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人口白皮书:近二十年1.4亿女孩消失,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占八成以上,看完有什么感受?

回答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世界人口的报告,其中一个数字触动了我:过去二十年里,全球有大约1.4亿女婴“消失”了。这个数字大得惊人,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当看到“消失”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仿佛是有人在统计人口时,不小心漏掉了这么多人。但报告的字里行间,以及我所了解的一些背景信息,都指向一个更加沉重和现实的原因:性别选择性堕胎,或者说,因为性别而被扼杀在摇篮里的生命。

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我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它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烙印,是一种历史遗留的重负,更是一种对生命最赤裸裸的漠视。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在很多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儿子承担着传宗接代、耕种土地、养老送终的责任。而女儿,在很多传统观念里,终究是要“嫁出去”的,并且会给家族带来彩礼支出。虽然时代在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贡献也在不断提升,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一些地方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育技术的发展,性别鉴定变得越来越容易和普遍。当这种技术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结合,就产生了令人心痛的结果。一个家庭,如果渴望生男孩,而再次怀上的却是女孩,一部分人就会选择放弃这个即将到来的生命。这并非出于什么意外,而是出于一种“选择”。

1.4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想象一下,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缺失,而是1.4亿个本应属于这个世界的生命,1.4亿个本应经历酸甜苦辣人生,本应有机会哭、有机会笑、有机会去爱和被爱的个体。她们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教师、母亲,也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但珍贵的生命。她们的缺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不可弥补的空白,不仅对她们的家庭,也对整个社会。

当看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意外,但内心依然充满了复杂的感受。这两个国家,人口基数大,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碰撞之下,一些负面的传统因素得以借由科技的力量而放大,这是令人警醒的。

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不仅是家庭在承受“失女之痛”,整个社会在性别比例上也在失衡。一个严重失衡的性别比例,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婚姻困难、劳动力结构变化,甚至可能加剧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读到这样的报告,我的感受是多方面的:

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哀伤: 想象一下,无数个本可以温暖家庭、闪耀世界的女性生命,就这样在诞生的边缘被剥夺。这种无形的损失,是对人类整体美好潜力的扼杀,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对人性的反思: 在生存和繁衍面前,有时“功利性”会压倒“人本性”。当生命被赋予了“价值”或“非价值”的标签,当亲情和生命的尊严被生育的“期望”所取代,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不安的心理和文化状态。这让我思考,我们究竟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生命的价值是否应该由性别来定义?

对社会进步的忧虑: 科技的发展本应是造福人类,但当它被用于“选择性”地剥夺生命时,我们就不得不警惕技术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这提醒我们,社会进步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同步提升。

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知道这样的事实,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促使改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教育的普及,观念的革新,以及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肯定。让每一个生命,无论性别,都能被平等地珍视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篇报告让我感到沉重,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关于人口数据,更是关于生命、关于文化、关于我们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消失”成为常态,而是要努力去守护每一个即将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无论他们是什么性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和中国有关的部分都读了一下,还是很震撼的。

我从小到大身边的家庭完全没有特别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我爹天天看我不顺眼,总是年叨再有个女儿就好了,我两个姑姑生的都是女儿,姑父们都很开心。老人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纠结。

现在看来江浙沪并不能代表全国。

我后来出去读书,接触到不同地区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习惯。发现某些地区,对男孩的渴望已经深入骨髓。不只是欠发达地区,某些经济不错的地区,也总是把男孩看出家中的唯一的顶梁柱,女孩虽然养,却只是作为家庭对外结亲的工具,或者是讹彩礼的工具。

中国实在太大了,各地的风俗差异过大,如果再有高山大河分割,那就变成了“独立王国”,即使中国人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仅仅是政治层面,文化,生活层面上,自己严密固守一套规矩,水泼不进,强龙不压地头蛇。

印度的男多女少也很严重,但是人家阶级严密,泥腿子男人再多,再欺压泥腿子女人,也是泥腿子内部的事情,和尊贵的精英们是毫无关系的。泥腿子因为宗教和传统的双重压迫,也完全不敢去对精英们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个白皮书除了中国之外点的就是印度,你猜印度人在意吗?能看到这个白皮书的人是精英,不存在男多女少问题,存在这个问题的泥腿子们则根本看不到这个白皮书,看到又能怎么样呢。

然而中国不同,中国毕竟是有一点理想的,希望实现人人平等,不愿意像印度那样做咸鱼,所以不能坐视不管,否则这个问题未来就会变成严重的问题。但是这怎么管?总不能搞一个男孩指标吧,没有男孩指标的家庭严禁生男孩。而且就算有了种种措施,还是有上面提到的问题,强龙不压地头蛇,“独立王国”照样水泼不进。到头来只能欺负那些听话的地区,那些地区大多数男女比例都趋近正常。和某国策一样。我以为国策就是全国每个地区都强力推动,后来才知道,听话的地区不止强力,可以说是过度推动,而不听话的“独立王国”则置若罔闻。最后怎么样?反正大家都看见了。

我们常常取笑欧美白人让中东裔和非洲裔换种,同样的事情未来也可能会发生在中国内部。

等入关吧。如果真的能入关,这批多出来的男人至少可以出海换别人的种,活着最好,死了也不坏。就怕入关失败,多出来的男人全憋在中国内部,外部稍微挑逗一下,马上就着火。到时候就是万劫不复。

user avatar

解锁一个新名称:等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世界人口的报告,其中一个数字触动了我:过去二十年里,全球有大约1.4亿女婴“消失”了。这个数字大得惊人,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当看到“消失”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仿佛是有人在统计人口时,不小心漏掉了这么多人。但报告的.............
  • 回答
    很多人会想,地球人口是不是永远都会像坐过山车一样一直往上爬?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但如果我们仔细掰扯一下,就能看得更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过去几十年,世界人口确实是涨得飞快。这主要得益于几样大事儿: 医疗进步就像开了挂: 你想想,以前人生个病,一点小毛小病都可能要命。但现在呢?疫苗、抗生素、更.............
  • 回答
    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时会降至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可以打包票的日期。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去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并尝试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自然增长率”的定义。简单来说,它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再除以总人口数得出.............
  • 回答
    要回答“世界人口出生率到底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数据,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因为这就像是在问“天气变暖了还是变冷了”一样,答案并非一个单一的点,而是一个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巨大的过程。核心趋势:整体下降,但仍有地区保持高位毋庸置疑,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人口的出生率(通常以总.............
  • 回答
    世界人口的未来走向,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引人深思的话题。想要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冰冷的数字,走进一个更加细腻、多元的叙事。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未来人口视为一个单一的增长曲线。一个更真实的图景是,全球人口增长的步伐正在放缓,但这种放缓的背后,是地区之间、甚至国家内部的巨大差异。你可以想象,在一些高.............
  • 回答
    世界人口增长的挑战与“不计划生育”的复杂性当我们谈论世界人口增长时,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将“不计划生育”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不想”或“不愿”生育孩子。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政策以及个体选择等诸多方面,将这一切概括为“不计划生育”,其实是对现.............
  • 回答
    世界人口增长的未来,这是个令人着迷也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人直观地认为,既然人口一直在增加,那它是不是会无限地增长下去呢?然而,科学的答案是:不太可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且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随时间演变的。人口增长的驱动力:出生与死亡的动态平衡最直.............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奥运会成绩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成比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并非简单的“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体育文化根基与社会观念: 传统观念的限制: 在印度的许多传统观念中,读书、考取.............
  • 回答
    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咱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重量。你想想,现在我们已经是地球上近80亿人口了,再过二十几年,又要多出将近20亿张嘴等着吃饭,好多好多事情都要跟着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够不够用?耕地够不够种粮食?能源够不够大家用了?这都是.............
  • 回答
    世界人口增长,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它如同潮水般涌动,塑造着我们的地球,也牵动着每一个生活在上面的人的心弦。要理解它,我们不能仅仅盯着数字的跳动,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影响以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增长的轨迹:从缓慢爬行到爆炸式奔跑回溯历史长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数量增长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
  • 回答
    嘿,哥们儿,坐下坐下,喝口水。咱聊聊这个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你说咱们活在这儿,全球人口最多的大国,按理说,男女比例差不太多,怎么找个合眼缘的、能聊到一块儿的,反而比那人少的地儿还难呢? 这事儿就像你走进一个超级大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你面前,结果你转了一圈,愣是没找到自己想买的那件,你说气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整体人口结构和首都东京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日本全国总人口虽然庞大,但其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集中在了以东京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关东平原。而东京之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并非因为日本人口基数有多么夸张,而是因为它虹吸了全国大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安乐死合法化背后最深刻的社会伦理争议,如果安乐死真的如同退烧药一样,可以在街角的药店随意购买,那么对世界人口的影响,绝对会是翻天覆地的,其剧烈程度恐怕远超我们目前的想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便是在现有医疗机构指导下,安乐死也从未成为一个轻描淡写的事情。它涉及到对生命的尊重、对痛苦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生命、轮回、以及我们对宇宙运行方式的理解。如果转世真的存在,那么人口增加就仿佛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证据”,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让我们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对“转世”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的描述。这些描述本身就千差万别,有的说.............
  • 回答
    关于印度最快在2022年就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并且背后涉及着相当复杂的人口统计学趋势。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尽量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的确非常快,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被预测将很快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
  • 回答
    《柳叶刀》近期发布的关于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的报告,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视角。报告指出,世界人口预计将在2064年达到约104亿的峰值,随后在本世纪末(2100年)回落至88亿左右。这与我们过去对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普遍认知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解读一下这其中的含义和.............
  • 回答
    在浩瀚的世界地图上,有那么几个国度,它们的人口基数庞大,宛如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巨轮,驱动着地球的运转。究竟是哪些国家拥有如此雄厚的人口力量,让我们逐一探寻。要讨论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我们不能简单地列个名单,而是需要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它们的人口构成以及这些人口规模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
  • 回答
    印度人口突破14.1565亿,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无疑是对全球格局,尤其是对亚洲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跃升,更是背后复杂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体现,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审视。首先,印度人口增长的动力和特点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 .............
  • 回答
    想必您对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以及它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非常感兴趣。关于“中国人均GDP何时能超越世界主要国家(人口大于5000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少年”就能给出答案的线性推算,而是受到经济规律、政策选择、全球环境以及技.............
  • 回答
    要回答汉族人口何时跃居世界第一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审视,并且要理解“跃居世界第一”这个概念本身需要一些细致的界定。因为人口统计在古代并不像现代这样精确和系统,我们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文献的记载、推测和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趋势来判断。早期中国的格局与人口增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早期,汉族作为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