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中药使用了几千年,为啥没有耐药性?”这篇文章?

回答


关于“中药使用了几千年,为啥没有耐药性?”这一问题,可以从科学、历史、药理机制、研究现状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中药与耐药性的基本概念
耐药性通常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对药物产生抗性,使其无法被药物有效清除。这种现象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中尤为常见。而中药的“耐药性”可能涉及以下两种理解:
1. 中药本身成分对病原体的抗性(如中药成分是否能抑制病原体生长)。
2. 长期使用中药后,病原体对中药成分产生抗性(类似抗生素耐药性)。



二、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
1. 复方配伍的协同效应
中药多为复方,由多种成分(如植物、矿物、动物药)组成,作用于不同靶点。例如:
解表药(如麻黄)可能通过发汗解表,而清热药(如黄连)通过抑制细菌代谢。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而非直接杀灭病原体。
这种多靶点作用可能降低病原体产生单一抗性的概率。

2. 成分复杂性降低单一抗性风险
中药成分多样,病原体需要同时对多个成分产生抗性,其进化压力远高于单一成分药物(如抗生素)。例如,青霉素仅针对细菌细胞壁,而中药可能同时影响细胞壁、代谢、免疫等多条途径。



三、中药的使用方式与药理作用机制
1. 非直接杀菌作用
中药多通过调节机体功能(如免疫、代谢、气血)来治疗疾病,而非直接杀死病原体。例如:
补气药(如人参)可能通过增强免疫细胞活性,间接抑制病原体。
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非直接灭菌。
这种作用方式可能减少病原体对药物的“适应性”压力。

2. 剂量与疗程的长期性
中药多为长期调养,而非短期杀菌。例如:
慢性病治疗(如风湿、糖尿病)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持续用药,病原体在长期低剂量下可能难以产生耐药性。
个体化用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药方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可能避免单一成分的过度使用。

3.ed 炮制与煎煮工艺
中药在使用前需经过炮制(如蒸、煮、煅),可能改变成分的活性或稳定性,使其更难被病原体“识别”或产生抗性。例如:
甘草经炮制后可能增强其抗炎作用,而原生成分可能对某些病原体无效。



四、历史与临床经验的积累
1. 数千年的临床实践
中药使用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疗效被历代医家验证。例如:
青蒿素(来自中药青蒿)的发现,证明中药成分具有抗疟疾作用,且长期使用后未出现耐药性(需注意,青蒿素是现代提取的单一成分,与传统中药不同)。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而非直接对抗病原体。

2. 经验性用药与个体化治疗
中药的使用常基于经验,而非标准化剂量。例如: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可能因体质差异而采用不同药方,避免单一药物的长期使用。
辨证论治:强调“虚实寒热”等辨证,减少对病原体的直接攻击。



五、科学研究的现状与争议
1. 研究证据的不足
中药的耐药性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而非直接对抗病原体。例如:
中药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部分中药成分(如黄连素)对某些细菌有效,但长期使用后可能产生耐药性(如耐药菌株的出现)。
中药对病毒的抑制:如连翘、板蓝根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病毒的变异速度可能使其对中药产生抗性。

2. 耐药性可能存在的差异
病原体类型不同:中药对病毒、真菌、细菌的作用机制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耐药性风险。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病原体需要同时对多种成分产生抗性,其进化难度远高于单一成分药物。

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性:难以通过单一实验分离出有效成分,导致耐药性研究难以量化。
临床观察的主观性:中药疗效常依赖“整体调理”,难以用现代医学标准衡量耐药性。



六、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1. 中药并非“无耐药性”
部分中药成分(如黄连素、青蒿素)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对病原体产生一定抗性,但因复方作用和个体化治疗,整体耐药性风险较低。

2. 耐药性概念的扩展
中药的“耐药性”可能不等同于西药的耐药性。例如,中药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而非直接杀菌,因此病原体难以产生抗性。

3. 中药的“耐药性”可能被误读
部分中药可能因成分复杂,导致病原体难以适应,但长期使用后也可能出现耐药现象(如某些真菌对中药成分的抗性)。



七、结论:中药耐药性问题的科学解释
1. 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降低了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概率。
2. 非直接杀菌作用和长期调养可能减少病原体的适应压力。
3. 历史经验与个体化治疗使中药的耐药性问题相对较少。
4. 科学研究仍需加强,中药的耐药性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数据。



八、未来研究方向
1. 中药成分的系统性研究: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研究其对病原体的抗性机制。
2. 耐药性监测与预警:建立中药长期使用的耐药性监测体系。
3. 中西医结合研究:探索中药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减少耐药性风险。



总之,中药的“耐药性”问题需从药理机制、使用方式、历史经验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其核心在于中药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作用方式,而非单一成分的直接杀菌。未来需通过更多科学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耐药性是由于病原体在生存压力下产生自然选择。大白话就是你一把药下去,99%的病原体完蛋了,剩下1%特别能扛。然后下一代病原体就都有抗药型状了,因为只有能扛的才得以繁殖,抗不了的都挂了,如此一代代筛选下来,病原体就耐药了。

所以知道了吧,产生耐药性的前提是这药有用,对病原体产生了生存压力。没用的药吃一万年也不会有耐药性。

user avatar

第二件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人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原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是三四年之后,疟原虫也有了抗药性。而此时,再用青蒿煮水,效果依然很好。

青蒿煮水。。。。我已经笑不动了!!

这种玩意我要邀请有姿势的中医粉一起喷才有乐趣

现在我优越感爆棚~

卧槽,青篙酸都出来了!这实在是个逗逼!!笑死我了

user avatar

我就问一下用中医的方法能够判断耐药性吗?

同样是普通葡萄球菌感染和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在脉象上有何不同?

你没有碰到好西医。

我隔壁小区王大爷吃了左氧沙星好了。

时节不对,你犯了忌讳。

参与治疗律,

经典古方,

靠这些玩意你能判断耐药性?

user avatar

@alpha boy 上次不敢回答马兜铃酸问题故意拉黑我就算了,还搁这帮传统医学宣传玩弄实验设计的论文?

请你们先背一下,青蒿素的物理特性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 ℃ , (C= 1.64 氯仿)。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重点——
“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传统医学哪种制备手段都容易导致有效成分分解导致失效


后面知道物理特性再做实验不就搁这糊弄人么?专门设计实验,来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反证自己有效,真的是恒河边上洗衣服——你们怎么做得出来?


就像知道了迷走神经位置之后,避开可能致命位置,主张针灸扎不死人
知道了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30%(1200—1500毫升)以上,会危及生命,然后做实验放低于30%,主张放血疗法不死人
这不就是故意糊弄人?

user avatar

转一篇微博来说说吧 @ 北京大土豆v

关注我时间久一点的同学都知道,我老婆是医生。有一个在她看来,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要吃医院给你开的中成药,因为没用。

但我每次去医院看病,都不会阻止医生给我开中成药,因为作为医生家属我知道中成药的提成高,可以“补贴”医生的收入,大家眼里的医生都是知名三甲大医院的医生,但其实大部分医生的收入也就比普通人好点,但背后却付出了比普通人多的多的努力。

有时候我看医生给我开了一堆中成药,我只能安慰自己“这个医生可能房贷压力比较大”,依据我个人的经历,男医生更喜欢开一堆中成药,可能是经济压力更大吧。

但说实话,这么多中成药挤占了本来我们就不宽裕的医保资金,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大多中成药都是“副作用不明”,反正除了极个别中成药,其他的我是不敢吃,更不敢给孩子吃。

所以,除了医保局谈判代表灵魂砍价,我觉得真的有必要降低一些中成药的比例,不要让救命钱变成了一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

user avatar

不知道郝万山是不是真拿青蒿素举例子了,如果真是他说的,那郝万山就是在胡说八道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个行为是对屠奶奶艰苦的工作进行污蔑。是纯粹的王八派的中医理论行为。

上面有解释什么是王八派。

1、耐药性针对的是什么?

疾病有很多种,其中有很大一类是由于疟原虫、细菌、病毒等引发的。

在针对性使用药物的时候,这些微生物由于自身的变异等,会导致原来针对性的药物无效。尤其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比如当前大流行的新冠。即便打了疫苗,也不排除后续会感染。

中药为啥没有耐药性?

具体点,新冠病毒为什么对中药有耐药性?因为中药不管用。中药是治本,不治标的

它针对的是人,而不是病毒。(这个就不展开)

题主说道:再用青蒿煮水,效果依然很好

这纯属胡说八道。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完全没有概念。

现在一直宣传屠奶奶,宣传有两个点。

第一个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这一段给屠奶奶的启示是: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用青蒿煮水效果依然很好,能说出这话的人得有多反智。这得有多恨屠奶奶呀。

如果有效,屠奶奶还需要改用乙醇、后来还改用乙醚、丙酮等吗?还真以为屠奶奶不会熬汤?

第二个是、屠奶奶以身试药。

屠奶奶是往自己身上注射青蒿素。为什么是注射,而不是喝?

这是科学的严谨性决定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青蒿素里面的过氧键会对血液中的血红细胞中的铁离子作用,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另外一个是,青蒿素的药效不是那么强。注意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这些概念。

2、如何解决耐药性的问题

考察青蒿素与肺结核的用药就知道。

先说前提,耐药性,首先你这个药得有很明确的效果。

比如肺结核,中药中说人血馒头非常有效,但是这显然是鬼扯。

在目前使用的抗结核用药中,就是几种要不同的搭配,且用量不停的变,直到把结核杆菌全部杀死。

回到青蒿素的发现历史来。

其实就是采用跟原来特效药完全不同官能团的新药。

疟疾就是这种情况。

3、中药为什么不产生耐药性

因为对细菌、病毒不管用,不能杀死。没有效果的东西你谈何耐药性?

user avatar

说点个人经历,我老外公在当地是有名的中医,饥荒年代也靠一手本事拉扯着一群人活下来了。

他给亲属开药,开七个方子,一天一个,人家自己也觉得一个方子按疗程吃是很奇怪的问题。

关于中医的耐药性是显然存在的。

举个例子,牛黄解毒片。

这玩意被很多人拿来治疗便秘,因为它有泻下的作用。

牛黄解毒片你起初吃,两片就够你拉了,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你需要吃更多的牛黄解毒片才可以拉出来。

明白吗?

然后,现在很多论文是存在局限性的,这也是几乎公认的,假设这类文章的评价体系在千年前就存在的话,牛顿被推翻也可以套用在类似的情景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