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大学对未来很重要么?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现在不少年轻人和家长都在琢磨的这件事儿——上好大学到底重不重要?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你想啊,现在这社会,节奏快得跟打仗似的,竞争也白热化。你说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或者姑娘,手里一张好大学的文凭,和手里一张普通大学的文凭,出门找工作时,谁先被看到?谁更容易抓住机会?这大概率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点,敲门砖的作用,那肯定是有的。

好大学,往往意味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前沿的学术氛围。这些东西不是随便能获得的。在好大学里,你接触到的同学,很可能也是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优秀个体,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碰撞,这种“近朱者赤”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毕业时,学校的名气,就像一张烫金的名片,它能让你在众多简历中脱颖而出,更容易获得面试的机会,更容易被招聘方重视。特别是那些大企业、知名公司,它们往往会优先考虑来自名校的毕业生,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招聘风险,也意味着你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值。

而且,好大学通常有更完善的校友网络。毕业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师兄师姐,他们可能在职业发展上给予你指导,甚至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这种无形的资源,是很多普通院校学生难以企及的。

第二点,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系统的思维。

好大学不仅仅是教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会塑造你的思维方式,开阔你的视野。优秀的大学课程设计往往更系统、更深入,能够引导你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一门学科,好大学可能会让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解这门学科背后的发展脉络和前沿方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学会如何分析信息,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沟通。这些软技能,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时代,比单纯的专业知识可能更为重要,也更能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适应性更强。

第三点,自我认同和成长驱动力。

步入一所好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会成为你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在面对挑战时,你可能会因为自己是名校出身,而更有信心去克服困难。同时,周围优秀的人也会不断鞭策你,让你不自觉地想要做得更好。

当然,我得说清楚,这并不意味着上了普通大学就没有未来。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很多在普通大学读书的学生,同样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样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他们可能更早地认识到学历之外的重要性,比如抓住实习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在某个领域深耕,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好大学确实为你提供了更多“更容易”的起点。 它就像你在跑马拉松时,站在了更有利的位置,手里拿着更轻便的装备。这并不代表你一定能跑赢别人,但至少,你的起跑线更高,你的路径可能更平坦一些。

那么,什么又是“好大学”呢?

这个概念其实也在变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老牌名校,一些在特定领域有深厚积累、研究实力强劲的大学,也越来越被认可。关键在于它能否提供与你个人发展方向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重点来了:好大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进了好大学,你以为就万事大吉了?那也太天真了。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如果进了好大学却不努力,依然会碌碌无为。反之,即使是在一所普通的大学,只要你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一样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所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你有机会进入一所公认的好大学,并且这所大学的专业方向也符合你的兴趣和规划,那么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机会。它能为你打开更多的门,让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但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你没能进入心仪的好大学,也千万不要因此气馁或者放弃。大学的经历和你的个人努力是相互作用的。你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积极学习、参与实践、建立人脉,一样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好大学对未来有没有帮助?答案是肯定的,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起点和更多的可能性。但它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最终的成功,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努力和坚持。它给你平台,但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这就像拿到一张好船票,你不去掌舵,它也只能随波逐流。

所以,咱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既要认识到好大学的优势,也不能忽视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对一个人的未来非常重要。

我是2009届四川大学本科,一毕业就入职土鳖国企,所以我的视角基本上局限与此,所以请部分有志于创业的朋友见谅。

=================================================

(1)为什么问

我也曾给别人提过类似的问题,比如“男生身材好不好会影响求偶吗”、“大学生绩点多高比较正常”、“非海归在将来会成为劣势吗”等等。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我身材不好、绩点不高、没出过国而已,我希望听到的答案是身材无用、绩点无用、海归无用。我想,今天来问上名校意义的人,跟我问上述问题的心理多少有点类似。

我在清/北/复/交的朋友,绝不会来跟我讨论学校名气的意义,那是对我的伤害。盖茨、扎克伯格、马云这样的非名校毕业生,也会在演讲中安慰大家;华尔街、白宫、中南海那些人,也不会跟你显摆学历。但你要是信了,你就毁了自己。

所以我想,如果你来问名校有没有意义,那我猜一定是因你没实力考上,找安慰来了。


(2)本科阶段

我那只有中专学历的爹以前会跟我和我妹妹说,“高中要好好上课,高中是最能学到知识的”。我近两年才开始以严密的论据反驳他——“高中的知识量在大学面前不值一提”。我跟我妹妹说,你爹这样说是因为他根本没上过大学。

从基础知识来说,我中学基础不好,所以像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大学化学、大学物理这些,科科让我费尽脑细胞;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更是门门让我们一挂一大片。现在我去看我妹妹的高中教材时,我会觉得“这当年也能难倒我?”现在我复习各类注册工程师考试时,得心应手。

从专业知识来说,国内大学工科专业虽然整体教学思路死板,但经过这一番锻炼的人,都具备了某个领域内系统性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小了说,面对本专业工作时上手快,能够将多方面信息融合起来解决问题;往大了说,他们能够理解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会尊重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会整天在网上对政策、新闻放大炮,不会把危言耸听的伪科学转来转去。我想,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这些道理也相通。

从整体文化来说,大学能提供的资源也是十分宝贵的。易中天的水平虽然饱受攻击,但他在央视一则访谈中说的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当年我考入武大时,最令我激动的是什么你知道吗?是我终于能在那个图书馆里看书了!而我本人在大学课余,也很喜欢泡图书馆。除去本专业的著作,建筑、艺术、经济、医学类的书也看了不少。我至今还有泡图书馆(店)的习惯。

从社会实践来说,大学也提供了平台。社团在官场面前虽然跟过家家一样,但如何低调做人、如何讨领导欢心、如何让群众服帖、如何为自己谋利这些基本技能是相通的。对外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时,一个精神饱满、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获得成年人肯定。我有些同学大学时在校外积攒下的人脉,在就业时甚至工作后都起到很大作用。

从群体素质来说。要想在大学时得到上面这些,优秀的教师和独特的资源是必要的,但“同学”这个因素往往更重要。年轻人都容易从众,一个集体差,其中的个体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拿川大内部来说,30个学院中临床医学院、电气学院招生分数最高,他们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也比较强,学生整体绩点也高;拿川大保送出去的学生说,在更大牌的名校里泯然众人的居多。究其原因,我想是能考入名校的学生,在高中时往往优秀,对大学、对未来的期许较高,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就高,自然会更认真地对待大学里的每一天。我那在复旦读临床8年制的朋友,年年回家都要听她诉苦,说被试验和考试折磨得死去活来;我那在本地读师范学院的朋友,年年回家跟我聊WOW,以及逃课和作弊的方法。关于这一方面可以参看陈明曦的这则回答上一个烂大学对一个人的未来有什么危害?

当然在普通本科里也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我有位在本省读法学的朋友,学校十分变态,末位淘汰(留级),他读得苦不堪言。我们也觉得他水平很高,可最后就业却十分不理想。我现在很难讲他再过许多年后,能不能靠自身的积累、靠这种专研的精神走得更高,但至少他起点已经低了。


(3)就业时刻

从川大向上比,我的学院在国内虽有一定名气,毕业时上门招聘的企业很多,但真正顶尖的企业却往往缺席。这些顶尖企业,即使我主动联系投去简历,在面对清华和武大毕业生时也有劣势。除我的行业以外,其他如化工、计算机、财经等行业,顶尖企业对川大投放的名额也偏少。我清/北/复/交的朋友去的麦肯锡、壳牌、国开行等企业,对川大的学生更是看都不会看一眼。

从川大向下比,我毕业时至少还有四个本行业的offer可选。可我的很多中学同学二本毕业时,一个像样的offer都拿不到。

我也认同所谓“大陆阶层固化”的观念,我也有很不靠谱的朋友凭关系找到令人艳羡的工作。但我目之所及,99%都是“什么档次的人,上什么档次的大学,进什么档次的单位”。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都需要有水平的人来做事。虽然这些企业里也少不了几个关系户,但留给穷学生的上升空间仍然是广阔的。


(4 )职场打拼

潜意识。早年我听说在计算机领域的大企业内,对国内诸名校的学生定位有所不同,如清华的更活络、交大的更积极、成电的更踏实云云;在建筑设计行业内也有这样的传统,如清华的当官员、同济的当老板、东南的当总工云云。我所在的行业内和企业内,也存在这样的潜意识区分,并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领导遇到新人最爱问三个问题——哪里人、什么学历、哪里毕业。“大学是第二出身”一说,所言不虚。

水平差距。以前我以为只要个人肯努力,学校差一点并不是问题。可是工作这几年之后,各层次的人接触下来,发现人与人的差距真是蛮大的。你想想上面第2部分“本科阶段”的内容——在名校里度过那样的四年甚至七八年,会达到什么层次?那才是真正的“大学生”啊——风华正茂、精神饱满、谦虚谨慎,基础扎实,愿学、敢学、会学,像一块待打磨的璞玉。我遇过许多这样的人,只需聊上几分钟就能感到,他们正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与之相反,我也遇过一些缺点更突出的年轻人,他们有些是工作态度消极,有些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是不善于社交——这往往是连高考都搞不定的人。名校也有后进生或肄业生,但优秀毕业生自然更多一些,从概率上讲也高一些。

校友资源。这个问题我是上个月才深刻地认识到。当时我与一位清华毕业的领导同车,他与我聊他相熟的校友,有部委领导、有大集团高层,也有与他类似的行业专家。而我屈指算来,由于川大在本行业内起步晚、专业偏,高层次校友就很少,而这又形成了恶性循环。本企业某名校校友会长有“洁癖”,办校友聚会只请本科不请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小团体经营得红火着呢。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关键时候有人推一把、拉一把,往往就“上去了”。

user avatar

对我个人来说,还真挺重要的。我是一个脸皮很薄,挺在意别人言语的人。也许这样拿一个学校的招牌扯虎皮拉大旗,才能很自然地说选择现在的路径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或者因为认为做这样的事情有意义。

而不担心被人说“这人混不下去了才怎样怎样”或者说这人嘴硬,打肿脸充胖子。

一点大实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