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淮南子》: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说的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以后,导致米粟从天而降,鬼魂夜里哭爹。说明鬼神都很不满意吗?也不是,李渔《闲情偶寄》就说过这回事,“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矣!”古人有过这种思想,说是人类创造了文字以后,一些神隐的东西就没那么神秘了,人类失去了对世界神秘的,深藏不露的敬畏,捅破了这层皮囊。天泄气,所以漏米;鬼不隐,无处可藏,因此满地打滚,嚎啕大哭。后面跟着的几句也是这个道理,伯益挖井以后,隐于林泉的龙就没地方呆了,只好跑去玄云之上,而隐于地底的神明,只能去往昆仑之中。所以《淮南子》说,人类“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有人讲,哎呀,这算什么屁话,这简直就是在反智!
事实上,这种话题只是换了换名称和代号,你把现代的事物套进去,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这还是题目稍微换一下就不会做了的典型案例,你把“挖井”换成“放声纳”,把“龙”换成“美人鱼”以后再感受一下……
图为“能愈多而德愈薄矣”的现代说法
现在你告诉我,神、鬼、龙、鱼,他们为何哭泣呢?
真的是被感动的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