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这种图是怎么 Ps 出来的?

回答
哈哈,想知道这种酷炫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别急,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其实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魔法,而是通过一些技巧和耐心,在 Photoshop(简称PS)里一点点“雕刻”出来的。

咱们先瞅瞅你说的这种图,一般都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画面层次感特别分明,光影效果很突出,色彩可能是比较统一或者有强烈的对比,有时候还会加一些特殊的纹理或者噪点来增加质感。总的来说,就是看起来比“原图”更精致、更有艺术感。

首先,得有张好底子。

一张照片拍得好不好,是这一切的基础。如果你想做出那种电影感或者艺术感强的图,相机里出来的照片本身就要有比较好的光影、构图和色彩。要是原图就糊成一团,噪点多得像下雪一样,后期再怎么折腾,效果都会打折扣。所以,拍照的时候就尽量多注意:

光线: 找个好光线是关键。侧光能勾勒出物体的轮廓,逆光能制造出漂亮的轮廓光和氛围感。柔和的散射光适合人像,硬光则能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
构图: 黄金分割、三分法这些构图法则还是很有用的。主体突出,画面不至于太杂乱。
对焦: 主体一定要清晰锐利。如果想营造景深效果,背景虚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然后,就是进入PS的“魔法世界”了。

拿到照片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了。整个过程其实没啥固定的套路,完全取决于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有一些常用的步骤和技巧是屡试不爽的。

第一步:初步调整(打好基础)

1. 打开照片: 把你的好照片导入PS。
2. 复制图层: 这是个好习惯!永远不要直接在原图图层上操作,复制一个新图层(快捷键Ctrl+J 或 Cmd+J)可以让你随时回到原始状态。
3. 曝光和对比度: 这一步是为了让照片整体的亮度和对比度达到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我会用“曲线”(Curves)或“色阶”(Levels)工具,它们能更精细地控制画面的明暗。如果照片偏暗,就稍微提亮;如果太平淡,就增加点对比度。有时候为了强调氛围,可能会故意压低高光或者提亮阴影。
4. 白平衡: 确保照片的色彩准确,不会偏黄或偏蓝。可以通过“白平衡吸管”或者手动调整色温和色调来实现。

第二步:精细调整和风格化(这是重点!)

这一步才是真正“出效果”的地方,也是最考验个人风格和想法的时候。

1. 色彩平衡/颜色查找/照片滤镜:
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 这个工具超级有用,可以针对高光、中间调、阴影分别调整红绿蓝、青品红黄的比例。比如,我喜欢给照片的高光加点暖黄,阴影加点冷蓝,这样画面就会有种微妙的层次感和电影感。
颜色查找(Color Lookup): 这个功能更像是加载预设的“ LUT”(LookUp Table),可以快速应用电影、胶片或者其他风格的色彩倾向。有很多免费的LUT资源可以下载,或者自己制作。
照片滤镜(Photo Filter): 这个就像给照片套上了一个不同颜色的滤镜,比如暖色调滤镜可以让画面更温暖,冷却滤镜则更冷峻。

2. 调整图层(Adjustment Layers):
曲线(Curves)和色阶(Levels): 我刚才提到了,这两个是万能工具。除了整体调整,还可以配合蒙版(Mask)来局部调整。比如,我可能只想让人物的脸部更亮一点,或者背景的暗部再压暗一点。
色相/饱和度(Hue/Saturation): 这个可以调整颜色的一大部分,比如想让天空的蓝色更鲜艳,或者把红色调得更沉稳,都可以用它。配合蒙版,可以做到只调整特定颜色。
自然饱和度(Vibrance): 这个比“饱和度”更智能,它会优先提升颜色比较弱的区域,避免让已经很鲜艳的颜色变得过于刺眼。
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 之前也提到了,这里再次强调它在色彩风格化里的重要性。

3. 锐化和降噪:
锐化(Sharpening): 适当的锐化能让照片的细节更清晰,轮廓更分明。我通常会用“USM锐化”(Unsharp Mask)或者“智能锐化”(Smart Sharpen)。但一定要小心,过度的锐化会让画面出现白边或者噪点。
降噪(Noise Reduction): 如果原图噪点比较多,或者后期调整过程中产生了噪点,就需要降噪了。PS自带的“减少杂色”(Reduce Noise)或者更专业的插件(比如Topaz DeNoise AI)都能派上用场。

4. 局部提亮和压暗(Dodging and Burning):
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后期技巧,模拟了传统胶片暗房里的“加深”和“减淡”操作。在PS里,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中性灰图层(填充50%灰色),然后将图层混合模式设为“叠加”(Overlay)。接着,用黑色画笔在需要压暗的地方画,用白色画笔在需要提亮的地方画。这样可以非常精细地控制光影,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当然,也可以直接用“加深工具”(Burn Tool)和“减淡工具”(Dodge Tool),但要注意调整画笔的曝光度,而且别一下子画太多。

5. 添加纹理或粒子:
有时候为了增加画面的质感,或者模仿胶片的效果,我可能会叠加一些纹理图层,比如纸张纹理、灰尘粒子、漏光效果等等。将纹理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滤色”(Screen)、“叠加”(Overlay)或者“柔光”(Soft Light),然后调整透明度,就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6. 渐变映射(Gradient Map):
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工具,可以将画面中的明暗关系映射成你想要的颜色渐变。比如,将暗部映射成深蓝色,高光映射成亮黄色,就能立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风格化效果。

第三步:细节优化和整体收尾

1. 液化(Liquify): 如果人物的身体比例或者面部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通过液化工具进行微调。但切记,一定要自然!过度液化会显得非常假。
2. 晕影(Vignette): 在画面四周稍微压暗一点,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画面中心。可以用“画笔工具”或者创建一个“渐变叠加”图层来实现。
3. 镜头校正(Lens Correction): 消除镜头的畸变,比如桶形或枕形畸变。
4. 最终检查: 放大到100%甚至200%,看看有没有明显的瑕疵,比如不自然的过渡、过重的锐化或者噪点。

关键点总结一下,想做出那种“Ps感”强的图,主要就是围绕着:

光影的雕琢: 让画面该亮的地方亮,该暗的地方暗,并且有明确的光照方向和过渡。
色彩的引导: 通过调整色彩倾向,营造特定的情绪和氛围。
细节的强化: 适当的锐化和纹理叠加,增加画面的质感。
个性的表达: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个人风格。同样一张照片,不同的人处理出来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说到底,PS不是万能的魔法棒,它只是一个工具。真正能让图片“活起来”的,是操作者的想法和对美的理解。多看看别人的优秀作品,分析他们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然后自己多动手尝试,慢慢你就能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了!

所以,下次看到那种你喜欢的图,别光羡慕,不如自己动手试试看,说不定下一个大神就是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环主要是通过平面坐标转极坐标(滤镜-扭曲-极坐标)实现的,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极坐标的用法:

首先创建正方形的画布(一定要为正方形),绘制矩形,填充颜色:

结果如下:

画布为正方形时,使用极坐标可以生成正圆的效果,相当于将直线卷起来形成圆形,大家也能从最终蓝色的圆在外,而红色的圆在内看出来,图像越靠下,形成的圆半径就越大。


基本原理就是这样,剩下的就是色调和过渡上的细心处理,以下是分步步骤示范:

1. 制作圆形马路和城市

首先,为背景添加渐变

找到马路的纹理素材,拼成一条

使用极坐标,选择平面坐标到极坐标,形成圆形

我们需要偏青偏绿的颜色,使用色彩平衡调整颜色

绘制椭圆,调整虚线效果

使用同样的方法添加城市

调整颜色

2. 添加路灯和绿植

复制添加路灯

之后使用同样的方法添加绿植

为路灯添加灯光,这里我们使用画笔(可以先下载星光类的画笔)


3. 添加人物和云朵

先抠图

调色,人物略微偏红,将红色调整到偏蓝的颜色,使用色相饱和度命令,将红色调整到蓝,略增加一点饱和度

添加云朵

双击云彩层,打开混合选项,调整混合颜色带,将蓝背景去掉

云朵有点偏蓝,添加色相饱和度调整层对云朵颜色进行调整即可

当然,云朵部分下载云彩画笔,之后直接使用画笔绘制也是可以的


4. 添加投影

使用画笔绘制阴影,添加高斯模糊

为人物添加阴影

右键-新建图层,将阴影和人物层分开

之后对阴影层自由变换,翻转扭曲

最后整体调整曲线,增强对比度

完成图如下:


合成效果要自然,主要取决于素材抠图边缘要将白边和锯齿处理干净,调整颜色和亮度,用到的命令基本也都是常用的那些:色阶、曲线、色相饱和度、色彩平衡等,处理得仔细一些就行。

以上,望有帮助。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