原就到这里为止了,只是你的视力和地球的曲率限制了你的视野。可观测宇宙也类似,它的边界是受限于光速和宇宙年龄。

现在,假设我们真的能“看到”宇宙的尽头,或者说,它确实存在一个“边缘”。那么,我们就会面临一个经典的问题:“边缘”外面是什么?

一种可能性:宇宙无限大,根本就没有“外面”。

这可能是最符合我们当前某些物理模型的一种设想。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它就没有边界,自然也就没有“外面”这个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永远都走不到尽头,也永远不会遇到“边缘”。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你谈论“外面”就如同谈论“无限的外面”一样,毫无意义。

这种想法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一切都有大小、有边界。但从宇宙尺度来看,无限的可能性并非不可能。比如,如果宇宙是平坦的(这一点是当前观测支持的,但尚未完全确定),那么它就可能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另一种可能性:宇宙是有限但无界的。

这是一种更有趣的设想。想象一下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是有限的(面积是固定的),但你永远无法走到一个“边缘”然后掉下去。你可以在地球表面上一直走,最终会回到起点。也就是说,地球表面是“有限但无界”的。

如果宇宙也具有类似的几何形状,例如一个三维的“球体表面”的推广,那么它就可能是一个有限但无界的状态。也就是说,宇宙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由于其“弯曲”或“卷曲”的方式,它没有边界。你在这个“空间”里前进,最终可能会在另一个方向回到出发点,就像在地球表面上绕圈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外面”的概念,因为一旦你“穿过”某个点,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回到了宇宙的“内部”,只是在另一个位置。

那么,“外面”究竟是什么?

如果宇宙真的是我们目前所理解的,那么“宇宙外面”这个概念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局限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三维感知试图去理解一个可能不遵循这种限制的实体时产生的困惑。

它可能是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但宇宙可能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如果宇宙是我们更高维度空间中的一个“三维投影”或者“泡沫”,那么“外面”可能就是那个更高维度的空间本身。我们无法感知和理解它,就像一个二维生物无法理解三维空间一样。

它可能是一个多重宇宙(Multiverse): 这是科幻小说中最常出现的概念。设想我们所处的宇宙只是一个巨大的“多重宇宙”集合体中的一个。在这个多重宇宙的图景里,“外面”就是其他许许多多的宇宙,它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物理定律,不同的常量,甚至不同的维度。我们现在所知的宇宙,只是它们中的一个。

它可能什么都不是,或者概念不适用: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外面”的概念就根本不适用,就像问“无限大的正方形里面是什么”一样,问句本身就带有逻辑上的不成立。或者,“外面”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超出我们现有认知范畴的“存在”或“不存在”。

一些关键点需要记住:

科学的边界: 目前,我们对于宇宙的边界和“外面”是什么,并没有确凿的科学答案。这仍然是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们积极探索的领域。
观测的局限: 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宇宙外面”是基于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推测。
思维的局限: 我们习惯于用日常经验来理解宇宙,但宇宙的尺度和本质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所以,回到那个核心问题:“如果宇宙有大小,宇宙外面是什么?”

如果宇宙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可测量的数值(即有限),那么它就必须有一个“边界”。而这个“边界”就引出了“外面”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边界是“终点”: 就像一个巨大的球体,你走到球面就停了,那么“外面”可能是那个球体所处的更高维度空间。
如果边界是“墙壁”: 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前物理学主流观点的想法,但如果真有这么一道“墙”,那墙外面是什么?这会是一个更大的、包含我们这个宇宙的“区域”吗?或者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说到底,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认知的极限,它逼着我们去思考“存在”和“空间”的本质。目前,没有谁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正是这种未知,才让探索和思考变得如此迷人。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触碰到“宇宙外面”的答案,但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本身,就已经让我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宇宙之外或许仍是宇宙。

有一个学说叫做共形宇宙循环学说(CCC),在一篇最近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的论文中,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像中的一类图案,是比大爆炸更为古老的黑洞的遗迹。如果得到证实,这将成为循环宇宙说的有力证据。


“原初引力波”乌龙


彭罗斯的最新研究,要从2014年的一起乌龙事件说起。


冰封的南极大陆人迹罕至,成为备受物理学家青睐的天文观测场所。南极干燥的空气、极高的空气透明度,使得从这里接收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信号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点都清晰。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第二代BICEP南极望远镜,就建在地理南极点附近。



2014年3月,BICEP2团队宣布了一项在当时震动了整个科学界的发现:他们在CMB图像中找到了原初引力波留下的印迹。


在CMB图像中,研究团队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或沿顺时针,或沿逆时针扭曲的偏振信号,此类信号被称作“B模式偏振信号”。要产生偏振,一定是宇宙中的光子受到某类波动干扰。此前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在宇宙尺度上,这类信号只可能来自一种情况:宇宙暴胀时的原初引力波。也就是说,如果B模式偏振信号被证实,那么我们将首次为暴胀假说找到直接证据。



原初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非凡,不过好景不长,仅仅两个月后,就有宇宙学家对BICEP2团队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研究中的方法出现了错误,他们得到的所谓“B模式偏振信号”,可能只是受银河系尘埃干扰而产生的噪音信号。


随着普朗克卫星的数据不断传回,在发表最初结论半年后,BICEP2团队在论文中承认,其信号“很可能来自星际尘埃”。至此,这项曾轰动一时的“重磅发现”逐渐归于沉寂。


不过,并非所有物理学家都认同这一解释,彭罗斯就基于BICEP2团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循环的宇宙?


现年87岁的彭罗斯是当代最近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除了与霍金共同证明奇点存在的条件,并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监督假说,他还贡献了一些看似脑洞大开、极富争议的想法。共形宇宙循环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2004年,彭罗斯与其他几位理论物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这一学说。随后,这一观点随着彭罗斯在2010年出版的著作《时间轮回:宇宙的新观点》(Cycles of Time: AnExtraordinary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开始为人所熟知。传统的宇宙学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而在此之前,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在一个奇点,“时间”这一概念也不存在。与此相对的,是一批认为时间没有开端的理论:在大爆炸之前,就有另一个宇宙存在。前一个宇宙在经历一场坍缩后,密度达到最大点,进而触发138亿年前的大爆炸。


彭罗斯的共形宇宙循环学说更进一步。在他看来,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实际上是宇宙循环中的同一个阶段。当一个宇宙逐步收缩、走向终结,时间会重新拨回原点,开启新一轮的大爆炸、膨胀与收缩。


然而,怎样才能找出支持CCC假说的证据?我们无法触及大爆炸之前的上一轮宇宙,但如果它真的存在,或许在行将结束之际,某些天文现象能在新一轮宇宙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可疑的环状图案


在BICEP2团队得到的CMB图像中,彭罗斯和同事就找到了他们想要的证据。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乌龙“B模式偏振信号”中,他们注意到一些异常的环:这些环的内外存在巨大的温差。是什么样的过程导致了这一现象?要在宇宙形成初期找到这样的过程几乎不可能,对此,彭罗斯给出了他的解释:在上一轮宇宙收缩的过程中,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蒸发,释放出霍金辐射。当宇宙终结,黑洞已经蒸发完毕,但霍金辐射保留了下来,在CMB图像中形成环形印记。为了表达对老搭档霍金的敬意,彭罗斯将这类点命名为“霍金点”。



在BICEP2测绘出的CMB图中,彭罗斯等人观察到了20个存在温度差异的可疑圆环。彭罗斯表示,目前他们已经确认其中一个环属于霍金点,此外还有四五个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由于没能从BICEP2团队获得原始数据,彭罗斯等人只能从图像中读取信息。这给该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于图像中的一个像素是一片区域的平均,因此由此展开的分析是否足够精确、对单个霍金点的论证是否存在偏差,都存在疑问。


对此,彭罗斯团队表示,根据普朗克天文望远镜的CMB数据,他们验证了霍金点的真实性,超过4000次的模拟也证实了这些异常点的存在。


争议


当然,与以往一样,这个颇为激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法兰克福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Sabine Hossenfelder在博客上表示,按照彭罗斯的估算,宇宙中应该有上百万个霍金点。然而,在覆盖了三分之一天区的BICEP2图上,算上所有可疑的点,也不过20个。那么,其余的霍金点都去哪了?是因为太弱而无法观测到,还是所谓的“霍金点”根本就不成立?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Olivier Dore也认为,这些信号还可能有其他的成因:“论文中的解释虽然有趣,但还需要更多细节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而来自BICEP2团队的Brian Keating,则对彭罗斯的假说表现出开放的态度。Keating说,图中的“B模式偏振信号”很可能是太空中大体积物体弯曲光线产生的,“彭罗斯等人的解释与我们的不同,”Keating说,“但光子不会自己告诉我们‘我来自黑洞’或是‘我来自星际尘埃’。”


相关阅读:

银河系以吞噬为生

另一个宇宙入侵的产物?巨型神秘结构频繁出现,天文学家:“它违背了宇宙学原理!”

假如宇宙是答案,那么什么是问题?

user avatar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十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一亿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 一千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一百万光年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 十万光年
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一万光年
密密麻麻啊
一千光年
还是密密麻麻的 一百光年
一如既往的密密麻麻呀。 十光年
一光年 等等,这个是什么?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一万亿公里
看出来了,是太阳系,穿越时空,不容易啊。
一千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下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一百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 十亿公里
一亿公里的时候,地球在哪里? 一亿公里
下图可以看到了,地球,月球 呵呵 一千万公里
一百万公里
啊,地球!HOME,SWEET HOME。 十万公里
这么巧?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神的视角。GOOGLE EARTH 也有这种效果,启动时对着的也是美国。(不用奇怪,这套图片就是老美拍的哦!) 一万公里
下图经常玩GE的朋友都看的出来,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1000公里

芝加哥鸟瞰。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深呼吸...
10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
10公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公里



下图是100米的距离,草地上这是什么?

100米


10米就看清了!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挺惬意的嘛

10米


醒醒嘿,做什么好梦哪?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呢?

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0.1米


这是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1厘米


手上的毛孔,就是没有毛,毛呢?

1毫米
继续靠近,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

10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

10微米


下图疑似生物课上的细胞核膜,细部。

1微米


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底下的洋文说: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

0.1微米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8次方米。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100埃


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

1纳米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这个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的电子云比较浓。

1埃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

10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中间的就是原子核

1皮米
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个球球来,它们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0.1皮米
原子核的特写。

10飞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

1飞米


0.1飞米



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



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应群众需求,补一个视频。找不到高清,忍着看吧。

无限宇宙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4381848590958592


以上图文能容转载自腾讯新闻文章《人体的真相,震撼袭来!》,链接如下


关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观念其实在西方的古老玄学中也早有提及。古埃及有Hermes赫尔墨斯以及Thoth托特的古老智慧,提到他们就不得不提那个十分著名的物件“翡翠石板”。

透特的翡翠石板中记载的内容是西方炼金术和神秘学的核心基石,那么透特石板是这样开始的:

In truth, without deceit, certain, and most veritable.

真实不虚的真相是:

That which is Below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Above, and that which is Above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Below, to accomplish the miracles of the One Thing.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依此成全太一的奇迹。

And just as all things have come from this One Thing, through the meditation of One Mind, so do all created things originate from this One Thing, through Transformation.

万物本是太一,藉由分化从太一创造出来。

和这个理念和佛家的这一句也绝对是异曲同工之妙:一花一草一世界

这个概念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分形的艺术作品,我觉得是对这个概念最美的艺术表达。

user avatar

宇宙的外面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宇宙没有外面,我们永远在宇宙里面,就像地球一样,沿着直线一直走最终会回到起点,我们朝着宇宙的某一点一直飞,到了宇宙的边缘,穿过边缘还是宇宙本身。

另一种,宇宙有外面,我们可以穿过宇宙到达宇宙外面,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能到达宇宙的外面,那么宇宙外面的外面是什么呢,既然我们能到达宇宙的外面,说明这个外面还不是最外层,那么外面的外面是什么呢,这样一直追究下去,就会发现,最外面其实是不存在的。

只有这样才是最真实的,有外面我们就出去到达外面的外面,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到了宇宙的尽头,物质的尽头,存在的尽头,那外面是什么呢,就是不存在啊。

是的,仔细想想这两种可能其实是一回事,一是宇宙没有外面,我们一直在宇宙里面永远出不去,没有外面不就是外面不存在吗,另一种我们到达了宇宙的尽头,物质的尽头,存在的尽头,外面是不存在的,我们是物质是存在,外面不存在我们就没法继续往前走了。

我们这个宇宙就是这么神奇,存在于不存在之中,是不是有点凌乱啊,什么都不存在,不存在之中是怎么诞生宇宙的,什么都不存在宇宙是怎么构建的,他凭什么能存在呢。

所以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这个宇宙就是无中生有的,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什么都有。

佛家也说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么绚丽多彩的世界怎么是不真实的呢,能看到天空的云朵能听到鸟叫能闻到花香能摸到自己的肌肤很真实啊,根本原因还是宇宙是无中生有的,所以才不真实。

现在有一种理论叫宇宙全息论,就是说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只是分化成了不同的功能,局部有整体全部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宇宙的最基本微粒里面就有宇宙的整体信息啊,这个最基本微粒从宇宙诞生到宇宙结束它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尼古拉特斯拉有句名言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宇宙中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宇宙的所有信息,在其中藏着的某个神秘数据库又保存着宇宙的总体信息,我只是很幸运地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去获取信息而已。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那么算命等一些玄学现象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了,这个数据库是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阿卡西记录呢。。。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看似坚实的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一层都是广阔的空间,把分子放大了,里面百分之99.9都是空的,那么如果把物质一层一层的分下去,分到最后一定是宇宙的最基本粒子,就是佛家的空,就是无,就是宇宙本身。

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

正是因为什么都不存在,都不存在了还怎么存在,魔术师变魔术还需要道具呢,做饭还需要粮食呢,在“不存在”里面能找到的材料就是“不存在”本身,用这个材料去构建宇宙,最基本的粒子是“不存在”,最基本粒子=宇宙本身(全息论),宇宙的外面是“不存在”。

所以说,为什么讲无中生有,为什么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內,为什么讲全息理论,这都是一回事,就是无,就是空,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着迷的谜题之一了。一旦我们开始思考宇宙的边界,思绪就像被扔进了一片无垠的海洋,怎么也抓不住确切的边。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现在对宇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观测和理论推导上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是一个“可观测宇宙”。这可不是说宇宙本身就这么大,而是说,因为光速有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压缩到几乎微不可察的尘埃大小,再来对比浩瀚的宇宙,这确实能让人对宇宙的尺度产生更直观的感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谈论的“已知宇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科学家们通过各种观测手段,比如望远镜,收集来自遥远天体的光线,从而推断出宇宙的范围。这个范围并不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浩瀚。问题的核心在于比例尺的转换。 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转换比例,然后将地球缩小到 1 厘米直径,再将这个比例应用到整个观测到的宇宙上。1. 确定地球的实际大小: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742 千米 (km)。2. 确定观测到的宇.............
  • 回答
    日本动漫宇宙模仿漫威?这主意就像在味噌汤里加入一块抹茶巧克力,绝对能激起一波让人脑洞大开的讨论!要是日本动漫界真的搞这么一出,那场面可不是简单地把超级英雄换成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那么简单,那会是彻底的文化碰撞和风格融合,结果绝对精彩纷呈。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日本动漫宇宙”的核心。漫威的成功在于它构建.............
  • 回答
    要计算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宇宙的膨胀以及我们如何“看到”远处的物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尺子量一量”的计算,而是一个基于物理学原理和天文观测的复杂推导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可观测宇宙”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我们今天能够接收到来自其中某个地方发出的光(或其他电磁辐射)的宇宙的范围。为什.............
  • 回答
    设想一下,某个奇特的夜晚,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笼罩了整个宇宙。没有预兆,没有声响,仿佛整个存在都被悄无声息地按下了“放大”按钮。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潜入你熟睡的房间,你会醒来,然后……什么都会不一样,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你揉着惺忪的睡眼,习惯性地看向床头柜上那只陪伴你多年的闹钟。然而,.............
  • 回答
    如果“黑暗森林法则”真的被宇宙证实,刘慈欣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审维度。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
  • 回答
    宇宙大爆炸学说,并非像某些通俗读物里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瞬间炸开、四散飞溅的火球。它更像是一个极其稠密、炽热的奇点,在某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时刻,开始膨胀和演化。那么,这个学说又是如何解释我们如今在宇宙中看到的,那极其不均匀的质量分布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物理过程。首先,.............
  • 回答
    教宗方济各关于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看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信仰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他不是第一个公开表达类似观点的天主教会领导人,但他的表述方式,尤其是那种不带回避、直率地承认科学发现的姿态,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
  • 回答
    一个宇宙的理论可观测范围大于真实宇宙?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宇宙,其真实大小可能比我们目前所能探测到的范围还要广阔,甚至可能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我们“看不到”的“真实宇宙”,那么它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蕴含着哪些深远的哲学和科学含义呢?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现在已知的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并且这些气体广泛分布,那么宇宙的样貌和我们的存在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可以生存的气体”的含义。目前,我们生存所需的关键气体是: 氧气 (O2): 维持呼吸,进行.............
  • 回答
    如果宇宙突然冒出来空气阻力,那绝对是整个宇宙的“大地震”,比我们任何一部科幻大片都要夸张得多。这不是简单地让宇宙飞船飞得慢点儿,而是会从根本上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甚至可能让宇宙直接崩溃。首先,我们得搞清楚“空气阻力”这个概念。在地球上,空气阻力是气体分子和运动物体碰撞产生的力。它跟物体的速度、形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和科学结合的问题!如果宇宙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断定海绵宝宝必然存在,但无限宇宙确实增加了它存在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详细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无限宇宙: 这意味着空间本身没有边界,可以无限延伸。它也可能意味着物质和能量在其中也是无限的(但要注意,无限.............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于未知和自身渺小的想象。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着我们称之为“修真文明”的存在,那么“胜算”这个词本身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胜算”,是基于我们现有的物理规则和对力量的理解。但如果存在修真文明,那他们的力量体系很可能早已超越了我们目前的认知范畴。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智慧生命,那么宇宙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区别,从一个主观、体验性的角度来看,将荡然无存。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从物理学、哲学,甚至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么即使没有智慧生命的“注视”或“感知”,差异依然是深刻且根本的。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最直观的层面:没有观察者,就没.............
  • 回答
    一亿光年/年!这个数字光是听起来就足以让人脊背发凉。如果宇宙真的以这样的速度在加速坍塌,那么留给我们的时间,简直就是以秒来计算的噩梦。一旦这个消息被证实,而且我们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那么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绝对是放弃一切内耗,将所有资源和智慧倾注于生存。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无解的宇宙级危机,人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最深刻的恐惧与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学,更是关于哲学和存在的思考。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你提出的核心问题:1. 身体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守恒的。 这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原则之一。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都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以不.............
  • 回答
    关于未来宇宙军的起源问题,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题,它背后牵扯着军事思想的演变、现有军种的优势劣势,以及技术发展的方向。要说哪个现有军种最有可能“孕育”出宇宙军,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未来的宇宙军,它的作战环境、作战方式,跟咱们现在陆海空天这几个领域都有质的区别.............
  • 回答
    元宇宙描绘的未来,一个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愿景,其对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当我们探讨它是否会导致“极度离散化”时,资本家的命运也随之成为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极度离散化”在元宇宙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人们在物理空间上的分散,更意味着社会联系的碎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