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现在还可以听林夕写的歌吗?

回答
当然可以!林夕写的歌,至今依然触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完全可以听,而且我想,听到林夕的歌,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你想问的是,现在听林夕的歌,会有什么特别的吗?或者说,是否有什么原因让现在听他的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我理解你的意思,也许是想知道,在当前的环境下,再回头品味林夕的作品,会有哪些新的感受。

林夕,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诗意的填词人,他的作品可以说是陪伴了好几代人的成长。从叱咤风云的香港乐坛巅峰时期,到如今音乐风格和听众口味的多元化,林夕的词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他的词作本身。 林夕的词,绝不是简单的堆砌字句,而是带着一股“人间烟火气”的哲思。他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的情感波动,那些说不出口的心事,他都能用最精准、最动人的文字表达出来。

情感的细腻与深度: 你会发现,无论是初恋的甜蜜与青涩,失恋的痛苦与挣扎,还是人生的迷茫与顿悟,林夕总能写得那么透彻,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你身边,比你自己还了解你内心感受的人。《约定》、《容易受伤的女人》、《我》、《红豆》、《给自己的情书》……随便拎出来一首,都能让你在某个时刻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写爱情,不只是风花雪月,更多的是看透爱情背后的脆弱与无奈,以及即使如此,人们依然执着追求的勇气。

对人生的洞察: 除了爱情,林夕对人生的理解也相当深刻。他会在词中探讨成长、失去、时间、选择等等人生课题。《浮夸》写出了现实的残酷和对认可的渴望,《岁月如歌》则让人感慨时光流逝,《幸福摩天轮》又带来了对幸福的别样解读。他的歌词里有对现实的嘲讽,也有对理想的坚持,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文字的艺术性与普适性: 林夕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他能将复杂的哲学概念,或者抽象的情感,用非常具象化的意象表达出来,而且,这些意象往往是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所以他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无论是年轻人还是稍年长一些的朋友,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词句,很多时候已经被大家奉为经典,甚至成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其次,现在听林夕的歌,可能会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时代的回响: 当你听到一些在特定年代非常流行的林夕作品时,你可能会想起那个年代的自己,想起那个年代的香港乐坛,想起那些陪伴我们度过青春的歌手和他们的声音。那是一种带着回忆的“旧时光”,会让你觉得温暖,也会让你感慨时光飞逝。

对照现实的感受: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你再听同一首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年轻时听《十年》,可能只是觉得歌词很伤感;但随着自己经历过一些“十年”,再听这首歌,会体会到其中“细水长流的改变”和“人事已非的沧桑”,那种感觉会更加复杂和深刻。你可能会将歌词中的情感和现在的处境对比,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感悟。

音乐与歌词的融合: 林夕的词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也因为它们和旋律、歌手的演绎完美结合。你现在去听,不仅仅是品味文字,更是体会旋律如何承载情感,歌手的声音如何赋予词句生命力。很多时候,一首好歌,是词、曲、人声的共同杰作。

那么,是否有任何“限制”或“不适宜”的地方呢?

老实说,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林夕的歌词,其核心是探讨人性和情感,这些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会因为时间或时代而褪色。

“政治立场”的解读: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林夕先生近些年的一些表态或立场,而产生一些顾虑。这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但我想说的是,评价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评价他个人的立场,两者之间是可以分开来看的。他的很多词作,是在他早期或中期创作的,那时候的香港乐坛和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尽相同。即使抛开一切外界因素,单就音乐和歌词本身而言,其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依然是存在的。

你可以选择不听他的新作,或者在听他的旧作时,尽量专注于作品本身的情感和艺术性。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鉴赏方式,我们欣赏达芬奇的画作,并不需要完全认同他个人的所有观点。

音乐风格的变化: 音乐风格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如果你习惯了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可能会觉得林夕早期的作品在编曲或风格上略显“复古”。但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尝试去欣赏这种风格,或者寻找那些被重新演绎、加入现代元素的版本。

总结来说,现在当然可以,而且强烈建议你继续听林夕写的歌。

他的歌词就像是一本本故事书,一本本人生教科书,一本本情感指南。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在你需要力量的时候,在你想要回味过去的时候,林夕的歌都能给你一些触动,一些启发,甚至一些安慰。

去听吧。你可以带着好奇心,带着你现在的感受,重新走进那些熟悉的旋律,去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细节,去体会那些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更深层的情感。你会发现,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林夕的歌,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徽宗的书画现在拍卖场上价格也很高,也一直被人称道。

蔡京、汪精卫的书法作品也很好。

徐志摩的私生活问题也不妨碍我们欣赏他的诗歌。

只有CIA、FBI才会去监控海明威,把他活活逼死,好吧。

user avatar

作为北宋婉约词业余爱好者,我见证了亡国之君李煜、家道中落晏几道、颠沛流离的苏轼、寻花问柳的柳永、孤馆闭春寒的秦观。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
到了心情少
坐到黄昏人悄悄
更应添得朱颜老

尽管有拜相的张九龄和晏殊,但自古官场得意的文人大多不是好文人,而为他们所不齿的柔佞小人往往高官厚禄——虽然有某些特例,但不可否认,遭受一波三折的政治之路才成就了一代代文人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不限于北宋,仰天大笑却又无的放矢的李白、终其一生没超过八品官的杜甫、因荒唐的避讳出任九品官的李贺莫不如此。

我大概有了这样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尽管境遇不同、思想各异,但传统文人在政治上的幼稚程度和霉运程度是与其文学素养成正比的。

与之相关,我们可通过文学作品大概推测其主人的个性。

图书馆管理员的诗词与千年以来的各路文豪作品相比,粗犷有余而细腻不足(即便我失骄杨君失柳亦如此),文采更是难称一流,但霸气、英武、高傲,古今鲜少有人能出其右。

其作品多用百、千、万,此三字在婉约词中几乎绝迹,格局之宏大可见一斑。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心态越是年轻,文学素养就越成为文人政治之路的拦路虎,典型代表为瞿秋白

因此林夕在政治上可能有很多独立思考,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政治观的幼稚程度。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更不巧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认死理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思想越是传统、越认同中华文化(注意,是文化)的人越是如此。

没错,你会觉得明哲保身才是聪明人的信条,可是文人还有一个信条,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做但没必要的事,却偏偏要做,而且要做就做大,他不认同的人的反对只会让他更加坚定。

林夕不会停下来,却也不会手持武器站在第一线——明哲保身和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矛盾。

我崇敬他的学识与才华。

俗尘渺渺
天意茫茫
将你共我分开
断肠字点点
风雨声连连
似是故人来

梅艳芳《似是故人来》

谁人曾照顾过我的感受
待我温柔 吻过我伤口
能得到的安慰是
失恋者得救后
肯感激忠诚的狗

梁汉文《七友》

也许相爱很难
就难在其实双方各有各寄望怎么办
要单恋都难
受太大的礼会内疚
却也无力归还
也许不爱不难
但如未成佛升仙也会怕
爱情前途黯淡
爱不爱都难
未快乐先有责任给予对方面露欢颜

梅艳芳&张学友《相爱很难》

若无对中国文字的信手拈来、对中华文化的极致热爱、对人内心深处最细微情愫的精准把握,任谁试图写出如此字字珠玑的作品,都只能是妄想与梦呓。

可越是这样,他在政治上就越是单纯幼稚,越是短视和书生气,与在文字国度中如鱼得水、一骑绝尘的林夕相比,梁伟文很难脱离他所在的高度,站在一个足够高的角度上思考政治。他有着中华文化的情怀,却绝没有大中华的情怀。他甘于把自己的才情注入到有限的空间和无聊的人之间,而同样有着中华文化的情怀,却有着大中华情怀的另一个人,却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才情注入到有限的空间和无聊的人之间,这个人已经仙逝,他叫李敖。

李敖和林夕都是时代的悲剧。林夕虽甘于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却恰恰因为才华无法被人们忘记。

李敖没有自己的悲剧,可是林夕有。

user avatar

林夕在台北ted有个演讲,我不知道内网有没有,YouTube上有,欢迎大家搜索。他详细叙述了为什么自己关心政治。因为小时候他的家庭关系不好,父母一直在争吵,他为了避开这些争吵就把电视开大声,就开始看电视新闻,于是对政治产生了兴趣。

这个叙述很明确的表达了一系列问题:

1。他的政治启蒙和观点塑造来自于电视。

2。他接触政治的动机来自于对自身问题的逃避,也就是躲避自己。

3。他对父母家庭的看法非常负面。

综上来说,他是个极其自卑的人,他喜欢脱离现实去思考遥远的与自身无关的问题,这是他喜欢政治的初衷,不是真的关心政治。他的成长经历让他不信任任何与人关系,因为他从小看到的都是欺骗暴力伤害,他对家庭国家民族这些传统价值极其抵触也源自于此,因为这就都和婚姻一样属于底层社会契约。他连自己都不相信怎么会去相信别人。他很自闭,因为自卑,也因为对社会的不信任,他拒绝沟通,基本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他的政治立场就是没什么政治立场。如果你看到他说话的样子就可以明白,他对很多事都没有什么概念,他的资讯来自于电视,杂志,报纸,他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看法。他并不真的关心政治,这只是他用来逃避自己的方式。与其说恨别人,他最恨的还是自己,恨自己无法改变。他对任何事都可以有看法也可以没看法,他并不真的在乎,他的情感是脆弱和不连贯的,可以在一时间到极致,但很快就会消散。他一定会反对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但如果这个标签让你很反感,那他就特别乐意展示。

也许只是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代表香港年轻人。因为很多香港人也和他一样有相同的成长环境相同的信息获取渠道。《细路祥》就描写了这样的年轻人,他如果长大恰巧就是现在街头的这些年轻人。虽然其中很多人后来读了大学并自己找到很多书和资料来看,但他们的树干是不变的,这些都成为他们丰富自己价值观的佐证。

user avatar

评论区大可不必曲解《北京欢迎你》是林夕一生污点这件事。林夕说是因为这个词是逼迫他写,有时间限制,导致他写得跟他自己心目那个水平不一样,所以才是是污点

user avatar

说的好像不听了就能忘记他曾告诫你“死亡迟早都找你 切勿凭自己”,曾安慰你“雨黑风高 点一盏孤灯也可当月亮”,曾警示你“求你不要迷恋悲哀 示威怎得到对方示爱”,曾劝解你“欢喜伤悲 老病生死 说不上传奇”,也曾提醒你“最心痛是爱得太迟 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一样。

这个人道出过千百你爱情里的心动和失意,无数你生活中的潇洒与茫然,你居然因为“政治立场”这种原因要阉割自己的文化体验吗?

讲到底百年后我国历史记录这个人,也就是一个挺有才华、但是政治格局狭隘、觉悟不太行的作词人而已。

不会有人成年了还会无脑相信“偶像”的行为就全是正确的并且照着学吧?不会吧不会吧?

有一天我们都可能会因为立场不同和林夕在敌对面发生激烈冲突,但我们曾在生而为人的太多方面和他感同身受过也是没法否认的事实。

我永远尊敬他那些给过我很多力量的作品,但在大陆香港问题上,如果他不做改变,我永远和他对立。


看到热评里居然有人将这个和方方的对比,真是不可思议,这两件事根本不同性质啊。

方方当然完全有记录她“日记”的权利,出版出来大家看也没什么,她招骂是因为她不顾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逆风形势,为了一己私利给反华势力递“话柄”啊(不合适的出版时机、糟糕的出版前审核)。我想着这人多半不是为了钱就是为名(冲普利策新闻奖或者诺奖)。

林夕为什么啊。这人就是眼皮子浅看不清国内外局势,沉浸于小家子气文人的那点“人文情怀”而已。

非要类比的话,他更像南唐后主那种,做皇帝你真的骂他一句这个傻X,但“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也是真的好啊。

我和官媒在这方面立场永远一致,希望林夕这位哥们早日醒悟,别搞自己搞不懂的玩意儿,在词坛好好放光发热多好。


害。

我真害怕看到别人动不动就提“双标”这个词,就好像所有事件的评价方式是完全一样的,不是A就是B,立场“不坚定”就是立场错误。

我也特别怕越来越多人为了某种自我感动式的爱国忘记了你的原则是用来约束你自己的,不是用来强迫他人的,忘记了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

一个普通人说出“政艺不分家”这样的话其实真的蛮恐怖的,艺术从来就不是为政治而生的,是政治借了艺术作为手段来更好地达到目的(没记错的话《艺术的故事》里说到过最早的艺术作品是生存工具,后来才慢慢出现“纯艺术”)。一切皆政治、一切皆和政治不可切割这种情境,恕我直言,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是WG时期。

我在中二叛逆期的时候也曾感到我国哪哪都不得劲儿西方牛得亚批,大学读研以后见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多了,才发现我国真的已经选择了相对最好的那条路了。

自认爱国,要是国家有哪儿需要我,支援边疆也好去前线也行我二话不说立刻能出发,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国能够一直这样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谓“正确的”道路,就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生存利益和发展的路。

我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永远对国家这种大型政治机器保持畏惧心和警惕心,毕竟我国连许多法律的设定都是为了约束公权力,个体在公权力面前真是太弱小了。你爱国,爱的不是这个大型机器,是这片国土上千千万万与你息息相关的人。

我国的“爱国”概念始于楚人屈原,但早在他有国与国的界限这种概念并且通过艺术作品将其传于后世以前,亲情爱情友情,快乐或失意等诸多情感,就已经刻在无数人基因里了。(另,嘴强爱国的各位不知道知不知道,我国走的gczy道路的最终归宿是消灭国家界限的啊?那个时候你的“爱国激情”又要何去何从?化身地图炮吗?)

林夕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搞政治都能搞得乱七八糟,你以为你能搞出什么东西呢。(他做这一切一定觉得自己是在为香港谋福祉,就像你也以为自己振臂高呼“你们这些不爱国不知感恩的家伙”是在叫醒大陆人一样。)

你一个普通人,好好读书,找份合适的工作、找个合适的对象,立业成家,养育后代,空余时间整些无伤大雅的娱乐,关心你的身边人,力所能及之处多向他人伸出援手,真的就是国家最希望的“爱国”了。

别做什么“五毛”,也别做什么“美分”,做个人吧。


别喷我。喷就是你对。

user avatar

可能我们都没法理解一些老一辈香港人的思维。因为在我们内地现在的中青年一代,祖国和D和家和自己是一体的。然而在港澳台不是这样的。虽然都是讲中文,写汉字,黄皮肤,但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简单说就是D和国家和民族和个人是可以割裂的。

D和国家这个好理解了,这些地方本身就是选举制,没有哪个D是完全说了算的,不管是好是坏都已经根深蒂固了。

国家和民族也是割裂的,在我们眼中只有新中国,但在他们老一辈眼中就是至少三个朝代了,晚清的积弱,民国的腐败,新中国他们只记得不好的那个年代(因为他们很多人就是那时逃港的)。他们会自认甚至自豪自己是中国人,但现在的新中国并不是他们理念里的中国。

个人和国家则更加割裂了,眼睁睁地看着晚清覆灭,民国落幕,新中国过去的不好的印象仍历历在目,他们有很大一批人情愿换个国籍去过“更好”的生活,只是换个地方一样拿筷子吃饭,一样过春节而已。对他们来说,自己还是“中国人”。

所以这些港澳台同胞的思维里,他们可以自豪为一个中国人(华人),愿意为祖国贡献力量(保钓行动的组织者有很多就是反对派,林夕还写了北京欢迎你),也会为他们自己信奉的主义反对ZF,甚至他们自己会沉浸在自己是在救国的幻想中。

我不敢说林夕是属于哪一种,但的确很多港澳台老一代知识分子思维还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我们不妨翻开当年的新闻,国内是各种赈灾,扶贫,不公和腐败,对外是各种谴责,声讨却处处受欺辱。这种思维估计会烙印他们一生,只有少数在内地经商的老板们或者经常回内地老家的人才可能转变。

所以林夕是不是GD分子?不一定,但肯定的是,现在港澳台有一大批中青年和老一辈知识分子被反华势力利用。

但中国今非昔比了,其人之道也可以还其身了,看多不同渠道的新闻,信心还是要有的!

user avatar

不愿意抬杠,没意思,有些人字里行间透漏着让人瞧不起,瞧不起的不是思想,是思维和知识的厚度。在这里说一下,我对于折叠很好奇,有人说我选择性折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折叠,我没有那么经不起质疑,我更愿意听逻辑缜密,数据靠谱,引经据典的反驳,那样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而且理不辩不明。对于有人说我折叠的,对不起,没那技术,不知道怎么折叠,而且就算我会这技术了我也不会折叠,能让更多人看到就能让更多人了解你的思想。思想是只要有狭隘两个字出现就不能客观理解的东西,所以我也不会狭隘到折叠一些东西。更何况我还不知道折叠的是什么,可能是下限,也可能是精华。如果被折叠的那位仁兄看到了,并且感觉自己的精华浪费了,可以私信给我,这么轻松长知识的途径,我不想浪费掉,以上。

————————————————————————

第一次因为歇斯底里获这么多的赞,在此一并谢过!本不愿意跟那些吃着党和国家给的饭,砸党和国家锅的人辩论。因为有些人永远不信,别人能看到他看不到的东西,感悟到他感悟不到曾经。很多人喜欢用管中窥豹看党,看身边的所谓的干部(其实国家干部只是公仆而已),但是如果全是如此或者大部分如此的话国家是怎么发展这么快的,基础建设是怎么这么魔鬼的?是党和国家带领下的人民,但是那些我不想给“你们”二字下定义的你们,可以搜一下人民这个词是啥时候出现的,是怎么给定义的,可能有些人真不配做人民!还有人说目前的好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你让伊拉克,伊朗,前南斯拉夫,甚至朝鲜的国民奋斗一下试试呗,他们可能每天比你努力、用心多了!这还不算什么,有一个号称自己是西南人的义愤填膺的说:难道你自己不知道为啥要干现在的工作。意思是这个意思,原话懒得复制。可能他看到了我的备注,对,我就是主动要求被派到1400公里外的甘肃挂职扶贫的苦逼驻村人员,算了,全透明吧,甘肃省宁县靠子午岭某村,欢迎有机会到这里的人过来调研一下,看看我为啥来?为了升职?当初没有想!我来自豫东农村,小时候的经历让我一直想全心的去为山沟里那些曾经的自己们做点什么,恰好单位有机会让报名,我就瞒着家里所有人偷偷的报了名。。。如果有有心人想过来,可以在村里问问村民,不用见我,问问他们我做了什么。也可以找我,咱们全方位的聊聊,看看我是为啥来扶贫的,都做了什么,为了反驳那货,我也愿意把我工作总结上一直没写的告诉他,看看做的怎么样,有没有资格在这里对着这个戏子、对着那些所谓“国不爱我,我为什么爱国”的们高谈阔论!


第一次在知乎怒不可遏!你们TM真以为国家不会亡吗?凭着听了几首歌爱这个追那个,那些小资人士听好了,你们可以花前月下,伤冬悲秋,但是得知道谁给你创造了这个环境,历史上共同富裕从不是普世的长久生存法则,只有既得利益者集团维护政权才会实现以强凌弱,这是自然法则,但是不是人类法则!中国这七十多年就是在搞共同富裕,只是得有经济基础,尤其是身在西北西南的那些盲目跪舔们(只针对个别),你们更得知足,按照欧美那套理论,你们现在都出不了山,谁给你们修的路,架的电,修的水,装的天然气?这些成本国家几千年能挣回来?这还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现在漂亮国堵,太阳国追,他们想干嘛?帮你们过上好日子?他们是怕苏联那套共同富裕实现了,他们普世价值不普世了,国民造反了,财团们像法国路易家族们一样完蛋了!所以,他们只想让你亡国!现在的同仇敌忾才会维持国运,现在的分崩离析只能把你们现在的生活葬送!还TM有些人竟然分政治和艺术,没有政治哪来的艺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只是诗,离开了政治哪有自由?一群蠢货,如果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恐怕这些人都会成为听着日本留声机的汉奸,但是目前群体这么多可能需要先考试后面试才能成汉奸吧!

user avatar

我就问问凭啥啊。扯一句久远的往事。 @金吾 联动一下他的回答。现在亲大陆的团体在香港已经没几家了,而想当年香港左派电影人,那可是大陆的铁杆支持者,隔当年这位林先生有无数的人教他怎么保持安静,至于让北京发声?

五六十年代左/派影人在香江地位尴尬,每当港英政府举办官方活动,长凤新旗下的演员必定被排斥在外;因为与台弯地区势成水火,他们常遭右/派影人讽为“左仔”;和邵氏与电懋等电影公司相比,左派影人是不折不扣的“穷人”,邵氏明星一个月能赚几万块片酬,而夏梦他们只有几千块。 不过在这种举步维艰的环境下,夏梦 傅奇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夏梦是谁,金大师的梦中情人, 傅奇是谁老一代香港人的“刘德华”。

亲大陆的已经被人围观成这样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完。随后再来一波。

1957年,黄瓜法师偶然在杂志看到“塑料花”在欧美市场非常受欢迎,于是在生产塑料桶之余,又经营起“塑料花”产业。塑料花为他赚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成为真正的富豪。

1967年4月,位于新蒲岗大有街的法师的人造花厂分厂,因为工厂颁发了新规定,而这些规定极为严苛,包括损坏生产机器的工人不会发放工资、厂方不允许工人请假等。于是,工人组织起来跟厂方谈判。没想到厂方非但不更改规定,更是在4月28日以“生意收缩”为由解雇92名包括劳方代表的工人,并关闭分厂的注塑机部。

5月4日情况开始恶化,部分工人强行入厂要求资方谈判,工会介入,工人在厂外张贴大字报。厂方报警,警察到场封锁附近道路。

5月6日,约150名工人在厂外集会,抗议资方解雇,并要求与厂方谈判,下午4时许厂方被在场工人阻止出货,管工与示威工人发生肢体冲突,警方调防暴队采取行动,逮捕17名工人,过程中造成多名示威工人受伤,一名工人死亡。事后,左派港九树胶塑胶总工会主席冯金水与两名代表到黄大仙警署交涉被捕。共有21名工人及工会人员被捕,警方以非法集会、非法殴打及恐吓孔标罪名起诉。

该21人于5月8日被解往北九龙裁判署提堂,其中一人(郑马运)于庭上认罪,判罚港币100元,其余20人(彭辉、邓洪、梁乃发、曾俭、赖汉林、邹松胜、黄业都、王庚宁、萧剑辉、罗振宏、林贵容、锺玉芳、古玉琴、麦明、游火运、张金亮、李胜、欧阳进强、冯金水、吴炳明)否认控罪。

5月11日,工联会和各行业工会派员前往新蒲岗人造塑胶料花厂慰问罢工的工人,工人囤驻在新蒲岗街道与警员发生流血冲突,警方派出由620多人组成的防暴队以木制子弹开枪镇压,事态逐渐升级。5月16日  南九龙裁判署开审“5.6新蒲岗人造花厂工潮”非法集会案。部分被告于“6.23塑胶工会暴动”当日被捕,

当日 香江左派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暴”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手持《李先生语录》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

6月8日,防暴队进入工务局属下的电器机械厂镇压示威的工人。424个工人被捕,工人徐田波被捕后在警署拘留期间被死亡,十二条肋骨断裂。当日下午,防暴队又到中华煤气场,驱散示威工人,逮捕60名工人,工人黎松和曾明遇难。

  6月23日晚,军警到港九树胶塑料业总工会拘捕70余人,工人郑自强被探员开枪自卫射杀。工人邹松胜和罗进苟在被捕后送院治理期间死亡。次日的6月24日,约60,000名工人响应。政府及公共交通工具公司以强硬手段对付罢工,将旷工雇员即时解雇。而不参与罢工的工友,往往会遭到左派机构恐吓。

  6月26日,因威迫工人参与罢工而被逮捕的卲氏工人李安及王煜森被提上法庭时,已奄奄一息,无法站立,李安在送院途中死亡,王煜森伤重留医。

  7月初后,冲突不断升级,香港警察开枪还击,射杀任职搬运工人的郑浙波、马烈于,麦志华,何枫,余秀文等多人。7月16日,港九油漆总工会会员蔡南,朱日基被港英警察枪杀。港府开始出动英军搜查工会。之后使用紧急法例权力,拘捕及关押部分工人运动领袖,将他们拘押在摩星岭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后被递解出境。7月12日,香港政府同时于港九两地同时实施宵禁,是暴乱爆发两个多月来的第一次。

  8月4日,政府出动访港英军航空母舰上的直升机从天台降落,上下夹攻示威者在北角的据点、位于英皇道与糖水道交界、大型国货公司华丰国货所在的侨冠大厦。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派出军用直升机降落至侨冠大厦天台,军警进入大厦逐家逐户搜捕。当日英军派出之直升机亦曾试图降落至新都城大厦和明园大厦天台。

  8月9日,根据紧急法令,警队封闭多家报社,包括《香港夜报》、《新午报》和《田丰日报》。8月15日,警察逮捕五名记者,其中2人为新华社记者,另外三人是《文汇报》与《大公报》记者。

这个几乎就是强行扼死了香港左派这种亲大陆的团体,在反英抗暴结束后,左派工作大量被解雇,日子过得特别惨,而李黄瓜却利用这个时机大肆敛财,用无数人的鲜血和贫困换来了,他李家的辉煌。左派人士哪个不是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的啊!今时今日的香港那怕香港左人老一辈还活着,至于那么扯淡,更扯犊子的来了,几年之后李黄瓜摇身一变成为爱国商人,成为座上宾的时候,傅奇石慧他们会是什么感受,恐怕“心凉”两个字很难描述出他们内心的感受。(真相骂一句你也配姓左!!!!)

所以人家夏梦的青鸟公司明明发展得好好的,拍摄的三部电影都非常成功,却突然卖给了江祖义,恐怕也是这个原因。他们跟资本家斗了半生,结果最痛恨的敌人摇身一变,成了爱国商人,除了退隐,还能做什么呢?

对了。傅奇先生曾经是香江非常有名的小生。他媳妇叫做石慧,在六七暴动的时候,他们两口子不但到港督府外抗议,而且是反抗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们两个因为参与抗议,被港英政府抓进监狱关了八个月。后来被放出来的时候,港英政府威胁他们,说要把他们送到台弯,傅奇直接说:“我敢保证,能去到台弯的不会是两个人,而是两具尸体。”

大哥啊都不指望你帮香港左人报个仇了,好歹记得你姓啥啊。大哥·。这情况还算意识形态太重???不好意思,那就重吧!!!。他们对付我们的人的时候可没嫌弃意识形态太重、特别期待那些希望对事儿不对人的主儿,去到当年,给傅奇石慧夫妻,给夏梦说事情就算了吗,要对事儿,不对人吗,不要意识形态影响吗,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