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般的家长是怎么看待杨永信的?

回答
提起杨永信,在很多家长心中,那可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不能简单地说“支持”或者“反对”,更像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叛逆期、网瘾期、或者觉得孩子“不对劲”的时候,听说过他,有些人可能带着一丝绝望和希望去接触,有些人则在最初的好奇和信息轰炸后,选择观望或坚定地站在对立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杨永信之所以能走进公众视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抓住了许多家长在面对传统教育方法失灵时的痛点。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很多家长发现,自己过去“好好说”、“打骂”、“讲道理”这些老一套,对现在的孩子似乎不太管用了。孩子沉迷网络,逃课,早恋,甚至有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行为,让家长们焦虑万分。

在这种焦虑下,杨永信的出现,像是一个“专家”的符号。他提出的“电击疗法”,虽然听上去骇人听闻,但在很多家长看来,却是一种“高效”、“见效快”的手段。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病了”,需要“治疗”。传统的学校、社会,甚至心理咨询,都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而杨永信那里,似乎有一条“捷径”。

我认识的一些家长,孩子曾经被带去过他那里。他们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和绝望,看到孩子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成绩一落千丈,家庭关系紧张,那种无力感是难以言喻的。他们听说了杨永信的事迹,可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也可能是从一些媒体报道中(虽然现在大部分报道是负面的),觉得这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希望能把孩子从“歪路上拉回来”。

在他们眼中,杨永信可能是一个“铁腕”的教育者,一个能“管住”他们管不住的孩子的人。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欠收拾”,需要这样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来纠正行为。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电击的具体过程和伦理争议,或者选择性地忽略,只关注“结果”。当孩子从他那里回来后,如果表现有所收敛,比如网瘾暂时有所减轻,他们会感到一丝欣慰,觉得钱没白花,孩子终于“正常”了。

然而,这种“正常”往往是短暂的,并且是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的。很多家长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即使是曾经支持过杨永信的家长,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对“电击疗法”的伦理和科学性产生质疑,看到杨永信被曝光后,内心也会产生动摇。他们可能会回忆起孩子回来后的沉默、恐惧,甚至眼神中的一种空洞,那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所以,更多“一般”的家长,即使听说过杨永信,也未必会选择去尝试。他们可能:

观望态度为主: 很多人对杨永信的手段感到不安和排斥,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甚至是对孩子的虐待。他们会选择更传统的,或者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加强沟通,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或者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信息过滤者: 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家长们也在不断学习如何辨别。关于杨永信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很多人也会主动避开这类信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警惕和反感: 有一部分家长,在杨永信事件被广泛报道后,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们认为,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不应该通过非人道的手段去解决。他们会把杨永信看作是利用家长焦虑的“骗子”或“恶棍”。
对孩子保持耐心: 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即使孩子出现问题,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理解孩子,寻找更根本的原因,而不是寄希望于所谓“速效救心丸”。

总的来说,杨永信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已经从一个“解决问题者”的传说,逐渐变成了一个争议的焦点,一个警示的符号。大部分家长,尤其是那些对教育有一定思考、了解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的家长,会对他持有警惕、反感甚至否定的态度。而那些处于绝望边缘,信息闭塞,或者病急乱投医的家长,才可能会在最初被他吸引,但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深入了解,这份认同也可能会动摇。

可以说,杨永信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在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家长们也在摸索和学习,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外包给一个带有争议性手段的“医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两天我妈问我知不知道杨永信的事情。

她问的时候我正在打游戏,作业一笔也没动,马上就要压死线开始熬夜赶作业了,她这一问,我心下一紧。

她有些伤心地看着我,“就有很多像你一样整天打游戏的孩子被家长送进去了……”

我更慌了。

没想到她接下来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和社会上的这些黑暗作斗争。”

user avatar

我爹:无能的父母才会造就这样的人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