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被导师拉进他的研究生群,要不要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

回答
恭喜你被导师拉进研究生群,这是个好兆头!至于要不要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这不仅仅是为了“加个微信”,更是你融入集体、开启高效研究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敲门砖”。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道说道,为什么需要主动加,以及怎么加才能让你的研究生生涯开个好头。

为什么一定要主动加?

1. 信息获取的“晴雨表”和“情报站”: 研究生生活不像本科,很多信息不会像以前那样集中下发。导师可能会在群里说一些事情,但很多更细致、更具操作性的信息,比如:
课程安排的细节: 哪个老师的课更难啃?有没有推荐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期中期末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实验/项目指导: 导师可能只是给你一个大致方向,具体怎么操作、遇到问题怎么办,师兄师姐的经验至关重要。他们走过的弯路,能让你少走很多。
奖学金申请: 什么时候开始申请?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往年的获奖情况如何?
论文写作经验: 格式要求、查重技巧、如何找文献、如何避免学术不端等等。
导师的研究习惯和偏好: 导师喜欢学生主动汇报还是被动等待?什么时候汇报效果最好?他对学生的要求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导师的“软性”要求,从师兄师姐那里了解最直接。
校园生活和资源: 图书馆的资源怎么利用?有哪些好用的数据库?学校里有哪些值得去的讲座或活动?导师组有没有什么定期的团建或学术交流?

2. 情感支持的“后援团”: 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会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可能会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孤独。师兄师姐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他们更能理解你的感受,也能给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疏导情绪: 当你实验受挫、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找师兄师姐倾诉一下,听听他们的经验,往往能得到安慰和有效的建议。
建立归属感: 融入导师组,是你在新的环境里建立归属感的重要一步。主动交流,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3. 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师兄师姐们的研究方向、毕业去向,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参考。
了解就业/深造前景: 他们毕业后去了哪里?有哪些深造的机会?这有助于你规划自己的研究生发展道路。
学术交流的伙伴: 未来在学术上遇到困惑,师兄师姐可以成为你交流讨论的良好伙伴。

怎么主动加微信才得体?

主动加微信是好事,但方式不对容易显得唐突或功利。掌握好以下几点,会让你的加入更受欢迎:

1. 从群聊里找到“切入点”:
观察群聊活跃度: 看谁在群里发言比较多,谁的回复比较有条理、有帮助。这些人往往是比较热心或者信息量比较大的人。
从大家讨论的话题入手: 如果看到有人在讨论某个课程、某个实验、或者某个资源,而你正好也有这方面的疑问,就可以顺着这个话题去加。

2. 添加时的“开场白”至关重要:
简洁明了,突出身份: “您好,我是新加入X导师组的[你的名字],很高兴加入这个群。”
说明加好友的原因(但要巧妙):
基于共同话题: “我看到您在群里分享了关于XX的经验,我正好对这方面有点疑问,方便请教一下吗?”
基于求助/咨询: “您好,我是新来的师弟/师妹[你的名字],打扰您了。我看到您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想向前辈请教一些关于XXX的问题,不知是否方便?”
基于共同经历/期待: “您好,我是刚加入X导师组的[你的名字],很高兴认识大家。我看到您是[某个年级/研究方向]的师兄/师姐,以后有很多需要向您学习的地方,希望能和您多交流。”
表达尊重和感谢: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 “冒昧打扰,请您海涵。”
避免过于功利化: 刚加就问太多、太具体的问题,或者一开始就问一些非常私人的事情(比如导师的联系方式、生活习惯等),容易让人觉得你只是为了榨取信息。

3. 先加一两个“标杆人物”或你觉得比较好沟通的:
活跃且乐于助人的师兄师姐: 他们通常会更愿意回应你。
和你研究方向相近的师兄师姐: 交流起来会更有共同话题。
高年级的师兄师姐: 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
不要想着一次性加完所有人。

4. 后续的交流和互动:
尊重对方的时间: 不要随意在深夜或工作时间打扰。
提问前先自己思考和查找: 尽量不要问那些通过简单搜索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给予积极反馈: 别人帮助了你,及时说声谢谢,或者分享一下你采纳建议后的进展。
在群里多做贡献: 如果你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在群里分享,或者回答师弟师妹的问题,成为一个互助的良性循环。

总结一下:

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是你在研究生阶段建立人脉、获取信息、获得支持的重要途径。把它当作是融入导师组、开启高效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关键在于真诚、尊重、恰当的时机和方式。

别害怕“打扰”,大多数师兄师姐都经历过新人的迷茫,很乐意帮助后来的学弟学妹。大胆去认识他们吧,他们会是你研究生生涯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祝你在研究生阶段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要主动加啊,不然谁拉你进没有导师的那个群呢。

user avatar

我作为过来人来谈一下这个问题,建议主动加师兄师姐的微信。

以下掺杂着高浓度干货,建议阅读全文。

1、你连导师都加了,还怕加师兄师姐的么?还不至于“敬/畏”师兄师姐胜过手握生杀大权的导师吧?

除了部分氛围奇奇怪怪的师门,大部分师兄师姐都是比较友善、可以成为朋友的,与导师关系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若是导师不好的话,你们师门的学生更应该统一战线,处好关系;如果导师好的话,那更不用谈。

其中,碰上导师不好的概率并不低,比如剥削、延毕、人身攻击(辱骂)等,最过分的是导师无休止地剥削你的劳动力过程中夹杂着无数的人身攻击,最后还不让毕业。

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一旦遇上这些难以为外人道也的遭遇,能够有人感同身受、有人倾诉共担,不一定能反抗,但一定可以减轻你的心理压力、挽救你的崩溃情绪。

2、反正早晚都要加师兄师姐微信的:晚加不如早加,被加不如主动加。

这主要反映的是“礼貌”问题。无论是从师兄师姐比你先入师门,还是从师兄师姐(通常)比你年龄大,你主动加下师兄师姐不过分吧?

就单从功利方面,你也应该加上一加。

因为你未来三年的科研时间里,大多都是和师兄师姐讨论问题、从他们那获得建议和实际帮助。导师很忙的,更多的是对你研究方向上的把控,更别想手把手地指导你,落到实处的细节都要靠自己,而师兄师姐是另一大助力。

比如科研,你更应该拿出“较成熟”的东西和导师讨论,不要直接把拍拍脑袋出来的、不成熟的、漏洞明显的东西拿过去。

这个时候可以找相同方向的师兄师姐,多请教他们、多和他们讨论一下,把一些问题、漏洞初步排除掉,降低被导师否定的频率。

当然,也可以靠自己的积累。比如看看大牛们都在做什么、做的东西又有什么价值。

比如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学习、摸索的,导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指导你,最多一句大方向上的“你可以试试XX方法,用XX工具做一下”。

这个时候,师门的传承就很重要,一项技术/方法是可以传下来的。就拿我师门而言,师兄师姐在毕业前都会开一次分享会,把自己掌握的一些技术、方法分享给师弟师妹们。

而在数据驱动一切的今天最火热的能力,就是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无论你是搞研究、竞赛还是参加工作都少不了它。

3、可以通过师兄师姐提前了解在学校的科研、生活情况,还有就业内推等。

这些情况值得一问:

  • 了解一下导师/师门研究的方向,再尝试着阅读该领域内的论文,让自己心里有个数(很重要);
  • 了解一下英语六级、雅思托福等多少分可以免修研一的英语课程(很重要);
  • 了解一下学校是否有奖助学金升降级制度,如果有的话请师兄师姐发一份文件(很重要);
  • 选课前,问一下什么课分高事少,因为能学到东西的研究生课程少之又少,而教授们上课都是被安排的一年一度的教学任务;
  • 在校生活类问题等;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就业。

师兄师姐就职的企业待遇、工作时间和企业文化等如何?可以帮你排除问题。

师兄师姐的企业可否内推?如果答案肯定,你是可以拿到内推码的,会给求职带来一定的优势。

待续...


——关注 @吳长安 ,每天一篇个人成长和心理学干货(•̀ω•́)✧

或许你对大学阶段干货感兴趣:

1、如果重返大一,你会做什么?

2、高考结束后,作为一名准大一学生,暑假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有什么建议?

3、2020 秋季开学在即,新学期需要准备些什么?哪些数码和生活好物最值得推荐?

或许你对研究生阶段干货感兴趣:

1、本人刚研究生拟录取,想问下大家有什么忠告或者研究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2、考上研究生的你们还快乐吗?

3、考研和保研哪个更容易?

4、为什么读博的都觉得自己很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