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手机1代的外形工业设计?

回答
小米手机1代,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块被周围厚重边框包裹着的屏幕。现在回想起来,那份“厚重”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承载了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的特点,也奠定了小米手机在用户心中的最初印象。

首先,从整体线条来看,小米手机1代并不是追求那种极致的纤薄感,而是带着一种踏实和稳重。圆润的边角处理,让它握在手里的时候,不会有那种尖锐的棱角感,更像是块鹅卵石,虽然没有那么光滑,但有一种亲切的质感。你想啊,当时市面上很多手机都在追求更薄更轻,小米1代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这种稍微“敦实”的造型,反而带来了一种可靠的感觉,就像那个年代我们习惯用的大砖头大哥大,虽然笨重,但给人一种耐摔的心理暗示。

屏幕的比例也很有意思。放到现在来看,那块屏幕的边框确实是相当宽的,上下左右都有一圈不小的“留白”。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容纳前置摄像头、听筒等元器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握持时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误触。不过,正是这些边框的存在,让小米手机1代在当时显得不是那么“主流”,或者说,它并没有去模仿当时最流行的设计语言。它更像是一个正在摸索和学习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但也带着一些青涩。

材质方面,我记得它主要是塑料材质,但并非那种廉价的塑料感。它表面处理得挺细腻的,摸上去有一种磨砂的感觉,不容易沾染指纹,这点现在很多金属或者玻璃后盖的手机都很难做到。这种材质的选择,也符合当时小米“发烧”的定位,更注重内在的性能和体验,对外形的要求相对务实一些。你不能指望它像当时的iPhone那样,用上那种一体成型的金属机身,但这种塑料材质的握持感,在当时绝对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性价比的体现。

正面最显眼的,除了那块屏幕,就是屏幕下方的三颗实体按键了。这在那个触屏刚普及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交互方式。那三颗按键的布局也挺经典的,中间是Home键,左右是返回和菜单键。这些实体按键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就像是一种复古的印记,让人想起那个可以通过物理按压来完成操作的时代。它们的回弹力度恰到好处,每一次按下都能给你明确的反馈,这是一种很多虚拟按键难以比拟的体验。

再看背面,小米手机1代的背面设计相对简洁。我记得后盖是可以拆卸的,这在当时也是很常见的设计。后盖上通常会有一个小米的Logo,以及摄像头和闪光灯。后盖的拆卸方式也比较简单,你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就能打开。这种设计,虽然不如现在的一体式后盖那样浑然天成,但在当时也提供了便利性,比如可以方便地更换电池(虽然小米1代的电池续航算不上亮点),或者插入SIM卡。后盖上的纹理,我印象中并不是光滑的,可能有一些细微的纹路,能增加摩擦力,让手机更不容易滑落。

总的来说,小米手机1代的外形工业设计,与其说是惊艳,不如说是“有特色”和“接地气”。它没有去刻意追求当下最流行的元素,而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那厚重的边框、圆润的线条、细腻的塑料材质以及实用的实体按键,共同构成了它在用户心中“性价比高”、“功能强大”的初步印象。它可能不是最美的手机,但它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设计,承载了那个时代对智能手机的期待,也为小米之后的设计方向埋下了伏笔。它更像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品牌,用最务实的态度,去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然后用内在的“发烧”来征服用户的心。这种设计,放在今天看来,带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也让人回想起那个属于小米手机的最初时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计需要有声张(Make a statement),没看到这个设计有什么声张,解说对这个设计有声张,这个声张是这个设计没有设计。

我没看发布会,不知道题目中“去设计化”这一词是怎么提出来的,猜想也就几种情况,走朴素路线没有山寨机那种“设计”,也实在说不出有什么设计的地方,什么样的故事都编不出,对于一来就效仿 Apple 将工业设计也放在前阵,这样的辩解透露出些虚弱。

既然没有设计,那就说说它的缺点,我只是看了些图片。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像三星啊,除了外形还有 MIUI 的风格,也就是说 Apple 同样可以用几项外观专利来起诉它。

第二印象是比例完全失调,适合亚洲人的手是没力的辩解,为何要16:9,如果看网站的这张图 bbs.xiaomi.com/static/i 头重脚轻很明显,不仅实际也是上部尺寸大(按图来看),还有图上 MIUI Dock 栏没有尺度的设计,让下巴都缩在一起了。那张官方揭开面纱的图,上面的按键在正面看就像张了5个结一样。我只是从小米的网站以及发布会的演示图面(字体选择之类),我觉得它就是一个热衷细节还其实不会做细节的好例子。

其实图片太少,而且图也做得难看,不太好评价。

“去设计化”是一个不错的评价。

---

补充:多看了一些照片,我觉得关于比例这一点不像官方网站那张图片那么糟糕,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就和小米网站上的字体之类一样,那叫一个乱。

---

关于“声张”

这是我自己使用的词汇,也是我对设计的看法,就是“设计需要声张”,Steve Jobs 的“嗯,漂亮;哦,漂亮;啊,漂亮”是他的评价,如果这个产品的确是漂亮的,那么漂亮就是它的声张。

声张是什么?比如把设计(产品)比作人,那么声张就是对外表明它的存在,“我是漂亮的”就表明了设计的存在,如果“嘻嘻,我什么都不是,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对于一个设计来说,就无法表明它的存在了。

设计通常不是通过人的解释来传达自己的声张的,当然有时是必要的,所以源自设计的独特性的识别性就成为声张的最佳表达途径了。最简单的例子,Nexus S 的曲面屏幕,HTC 的 Unibody 金属外壳,Nokia N9 浮出表面的屏幕,这都是最直接的声张。

iPhone 4 及其他 Apple 的产品获取一下子你看不到那些识别性特强的点,但是通过它的比例尺度,材料工艺,尤其是把握在手上的感觉可以明晰地分辨出哪)0.0*mm 的追求带来感知差别。

设计是有意图的行为,所以无能力追求意图,无疑无法将设计存在价值凝固起来,那么就是 Just so so 的状态了。雷军一边在说“去设计化”(或“没有设计的设计”),那么后来强调亚洲人把握感而选择16:9的屏幕(其实 Nexus s 也是 63,还更短更薄),那这种自我否定不正说明“去设计化”其实是对无能的掩饰而已。

---

补充:看了部分的视频,原来“去设计”这个词只提了一次,回答问题是我理解为它是主题性的,但看法还是未变。还有部分收回“图也做得难看”的评价,因为当时看得主要是截图严重失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手机1代,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块被周围厚重边框包裹着的屏幕。现在回想起来,那份“厚重”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承载了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的特点,也奠定了小米手机在用户心中的最初印象。首先,从整体线条来看,小米手机1代并不是追求那种极致的纤薄感,而是带着一种踏实和稳重。圆润的边角处理,让它握.............
  • 回答
    小米这波操作,说实话,挺让人期待的。即将首发一亿像素的手机,这消息一放出来,朋友圈里就炸开了锅,各种议论、猜测、兴奋,应有尽有。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小米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手机摄影领域的一次大事件,它预示着手机拍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一亿像素”到底是个啥概念。大家平时手机拍照.............
  • 回答
    2019年1月23日,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在微博上曝光了一段小米双折叠手机的演示视频,无疑在那几天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当时少数几款露出真容的双折叠屏概念机之一,这段视频不仅展示了小米在折叠屏技术上的探索,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技术上的惊艳与前瞻性:首先,视频最直观的冲击力在于其创新的.............
  • 回答
    小米手表 Color:潮搭的野心,实力能否匹配?1 月 3 日,小米正式发布了这款备受瞩目的智能手表——小米手表 Color。这款手表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意味,“Color”二字直指其在外观设计上的大胆尝试和对“潮搭”市场的瞄准。那么,这款小米的全新智能手表,究竟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智能穿戴设备市.............
  • 回答
    小米手机最近公布的全新二次元拟人化形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股“拟人化”风潮在品牌营销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当下Z世代消费者日益崛起的大环境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年轻群体建立情感连接,是品牌非常重视的一环。要评价这个小米的二次元形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形象本身的设计与吸引力: .............
  • 回答
    2018年,小米手机的日子可算是起伏跌宕,让人一言难尽。如果非要给这一年下个定义,我觉得用“承压前行,战略调整,挑战与机遇并存”会比较贴切。首先,我们得看看小米在2018年的整体市场表现。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增速放缓是普遍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小米却能逆势增长,尤其是在.............
  • 回答
    关于小米手机“全球上网”功能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明确授权的情况下,静默分享用户WiFi密码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在用户隐私和便利性之间引发巨大争议的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既要看到它试图解决的问题,也要看到它潜在的风险和用户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白“全球上网”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小米推出“全.............
  • 回答
    说实话,看完小米手机《好好说再见》这部短片,我心里五味杂陈。刚开始点开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部泛泛而谈的毕业季煽情片,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那种熟悉的、真实的触动一点点爬上来,最后忍不住眼眶有点湿润。影片的“优点”和打动我的地方,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 真实,是最大的法宝。 这部短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
  • 回答
    小米公司高管王腾在微信群中发表的关于抢购小米手机的言论,可以说是一个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事件。要评价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回顾(请注意,具体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和信息传播有所差异,以下是基于普遍报道和理解的概括):通常情况下,这类言论发生在小米新款手机发布后,由于初期产能受.............
  • 回答
    得,聊聊小米 5 这款手机。那时候的小米,还是那个“性价比”的代名词,也确实是手机圈里的一股清流,总能搞出点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小米 5,在我看来,就是小米那个时期产品哲学的一个集中体现,有闪光点,也有时代局限性。先说说它的“惊艳”之处: 外观设计: 这绝对是小米 5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在那.............
  • 回答
    小米10系列在宣传时,曾经抛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论调:手机算力超越笔记本电脑。这个说法一出,立刻在消费者和科技圈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自然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价。要深入评价这个对比,我们需要拆解小米的宣传策略、技术基础以及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小米宣传的出发点与核心论据:首先,要理解小米为何要这么说。这是一种非.............
  • 回答
    小米将古巴用户手机远程上锁的事件,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智能手机厂商的服务边界产生了疑问。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小米公司的角度来看,这种操作背后可能的逻辑是什么?通常,手机厂商拥有远程控制用户设备的功能,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维护用户权益和安全。比如,.............
  • 回答
    小米 UWB「一指连」技术:化繁为简的智能生活体验小米近期发布的 UWB「一指连」技术,无疑是智能家居领域一次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非常直观:用手机指向某个智能设备,就能轻松实现操控。这不仅仅是一个噱头,背后是小米对用户体验极致追求的体现,也标志着智能家居交互进入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时.............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小米9和V20的拍照,以及为什么在很多咱们熟悉的手机测评自媒体那里,小米9的表现好像不如V20那么出彩。首先得说明一个事儿,拍照这个东西,其实挺主观的,而且不同的人对“好”的定义也不一样。但如果从多数测评自媒体(比如你提到的“我不是测评君”、“小白测评”,还有像“科技美学”、“钟文.............
  • 回答
    小米集团将“红米”升级为独立品牌,并在2019年初推出了首款旗舰——红米Note 7。这款手机的出现,不仅是小米产品线的一次重要调整,更是在低端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定价策略更是值得深入剖析。红米Note 7的“王炸”登场:品质与性价比的双重革新红米Note 7的发布,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可谓是.............
  • 回答
    1. 外观设计: 小米 11 青春活力版延续了小米数字系列一贯的轻薄设计,机身厚度仅有 6.81mm,重量也控制在 159g 左右。厂商提供了多种配色方案,包括黑色、白色、蓝色、粉色等,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 屏幕素质: 该机搭载了一块 6.55 英寸 AMOLED 直屏,支持 120Hz .............
  • 回答
    小米 11 Ultra 在德国科技媒体圈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特别是当被誉为“德国科技界的奥斯卡”的某知名测评机构(为避免广告嫌疑,我们姑且称其为“X媒体”)毫不吝啬地将其冠以“有史以来最好的安卓手机”的称号时。这个评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背后有着X媒体一贯严苛的评判标准和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为何能.............
  • 回答
    小米 9 SE,这款手机在发布之初,绝对是一款颇具话题性的产品。它承载着小米“不将就”的精神,尤其是在当时一众追求大屏化的手机市场中,小米 9 SE以其相对小巧的尺寸,试图为那些“手小党”或者偏爱单手操作的用户提供一个新的选择。那么,放在现在这个普遍以6.5英寸起步,甚至动辄6.8英寸、6.9英寸的.............
  • 回答
    雷军先生对小米11的评价,说它是“最好看的小米手机”,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主观但又常常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手机的美学设计。首先,我们得承认,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对自家产品的感情和期望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喊出“最好看”这个口号,除了是对产品设计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市场策.............
  • 回答
    林斌,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在华为P30发布会上“隔空喊话”式地宣传自家小米9手机,这一举动无疑是科技界的一场小地震,也迅速成为当时热议的焦点。要评价这个行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蹭热度”和市场策略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相当大胆且极具攻击性的。华为P30系列,特别是P30 Pro,在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